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桃園三結義"

導語:東方文化源遠流長,東方故事也是經久不衰。從古至今東方傳統故事始終根植於東方民族的血脈之中。

二十世紀上半葉,許多華人攜東方故事遠渡重洋定居海外,雖受西方強勢權力話語的衝擊與影響,他們仍將這些故事代代相傳,將其改寫於華裔英語文學作品中亦屢見不鮮。美國華裔作家趙健秀的小說《甘加丁之路》中的"桃園結義三兄弟"就是傳統故事在異域語境下改寫的。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趙健秀

事實上"中國神話"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崛起的華裔寫作的精神之源,華裔女作家湯亭亭首開利用神話進行華裔情感表述的先河,華裔男作家趙健秀在八十年代也大步趕上。

一反先前提倡"華裔感性"主張建立一種非中非美的全新感性,否認西方主流社會對華裔的概念化形象塑造,同時也否認華裔對東方傳統文化的繼承的強硬立場,在對西方主流社會漸漸認可的同時,更拓展了東方人物在華裔書籍中的出現頻次,正是通過神話發現了文學中的無意識結構"原型",從而建立起他的原型批評理論,其核心概念為"文學原型"。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湯亭亭

一個原型就是"一個象徵,通常是一個意象,它常常在文學中出現,並可被辨認出作為一個人的整個文學經驗的一個組成部分"。

"文學原型"不僅包容、貫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情節、背景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學的結構就是神話式的,不同類型的文學構成一箇中心的統一的神話,整部文學史即由儀式原型所展開的"置換變形",其中當主人公在種類上高於他人和環境時,即"神話"。

那麼是否可推斷,華裔文學中神話人物的再現和滲透是否就是以歷史人物為骨架的文學意象的模仿和變異呢 ?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甘加丁之路》書圖冊

趙健秀作為華裔美國文學的奠基人有"華裔文學之父"和"亞裔匪徒"之稱的趙健秀更是以"文化主義鬥士"的雄姿站在華美文壇的風浪尖上,對主流社會對華裔的刻板化和妖魔化的行為進行了極力反抗,對那些為了獲取自身榮譽、甘願背叛自己祖國和族裔的"種族主義之愛"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他的長篇小說《甘加丁之路》就是一部集批判、諷刺和抗爭於一體的作品,這部小說創作於1994年《出版家週刊》 上說,這是"一部加州華裔家族的傳奇,對好萊塢神話的全面諷刺的修正。"

一、結義初衷

1、《三國演義》與《甘加丁之路》

"桃園三結義"最早是出現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的,《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見長,羅貫中廣泛吸收了史傳文學和民間創作在戰爭書寫方面的成功經驗,經過自己的精心熔鑄,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戰爭書寫模式,為戰爭題材小說創作提供了一種範型。 

小說能緊緊抓住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來展現作戰雙方力量的對比、兵力的部署、戰略戰術的運用、戰爭形勢的轉化以及戰爭結果,重在對戰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

羅貫中以人物為中心,善於在戰爭中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從而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三國演義》開篇是當時天下大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一心報國,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在一處桃園義結金蘭。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桃園三結義

小說雖然通篇描寫都是以戰爭為主,但是羅貫中書寫小說的初衷是為了迎合當時封建社會主義忠君報國的思想、同時能通過小說展示為了平定亂世、挽救黎民百姓的社會需求。

在趙健秀的小說《甘加丁之路》中,主人公尤利西斯關由於對放學之後要去唐人街去學習感到極為的反感,所以為了反抗老師,於是就和小夥伴本尼迪克特漢、迪戈張三人學習東方傳統故事《三國演義》裡的"桃園三結義"的模式,結為了三個異性兄弟,他們也成為了西方華裔英語文學中的"桃園結義三兄弟。"

三個異性小兄弟也根據自己的名字一一對應傳統"桃園三結義"的人物形象,尤利西斯關因與關羽同姓戲仿關羽,迪戈張因姓張而戲仿張飛而本尼迪克特漢則戲仿劉備。

他們的結義一改西方主流社會所塑造的華人男性懦弱無能的形象,充滿了反叛大無畏的精神,這與當時的西方主流思想也很符合。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西方人眼中桃園三結義

由此可見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桃園三結義"的初衷也完全不同,在異域語境下華裔作家趙健秀對東方傳統故事進行了改寫,使其筆下的人物更加符合西方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形象,也藉此為西方華裔族群聲張,試圖改變白人種族主義對華人形象的描繪,樹立具有反叛精神的華裔英雄形象。

2、趙健秀眼中華裔男子的申訴

西方哲學在傳統上把獨立的個體看作思想和行為的唯一可能的主體,從笛卡爾的"我思"到弗洛伊德的"利比多",傳統的主體圈定男性、女性主體可理解為獨立自主的、可利用知識和想像力去表現世界的男性、女性或獨立意識。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弗洛伊德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是在古希臘、基督教的文明裡,還是在東方的儒家文化裡,女性始終是以"他者"身份被置於邊緣的地位,因此隨著十九世紀女權意識的萌發和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性作家和評論家更在文學的層面上弘揚女性主體意識和先進文化觀念。

不少華裔女性作家受到啟發,為女性主體的張揚作了很多努力,尤其體現在當代華裔文學發端之時的女性創作和女性主義運動的互動方面。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女性主義運動

當然掩映在轟轟烈烈的女性主義運動下,華裔男性的主體意識建構之途難免充滿艱辛和誤解。事實上與女性的地位相似的是,華裔男性也曾飽受西方對亞洲男性族群的"女性化"折磨,體現在早期華裔男性所遭受的女性化待遇以及在文學文本中的女性化形象。

早在1974年《呀咿》的序言中,以趙健秀為代表的華裔男作家就把華裔男性的主體缺失,歸結為美國的東方主義話語對華人形象的醜化,尤其體現在英國作家比格斯筆下的華人偵探陳查理就是一個"臃腫的,咬文嚼字卻又口齒不清的、娘娘腔似的小偵探 。"這是電影中被歪曲的華裔刻板形象,代表華裔這一整個族群,難怪生就反骨的作家義憤填膺了。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早期西方歪曲的華裔刻板形象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一些聲名赫赫的華裔女作家的筆下,女性作家專注於女性主體建構,而把華裔男子排斥出了以母系為特徵的創作之中,使之成了無能的代名詞 。

二、人物形象

1、趙健秀重塑傅滿洲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一個我國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在"桃園三結義"中關羽排行第二,俠肝義膽,對劉備始終忠心耿耿,被國人尊稱"關公"。

關羽是中國古代義薄雲天的英雄,其精神的核心是""。紀念關羽的廟宇遍佈中華大地,紀念關羽的活動也隨海外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在海外唐人街幾乎每個堂會都供奉關公,關公""的精神是凝聚海外華人的精神力量。

趙健秀的小說中主人公尤利西斯關的名字含義豐富,"

尤利西斯"來自古希臘神話《奧德賽》"尤利西斯"在拉丁語中的說法便是"奧德賽",""姓來自"桃園三結義"中的關羽。趙健秀作家如此安排,暗示了主人公在中西方文化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古希臘神話《奧德賽》尤利西斯

小說中在編排戲劇《傅滿洲彈西班牙吉他》時,尤利西斯關將傅滿洲這個角色塑造為粗鄙對待白人的硬漢。傅滿洲刻板醜陋,是華人形象的代表之一。尤利西斯關賦予其新的性格特徵,認為"《傅滿洲彈西班牙吉他》創造的是帶著怪笑、具有反叛精神可以直面西方文化的",表明尤利西斯關形象的想法。

2、重塑西方華裔英雄

由此可見尤利西斯關是一個以文學為武器、重塑西方華裔英雄形象的文學創作者和踐行者,或許這也是作家趙健秀本人在小說中的化身。

在趙健秀眼中"主流社會服膺於白人至上的價值觀,而白人為了保存既得利益,勢必致力於維持現有秩序,利用各種政治及文化建制,壓抑其他膚色人種,抹煞其歷史文化,以種種刻板印象來形塑亞裔人士,不但便於駕御、收編,甚至造成亞裔與其他弱勢族裔的對立。"但不管是何種的主義形象都是對處於邊緣地位的華裔人的一種嘲弄。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西方處於邊緣地位的華裔人塑像

趙健秀塑造的小說《甘加丁之路》中主人公尤利西斯關的父親就是這種悲劇人物的代表。尤利西斯關的父親在長期的壓迫和歧視下,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反抗的聲音,他有意無意地接受了主流社會強加給他們的刻板印象,他甚至拋棄自己的家庭、拋棄自己的道德責任而不遺餘力地去充當能被主流社會接受和誇獎的"

模範少數族裔"從而獲取主流社會的好處,這樣最終也只能釀成悲劇走向死亡。

在我國傳統的《三國演義》故事中,關羽不為曹操的高官厚祿誘惑,始終對大哥劉備忠心耿耿,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去投奔劉備,是一個忠義兩全的英雄形象。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關公形象

《甘加丁之路》中作者趙健秀在創作時安排主人公一家姓"

"與關羽同姓,意在從關公形象中汲取東方古典文化中的英雄主義傳統,希望主人公在華裔西方文學中成為關公精神的繼承者。因此尤利西斯關是一個具有反叛精神,並尋求建立華裔英雄形象的踐行者。

在中西方語境中,關羽和尤利西斯關都是英雄形象,但此英雄非彼英雄。在傳統的《三國演義》故事中,關羽忠於漢室、有恩必報、俠肝義膽,是一個忠義兩全的英雄形象。

而西方語境中的尤利西斯關更具有反叛精神,作家趙健秀塑造此形象的目的在於推翻以往華裔西方文學作品中華裔男性唯唯諾諾的"失語"狀態,以建立華裔男性具有陽剛之氣的英雄形象。

三、劉備與本尼迪克特漢

1、羅貫中的劉備形象

在《三國演義》故事中,劉備是漢室後人,後自稱為帝,在三兄弟中處於絕對領導地位。歷史上的劉備,既有"明君"之譽,又有"

梟雄"之稱。羅貫中描寫《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時,以歷史人物劉備為原型, 同時根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審美傾向,著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梟雄色彩。

僅從小說《三國演義》對劉備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看,作家羅貫中塑造的劉備是一個心懷天下、心地仁慈的明君形象。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三國演義》中劉備形象

在《甘加丁之路》中,本尼迪克特漢是"桃園結義三兄弟"中的大哥,小說中他為隨意改寫東方故事的華裔女作家潘朵拉辯護,認為"如有人應該從白人的種族主義幻想中得益,那就應當是我們華人。想在西方文化成功,我們只有出賣自己"。他認同"創造出一個白人可以接受的東方文化"的創作觀點,努力迎合白人種族主義價值觀。

2、趙健秀的本尼迪克特漢

作家趙健秀塑造此形象一方面影射了改寫東方文化以迎合白人種族主義幻想的部分華裔作家,另一方面通過對比烘托出了具有反叛精神的英雄人物尤利西斯關。

通過對比發現,中西方語境下"桃園三結義"中的大哥形象完全不同,形成鮮明的對比。羅貫中塑造的大哥劉備是一個極為重視兄弟之情、符合儒家""的核心思想的明君形象,而趙健秀塑造的大哥本尼迪克特漢是一個順從白人種族主義幻想並試圖從中獲利,為此不惜與兄弟尤利西斯關決裂的人物形象。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歷史上劉備畫像

羅貫中塑造的劉備形象符合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主流社會對君主的期待,而《甘加丁之路》中本尼迪克特漢的形象,反映了華裔西方文學語境中的"部分作家屈從於白人對華裔形象的歪曲與醜化,改寫東方故事以迎合白人種族主義幻想"。

四、張飛與迪戈張

1、趙健秀眼中"垮掉的一代"

在《三國演義》故事中,羅貫中塑造的張飛是一個勇猛、魯莽、重情重義、疾惡如仇的武夫形象。而趙健秀塑造的迪戈張是二戰後典型的"垮掉的一代",他對尤利西斯關與本尼迪克特漢的分歧視而不見,並沒有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對於東方文化也沒有清晰的認識,在小島上以製作吉他打工為生,醉生夢死,逃避現實。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二戰後"垮掉的一代"

中西"桃園三結義"中張飛與迪戈張形象的不同歸根結底在於作者創作背景、創作目的的不同。在《三國演義》中無論是作家羅貫中所生活的元末明初,還是小說中描寫的東漢末年,都是社會動盪不安的時代,張飛"萬人敵"的武夫形象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

趙健秀的創作背景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迪戈張的形象是當時西方青年"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趙健秀也藉此突出了"尤利西斯關"與"本尼迪克漢"的形象,烘托出了二人在文學作品中思想和性格上的分歧。

2、"桃園三結義"本質

在我國傳統的《三國演義》故事中,"桃園三結義"雖人物定位不同、性格不同,但志同道合、重情重義,都是正面人物形象。

羅貫中生活於元末明初,當時社會混亂,迫切需要如劉備一樣仁愛的君主,如關羽、張飛一樣的英雄將領。羅貫中的人物塑造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桃園三結義"是小說的開篇,三國故事由此展開,羅貫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極為成功,《三國演義》故事也廣受歡迎,成為流傳久遠的古典名著。

中西文化語境下之《甘加丁之路》中的

張飛形象

趙健秀則是從小在唐人街長大,長期生活在西方社會的邊緣地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其創作背景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當時"垮掉的一代"成為西方青年的典型代表。

因此塑造的主人公尤利西斯關這一代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尋求絕對自由,沉淪,這部小說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趙健秀筆下的"桃園結義三兄弟"最終分道揚鑣,也符合西方華裔作家因不同的寫作態度而漸行漸遠的現實。在小說中趙健秀設計陽剛十足的男性充當故事的主要動作者和敘述者等,以此打破亞裔男性被長期消音和扭曲的歷史。

結束語:

作家趙健秀認為"任何依附於歷史的,或對歷史有興趣的,或寫歷史的,或寫任何華裔與英雄傳統都有關係,我們是帶著英雄傳統到這裡來的",而這種英雄傳統來自中國傳統故事。

小說《甘加丁之路》中的"桃園三結義"反映了華裔文壇的現狀,突出了以"關公"為核心的英雄傳統,重塑了華裔英雄傳統。同時,趙健秀通過《甘加丁之路》中不同人物的命運,揭示華裔族群在身份認同過程中,從東方傳統文化中汲取英雄主義的重要性。

故事"桃園三結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現實情況,傳統故事漂洋過海後,在西方文化語境的土壤上結出了完全不同的果實。文學中的"桃園三結義"如一面鏡子,折射了華裔族群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社會現實,體現了華人作家截然不同的創作態度,展現了作家趙健秀堅持塑造華裔男性英雄形象的創作理念。

參考文獻:

羅貫中《三國演義》

趙健秀《甘加丁之路》

邵娟萍《華裔美國小說中男性失語現象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