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語是否有道理?為什麼?

671109590309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強調外部環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屬於哲學內外因關係的範疇,在理論上早已得到證明了,自然有道理,人們都知道。

但是,這句話在什麼時候有道理,換言之,外因什麼時候的作用比較大,很多人就懶得深究了。

一般來說,在人的世界觀尚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還沒有固定下來的時候,這句話才有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染者必須是一張白紙或者相對淺顏色的紙,才能被紅色或者黑色染上或覆蓋,如果這張紙本身就已經是黑色的了,怎麼還會染上紅色?反之亦然。再如果,這不是一般的紙,而是一張瓷面的紙,或者一塊鐵板,任你近“朱”還是近“赤”,又怎麼能受到浸染呢?

一、這白色或者相對淺顏色的紙就相當於人的世界觀尚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卻還沒有固定下來,這時候,沒有是非的鑑別力和判斷力,如何做出選擇,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人的這個時候,一般就是在孩童時代。所以中國人很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三字經》中就有“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往哪兒“遷”?就需要進行良好的引導,於是人們就拿出了孟母三遷的例子,“昔孟母,擇鄰處”,來強調環境的重要性,這說的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時候是有道理的,也很重要。

二、這深色的紙和瓷面、鐵面的紙就相當於人已經形成的世界觀,這時候,人通過學習成長,基本形成了對社會人生的看法,有是非的鑑別力和判斷力了,有自己的主見了,外界對他的影響力就不會那麼大了。所以就有了“出淤泥而不染” ,“任爾東西南北風”。那些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就是把它放在監獄裡囚犯中間,他也不會再改變自己的世界觀,轉而去當盜賊和惡人。而有好多犯罪分子,經過多次改造仍然惡習不改。這種情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沒道理,就不起作用。

三、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有時候外因作用大,有時候內因作用大,主要取決於事物發展的階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後面還有一句,“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正是揭示了哲學上的這層內外因關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外因,在人年輕的時候起作用大。如果這個人世界觀已經形成,它的作用就減弱了,甚至根本不起作用了,起作用的則讓位於“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這就完全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是標準的內因了。


文化點心


很有道理。

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交什麼的朋友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實生活中,這個道理更加貼切,遠的不論,就我身邊的人而言,我姐姐是個商人,除了親戚以外,她結交的大都是經商的人,我是農民,結交的都是從事種植業的人。我的一個遠房親戚是個地痞,他結交的大都是些地痞無賴,我曾經多次勸誡過他,都被他當做身邊風,並且還疏遠了我們之間的情義。


藍樹葉875


這句話出自晉朝哲學家傅玄的《太子少傅箴》,文章中提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強調的是外界環境對人的深刻影響。

個人認為這是句很有道理的古語,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可怕,否則孟母也就用不著三次遷居擇鄰。然而現實中卻總有人喜歡高估自己,認為管他世事紛擾,我只要守住本心,就能免受外界環境的侵蝕,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你會忘記光明的美好的!

怎樣的外力最可怕?狂風暴雨的攻勢,未必比的上和風細雨的潛移默化!

前者雖然來的強烈,但來勢洶洶總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抵抗之心;後者雖然看起來不溫不火,但如同水滴石穿一般,當你發現不對勁的時候,或許已經晚了。

“近朱”與“近墨”,都是在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甚至能夠深入到人的骨子裡。

就像是那些學生時代曾經結交不良少年的孩子,當抽菸、喝酒、燙頭、翹課成為身邊的主流時,那個原本熱愛學習的孩子也會難免就此沉淪。回想起自己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變的,得到的往往只有滿心的茫然。當誤入歧途之後,再想回頭可就難了。

而那些去了清華北大的學子,則又是近朱者赤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名牌大學裡的老師也不會再去逼自己的學生們學習,學子們的發奮,一是自己原本就熱愛知識,熱愛學習,二是身邊盡是些敏而好學,淵博好問的優秀者,所帶動的風氣自然更加利於人才的長成,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我要是說它對人沒有積極影響,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吧。

另外,再給大家普及一個物理知識:大多數的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而組成物質的分子,每時每刻都在做著無規律的運動。我們都知道水在液態的時候會蒸發,這其實就是一種水分子的運動,而在物質的固、液、氣三態中,這種現象都會存在。

給大家舉個例子,北方的朋友們冬天基本上都會用爐火取暖,家裡需要買進大量的煤塊,如果把煤塊堆放在牆邊的話,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即便是煤塊並沒有靠在牆上,牆上也會有一層均勻的“黑煤層”,而且這個黑煤層很難清除,因為它會有一部分沁到牆體裡,這正是分子運動造成的。

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有一些科學道理在裡面的。


國學小迷弟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good吧 !我是“前度劉郎今又來”,一個出道金融但半途而廢的文化領域碼字工。看到這個問題掛在文化標籤下,回答者也多是文化領域的,可能真是文化領域的問答?姑且就這個問題,與各位做一個簡單交流!

出處及釋意

這句話出自晉代文學家傅玄的《太子少傅箴》。原文是: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就會讓人變壞!也就是說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也就是說我們平常所言的“潛移默化”。

觀點:不贊成該觀點,內因才是決定性作用

這句話,過分強調了客觀,不管是距離的近還是精神世界的近,都是在強調外部作用罷了!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如果一個人內心夠堅強,他就能抵禦外部不良思想的誘惑!當年,很多地下工作者周旋於腐化墮落的敵人中,他們大部分也沒有變節!比如熊向暉身為胡宗南秘書,為組 織提供了大量非常寶貴的軍事情報!

老和尚在對小和尚解禪意時說:不是樹在動,是你的心在動!

周敦頤《愛蓮說》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形象地闡明瞭這個道理!

觀點總結:人的好壞與客觀環境固然有一定關係,但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個人內心世界的塑造!強大而穩定的內心世界,能讓人超脫所處環境,不為外部世界所惑!


前度劉郎今又來


華夏文明5千年,為我們留下窮不勝舉的文化瑰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訓誡便是其中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發散思維的推動下,這句話引起了一些爭論,猶如題主的問題。零點拾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懷疑,之所以有懷疑的聲音,是因為持懷疑態度者對原文中“近”的涵義理解出現偏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近”的涵義——“親近”而非“靠近”

要理解“近”涵義,需要結合這句話的下文一起來看:“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這是西晉時期名臣及文學家、思想家傅玄給太子上課時說的話。前半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意是環境對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後半句“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直譯就是:聲音悅耳,聽起來就清澈響亮;身子端正,影子也是直的。引申涵義是:人自己本身的作用至關重要。

那麼,再回頭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裡的“近”顯然就不是簡單的物理距離上的靠近,而是精神層面的親近,也就是對所接觸的人、物、事從內心上的認可,並將其作為模仿的對象或行為的準則。而是否“親近”就隱含了主觀能動性的道理,這也是我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懷疑的主要依據。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深刻的見解。既不失客觀地強調了外部環境對人有很大的作用,又很透徹地揭示了內在因素才是決定事物根本所在的道理,這與我們現在的唯物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傅玄“滌心”的理論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支撐

傅玄說道:“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滌其心”,人們都知道營造環境的重要性,不知道淨化心靈的重要性。因為“心”是萬理之統,“天下不正,修之國家;國家不正,修之朝延;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彌遠,而所濟彌近”。只有通過“修心”逐漸提升自身的內在品質,才能使人具備對環境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否該“親近”。如果只“靠近”而不“親近”“朱者”,則不會變“赤”,如果“靠近”且“親近”“朱者”,則就是“近朱者赤”了;“同理,“近墨者黑”也是一樣。

以教育為例,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實意義

關於教育,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挑選學區房,家長無非是要給子女一個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學習環境的確不容忽視,雖然我們聽說很多“山裡飛出金鳳凰”的勵志故事,但畢竟少之又少,反觀名校卻總體上出類拔萃。

那麼,環境與自身的關係何在?我想可以打個比方:環境與自身是兩道門,環境是第一道而自身是第二道。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引申一下就是“由好變壞易,由壞變好難”。寒門學子在一個不好的學習成長環境,首先面臨對環境的判斷和抉擇,只有正確選擇了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而在這一點上,城裡的孩子無疑就贏在了起跑線上。面對不同的學習成長環境,自身的作用就至關重要,也就是“靠近”與“親近”的選擇,這也是“滌心”理論得核心所在。

小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簡單說“靠近”“朱者”或“墨者”的問題,而是從精神層面對“朱者”、“赤者”的判斷和選擇,其結果就是“親近朱者赤,親近墨者黑”,我們要做的就是“滌心”,才不愧古人流傳下來的諄諄教導。


零點拾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語,既然能夠流傳到現在,證明這句話蘊含的智慧是與時俱進的,它對幫助人們揭示人生的哲思具有積極意義。

那麼這句話對人生有影響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討論。

我們先來看看這句話的源頭,出自於哪裡?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用現代話說就是:

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這句古語的精髓就在,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那麼要怎麼解讀“客觀環境”呢?弄清楚“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這句古語才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

客觀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它塑造了你不同於其他環境中成長的人的行為模式,而行為導致結果。

人的思想活動受客觀環境的影響

一般來說,客觀環境對人的思想活動的影響,一般有四個“影響源”。

㈠,家庭影響源。家庭問題對人的思想活動的影響,主要有婚姻戀愛;婚喪嫁娶;居住條件;子女待業;子女教育;夫妻矛盾;親屬不合;鄰居糾紛;天災人禍;經濟困難;健康欠佳等等。

㈡,工作影響源。人們經常遇到的影響思想的條件內容有:生產定額高低;工作條件好壞;工資獎金多少;工作任務輕重;工作分配合不合適;工作環境滿不滿意;同志關係處的融不融洽;領導信不信任等。

㈢,社會影響源。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定階級、民族、集團、家庭中,人的思想形成和活動總是要受到社會存在的諸因素印象和制約。一般情況下,人們遇到的社會影響,包括:形勢發展變化;社會風氣不正;社會治安不穩定;物質供應不能滿足人們基本需要;市場物價發生變化;交通條件不方便;各項政策發生變革;對外交往出現變化;黨派、集團、團體發生矛盾的時候等等。

㈣,目標影響源。人們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需要。在精神需要中,由於受長期社會生活和環境影響形成的人生觀、道德觀的作用,人的思想又會產生對各種各樣的目標的追求。這些目標的追求實現與否,同樣也是影響人的思想活動的一個原因。

常見的情況有入黨入團的目標沒有實現時;上學、提幹的心願沒有滿足時;文化生活單調、枯燥無味時;評選優秀、先進落選時;受到表揚、獎勵時;受到批評、懲罰時;自己的地位、人格、榮譽和成就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和承認時等。

由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給我們的啟示是:

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對此我們必須要明瞭,它對人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每一個人都需要調整好心態努力改變客觀環境,消除不利影響,調動積極性。同時去把握好那些對自己有利客觀環境,這樣自己的人生才能站的更高,看地更遠,生命才會更有價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希望這句話每個人都能看得清楚,理地明白。


高山磊磊


我個人覺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語很有道理。

這句話從字面理解的意思為: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常常用來形容與好人接近能使自己變得更好,與壞人接近則使自己變得更壞,環境對人影響很大。



這句話出自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古代有孟母三遷,講的就是一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孟母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次搬家,可見,孟母的做法是為了讓孩子“近朱者赤”。而放在現代,這句話仍舊適用。



姐姐家的孩子高二了,學習很緊張。重點高中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尖子生,要想在眾多的佼佼者中出類拔萃,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

有一段時間孩子迷上了手機遊戲,原來和孩子每天一同上下學的一個小夥伴不愛學習,整天打遊戲,潛移默化影響了她,也曾因為沉迷遊戲被老師叫家長。姐姐知道後特別著急,問其原因才知道是因為每天一同上下學的夥伴天天給她講遊戲裡的情節,久而久之被腐蝕了。為此,姐姐斷絕了這個同路的夥伴,每天早出晚歸接送孩子。漸漸地也就阻隔了遊戲,學習成績也穩定下來。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論語·里仁》雲:“見賢思齊焉。”如果一個人的周圍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麼這個人也會心中有一種趕超的精神,然後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周圍都是素質低的人,那麼時間久了自己的品行也會惡劣。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風起青萍之末three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你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受到他們的影響,最後也會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這句古語是非常有道理,且具有現實意義的。


這句話在我們這邊經常聽父母輩們嘮叨,就是在告誡自己的孩子,特別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要“擇友而交”,不要交到人品有問題,品行不好的人做朋友。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若不慎結交到人品素質差的人做朋友,孩子就容易跟著這些人學壞了。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年少血氣方剛,叛逆心比較重,容易結交到表面跟你“哥們”前“哥們”後的酒肉朋友,人前稱兄道弟,背後卻一門心思地教你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容易誤入歧途。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於年輕的朋友,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一句非常不錯的“警世名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夫妻相”的。我們經常看到在一起多年的夫妻,眉目神色都會變得很相似,這種情況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夫妻相”。在國外就曾有過一項相關試驗,通過對1600對夫妻的觀察發現,結婚越久,雙方面部特徵越相似,並且他們的言談舉止、一顰一笑都會很像對方。因為夫妻倆長年一起生活,婚姻生活塑造了共同的環境、飲食三餐、睡眠作息,再加上夫婦倆一起做決定,一同感受喜怒哀樂,這樣的過程使得兩個人不僅在生理上,連心理上都越發地相似。“夫妻相”應該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富形象的詮釋了。




一葉淨心


我的觀點是可以說有道理,也可以說沒有道理,就是說不是絕對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一般人來講好像是這麼回事,你的周圍有好人,你就能學習一些好東西,你的周圍有壞人,你就會學一些壞東西。我們經常會說跟什麼人就會做什麼事,或者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都是這個意思。

難道這就是經驗?或者這就是真理?不是的。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關鍵在人,世上有多少出汙泥而不染的人,他們這些近墨者就是不黑,又有多少近朱者就是不赤,為何?是人本身的問題,是個人修養問題,是個人精神和意志是否強大的問題,俗話說臭蟲不叮無縫的雞蛋,就是 告訴我們內因才起關鍵作用。心中無信仰,意志不堅強的人極易被外界腐蝕,動搖和背叛。他們近朱而不赤,近墨立即黑。相反信仰堅定、意志堅定的人就能很好的守護自己,不忘初心,保持赤心,即便近墨也不黑,一如既往。

所以無論是哲學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一再證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不準確,因為不是絕對的。




共鳴共勉共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孟子的成長過程就很能說明問題:

“親君子,遠小人”。古人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意識到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三字經裡孟母三遷(昔孟母,擇鄰處)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子:孟子幼年喪父,他的母守節不嫁,他們家住在離墓地不遠的一個地方,附近終日裡哭聲撕心裂肺,披麻戴孝之人絡繹不絕,黃紙冥幣漫天飛舞,耳濡目染之下表演天賦異稟的小孟子也跟著學會了哭喪弔孝,學的還不錯,表演起來如喪考妣,如斷九腸,涕淚橫流,孟母見罷惶恐不已,於是就想搬家;

尋思著買菜方便一些就住到了一個菜市場(或者集市)的附近,豈料小孟子天資聰穎,很快就學會了短斤少兩,欺矇誘騙的伎倆,孟母見罷傷心不已,於是就又想搬家;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前有綠水後有青山的風水寶地安頓了下來,不巧的是旁邊又接著搬來了一個屠夫,於是整日裡磨刀霍霍之音不絕於耳,豬牛羊馬血流成河,垂死悲鳴之聲直上九霄,動手能力極強的小孟子看了卻手舞足蹈欲上前去操刀執斧,引頸六畜,孟母見罷,仰天長嘆:蒼天何忍?何故獨絕我孤兒寡母?言罷,抹掉淚水,收拾細軟,拉著小孟子繼續上路,再次搬家。(小孟子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搬家,也不敢問,也不敢說)

這一回,終於如願:找到了一個位置佳,房價低,採光好,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升值空間高的地方,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位置是學區房,緊鄰著重點學校(學宮,官辦高等院校),往來皆鴻儒,談笑無白丁……

從此:

世間

多了一個開枝散葉的儒之大家,

少了一個形象生動的反面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