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與危害並存,二戰軍用嗎啡,戰士們的止痛劑和安慰劑


救護與危害並存,二戰軍用嗎啡,戰士們的止痛劑和安慰劑

由於疫情影響,在家待著實在無聊就翻看幾部經典的戰爭片和電視劇,在好萊塢戰爭片當中有一個環節多次出現在影視劇當中,比如說:《拯救大兵瑞恩》當中開頭“奧馬哈海灘”登陸的那20多分鐘,由於德軍的拼命抵抗,登陸過程中有許多美軍死亡,而傷者更是不計其數,後來的“找人小組”軍醫韋德不斷的用嗎啡去就護重傷員...由於對美軍野戰嗎啡怪異的使用方式產生了興趣,後來查閱資料發現二戰期間,美國一共生產了超過200萬支嗎啡這個驚人數字量配給到前線野戰醫院或者軍醫隨身攜帶。

救護與危害並存,二戰軍用嗎啡,戰士們的止痛劑和安慰劑

著名的醫藥製造托拉斯施貴寶公司製造的“西雷特嗎啡”,它的外觀像一管502膠水,內裝32毫升的嗎啡注射液(嗎啡含量10%)它的注射部分是一個雙面針,使用方式是拔掉針頭保護罩,刺入傷員的身體然後擠壓注射管將嗎啡注入傷員的體內,再將注射器別在傷員的衣領上,標明是已經注射過了,防止不知情的情況下注射過量導致死亡。

嗎啡是在1806年由德國化學家澤爾蒂納首次從鴉片當中分離出來,並且使用了希臘神話中的“夢神”Morpheus的名字將它命名為嗎啡。其衍生品鹽酸嗎啡(美斯康定)就是臨床是常用麻醉劑,並且有極強的鎮痛作用,用它來緩解創傷、手術、燒傷、癌症...等產生的劇痛,而它另外一種衍生物二乙酸脂就是惡魔海洛因。

救護與危害並存,二戰軍用嗎啡,戰士們的止痛劑和安慰劑

由於嗎啡的極強鎮痛效果,戰爭當中就被大量的使用,戰場上槍傷、彈片傷害產生的傷害和爆炸產生的燒傷在治療過程中都會產生劇痛,所以必須要大量的使用嗎啡來鎮痛才行。

救護與危害並存,二戰軍用嗎啡,戰士們的止痛劑和安慰劑

二戰時期作為盟國一方盤尼西林(青黴素)、磺胺藥、嗎啡注射液、血漿粉...都被美國支援給其他盟國使用,圖片裡就是“駐印遠征軍”的傷員接受治療時被注射嗎啡。

救護與危害並存,二戰軍用嗎啡,戰士們的止痛劑和安慰劑

嗎啡注射液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致幻,這個作用在戰場上就是安慰劑,由於受傷情況不同,早年間的戰場救護也不是很及時,重傷員死亡率也是很高的,在沒辦法搶救的時刻軍醫或者其他戰友只能讓重傷員減輕痛苦,讓他們儘快是死去(安樂死),這樣會重傷員有些尊嚴,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軍醫韋德,登陸的時候還在救護其他傷員,沒想到自己也被德軍打成重傷,內臟嚴重受損戰友們根本沒法救治他,最後只能是注射大劑量的嗎啡讓他得以解脫。

救護與危害並存,二戰軍用嗎啡,戰士們的止痛劑和安慰劑

嗎啡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它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成癮!這也是將它列為一級管制麻醉劑的原因,嗎啡進入到美軍部隊之後由於它有舒緩緊張情緒的作用,有些不是傷員的士兵也想方設法是搞到幾隻,這種事情在戰場上也被軍醫“理解”,同袍之間睜一眼閉一眼的事情...但這樣造成美軍較大數量的人不同程度的上癮,從二戰開始...越南戰爭(據說有10~15%的士兵服用各種毒品,而越南恰恰靠近“金三角”),海灣戰爭...直到現在都是這樣,只不過毒品的種類不同了,加之大麻部分合法化,嗎啡不再作為美軍部分士兵吸食的主要安慰劑和致幻劑了。

救護與危害並存,二戰軍用嗎啡,戰士們的止痛劑和安慰劑

總之,鴉片這東西本來就原產於南歐,有經過“風帆大航海”時代遍佈世界各地,它開始是當做藥品來使用的,由於人的腐朽、頹廢、痛苦...當中過量的服用之後發現了它的“神秘價值”,隨之而來就是“潘多拉盒子”被打開,罌粟罪惡的一面也被展現出來!

世界上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有好的價值同時也會暗藏殺機,就看怎樣正確的利用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