中華文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中華文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允執厥中”是堯傳於舜的治國真言,也就是說凡事不可偏離“天道”(自然法則)。當舜在傳授給大禹時,怕大禹小看了這句真言的份量,又另外加了三句一起傳給了大禹。這十六個字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後人主張根據這十六個字去治理國家、教化人民。這是中華文化經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於老子與釋迦心法一千多年,被歷代明師高賢稱作十六字心法。一般對這十六字直譯是:人心難易其詭,道心難得其真,求真總須精純專一,治世貴在守中固善。也就是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


這樣的解釋好象不是那麼明確,似乎沒有表達出原意,我們還可以再深入去探求她的真意。


理解這十六字首先要搞清楚兩點:

一:這是君王傳授給君王的心法,是自我修為的心法。

二:治國重在治理人心。要治理人心首先要提高自心的修為,才能感召和領導民眾。


明朝的王陽明是真正看破玄機的人。他在《重修山陰縣學記》中闡述道,“夫聖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謂,而未雜於人。無聲無臭,至微而顯,誠之源也。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於其父母焉,要譽於鄉黨焉,則人心矣。飢而食,渴而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則人心矣。惟一者,一於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無不中,一於道心而不息,是謂‘允執厥中’矣”。


所以具體解釋是:

人心惟危:人心也叫妄心、稟性、習性(社會屬性),後來而有,思善思惡,躁動不安。人心是指人的初心在後天被慾望浸染和左右,慾望驅使人心走向危險。惟是虛詞。


道心惟微:道心也叫良心、元神、自性,是人的天賦本性(自然屬性),先天而存,無形無相,永恆不滅、清靜無為,純潔妙明,不易發現。道心就是與生俱來的率性的初心,正因為屬於自然屬性,是司空見慣的,所以大眾不易覺察。


惟精惟一:”惟一者,一於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就是說:惟一就是將人心進行修煉,最終與道心合一。自我(社會的我)歸於本我(本來的我)而合一。如何做到二心合一呢?要通過“精”來實現: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總之就是折騰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修為,不斷朝著二心合一的方向努力。所謂:"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工夫”。合一是精的目標,精是合一的手段。


允執厥中:允:真誠、誠意、誠信。執:堅持、執行、篤行。厥:虛詞。中:最正確的,最適合的,符合自然法則,恰到好處的,順應發展趨勢的。道無不中,一於道心而不息,即:堅守合一的道心。


中華文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所以,這十六字心法的意思是:

人的先天自性(道心)都是好的、善的,但不易被普通大眾覺察其中的道理,所以大部分人不能醒悟。人在經過後天的對聲色貨利的慾望追求而產生貪嗔痴愛的念頭後,道心變成妄心(人心),人心被慾望驅使走向危險。作為君王,應不斷修為自己,使自己的人心合併到道心中去,做到天(道心)人(人心)合一,再去影響、感召、教化大眾。堅守道心,才能消融私慾和秉行中正之道(道無不中),才能做到順應自然與恰到好處,君王之心達到這個境界,才能領導好民眾並治理好國家。


以上角度是指君王自身的修為。換一個角度,以君王統御民眾的角度去解釋:我統治的疆界內,對民眾之心而言,具有"道心"的覺悟的人是極少數,絕大部分民眾只有“人心”,君王的責任是教化大家從"人心"合一到"道心",這樣才能達到國家發展人民和諧,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在過程中,君王不要走極端,始終保持自己居於恰到好處的位置,用心去領導。繼而開發民眾心智,才能使國家走向強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