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打贏夷陵之戰,吳國會滅亡嗎?

蜜瓜醬


歷史上發生的夷陵之戰戰場就在今天的宜昌的夷陵區,距離荊州也有數百公里之遙,也算是“克復荊州”必然要走的地方。況且北邊還有魏國在虎視眈眈的看著,最希望看到的是蜀吳相鬥,兩敗俱傷了,那麼假設能打贏夷陵之後還能繼續趁新勝之威擴大戰果嗎?讓我們先了解下蜀吳交兵的因應和實質原因。

夷陵之戰發生於蜀章武元年(221年)。這年七月,劉備率軍伐吳,孫權寫信請和,劉備盛怒不許。到第二年六月,吳將陸遜大破蜀軍於夷陵(今湖北宜昌),劉備退屯白帝城,十月,孫權又遣使請和,劉備答應了。這一仗前後歷時一年,吳將陸遜堅取守勢,捕捉戰機,最後以火攻取得大勝,是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之一。

戰事發生的原因是荊州的歸屬問題。

荊州原來不屬孫權,赤壁之戰,劉備是有功勞的,南征四郡是劉備自己的戰果,蜀吳雙方怎麼會發生荊州的歸屬問題呢?據《吳書·魯肅傳》:“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魯肅死後,孫權評論他:“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看來當時兵力,孫強劉弱,孫權兵力可以直取四郡,劉備要求有個立足之地,魯肅從孫劉聯盟,為曹操樹敵的戰略出發,勸孫權答應,有了這個默契,劉備才能南取四郡,和孫吳成掎角之勢,所以“曹操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給曹操以極大威脅。

公元219年,關羽率眾攻曹仁於樊(今湖北襄陽),水淹于禁七軍,斬將軍龐德,威震華夏。曹操遣使說孫權,出軍攻關羽後路,權將呂蒙誘降關羽在江陵、公安的守將,盡虜羽軍妻子。羽軍遂散,關羽父子出走,為孫權所殺。

劉備失了荊州,也就失去了向東出川的門戶和曹操抗衡的軍事重鎮,在戰略上是非爭不可的。

說到交戰雙方,蜀軍由劉備自己指揮,兵四萬餘人,大將吳斑、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將軍黃權自請為先鋒,勸劉備為後鎮,劉備不聽,派他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夷陵敗後,交通斷絕,他不肯降吳,只好降魏。備軍從巫峽、建平連營直到夷陵界,立數十屯,樹柵連營七百多里,全軍成一條直線,居高臨下,兵力分散。曹丕聽說蜀軍佈置之後,笑道:“劉備不懂兵法,豈有立營七百里而可以拒敵的!必敗無疑。”

吳軍以陸遜為大都督,率諸將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守。蜀軍遠來,利於速戰,吳軍諸將要迎擊,陸遜堅決不許。他指出蜀軍銳氣方盛,而且乘高守險,不利進攻,如有不利,影響全局。不如堅閉固拒,伺機捕捉戰機,以逸制勞,取得勝利。

兩軍對峙相持了七八個月,蜀軍兵疲意沮,陸遜乘機發起攻擊,先攻一營,得不到便宜。諸將正埋怨他枉然死了許多人,陸遜卻說,我已經找到破敵的方法了,下令諸軍每人拿一把茅草,乘風縱火,全線進攻,陣斬蜀大將張南、馮習,連破四十餘營,蜀軍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

蜀軍敗後,吳諸將要求直取白帝,陸遜認為曹丕正在大合士眾,不懷好意。下令退軍。

這年十一月,孫權遣使到蜀漢聘問,劉備也遣使報聘,兩國又恢復和平,重建了對魏的掎角之勢。

這次戰役,劉備犯了兩個大錯誤:第一是政略的錯誤,正如趙雲、諸葛瑾所指出的,他把大小、輕重擺錯了次序,因荊州之失、關羽之死而發動對吳戰爭,破壞了兩國聯合共同抗曹的正確策略;第二是戰略的錯誤,不聽黃權的忠告,把他一軍放在江北,削弱了兵力,又把全軍列成縱深戰鬥序列,戰線過長,兵力分散,前軍一敗,後軍動搖,彼此不相呼應,造成全面的敗局。

即使蜀國夷陵取勝了,也有在吳境下一個栽倒的地方,相信也不會很遠,魏國的最大利益是如何在吳蜀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不會在旁邊傻愣的看著,況且陸遜也是名將。下邊又有那麼多猛將報團輔助,劉備此次出兵大意輕敵。最終自食其果,落得大敗,白帝城性命垂危的下場。


徵角悠悠飲箜篌


劉備即使打贏夷陵之戰,吳國也不會滅亡,因為劉備的兵力不足,他最多隻能收復荊州。

和《三國演義》裡劉備起兵七十五萬伐吳不同,歷史上劉備沒那麼強大的兵力。我們先看下相關史料記載:

《三國志》: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資治通鑑》:七月,漢主自率諸軍擊孫權……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武陵蠻夷皆遣使往請兵。

有些看法認為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劉備的大軍只有4萬多人。而有些意見則認為按照《三國志》記載,吳班、馮習擊敗李異抵達秭歸的時候劉備還沒有出發,因此《資治通鑑》提到的只是4萬多人只是吳班、馮習的前軍,劉備自己還統帥中軍在後面。

《資治通鑑》所說的4萬多究竟是蜀軍全部還是前鋒缺乏資料來驗證,但是建安二十年劉備和孫權在荊州對峙時劉備曾經引兵5萬到公安增援關羽,當時劉備的機動兵力應該只有5萬左右。夷陵之戰不過過去6年。期間劉備雖然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但是自己損失也不少。上庸孟達叛變以後劉封被擊敗,又損失了一部分人馬。因此劉備此時能動用的機動部隊應該和湘水對峙時差不多,所以即使4萬多並非蜀軍全部,那麼總兵力也不會太多,加上武陵蠻夷部隊,能有6萬人就不錯了。這一點也可以從東吳派遣陸遜迎戰時只帶5萬兵馬也可以得到驗證。

以夷陵的地形,而且雙方兵力相當,劉備即使僥倖擊敗陸遜也肯定損失很大。陸遜接下來還可以退守江陵,蜀軍並不會輕鬆。而且隨著蜀軍繼續向前進軍,那麼北面曹魏的威脅也就會更多,蜀軍將不得不分兵保護越來越長的側翼。

因此劉備能奪回荊州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至於打到江東去,在幾年內是不用想了。


不沉的經遠


劉備征伐東吳,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想重新奪回荊州,恢復關羽鎮守時對荊州的統治。荊州對劉備來說戰略意義太重要了。首先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兩路進攻中原的其中一路,要知道自從有了隆中對策,劉備是一直按這個戰略規劃進行的,失去了荊州,等於要放棄隆中對策,就失去了恢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希望,劉備是斷然不會輕以放棄的。其次荊州是產糧大地,生產發展,資源豐富,商賈便利,能很好供給軍資。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軍糧供應,大軍還能怎麼行動?荊州糧草足可供應荊州軍隊的使用。其三荊州是重要兵源地。漢末天下大亂,中原地區深遭兵災,不少中原人南遷,定居在了少經兵禍的荊州一帶,人才兵源相對充足,是蜀漢重要的兵源地。其四是安定荊州派士族的需要。要知道,劉備能佔領益州漢中,主要還是靠的荊州士族支持和荊州兵的拼搏。荊州丟失,讓荊州士族失去了家鄉土地,失去了憑依,自然收回荊州的呼聲他們最高。劉備為了安撫荊州派,只能順應他們的呼聲。其五荊州地理戰略位置重要。擁有了荊州,對蜀漢來說,東可威懾東吳,北可征伐曹魏,處在交通要衝,用武之地,是蜀漢一統天下最好的跳板。鑑於這幾點,劉備征伐東吳,奪回荊州勢在必行,就是諸葛亮沒堅決諫阻,也可能是看到了這些。後來夷陵慘敗,劉備隕命,諸葛亮才深感蜀漢國力之弱,荊州難得,才放棄了再奪荊州,只好與東吳握手言和。

那麼如果劉備夷陵之戰打勝了,會乘勝伐吳滅吳嗎?歷史不能假設,但非要如此問的話,上邊也分析了,劉備東征只為奪回荊州,並沒打算滅東吳,即使劉備有滅吳打算,他也沒這個力量。劉備得勝,最先要做的是穩定對荊州的統治,休整戰備,以觀形勢。當然,夷陵一敗,荊州丟失,東吳全國振恐,人心慌慌。這時曹丕必定接受劉燁建議,率大軍出兵建康,孫權必定再派使者向劉備求和,許以割地賠款等許多優厚條件,但劉備這時必不接受,他會在穩定荊州統治後,乘勢從長江上游進攻東吳西部州郡。在這種情況下,東吳士族階層一向奉曹魏為正統,認為曹魏勢力最強,一定會向孫權施壓,要求孫權向曹魏投降。在內外交困的情形下,孫權要麼率眾舉國投降曹魏,要麼國都被曹魏佔領,孫權率一些大臣南逃。劉備軍因夷陵大戰,又行東進,戰線太長,遠離益州,補給困難,只能多佔一些地盤,拒住曹魏軍進攻態勢,而東吳大半國土,盡歸曹魏。短時間內,荊州要地,恐怕又成了蜀漢與曹魏爭奪的焦點。非經一場大戰,曹魏贏,荊州歸魏,蜀漢依然偏居益州,但離滅國不遠;蜀漢贏,江南會多淪入蜀漢,蜀漢需穩固對江南的統治,與曹魏對峙,以待天下有變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曹魏接受孫權的投降,鑑於孫權父子對江東的多年經營,讓孫權仍居江東,作為曹魏的附屬國,同拒蜀漢,如果是這樣的話,其變數又將怎樣呢?😄總之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東吳很可能提前被滅國,那樣的話,歷史上將不再有三國時期,而是兩國時期,或者提前進入南北朝時代了。😄


sunjin72976689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明白劉備為什麼不顧一切,要急於發動夷陵之戰。

公元219年,劉備集團按下快進鍵,全取益州、奪取漢中、上庸等地,進位漢中王。好兄弟關羽趁機也想表現一把,搞了個獻禮工程,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佔襄陽、圍樊城,不料被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敗走麥城,丟了性命。

關羽被殺,荊州被丟,對於正一路高歌猛進的蜀漢集團來說,恰似當頭一棒,徹底打亂了劉備的霸業大計,而且斷了劉備的一個手足。我們可以想像劉備當時的心情,何止是一萬個草泥馬奔騰而過。

其實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只是個幌子,其深層次原因,還是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這個重要主要是荊州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文化發展程度所決定的。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原來富庶的秦川大地,已是“十室九空”,經濟凋敝。荊州是少有幾個沒有受以黃巾戰亂的地區,而且在當時也是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較好的地方。對於荊州的軍事上的戰略地位,諸葛亮也在《隆中對》中分析得十分到位,“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劉備雖然佔據了富饒的益州,但畢竟是遠離中原的偏遠地帶,而且交通不便,不利於用兵,當一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還可以,但要想圖取中原,匡扶漢室,荊州肯定不能丟。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 荊州經濟文化發達,物產豐饒,是天下樞紐,既是維持力量均衡的中心,又是一個力量衝突的中心。

劉備急於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主要是想重新奪回荊州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四郡,當然能夠打敗東吳,再順便奪取江夏、南郡兩郡,則更好,這樣說可以上通宛洛,下通江吳,掌握拒吳伐魏的主動權。

我們試想,如果劉備集團打贏了夷陵之戰,奪取了荊州,東吳政權真的有覆滅的危險,之所以這樣講,主要的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是對於劉備集團而言,如果贏得夷陵之戰,奪回荊州,實力將大增。

荊州是東吳與魏蜀達成力量均勢的關鍵。如果夷陵戰敗,由東吳所佔的荊州四郡必然重新回來劉備手中,而且江夏、南郡兩郡也將不保。這樣一去一來,劉備佔據荊州大部分地區,東吳徹底退回到赤壁之戰之前的地盤,此消彼漲,蜀漢在疆域面積,人口總數、經濟和軍事力量上都將超過東吳。

三國力量對比,則是魏蜀兩家爭霸,東吳則排到老三的位子,只能坐以待斃。我們知道,蜀漢政權就是因為實力居中於魏吳之下,排在最後,而最先被滅的。

二是對於孫權集團而言,東吳如果夷陵之戰失利,內部政權必定不穩。

荊州地處長江上中游,是東吳構成長江整體防線的龍頭,更是聯繫中原的重要樞紐,失去荊州則東吳的西邊門戶大開,水路優勢完全喪失。可以說荊州是東吳的立國之基,無荊州則東吳難以自保,亦難以立國。

另外,如果夷陵戰敗,對東吳政權來說也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政權內部必定不穩,這也是呂蒙當初建議與劉備翻臉奪荊州時,所最顧忌的,加之江東士族的一貫的排外情結,經及東吳南邊的山越反叛還沒有平息,內憂外患之下,東吳是難以承受的。

我們在這裡也可分析一下,東吳如果夷陵戰敗,失去荊州後的情形。

如果江吳戰敗,則荊州六郡必失,劉備奪取回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四郡則是必然,江夏、南郡則有可能被曹魏和劉備瓜分。

這樣力量一對比,則曹操集團佔據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集團佔據的益州和荊州,曹操集團稍稍領先劉備集團,孫權集團與前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加之失去荊州屏障,國土不能守,被滅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亡於曹魏還是蜀漢,則需要視曹魏和蜀漢兩都內部整合發展的情形。如果曹魏和蜀漢單獨發兵,基本路線就是以荊襄為據點,由西向東順勢而取江南。這一點曹魏滅蜀後,再滅吳就是這一路徑,再後來的元滅南宋也是這一路徑。

如果曹魏與蜀漢聯手,(這一點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利益面前沒有道義可講。)蜀漢集團順江而下,自西向東展開進攻,曹魏由合肥起兵直抵建康,東吳腹背受亂,則滅得更快。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如果劉備嬴了夷陵之戰,危險的是蜀、吳,得利最大的是曹魏。

夷陵之戰的起因並不是因為關羽被殺,而是孫吳打破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關鍵是荊州之地太過重要,大家都想吃這塊肥肉,孫吳是當時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政權,卻最先下手,搶奪了劉備的荊州,導致吳蜀聯盟破裂。

劉備率軍討伐孫吳,他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也很務實,荊州之地雖然被孫吳佔領,但是很明確,孫吳肯定是守不住的,不但蜀國要舉兵伐吳,北方的曹魏政權肯定也要趁機南下。劉備期望抓住這次機會,不但可以奪回荊州,並且藉此一舉討伐孫吳,佔領更多的江浙之地。

劉備率兵東出,遠在許昌的曹丕剛剛篡漢立魏,登基不久,眼見東吳主動破壞了吳蜀聯盟,立刻派出三路大軍,遠征東吳,雖然孫權已經上表稱臣,這種政治把戲騙不過曹丕,實實在在的地盤才是王道。

那麼此時的孫吳面臨著魏、蜀兩國的夾擊,從側面更說明了當初呂蒙偷襲荊州的戰略失敗和缺乏政治遠見。孫權在得知劉備率兵東征後,就立刻遣使前往求和,重建吳、蜀聯盟,劉備的態度很堅決,因為他也看準了當時的局勢,東吳將會受到兩國的夾擊,如果此時同意孫權的求和,相當於幫助孫權,劉備更希望能在這次政治平衡失合的局勢下能撈上一把。

夷陵之戰的結局以劉備慘敗告終,如果按照題主的假設,劉備贏得了夷陵之戰,整個局勢的走向會如何呢?

劉備贏得了夷陵之戰後,肯定奪回了荊州,劉備大軍囤積荊州後,一定會順勢東下,進攻孫吳,而東吳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曹丕的三路大軍其中有兩路是直接奔往孫權所在的建業而來,孫權北要抗曹軍,西要抵禦蜀軍,這對東吳來說就是滅國危機。

孫吳會在此次危機中徹底覆滅嗎,應該不會!畢竟東吳地區縱深很大,而且東吳的政權是以門閥權貴為主,他們會聯合起來更應危機,而解除危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臣服曹丕,說服曹丕,聯合曹魏共擊劉備,許荊州之地給曹魏,東吳徹底淪為曹魏的附庸。

曹丕肯定會接受孫權的臣服,此時的魏國剛剛建國不久,其實並不具備軍事滅吳的實力,更何況劉備已經佔領了荊州之地,如果曹魏強行對吳進行滅國之戰,最終撿便宜的將是劉備,這對曹魏來說不是好事。

曹魏與孫吳的聯盟對劉備是很被動的,但是這種被動要比孫吳面臨的壓力要小很多,畢竟劉備此時在荊州的軍事實力比孫吳要強大得多,而曹魏疲師遠伐,缺乏足夠順暢的後勤保障。

最終三國肯定會坐下來談判,孫吳肯定是沒有多少發言權,曹魏和蜀漢之間最後會在荊州之地的劃分上進行博弈,肯定也就各佔幾郡吧。孫吳將徹底的變為弱國,甚至是直接變為曹魏的附庸。


沉墨I方之城


劉備伐吳,打贏一兩次戰爭可能性很大,但是吞併東吳,這不現實

劉備伐吳的動機有人說是為關張二人組報仇,但是史學家更多的認為劉備是為了奪回戰略重地荊州,當然如果能夠摟草打兔子取得部分揚州的土地那真是再好不過了。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出動水陸大軍共七十餘萬揮師伐吳,孫權聞之憂懼不以,只能上表乞和。

實際上這是作者誇大了,劉備當時的兵馬總共不過十五六萬,哪裡來的七十萬大軍,而且劉備之所以在夷陵之戰前百戰百勝,那是因為蜀漢的鐵騎確實厲害,但是進入荊州後東吳的精銳水師必定參戰,在水網稠密的江南地區連曹操都討不到便宜,更何況劉備呢?

退一萬步說,就算劉備成功吞併東吳一統南方,南北雙方的實力對比依然是北強南弱,而且是弱很多很多

南方的經濟超過北方這是在唐朝之後的時期,三國時期雖然江東已經相當的富足,但與北方的大州相比,那還是差得遠,所以南方和北方本就有國力上的差距,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開國之君中能以南方半壁成功一統天下的政權歷史上只有朱元璋做到過,那還是佔了元朝不得人心的便宜。而當時曹魏統治北方已經數十年,真可謂國強民附,不是那麼好打的。

再說劉備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結果肯定也是慘勝,不僅會把自己這邊的有生力量給葬送掉,而且大將也會損失很多。根本不利於接下來的作戰,這種有生力量在短期內是培養不出來的,特別是那種身經百戰的士兵要經歷多場戰場的洗禮,所以一旦自己這邊的兵力損失過多,之後就沒有能力再去攻打曹魏了。再說,你當曹丕是傻子嗎?他能眼睜睜看著劉備吞併東吳而無動於衷?也許夷陵之戰的失敗對劉備而言不是災難,而是幸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果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會怎樣?我覺得這純屬是一箇中彩票的概率。理由如下:

孫權久居江東政權穩固,曹操兵強馬壯,人才濟濟,唯獨劉備,打了十幾年糊塗仗,沒有得到過一寸土地,沒能發展出一支像樣的隊伍,。只有在赤壁之戰後才得以喘息,並向西發展,得到了一個四川的地盤。

這時的劉備集團都有點飄飄然了,以為天下為我獨大了,誰也瞧不上了,於是在戰略上放鬆了要求,都在各打各的,劉備主攻漢中張魯,一路高歌猛進。遠在荊州的關羽坐不住了,就也想露露臉,做個大事業給大哥看看,於是,在沒有和劉備諸葛亮商議並做好後續工作的前提下冒然發動了對曹魏的進攻。這種不懂配合,不懂協調作戰的胡打亂打本就是劉備集團的通病,這回再一次暴露無遺。關羽在前線奮勇作戰,劉備居然就在大後方觀戰,並沒有派一兵一將增員,就連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舉動。這種毫無默契感的傻瓜行為徹底葬送了關羽的性命。而後,劉備雖然大搞為關羽報仇雪恨,起兵攻吳,然而,諸葛亮再一次沒有直接幫助劉備,導致劉備這個常敗將軍輸在了夷陵前線,最後命喪白帝城。

總而言之,劉備集團是一個不太會協調作戰的集團,是一個不懂默契配合的集團,這樣有著幾大缺陷的集團不失敗才怪。


喬治85744078


肯定不會,夷陵地區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地區,僅僅是剛進入荊州的邊緣,連江漢平原都沒有進入,相對於擁有湖南,湖北兩個省的荊州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陸遜即使在夷陵戰敗,身後還有廣大的戰略縱深,而劉備即使是在夷陵取勝,也沒有能力繼續擴大戰果了,因為劉備的兵力嚴重不足,他總共只帶了四萬三千人,加上五溪蠻族(湖南湘西和貴州的苗族)的幾千人,分出一萬防禦江北的曹魏,沿線保護糧道佔用了一部分軍隊,真正在夷陵前線的只有三萬人左右,即使他擊敗了陸遜,自身肯定也有傷亡,加上新佔領的夷陵需要派兵駐守,那麼下一步就真拿不出多少兵力繼續擴大戰果了,不要說滅亡東吳,實際上劉備連打到江陵,公安的能力都不具備,更不用說包括南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江夏等廣大的荊州地區了。大家看一下荊州的地圖就會明白,劉備這點兵力不要說滅亡東吳,就算是不考慮打仗的因素,僅僅是對荊州地區實施佔領都不夠用。



狼的影子319


無論劉備是否能打贏夷陵之戰,東吳都不會滅亡,這是當時的形勢決定的,不以劉備的勝負來決定。

夷陵之戰的發生,本來就是東吳預謀已久的一場陰謀,在孫權一聲令下,呂蒙開始白衣渡江之時,孫權就已經預料到2年之後的夷陵之戰,在孫權殺關羽,奪荊州之後,就徹底與劉備集團翻臉,孫權不擔心引來劉備的報復嗎?



孫權當然擔心,不僅擔心,而且早就做好了安排。當關羽被殺,關羽的首級就被孫權送到曹操那裡,孫權為什麼要送關羽的首級給曹操呢?嫁禍曹操?別逗了,這種事怎麼可能嫁禍,全天下都知道是孫權殺了曹操。

那孫權送首級給曹操是何意?

很簡單,與曹操交好。看,這是關羽的首級,我孫權已經與劉備徹底翻臉,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我現在向曹公稱臣,希望曹公笑納。



孫權為什麼這麼做?

這是提前為劉備可能發動的報復,尋找後路。孫權真沒有怕過誰,他所做的一切都有自已的政治目的,與劉備破裂,就與曹操交好,拉攏一方打擊另一方,不同時兩線作戰,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也很明顯,明面上的原因是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實際真實的原因是為了穩定內部佔統治階層的荊州勢力,要知道劉備在荊州待了十年,劉備集團的骨幹人員基本上是荊州地區的人,這些人失去了荊州的宗廟和土地,怎麼會不要求劉備發動戰爭呢?這批人有諸葛亮、魏延、楊儀、蔣琬、費禕、馮習、張南、馬良、馬謖、董允、劉巴、伊籍等人,佔有蜀漢絕大部分官位,蜀漢四相全部出自這批人。



當劉備積累了兩年準備,開始大舉伐吳時,孫權早已做好準備,但還是假惺惺的遣使求和,反正荊州我孫權也得到了,能不打最好不打,就算要打,也是拉一方,打擊另一方。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總兵力約有五萬人,再加上五溪蠻夷首領沙摩軻帶了1萬參戰,總共六萬人。就這點兵力想要滅亡吳國還是有點難的,整個吳國總兵力近20萬人,吳國之所以不會滅亡,有以下原因:



1、東吳國力本來就強於蜀漢。

東吳總人口約二百多萬,是蜀漢的兩倍。總地盤佔有揚州、交州、及荊州除南陽郡之外的所有郡縣,地盤也是蜀漢的兩倍多。總兵力也是數倍於蜀漢,並且東吳是防守方,在保家為國方面,士兵肯定會拼命,東吳歷來就是如此,防守有餘,進取不足。

2、東吳水軍強於蜀漢。

蜀漢攻打東吳,是沿長江攻打的,就少不了水軍,在水軍方面,東吳水軍是全國最強,沒有之一,蜀漢雖有水軍,但屬於臨時拼湊的,實力守全不如東吳水軍。另外江漢平原、洞庭湖及長江流域一帶水網密佈,水軍起的作用遠遠比陸軍大,蜀漢的水軍敵不過東吳水軍,就沒有制水權,沒有制水權,在有水的地方,就會處處被動甚至捱打。



3、孫權做了兩手準備,打的贏就動,打不贏就會向魏國稱臣,請求出兵。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是221年,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已登基做了皇帝,而且孫權已向曹丕稱臣,只是沒有送兒子到曹魏當人質,如果夷陵之戰東吳失敗,孫權肯定會送兒子到魏國當人質,請求魏國出兵,只要魏國一出兵,劉備鐵定要失敗。

而曹丕在戰前,本來就有意聯吳攻蜀,只是後來改變了主意,選擇坐山觀虎鬥,如果有機會出兵,曹丕肯定會抓住機會攻打蜀漢,那麼的話,劉備就危險了。



4、孫權在東吳已世居二代,根基已深。

孫權在東吳已有二十多年,根基已經很深了,東吳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軍中士卒,都有不少江東本地人,而且孫權已在盡力讓東吳政權本地化,與當地士族結成利益共同體,劉備即使能在軍事上打贏夷陵之戰,但從夷陵到江東,還有很長一段路。

夷陵再向東約110公里是江陵城(今湖北省荊州市),再向東約200公里是夏口(今武漢),再向東約250公里是柴桑(今九江),再向東約400多公里是建業(今江蘇南京),戰略縱深巨大,劉備即使贏了夷陵之戰,孫權也完全有能力組織抵抗,並在江東士族的支持下擊敗劉備,畢竟劉備在江東毫無影響力與根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羽失去了荊州(主要是江陵一帶)要地,劉備憤恨不已。打孫吳,一方面是為了奪回荊州,維持《隆中對》的方針(荊州是劉備發家的根據地呢!);另一方面是為了報仇挽回顏面——畢竟關羽跟了自己幾十年,不能這麼白白死去。

(關羽丟失荊州,蜀漢巨大的傷痛。劉備咽不下這口氣!)


假如劉備打贏夷陵之戰,吳國會滅亡嗎?筆者覺得不會。原因如下:

(夷陵之戰地形圖,劉備這次算勞師遠征,更要命的是手下沒幾個能打的將領!)


1,按照當時的形式,劉備能奪回荊州,就算達成戰略目標了。要知道劉備討伐東吳,軍隊人數差不多就五萬人上下,孫吳也差不多這個數。劉備打贏了陸遜等人,這五萬人還要留守荊州呢。如果還要沿江而下,接著打東吳,戰線太長,兵力就不足,蜀漢國力也撐不起了。


2,劉備真的得手了,還要防備曹丕從北方介入呢!曹丕肯定不願意劉備做大的,劉備運氣好,奪回了荊州,還要防著曹魏的勢力,不太可能直接順江而下!


3,劉備集團裡,除了關羽外,還真找不到什麼擅長水戰的人物。關羽死後,水戰將領缺,戰船也缺,想滅東吳,光靠陸戰沒有戰船還是很難的。

(三國鼎立圖。丟失了江陵等要地、損失了關羽等將士,劉備要滅掉孫吳可不容易,哪怕曹魏坐山觀虎鬥,劉備當時的力量也很難消滅東吳)


總之,劉備運氣好,奪回了荊州,都謝天謝地了。劉備還想滅孫吳,就很難了(原因如上)。哪怕劉備得了荊州休整幾年,想順勢滅掉孫吳也不容易,因為孫權肯定要和曹魏聯合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