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無論疫情有多嚴重,只要《想見你》一更新,都能在熱搜榜佔據一席之地。這部被觀眾認為是包裹著青春愛情外衣的懸疑臺劇,攻佔了微博、拿下了朋友圈、制霸了豆瓣,甚至在大結局的時候搞崩了愛奇藝。其中,最令觀眾上頭的是在“莫比烏斯帶”式的雙向穿越中,男女主層層揭秘一切關係脈絡的懸疑劇情。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想見你》之外,《決勝法庭》《新世界》《法證先鋒4》等懸疑探案劇也備受觀眾關注。愛優騰三大平臺更是在2020年將會推出近30部懸疑劇,發展勢頭迅猛。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而縱觀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可以看到,眾多的劇集類型之中,像懸疑劇一樣歷經沉浮的劇種可謂不多——27年間“帶著鐐銬起舞”兩起兩落。而在低谷和高光更迭之間,懸疑劇依然憑藉快節奏、強情節、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度挖掘,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大眾強烈的吸引力。無論是被迫創新還是自主更迭,懸疑劇總是在創造新的契機。


2004年至2014年:爆發到斷層


臺灣華視1993年播出的236集電視劇《包青天》,標誌著中國懸疑劇的誕生。隨後相繼播出的《施公奇案》《洗冤錄1》《少年包青天1》等懸疑探案劇,奠定了懸疑劇在中國電視劇類型的重要位置。到了2003年,懸疑劇迎來了井噴高光時期。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相對寬鬆的創作環境讓這一時期的懸疑劇顯得分外“大膽”,劇集大部分取自於真實案件:根據白寶山案改編的《中國刑偵一號案》,根據李嘉誠兒子被綁架案改編的《插翅難逃》,大部分取材自真實案件的童年回憶——《重案六組》系列……甚至普法欄目裡的真實案件也被當作創作素材被搬上熒屏。同時,一批改編自犯罪小說的懸疑劇也不在少數。比如改編自張成功同名小說的《黑洞》,改編自明雨同名小說的《紅蜘蛛》等。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從上面的作品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懸疑劇主要是刑偵劇,最大的特點是高度還原出罪犯的作案過程和警察的偵查手段,通過血腥暴力和紀實風格營造出恐怖驚悚的氛圍。正是憑藉著這些,懸疑劇迎來了第一個高光時刻,據統計,2003年、2004年,國產刑偵劇的數量連續兩年佔據全年劇集總量的30%。


禍福相依,“大膽”讓懸疑劇走上了巔峰,而過度渲染犯罪的真實情節,給社會帶來了惡劣影響。廣電總局在2004年發佈《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指出不僅要嚴控涉案劇數量,而且所有電視臺的所有頻道正在播出和準備播出的涉案題材的電視劇及相關節目,不允許進入黃金時段,均安排在23:00以後播放。


這個相當於“禁播令”一禁就是十年,給當時春風正得意的懸疑劇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再加上傳統的刑偵類型逐漸失去了對年輕觀眾的吸引力,犯罪類懸疑劇甚至一度出現了斷層的現象。劇集轉向年代探案推理,《大宋提刑官》《神探狄仁傑》等相對“保守”的探案劇集開始出現,也將中國觀眾推向了海外懸疑劇。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2014年至今:

復甦的黃金時代到“爆款”難出


2014年是網劇元年,網臺審核標準還未達成一致的網劇“初世代”,也給懸疑劇的復甦提供了肥沃土壤,給創作者們打開了創作枷鎖。2014年改編自周浩暉暢銷小說《死亡通知單》的《暗黑者》吹響了懸疑網劇的號角,警方與犯罪分子敵暗我明的殊死較量看得人腎上腺素飆升。


而2015年到2017年則絕對是懸疑網劇的爆發期。根據藝恩網數據顯示,2015年的懸疑劇總播放量為374億,2017年上升至925億,單劇平均播放量也從9億上漲到17億,播放量持續走高。這一時期,懸疑劇在借鑑歐美懸疑劇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本土化探索,同時也暴露出了短板所在。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硬幣的A面:深耕“懸疑+”、映射現實、注重劇集品質


首先是注重題材創新,將懸疑與其他類型元素融合,從“懸疑”走向“懸疑+”。最常見的就是“懸疑+罪案”類劇集,《暗黑者》系列《心理罪》系列《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唐人街探案》等,都是通過單元劇的形式幾集一個案件的敘事模式,不僅展現驚險的探案過程,也借兇案折射社會人性問題。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其次是“懸疑+探險”類劇集,如《盜墓筆記》系列、《鬼吹燈》系列、《老九門》等。這些劇集都由IP改編,藉助小說中的“盜墓宇宙”,以主人公如何脫險為故事和懸疑主線。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不同於懸疑劇發展初期著重對“犯罪”、“刑偵”的真實呈現達到吸睛的目的,這一時期更為注重通過觀照社會現實來凸顯人性,引發思考。比如《無證之罪》,故事暗黑的畫風與漫天大雪形成鮮明的對比,以“雪人連環殺人案”引入,刻畫的是眾生百態,講述一個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小人物是如何被捲進命運的齒輪。除了展現推理過程,更重要的是反映社會現實,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看到最後已經不再是善與惡的對決,而是人性的博弈。


同時,這一時期的懸疑劇迴歸到嚴謹敘事,通過邏輯推理展開情節,也儘可能的滿足了以解謎為樂趣的懸疑推理劇主要觀眾群體們的喜好。比如主打本格推理的《紳探》、社會派推理的《無證之罪》。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再者,懸疑劇在這一時期迎來了精耕細作的時代。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劇集的工業製作上,致力於打造電影質感;二是內容創作更為注重推理的邏輯,追求短劇集快節奏。


有人說,懸疑劇是中國網劇質量的標尺。這話雖然有點過頭,但可以看到,每一次國產網劇質量提升的關卡,總是有懸疑劇的身影。2014年的《暗黑者》用獵奇感十足的案件加本格推理的模式,讓網劇擺脫了粗製濫造、“段子劇”的評價,讓觀眾開始重新審視網劇。到了2017年,《河神》《白夜追兇》《無證之罪》更是用嚴謹的敘事、精心設計的服化道以及下功夫的影視美學,不僅拓展了網劇的表達空間,更是讓網劇達到與電視劇製作勢均力敵的地位。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之後的《法醫秦明》《心靈法醫》《唐人街探案》等懸疑劇,無論是從場景的搭建、鏡頭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做到了精細製作,可以說國產懸疑劇正在逐步實現精品化的生產方式。


另一個注重質量的新趨勢是,懸疑劇開始與“短劇”牽手。比如已播出的《唐人街探案》,和即將播出的《沉默的真相》《十日遊戲》《白色月光》等劇集都只有12集的體量。短劇集強劇情、快節奏的獨特劇集製作模式,更容易突出並營造懸疑類網劇需要的懸疑感和緊張感,能給觀眾帶去更極致的觀看體驗。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硬幣的B面


然而,懸疑劇這一波的高潮在2018年急轉直下。2018年上半年,懸疑網劇的平均播放量僅為6億,創4年來新低。2018年至今,雖然懸疑劇集數量有所增加,卻罕有“爆款”:2018年的《原生之罪》《法醫秦明2》徘徊在及格線;而在11月18日播出的《心靈法醫》分數僅有5.3分,《唐人街探案》也由於後4集的拖累從開畫的9分一路跌至7.6分;《大唐女法醫》似乎沒什麼太大水花,盛極一時的懸疑市場似乎又冷卻下來,懸疑的短板也逐漸暴露。


“兩起兩落”的懸疑探案劇,能在2020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嗎?


一方面,懸疑網劇在2015年—2017年迅速崛起主要原因之一還是題材紅利。在《暗黑者》《心理罪》等劇出現之前,電視上少有高品質懸疑劇。而彼時網絡劇審查限制也相對較少,為懸疑網劇提供了很大的成長空間與市場。


經過兩年的時間,年輕觀眾早就被英美劇還有《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等精品劇集養刁了胃口,對懸疑劇的內容質量、視聽語言等都有一個較高的標準。而且,觀眾對懸疑推理的“套路”和“反套路”越來越熟悉,劇本中製造懸念和反轉的難度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懸疑劇邏輯諸多硬傷,就連備受好評的《唐人街探案》中都存在劇中人物殺人動機不明顯,為了殺人而殺人的bug。還有一部分劇集為了迎合受眾,採取融入愛情元素、減少驚悚感等對女性友好操作,經常會導致情感比重失衡,引發觀眾“披著懸疑外皮談戀愛”的吐槽。《破冰行動》就是強行加感情線被觀眾罵上熱搜的例子。


結語


懸疑市場的短暫沉寂,也可以看成是懸疑劇集的蟄伏期。今年愛優騰的儲備的懸疑劇還有近30部,除了傳統探案、刑偵、犯罪、推理懸疑劇,還囊括了科幻、古裝、密室等近10種細分題材,以及主打女性向群體的愛情懸疑,可以看到,對懸疑劇的摸索還在繼續。而懸疑劇是繼續沉寂還是會進入新的高光時刻?那得看2020的這些劇集能不能用過硬的內容來打動觀眾了。


— THE END —


作者 | 楊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