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電視機都有哪些牌子?哪個好用?

鴻蒙盤古


想當初74年我家的電視是天津無線電廠生產的電子管黑白14英寸的電視機,只有六個頻道,只能看中央與北京二個臺的節目,後利用老人援外的指標買了四大件,其中日本三洋20寸彩色電視機,當時算最先進的了。


Asdf4200053


我在兒子三歲時買了一臺由上海無線電廠組裝的日本夏普十八寸彩電,當時價格是1450元(帶光控,不帶光控是1400元)。應該講質量很好,這一開端起到目前為止,目前家裡的家電都國外品牌。基本上除了電視機是菲利普外,冰箱和洗衣機(滾筒式)都是日本品牌。就目前的家電市場來看,這些品牌都是國內生產的,但核心的技術含量還是由品牌來作質量基礎的。而且價格也不高。


夏明8234


我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們生產大隊(相當現在的村委會),購入整個大隊最早擁有的一臺“唐山牌19寸黑白電視機",當時價格是300多元。因為我當時是生產大隊的資料員兼廣播宣傳員,這臺電視機是我同另一人騎自行車到近20公里的鎮上親自買回來的。電視機買回來後,我們用供電部門用的高壓線(9支鋁線),自制成一個約2米長30公分寬的“T"型接收天線,用竹杆高高豎在屋頂上,調整接收方向及角度,用雙平衡線(饋線)作天線引入線。因當時全大隊只有一臺電視機,來觀看的人很多,我負責管理,每晚7時至10時半對外開放。晴天放在室外廣場,雨天室內(室內也可容納100多人)。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那時我們家就有三臺北京牌,大哥家17寸的,我的14寸的,父母家事18寸彩電,大哥家原來是崑崙牌,後來孝敬岳母了,就又買了個北京牌的,那時的質量都特好,就這幾臺電視都是買彩電了,換下來,一點毛病沒有,還有別的電器,菊花電扇,白菊洗衣機,雪花冰箱我都用了二十來年,菊花電扇現在還轉呢,風比現在的電扇大的多。


春風130570361


我們村80年左右買了一臺18吋的日本日立牌彩電,那時候村裡專門壘了一個放電視的水泥臺子,找專人放電視,當時看電視的人比看電影的人都多,我那時不到十歲,天天看到電視上出現再見才回家,有時候看電視的人提前回家了,電視在外面能開一夜,那時候記得看的電視劇有巜排球女將》《血疑》《花仙子》印象最深的廣告是敵殺死殺蟲劑還有蘆丁牙膏,時間過的好快


山東滕州歡迎朋友們


我家第一臺電視是12吋三洋,具體哪年買的忘記了,反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為春晚一集沒落下,這臺黑白直到90年代初終於被我的任天堂打敗[捂臉],換的彩色牡丹。說實話國產電視的壽命真不如小日本的,無論是21吋牡丹,還是90年代末的29吋海信,壽命都比不上小三洋,小日本的貨真禁造[呲牙]


順天府人士


我家第一臺是80年代初老爸買的上海飛躍12寸黑白電視,記得當時大慨4百多,賒賬買的,每月還單位25元,第二臺是1987年剛工作在成都百貨大樓買的成都無線電一廠生產的世達21寸純平彩色電視,當時買成2700元。😊😊


用戶5080285325761


第一次看見電視那是1980年,我中學畢業考上中專到長春上學。記憶裡那時候在學校看《加基森敢死隊》,中國女排奪冠,乒乓球世界盃拿冠軍,電影《少林寺》等,那時候正是阮徵,朱逢博,王潔實謝莉斯的歌曲,臺灣校園歌曲,鄧麗君的歌曲,李谷一的歌曲走紅的時候。


萬頃波濤


第一次看電視應該是88年(霍元甲),金雀黑白。

學技術時老師用飛躍和金星黑白機圖紙教學。

大概能記得的知道的品牌有:飛躍(滬)、凱歌(滬)、金星(滬)、紅巖(渝)、金雀(渝)、黃山、沙巴(安徽)、崑崙(京)、西湖(杭州)、黃河(陝)、海燕(陝)、天鵝(內蒙)、熊貓(南京、貴州凱里、四川洪州)、百合、雪蓮、百合花、梅花鹿、環宇(冀)、北京(津)、牡丹(京)、泰山(魯)、星火、金鳳、長虹(川)、樂聲、紅梅(蘇)、福日(閩)。

我修過的黑白機品牌有:飛躍、金星、凱歌、熊貓、長虹、紅巖、崑崙。

後期修過的CRT彩電:康佳、創維、海信、TCL、熊貓、金星、SVA(上廣電)、數源西湖、夏華(廈華)、長虹、海爾、福日、高路華。

以上都是國內品牌。

電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三個階段。

黑白CRT→彩色CRT(含背投)→PDP等離子/TFT LCD(平板)→LED/激光電視。

彩色CRT又分球形管、平面管、超平管、純平管(單、雙聚焦極)等。


翔雲00


陝西省彩電產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佈局和啟動的,1984年底,陝西黃河機器廠首家引進了日本彩電生產線,“黃河”彩電誕生。1985年,電子工業部在全國同時批准了57條彩電生產線,陝西如意廣播電視設備廠、西安無線電一廠先後引進了日本彩電生產線。中國在1987年這一年製造出1934萬臺電視機,超過鄰國日本,從此成為世界上年度製造電視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這一年秋末冬初,陝西省政府特別召開一次表彰大會,重獎“如意”、“黃河”、“海燕”3家彩色電視機廠——這三個土生土長的企業,在當年10月下旬全國第一屆彩電評比中,集體攬獲第一名。陝西彩電行業從1984開始啟動到1987年質量、數量排全國第一。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全國百餘家彩電廠家中,陝西任意一家彩電企業的年產量都排在前列。

陝西電視機當年是何等風光,陝西人為此自豪。就連如今在全球市場上縱橫的四川長虹,當年不過是彩電業的“小字輩”,還是陝西派人過去援建的;在陝西彩電叱吒風雲的時候,深圳康佳才剛剛於當年年底拿到生產許可證。

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全國彩電趨於飽和,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為了搶佔市場中國彩電行業正式展開“價格戰”。這是中國彩電業清理門戶的第一步,頗具意味的是,發動這場戰役的正是曾經由彩電陝軍援建的“小字輩”——四川長虹。

當時很多廠家聯名上書國務院,當時是李鵬總理在任。他對企業的上書作了一個批示:“長虹能降價,說明長虹有這個實力,這是一個市場行為,應該按照市場規律辦事”。

實際陝西當時並沒有低估價格戰的威力,曾一度提出“化拳為掌”的戰略,打算把三家企業整合成一家,共同發力。然而,據說海燕、如意、黃河三兄弟關起門吵了一段時間後,在合併後打誰的牌子、誰當一把手這些問題上,始終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此後處於盟主地位的彩電陝軍逐漸走向了衰落,造成了海燕折翅、黃河向東流、如意不如意的慘狀。

唯留下積貧積弱的電視陝軍,“靠給外地彩電企業打零工過日子”。最後也湮沒在中國彩電大戰的浪潮中。

通過價格之戰,長虹1990年首次榮登彩電行業銷售冠軍。從這年開始,長虹連續保持了多年的彩電銷售冠軍美譽。

歷經多年的發展,長虹完成由單一的軍品生產到軍民結合的戰略轉變,2005年,長虹跨入世界品牌500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