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攻防戰中,攻城部隊得是守城部隊的多少倍才能攻下?

飛龍在天9783


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戰國齊田單孤守即墨三年,明朱文正領八千兵在江西洪都阻擋陳友諒幾十萬大軍六十日,這些都是以弱抗強的範例。

但反例也是有的,三國劉備攻劉璋,鄧艾攻劉禪,都是在攻方實力有限,守軍兵力尚強,統治者喪失信心後不戰而降的。明代英宗徵瓦剌,退兵土木堡時,被敵軍趕上包圍,食水不足致十萬大軍不能守,脆敗於也先二萬騎。

戰爭是複雜的,城防是否堅固,物資是否充裕,人心是否穩定,都會影響力量對比。那些力量對比特別懸殊的經典防禦戰,往往都得到民眾大力支持,如唐張巡數千殘兵在睢陽抵禦安史叛軍十餘萬大半年,關鍵就在城中軍民有以身殉城的堅忍意志。

孫子兵法雲: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當守軍士氣不衰,物資也還充足的情況下,攻方至少需要三倍以上兵力優勢才有取勝可能。


真正鱷魚不哭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在古代,攻城戰通常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要進行,因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意思就是,“用兵的基本法則在於,如果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敵人,如果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進攻敵人,如果兵力是敵人的兩倍就要設法分散敵人,如果兵力與敵人相等就要設法擊敗敵人,兵力比敵人少就要撤退,如若實力不如敵人就一定要避免戰鬥”。

這段話裡的十倍、五倍都是一個約數,不是精確數。因為實際戰爭中不單單要考慮兵力這一因素,天時地利人和都會影響一場戰爭的走向。

但如果就兵力這一點來討論,在雙方戰鬥力相當的情況下,攻城部隊起碼是守城部隊的五倍才能順利攻下城池,但犧牲兵力估計也是巨大的。擁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意味著掌握了一場戰爭的主動權,敵人自不會主動迎戰,而是會選擇守城防禦。

在擁有五倍於敵的兵力時也不可輕舉妄動。

《孫子兵法》中曹操注: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

五倍於敵只是剛好達到一個攻城的及格線,這個時候是不宜採用正面強攻的方法的。曹操認為,此時應該分五股兵力,三股兵力正面攻城,兩股兵力出奇襲方略,這樣做也是為了既戰勝敵軍又降低損耗。

其實在古人的戰鬥中,攻城戰是極少使用的。

如果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優先的選擇一定是圍城,把敵軍的糧食供應與外界聯繫全部切斷,這樣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大勝。攻城戰進攻的一方絕對會損失慘重,如果沒有各方面絕對的優勢,很可能會把一手好牌打爛,古代帶兵打仗的人不會不明白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涼夜寒塘


鬼谷子說過:

縱橫捭闔。兵無定策,策無定形。——《鬼谷子》

鬼谷子又說:

任何學問都有術道之分。就兵學而言,用兵之“術”在於戰勝,用兵之“道”在於息爭,故善用兵者並不好戰,用兵之道,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於化干戈為玉帛。——鬼谷子

具體到攻城戰,葭明通認為城堡的大小也起著決定作用。戰爭中還是要尊重物質力量的。

大城反而很容易被攻破,小城常常難以攻破。

西安城是有名的大城,牆高12米,相當於五層樓了,年輕人爬五層樓也會氣喘吁吁,牆寬14米,相當於雙向四車道的一級公路了,運兵運物資方便快速的很,應該可以守住吧!

然而,真打起來,守方士兵分散在幾十裡的城牆上,很容易被集中突破的,守大城太耗費人力了。

況且大城中官僚將領們總是分派分黨,攻城一方有很多機會用“道”而不是用“術”就“息爭止戰”了。

李淵當年破長安,清軍打濟南,很輕鬆就拿下了,朱棣進南京也是輕而易舉。


有些小城堡,各種守城手段都具備齊全,內部士兵足夠輪替,外部還有救兵伺機而動,士氣高昂。

最重要的是,全城只有一個將軍,政令軍令統一,沒有內部被策反的可能性。

攻城方除了物理進攻拿人命硬填之外,別無他法,這種城是最難打的,很多時候,無論多少倍的兵力也不奏效。

比如高歡數十萬大軍圍攻韋孝寬的玉璧之戰,高歡不可謂不盡力,高歡的士兵不可謂不勇敢,堆土山,挖地道,凡是那個時代能想出的辦法全用上了。幾十萬人輪換著一連打了60天,最後丟下了7萬具屍體,城池依然屹立不倒,不得不退兵而走,使得高歡憂憤而死。

玉璧城有多大呢?城中有多少人呢?

方圓四里的一座小城而已,高歡的三十萬士兵一擁而上都施展不開,必須輪番攻城,而,城中僅僅只有一萬人,這也是高歡的士兵只戰死了7萬人的原因。

高歡和韋孝寬的兵力對比是30:1,沒有攻下城。

當年安祿山攻睢陽意圖南下江淮,張巡率領僅僅7000士兵擋住了安祿山的180000士兵,這是多少倍?

26倍!

26倍的兵力,安祿山儘管攻下了睢陽城,卻花費了足足十個月,損失了十幾萬人馬,60多員大將,勝利之後再也無力南下江淮了。

安祿山拿下長安城可沒有用十個月。

而,張巡呢,他只是一個縣令而已,還並不是專職的軍事人員,領著臨時組織的7000人馬挽救了大唐的半壁江山。

時人評價曰:

(張巡)敝遮江南,阻敵勢,天下不亡,誠其功也。

諸葛亮也是有名的會用兵了,他第二次北伐的時候,率領3萬大軍攻打郝昭駐守的陳倉城,打了20多天,失敗!

郝昭有多少人?

1000人。

3萬人打1000人,30倍的兵力對比,諸葛亮丟死了諸葛亮的臉。

最可憐的是蒙古人。

蒙古人用了六年打襄陽城!死人無算,最後還是因為蒙古人得到了阿拉伯人的先進投石機,才算打下了襄陽城。

雙方的力量對比,是多少倍?

不好算呀!不好說。

回到問題,“古代的攻防戰中,攻城部隊得是守城部隊的多少倍才能攻下?”

還是最開始鬼谷子的話——策無定形!

真不好說。


葭明通半瓶歷史


古代攻城部隊需要多於守軍幾倍兵力,才能下令攻城。不過明確來說,這是不一定的。

因為攻城的難度主要取決地形和攻城武器。攻打堅固的城市必須要上攻城武器,否則你人再多也難以取的優勢。但是攻城還涉及到巷戰的問題,而且圍攻肯定要比只攻一面要好,所以兵力優勢總是好的,只不過不是決定因素罷了。孫子兵法裡提到攻城為下,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攻城武器非常落後。中國古代工程技術落後,沒有配重式的拋石機。第一次出現這玩意,是蒙古軍攻打襄陽城用的,蒙古人叫回回炮,是阿拉伯工程師做的。

中世紀後期以後,東西方都普遍裝備了比較成熟的攻城炮,這時候的城牆已經很難是個問題了。

壬辰戰爭時明軍圍攻平壤,兵力還不到守軍的兩倍。守城的兩萬多日軍大量裝備火繩槍,從城牆上傾瀉下來的火力簡直恐怖。但是明軍大炮轟開了城門,只用了一天遊戲就結束了。

所以說任何事情沒有絕對。一般來說攻城要比守城方多出幾倍,但是也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攻城戰。比如陳慶之以七千兵力抵敵10萬,攻取洛陽。靖康之役。外敵後金攻佔明軍防守的瀋陽。辛亥革命中,萬餘革命軍,攻打兩萬清軍駐守的南京,等等這些都是以少勝多的攻城戰。


一半是火焰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關於古代的戰爭,攻城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由於城牆高大而結實,往往很難攻取。通常攻城的一方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攻下城池。古人特別重視防守,因此中原大地上,凡是重要據點,必然修築有高大的城牆。因此在《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段話: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只要能打敗敵人,能不攻城就儘量不要攻城。

至於攻城的兵力數量,前人也做過相應的研究,都是經驗之談。當然《孫子兵法》中也有相關的描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其中說明不是攻城的情況下,兩倍於敵人才能實施作戰。如果是攻打城池,則需要使用更多的兵力。

接下來結合一些古代的戰例,來說明一下關於攻城的問題。

一:在攻城中,可以使用水攻或者火攻。

以水攻城的戰例,在春秋時期就發生過。當時晉國王室衰落,智伯瑤執政以後,為了增強晉國的國力,於是他對趙韓魏三家大夫說: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退給晉國王室。由於趙襄子拒絕上交土地和人口,智伯瑤只得聯合韓魏兩家,去攻打趙家。因為晉陽城太過於堅固,聯軍久攻不下,智伯瑤想到了用大水來攻。在大水的猛灌下,晉陽城被淹了,接下來趙襄子立馬處於困境之中。從戰術上來看,這是典型的水攻。當然除了水攻之外,還有火攻。

二:在攻城中,還可以誘敵出城,打殲滅戰。

昔日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兵討伐大夏,如果要強攻統萬城,無疑會造成巨大的傷亡,因此拓跋燾決定使用計謀,誘敵出城。拓跋燾僅僅率領輕騎兵過來,沒有帶任何的攻城器械,讓大夏國主赫連昌,以為可以輕鬆擊潰北魏軍隊。於是赫連昌離開統萬城,與拓跋燾決戰,最後拓跋燾經過一番苦戰之後,打敗了赫連昌,也順利地拿下了統萬城。這就避免了攻打堅固的城池,減少了北魏軍隊的傷亡,很好地保存了國力。

總之,攻城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在守城軍隊中安插內應,然後叫內應打開城門。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強行攻城,因為很容易變成殺敵一千,自傷八百。要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還攻不下來,則會給攻城方帶來災難。


子正尋道


古代這個時間範圍太過寬泛,因此沒有辦法比較清晰的確定這個倍率。

影響攻城戰勝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集中,重要程度按順序排列。

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是雙方的科技水平。科技水平如果差距比較大的話,這個倍率會變得非常懸殊。比較典型的例子有歐洲殖民者殖民美洲大陸時的攻防戰戰例,歐洲殖民者殖民非洲大陸時的攻防戰戰例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中後期的攻防戰戰例。均有幾百人追著幾千人打的例子。

在科技水平差距並不巨大的情況下,排在第二位的是軍隊素養。軍隊素質越差,倍率差距越大。最典型的例子有晚清在朝鮮一潰千里的滿清軍隊。二戰時期的意大利軍隊。中印戰爭中的印度軍隊等等。

在以上兩點以外還要考慮的就是雙方的戰略縱深,戰略儲備,外部援助等等條件。

在以上因素都處於相對公平的情況下時,攻守倍率就要跟著時間線走了。其實時間線也是科技因素的一個縱向維度。越接近伊拉克戰爭,攻防雙方的戰損比越趨近於一(考慮上面提到過的條件的前提下)。當然,伊拉克戰爭屬於近代戰爭模式的分水嶺,和題目無關,但是可以作為一個趨向標的。


雜學家大文豪


古代攻防戰中,攻擊有高大城牆的城池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孫子兵法裡就提到過攻城為下,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而為之。

古代並沒有關於攻城人數是守城人數多少倍才能攻下的描述,古代攻城一般是圍三留一,孫子兵法裡面也說到過攻城部隊傷亡如果超過三分之一,那便是攻城方的災禍。按此推測,假如雙方物質,器械,士氣等相當的情況,攻城部隊要在守城部隊3倍以上才有可能攻破城池。


走進歷史長河


古代攻防戰中,不一定要攻方兵力是守方兵力的幾倍才能下令攻打某座城池,不過明確的來說這是不一定的。

因為攻城的難度主要取決於地形,和攻城的武器裝備。攻打堅固的城市必須要上攻城裝備,否則你人在多也沒用。但是攻城中又涉及巷戰,而且圍攻也要只比攻擊其一面要好,所以兵力優勢總是好的,只不過不是決定因素罷了。


失去哆啦A夢的大雄


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原文是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

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用戶9132915772548


明確地講,這是不一定的。

攻城的難度主要取決地形和攻城武器。攻打堅固的城市必須要上攻城武器,否則你人再多也難以取的優勢。但是攻城還涉及到巷戰的問題,而且圍攻肯定要比只攻一面要好,所以兵力優勢總是好的,只不過不是決定因素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