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陳凱歌《荊軻刺秦王》的電影藝術

摘要:陳凱歌導演的早期作品《荊軻刺秦王》,導演以秦滅六國為故事背景。電影裹著荊軻刺秦王的外衣,實則描述了秦王內心的矛盾,精神層面上的孤單,以及為世人所不解的痛苦。


陳凱歌 荊軻刺秦王 秦王嬴政 孤獨


非常喜歡陳凱歌導演。早年的《霸王別姬》一舉在戛納電影節上拿下金棕櫚。以及之前的《黃土地》、《孩子王》在今天看來無一不是影史經典。陳凱歌被世人詬病的大多是他後期拍的電影,早至十五年前的《無極》近到今年的《我和我的祖國》中《白晝流星》篇。儘管為世人所詬病,我卻在他絕美的鏡頭裡如痴如醉。

陳凱歌的電影特點有哪些?在我看來,陳凱歌不會侷限在個人的大情小愛裡,他總是會把電影拍得極其宏大,大到一個社會,大到整個國家,大到一個時代。有些電影看著便是享受,看著屏幕裡一幀幀的畫面,結合背景音樂細細體會後會發現意境是如此之美,陳凱歌便是這樣一個善於創造美的導演。《荊軻刺秦王》披著的是歷史的外衣,《妖貓傳》講的是懸疑,而《無極》又是奇幻題材。而敢於不斷嘗試新東西的導演卻少之又少,陳凱歌便是其中一員。

電影不愧為陳凱歌的電影,細細體味會覺得很美,走馬看花則會覺得極為無趣。這可能就是文藝片的魅力吧,商業片注重故事性,文藝片則更注重形式感。而恰恰是這種“點到為止”的形式感帶給人以無窮美感。

如何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電影的本質是什麼,在我的理解中是——導演通過鏡頭語言向觀眾傳達一個“信息”,這個“信息”可能是導演的人生哲學,也可能是導演想要反映的一個社會現象,還有可能是導演對某件事的看法,諸如此類等等……。這也正是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方法,如果導演僅僅追求故事性、追求視效、追求高流量高票房,那麼這部電影也只能成為爆米花電影,最多是爆米花電影中的極品。

《荊軻刺秦王》在我心裡是部近乎完美的電影。電影顏色偏黃灰暖色調。在那個衣服都還沒有顏色的時代,導演極大程度上地還原了那個時代的景象。演員的選用無可挑剔,李雪健把嬴政內心的矛盾和孤單詮釋得淋漓盡致。鞏俐也把趙夫人的“性子太放縱,膽子又大”給刻畫得近乎完美。更有意思的是導演親自上陣,扮演宰相呂不韋。

《荊軻刺秦王》如書籍一般,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秦王,第二章:刺客,第三章:孩子們,第四章:趙夫人,以及第五章:秦王和刺客。且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章:秦王


我們固有印象中的秦始皇應該是雄才偉略,氣壓四方,而在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裡秦王卻和我們印象中的形象大相徑庭,“相貌猥瑣”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查閱資料後發現原來陳凱歌才是最誠實的。《史記》中這樣記載“秦王為人,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郭沫若據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準”就是馬鞍鼻,“摯鳥膺”就是現代醫學的“雞胸”,“豺聲”表明氣管炎;其胸形、鼻形變異與氣管炎常發,顯示他是個軟骨病患者(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3720467462789580.html參考:百度知道)。和電影裡的形象很是很吻合。

“你忘了秦國曆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一刻也不敢忘啊!”這就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野心——秦國和六國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為一個國家,到處建立郡縣,讓清廉的官吏來管理,讓遍地都長滿禾黍,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把馳道修到邊疆,把長城修到遠方,匈奴和四夷進犯時,擋住他們的馬蹄,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把石碣豎在大海邊,紀念天下的同。

“性子太放縱,膽子又大”是趙夫人,她喜歡自由自在,不喜歡“見人要笑,不笑要皺眉,走路要低頭,說話要小聲 。”如此的單純,在她眼裡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沒有戰爭,沒有傷亡,起初在她看來嬴政是一代妥妥的明君,只因他要一統天下,解救天下百姓於水火當中。

如何識別好馬?“眼裡有光!” 嫪毐就是這樣一個眼裡有光的人,志向於一統天下的王當然不會 容忍一個不忠心於自己的好“馬”留在自己身邊。於是二人就這樣上演了一出“青梅煮酒論英雄”。

燕太子丹愛自己的國家,為阻止秦軍的鐵蹄進犯燕國,燕太子丹派出刺客刺殺秦王。秦王想要滅掉燕國,卻苦於沒有合適的理由,然而“刺客一到天下人就都知道了”。於是二人就上演了一出“荊軻刺秦王”,有道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第二章:刺客


“有誰想到刺客荊軻會躲在燕市上編草鞋?”。物是人非,刺客荊軻卻不再作刺客,如同獵人某天幡然醒悟轉身作了護林員。在一次破壞了別人家庭後,罪惡感被一個小女孩全盤托出,自此喚出內心柔情的一面。

“別人說你是個殺人的刺客,我很驚訝,因為我親眼看到你怎麼救了一個孩子”。所謂知己莫過於此,趙夫人十分理解荊軻內心的矛盾,既然你不會強迫你。然而終因逆秦之命不可違,操起舊劍,刺向妄圖吞併自己國家的暴君。

“可憐我這兩個兒啊,莫非要在宮裡藏一輩子不可?”野心可以藏,但終究會暴露,眼睛會發光的“馬”不會甘於寄人籬下,此時此刻嫪毐謀反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


第三章:孩子們


歷代開國皇帝必定有超出常人的雄才偉略。嬴政作為始皇帝也如此,即使知道嫪毐必反,依然不動聲色,等“魚兒”上鉤。於是嬴政在嫪毐前再次上演了一出“青梅煮酒論英雄”,在所有人前露出膽怯之色,就等嫪毐上鉤。不愧為始皇帝,城府之深令人驚歎!

嫪毐是小人嗎?顯然不是。本寧死不願投降的他在看到門客被殺得潰散時,毫不猶豫地要向嬴政投降,條件只是放過他的門客。嫪毐是壞人嗎?顯然不是。人沒有絕對的善惡,不同的只是各人的立場和慾望。“人都會以為我是貪戀富貴,才惹殺生之禍,豈不知不過是你想做我的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夫妻一樣過日子,要是在民間,有何不可,偏你是母后就難了”。

嬴政是“兇手”嗎?我覺得不是。殺死嫪毐的門客只是為了除掉對自己有威脅的敵人。他摔死兩個孩子是為了不給自己以後留有隱患。有錯嗎?我覺得沒錯。身居高位必須戰戰兢兢,因為金字塔的頂端只有一人,而一人之下卻有無數人心懷鬼胎。

呂不韋終究是商人,最終的贏家還是他。雖然他選擇了離開,但他和嫪毐之間的賭博卻贏了。“如果秦王嬴政是我的兒子,他就不能再做秦王”“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因為我想讓你做王!”。並沒有輸,一切都在計算當中。

“我看得出來他聽你的,你讓他去他一定會去的。”“可我不願意那麼做。”互相瞭解,互相尊重。我知你不願,斷不強求!我知你有難,定會相救!何為知己,大抵如此!

“你來自秦國,知道秦王是什麼樣的人。”“他是天下的王,但他殺了很多的人”“你就是因為這離開他的?”“是”。你是天下的王,但你殺了很多人,我絕不會認可你。這是樊於期,他見識到了秦王的殘暴,決心不再“助紂為虐”!

秦國發兵攻趙,勢如破竹。邯鄲岌岌可危。趙王誓死不降,決心把趙國氣節永遠留存於世,秦軍攻城之時,趙人殉國之日!


第四章:趙夫人


“你救不了趙國,可我知道你不得不去,因為你是趙人,趙是你的祖國,你就盡力去做吧!”如荊軻所說的那般,趙夫人抱著這樣的心態來到了趙國,妄圖解救趙國無辜的孩子。到頭來發現戰爭並不像嬴政說的那樣“把百姓從戰亂中解救出來。”嬴政也不再是那個“一定可以說服”的嬴政。“可我一路上看見是你的軍隊……把人吊在房樑上絞死……綁在柱子上射死……把村莊夷為平地……城池燒成廢墟……”。

“趙國不同!”曾經他作為人質被留在趙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如今他帶著軍隊回來了,作為曾經人質的代價!“作為天下的王需要愛天下的人,天下的人無論從哪裡來都是你的臣民。”但對天下人有愛就做不了天下的王,對天下人懷有憐憫終究會有一天重蹈趙國的覆轍!“當年我隨先皇回秦的時候,趙王曾派兵車追趕,他是怕我會報仇,現在我也害怕”。所謂深謀遠慮就是如此,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嬴政有錯嗎?為天下人所謾罵,失去了父親,失去了母親,又失去了深愛的女人。嬴政到底做錯了些什麼?他無非是想統一全國,又做錯了些什麼。他還是之前的那個秦王,那個想著“秦國和六國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為一個國家,到處建立郡縣,讓清廉的官吏來管理,讓遍地都長滿禾黍,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把馳道修到邊疆,把長城修到遠方,匈奴和四夷進犯時,擋住他們的馬蹄,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把石碣豎在大海邊,紀念天下的同。”只是周圍的人的立場變了,他們看到的很他看到的不一樣了。他們看到的只是百姓深受戰爭之苦,國家遭受破壞。一個人的路本該如此,遭眾人白眼,受世人謾罵。

“我想向你借一樣東西”“不借!我送給你,好東西應該送給朋友嘛!”逆秦之路異常艱辛,犧牲小我又有何妨?一顆人頭而已,我送給你,一臂之力請收好!有時候很敬佩古人的膽識,坦坦蕩蕩,無畏無懼,實乃乃吾輩之所缺!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知是不歸路,但毅然決然!


第五章:秦王和刺客


雖說“看百遍《史記》不如一遍《荊軻刺秦王》”有些誇張,但不得不說《史記》展現給我們的是抽象的,而《荊軻刺秦王》帶給我們的卻是十分形象的。陳凱歌用短短二十分鐘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荊軻刺秦”的遼闊畫卷。看到了秦舞陽的膽怯懦弱,荊軻的機智靈活,秦王的慌措無奈。或許荊軻沒我們想像中的刺客那般勇武,他不會輕功,不會暗器,也不會使毒於無形之間。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實實在在鮮活的人!一個歷史上刺殺失敗卻被萬世所銘記的刺客。他也只是個普通人,本該過著普通的生活,在街上編個草鞋,或是去打點柴,或是在自己新蓋的房子里美美地睡一覺。但不幸的是他被歷史的洪流捲入,擔負起刺秦這一大任。他竭盡全力,細心準備,一絲不苟。或許是嬴政並不該死,他還是失敗了,死在了秦王的劍下。

秦王哭了,像個孩子一般。“你為什麼要殺我,你知道我要做什麼?我要建立一個更大的國家,秦國和六國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了一個國家”。從秦王那裡感受到了一個人切實的孤獨感,為人所不理解的孤獨感。而荊軻似乎並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和樊於期之間的約定。他貌似已經料到了會是這樣的結果,坦然面對無畏無懼!

“你忘了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在自己眾叛親離,為世人所謾罵時,秦王又說出了這句陪伴他一生的話。秦王是孤獨的,高處不勝寒,金字塔頂端註定沒人陪伴。

電影終究是電影,與紀錄片不同。紀錄片會更多地還原歷史,而電影則會有更多的藝術性。電影披著荊軻刺秦的外衣,實則更多地則是表現秦王的孤獨與無奈。他想要一統天下,解救百姓於水火當中,他別無選擇,這似乎是他的命運,身邊的人時刻提醒他“秦王嬴政,你忘了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而他就承載這一統一大願活著,一刻也不敢忘!“秦國和六國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為一個國家,到處建立郡縣,讓清廉的官吏來管理,讓遍地都長滿禾黍,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把馳道修到邊疆,把長城修到遠方,匈奴和四夷進犯時,擋住他們的馬蹄,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把石碣豎在大海邊,紀念天下的同。”多麼美的願望,卻異常艱辛……。

和之前所說一般,電影的本質是什麼,電影的本質是導演向觀眾輸出價值觀或是和觀眾探討一些問題。那麼通過《荊軻刺秦王》陳凱歌想表達的是什麼呢?秦王吞六國是對是錯?答案可能不統一,就是秦王本人或許都沒有一個堅定的答案,在眾叛親離天下人紛紛要殺他的時候,他動搖了,他不再確定這樣是對是錯。就是這樣,立場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在六國的眼裡嬴政就是一頭狼,一個兇手,但在今天的我們卻會認為嬴政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代,中國第一位皇帝,功比天高。嬴政也是個矛盾的人,夾雜在兩種看法之間,裡外不是人,陳凱歌也把秦王的矛盾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把問題拋出來給觀眾思考,回味無窮。


相比《霸王別姬》,不論高低,只談喜好,我更喜歡《荊軻刺秦王》。喜歡《荊軻刺秦王》的那段歷史,喜歡《荊軻刺秦王》的角色塑造,喜歡《荊軻刺秦王》的溫暖色調,喜歡《荊軻刺秦王》的悠揚配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