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力鉅虧26億拉響警報,警惕安防行業資產大減值

東方網力近日宣佈2019年虧損超26億元,這家六年前上市的安防行業新秀,2017年和2018年業績發力一飛沖天,然而2019年,交出的卻是鉅虧成績單。

東方網力賬面62%的應收賬款計提壞賬,固然有其特殊性。然而,業內人士指出,到2018年,可以說安防行業的好日子“到頭了”。

應收賬款鉅額計提壞賬,東方網力披露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減少,安防項目受到擠壓,多個地區規劃內的安防項目延期招標或實施,政府付款節奏明顯放緩,安防行業下游集成商支付能力收到影響,信用隱憂不斷加劇。

東方網力揭示的可能不止是單個公司的“囧境”,整個行業可能都將面臨預算緊縮,前期款項收不回來的困境。

收入增長放緩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目前A股上市的12家安防上市公司,海康威視(002415.SZ)、大華股份(002236.SZ)、英飛拓(002528.SZ)、高新興(300098.SZ)、東方網力(300367.SZ)、蘇州科達(603660.SZ)、、辰安科技(300523.SZ)、同為股份(002835.SZ)、漢邦高科(300449.SZ)、中威電子(300270.SZ)、淳中科技(603516.SZ)、GQY視訊(300076.SZ),均面臨收入增長下降、放緩甚至停滯的風險。

2019年前三季度,12家安防上市營收增長率為12%,行業內除海康威視、蘇州科達、辰安科技外,營收不是持平就是同比下降。

目前年報未出,第四季度營收業績如何,尚未見分曉。不過,安防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第四季度系安防行業確認收入淡季,上述12年安防上市公司,2019年全年合計錄得的營業收入,與2018年同比,增長率不太可能超過12%。

2017、2018年,是安防行業大年,以上述12家上市公司合計數進行同口徑比較,2018年營收年較2016年增長65%,行業兩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8%。

“過了兩年好日子,其實2018年已經是有隱憂了,到2019年形勢急轉直下。舉個例子,我們公司去年在南方某省中了一個安防工程的標,9000萬的預算,後來財政只給撥3000萬。“某安防行業公司董事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2016年,“雪亮“工程啟動,各類軟硬件企業在2017年、2018年瘋狂進入公共安全視頻監控領域,藍海很快變紅海。到2019年,由於安防終端用戶治理整頓,該行業設備和軟件供應漸入飽和,增速放緩。

东方网力巨亏26亿拉响警报,警惕安防行业资产大减值

應收賬款增速卻未放緩

收入增長放緩,但應收賬款的增長,卻超過了營收的增速。2019年三季末,較2016年年末,12家安防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翻了倍,整體規模從216億,增長了434億元。

12家安防上市公司2019年全年營收增長率可能不超過12%,但至2019年三季報的應收賬款,已經較2018年年末增長了22%。

其中,海康威視,2019年前三季營收增長18%,但期末應收賬款較期初增長34%;大華股份,2019年前三季營收增長9%,但期末應收賬款增長了14%;蘇州科達,前三季營收增長12%,但應收賬款增長27%。中威電子,前三季營收下降6%,但應收賬款增長了31%;淳中科技,前三季營收增長41%,但應收賬款翻了倍。

經營性應收增速快於營收,消耗了營運資金,從經營性淨現金流,更能看出,應收賬款快速增長,已經使整個行業經營性缺血。

12家安防上市公司,2019年三季報,淨利潤合計99億元。但經營性淨現金流為負27億元。12家公司中,只有海康威視和同為股份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正,其餘均為負值。而2018年年報,12家上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入合計96億元。

其中經營性現金流出最多的是東方網力,流出近7億元,其次是大華股份流出5.38億元,英飛拓流出5億元。

“收不到錢”,一位安防公司董事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而另一位安防公司董事長,也給出了相同的反饋。

东方网力巨亏26亿拉响警报,警惕安防行业资产大减值

業內避雷4法則

“有些上市公司原來就有窟窿,另外,還想到了來年輕裝上陣,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上述安防行業董事長判斷,2019年安防上市公司可能還有類似東方網力這樣的“大洗澡”。

如何避免“踩雷”?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下幾個維度可以判斷風險。

其一,與渠道商或者下游集成商確認收入的,風險較與客戶直接確認收入的要大;

其二,公司銷售政策比較激進,應收賬款規模大,增速過快的,需要當心。比如此前已經公告計提16億壞賬準備的東方網力,其銷售規模與蘇州科達差不多,都在20多億左右,但應收賬款,前者是後者的3倍。

其三,業務主要在偏遠地區的,風險較高。但從上市公司披露的公開信息上,可能無法判斷其產品是否銷往這些地區,因為很多公司的設備和系統需要經過下游集成商轉手,才能到達最終客戶,投資者需要更多來自其他渠道的信息來甄別。

同時,這兩年併購了安防業務資產的上市公司,投資者也需要有所當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