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電影《1917》剛一問世,立刻引起全球好評。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用擅長的講故事模式,再加上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Roger Deakins)熟稔的一鏡到底的技術,二人珠聯璧合,製作了一部堪稱驚豔的影片,然而,《1917》最終卻在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時敗下陣來,只獲得了最佳攝影等獎項,這個結果其實沒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畢竟《1917》是一部優缺點分明的電影:攝影傑出,但故事平庸。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薩姆·門德斯的想法

《1917》的出現,源於薩姆·門德斯祖父講述的一戰佚事,為了將爺爺的故事原封不動地搬上熒幕,他沒有選擇傳統戰爭片的模式,放棄了刻畫複雜人物的戲劇化手法,而是採用長鏡頭來再現戰場上士兵完成任務的過程,模擬殘酷戰爭的真實感。

從某個角度來說,門德斯的想法十分符合所謂的戰爭故事的套路,克里斯托弗·諾蘭在3年前推出的《敦刻爾克》,也採用了相同的作法,他們二者都以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小人物為主角,實事求是地說,除了大名鼎鼎的將軍們,參戰的幾千萬士兵才是左右戰爭的關鍵,沒人知道他們的背景與身世,但卻會為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而感動。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1917》的故事很簡單:由於通信不暢,兩個英國士兵奉命穿越英、德戰區,警告即將發動進攻的英國軍隊前方有危險,讓他們按兵不動,以免中了德軍的埋伏。在報信過程中,一名士兵陣亡,而另一個士兵成了無名英雄。

傳統戰爭片,無論主角是歷史名將還是杜撰的小人物,導演都會通過心理描寫、人格設計來展現“個人”在戰場上的心理變化。但《1917》和《敦刻爾克》則反其道而行之,選擇用沒有個性、沒有心理波動的一般士兵,展現他們在戰場上因為情勢所迫,不斷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這種做法是一種討巧的表現方式,但也存在隱患。薩姆·門德斯的想法,是想通過攝影技巧,彌補故事的扁平,這種嘗試值得稱讚。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傑出的攝影

《1917》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薩姆·門德斯跟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選擇用長鏡頭來敘事,這創下了影史記錄。除了在電影剛問世的原始環境下,不會有人刻意去挑戰拍攝全景戰場畫面,雖然這麼做並非技術達不到,而是會浪費大量精力,且表現效果不佳。比如極度追求畫面感的黑澤明,就不會嘗試一鏡到底,因為這會阻礙他表現“繪畫式”的場景調度風格,但擅長舞臺劇的薩姆·門德斯卻將一鏡到底視為最好的表現方式。

《敦刻爾克》作為與《1917》類似的電影,雖然以4名士兵的視角轉換為主,豐富了影片內容,但由於切換過於頻繁,且刻意減少人物情境的描述,不但使得4名角色喪失了魅力,同時對撤退這件事著墨過多,少了一種英雄氣概。戰爭場面固然可圈可點,但缺失了激勵人心的作用。《1917》用一鏡到底的手法,完全再現了兩個士兵的冒險過程,無形中增加了二人的真實性,同時產生了一種史詩般的英雄感。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簡單來說,一鏡到底的拍攝,近乎於舞臺劇。因為演員與場景調度,都必須在一個足夠長的場景中把所有的戲劇衝突表現完畢。電影跟戲劇最大的差異在於剪輯,剪輯正是電影導演最能體現個人水平的地方,不管是敘事節奏、場景調度,還是意識灌輸,都可以透過畫面的剪輯,來展現導演的想法。

如果電影都選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那麼就只能表現演員演技、場景調度、美術、攝影等不涉及“核心競爭力”的導演技術,大部分導演都會拒絕,原因很簡單:首先,電影會失去藝術性,變成生活的記錄。其次,導演個人的美學風格無法通過電影呈現。

斯坦利·庫布里克拍攝的《全金屬外殼》,幾乎是戰爭片的巔峰和模板,片中就不乏長鏡頭出現,例如,用一個橫移的長鏡頭掃過美軍軍營,讓觀眾明白美軍在戰場上的後勤優勢,再比如片尾一名越南少女狙擊手,當槍匹馬阻止大量美軍,展示了越戰的殘酷本質。庫布里克的長鏡頭不多,但足夠經典,後來很多導演試圖模仿庫布里克的拍攝方法,卻總不得要領,不僅失去新意,還落下了東施效顰的惡評。究其原因,在於拍攝長鏡頭本身特別考驗導演水平。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只要開拍,一個長鏡頭中的場景調度就不可能臨時改變,所以只能以舞臺劇的編導方式,讓演員在一個場景中完成所有演出,如果一個動作或吐字失誤,就得重新拍攝。舞臺劇是實時演出無法再來,電影卻可以不斷重拍,擅長舞臺劇的薩姆·門德斯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拍攝《1917》時,展現了極高超的導演水平。

從開場兩名士兵接到命令,得知傳令的任務,到片尾僅存的士兵如何穿過前線備戰群眾,一直到將軍營帳傳達指令,在此過程中穿越人群、躲避炮火、人機互動,全都表現得十分精準,看起來就像生動的舞臺劇一樣,所有觀眾跟著主角的視角移動,完全進入角色,成為了電影中的一部分。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可以說,薩姆·門德斯用傑出的導演技巧,彌合了一鏡到底拍攝方法的缺陷,完美地展現了真實的戰爭場景,再加上羅傑·迪金斯老練的拍攝手法,使得《1917》在畫面表現力上呈現出睥睨同輩的質量,這也是《1917》最突出的一個優點,然而,傑出的攝影,還是無法彌補整個故事的平庸。

平庸的故事

《1917》的畫面無可挑剔,完全做到了描述“戰場是什麼樣子”的任務,讓觀眾直接去感受士兵的經歷。不過,這也決定了《1917》跟其他戰爭電影的不同,其他電影可以深化人物性格與情境,但是一鏡到底無法做到,之所以存在差別,不是薩姆·門德斯力有不逮,沒法把人物形象複雜化,而是他無法出手“講故事”,因為一鏡到底的形式,決定了他不能干預主角。作為導演,他不能用蒙太奇和剪輯來表現主角的內心和背景,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他不用表現為何男主角隨便用獎章換葡萄酒的心路歷程,也不用指明他為何不想回家,為何逃避家庭。這些東西,在一鏡到底的模式中,只能靠觀眾自己去想象,導演不會用鏡頭語言來揭開謎底。

從開場兩名士兵穿越壕溝,到黑夜的大火中,男主角衝過德軍的守備區,再到男主角終於穿過樹林,被即將出徵的士兵歌唱所吸引而停下腳步,以及最經典的一幕:男主角離開壕溝,以正面視角橫跨衝鋒陷陣的英軍士兵。這些畫面的場景調度跟攝影視角堪稱教科書般經典,將《1917》的電影美學提升了一個高度,然而,觀眾在畫面帶來的衝擊力刺激消退後,總有一種空洞的感覺,究其原因,源於《1917》在人性、主體意識,以及故事表現上,統統過於平庸。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薩姆·門德斯用幾乎完美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故事,然而故事本身過於平庸。這並不是說這個戰爭故事不夠感人,相反,它具備偉大故事的核心——真實,但缺少了故事的靈魂——價值觀。

觀眾們跟著兩位英軍士兵一路冒險,似乎看到了戰爭的一切縮影,然而,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何而戰,也不知道他們有哪些想法,或者有什麼訴求,電影結束後,除了驚歎於“真實性”,我們沒有受到任何啟發,不明白主角經受了什麼人性考驗,也不知道他做過什麼影響深遠的選擇,更不清楚他們精神上的變化,這不符合電影應該具有人文主義的價值。

薩姆·門德斯跟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遭遇差不多,後者以美學與技術為導演的追求目標,所以除了最佳視覺效果獎外,從未拿過其他奧斯卡獎項,他們無法贏得最佳影片的原因如出一轍:沒有好好地說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1917》的優缺點:傑出的攝影,平庸的故事

《1917》給人的震撼,主要是在一鏡到底的技術造成的感官衝擊與畫面美學上,這超越了觀眾看電影想要“感同身受的刺激”的預期,但也是由於一鏡到底技術,導演無法把故事的價值觀嵌入電影之中,造成了顯而易見的缺陷。總的來說,《1917》優缺點分明,薩姆·門德斯用傑出的攝影技術,拍攝了一個平庸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