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當今張揚和尊重個性有何矛盾?

ttz1291666822


這句話一般理解為“不符合規矩的不要看,不符合規矩的不要聽,不符合規矩的不要說,不符合規矩的不要做”。但是這樣理解是錯的,這只是按字面意思理解的。

正確解釋

要理解古文最好聯繫上下文,不然容易理解偏了,就只能理解字面意思,那樣的理解不對。這段話出自《論語•顏淵》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裡孔子的禮有兩層含義,第一指的是禮的制度,就是《禮記》裡記載的禮,第二個含義是對修身來說的,是說誠心正意,像行禮祭祀時的專注的態度。“克己復禮”和“非禮勿視”中的禮就是第二種意思。《史記》中記載孔子去求教於老子,老子對他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這是說君子修德行要注重內在,去掉驕傲之氣,不能放縱慾望。《論語》中孔子還說到:“人而不仁,如禮何?”是說人內心沒有仁愛,要禮那種形式過場有什麼用

?這都證明了“禮”的第二種解釋。

所以題主所引用的話,正確理解是:“沒有達到誠心正意,像行禮祭祀那樣的專注,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因為那樣做不到仁”

矛不矛盾呢?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按我這種“禮”的理解,跟張揚和尊重個性沒衝突,反而告訴人們要發自內心專注的去發展個性尊重個性,不要隨大流跟風,看別人張揚個性,你也要張揚個性,用“克己復禮”的方式想明白了是不是你真想要的。綜上所述,沒矛盾。

我們現在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大多來自於五四運動之後對傳統的批判理解,確實剔除了糟粕,但是有些正常的東西也有曲解,所以,還是看原文古籍,不要人云亦云。


盛京楊員外


我是偷聽制筆的強哥,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當今張揚和尊重個性有何矛盾?

我的回答是沒有矛盾。

一、原意是什麼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原文出自《論語》

它的意思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

二、禮儀規範在各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定義

這句話的核心在於禮。孔子說的時候,禮是指周禮,那是符合那個年代的。如果要活學活用到當代,這個禮在當代就應該符合當代的禮儀規範。當代的禮儀規範有商務禮儀,有外交禮儀,有人際關係的禮儀。這些禮儀規範都能讓我們提升人際關係,塑造非常好的禮儀形象。所以不符合當代禮儀規範的不要去看(比如偷看別人的手機,信件),不要去聽(別人在談私事,要識趣到門外恭候),不要去說(不在人後說人是非),不要去做(不要耍流氓、不要在公眾場合背心拖鞋等)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帶給你幫助。


偷聽制筆


該語出自,《論語 顏淵篇第十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意思是:不符合《禮》的東西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也不要做。《禮》是指《周禮》周公姬旦為奴隸主貴族制定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求奴隸主照做的。

在到當代社會,簡單的說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東西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引申為在言行方面需要遵紀守法,要有法律,法規和道德的約束。

與當今張揚和尊重個性兩者之間並沒有矛盾。但張揚和尊重個性是前提的,是有約束的,並非毫無節制的,是要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尊重道德的基礎上才行。這是人人必須堅守的底線,任何時刻都不得突破。

只有在此基礎上的張揚和尊重個性才能得到尊重和保障,如若人人無底線的張揚和追求個性,那將是人類的一場災難。


中外舊聞說


孔子的這個理念可以用《易經》裡面的履卦來解釋。履卦為64卦裡第10卦,講述的是人們做事都應該循規蹈矩,這樣做即使踩了老虎的尾巴但是也不能受到傷害。做事情也是要量力而行,安分本分,不可一意孤行,逞強冒進,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麻煩。

現代的年輕人喜歡潮流,崇拜自己的個性,總想要異軍突起,瞬間變成一匹黑馬好去和資本分一杯羹。正好和孔子說的話的意思背道而馳。

有一個想法就可以去融資,一衝動借錢也要去創業,在工作崗位上說不得碰不得,一旦觸碰到逆鱗,就要“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他們從小就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以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規則都是由他父母制定的,所有人也應該像他父母一樣慣著他。

做事情也是喜歡天馬行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美其名曰有想法有創意,一些不落地的想法也認為會是必然成功的。

在這種思想下,年輕人走彎路,碰壁的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多。不可取啊,不可取。

再說一句話: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那一定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易經傳播小助手


孔子幾個非禮勿怎麼怎麼……,在當今時代我認為不可借籤,所畏“禮”,現代來說就是“文明”,語言,行動,社交,總之人生道路上的所作所為,處處講究文明,也等於說成:處處有禮。所畏古代孔子的非禮不怎麼,就是他自已的意念觀點社交的一種方式,就是直言:對我非禮,我絕對不理呼,什麼是禮,什麼不是禮?禮有一定的“規格”嗎?有一定的絕對性嗎?只是人與人的交往方式不同,文明與禮的度數不同,不能單一認為其人無禮。那麼人與你所交往共事,認為別人無禮而不理,返過來想想,那不是自己無禮了嗎?孔子其論,不宜推廣,處處認己高高在上,抱含著目中無人的味道。現在的新社會新時代,感情交往作事,敞開胸懷說真話,直來直去,實事求是,正是誠實做人的優良風格!何況打開窗戶作事做正直人,還單小心翼翼嗎?孔子的“非禮”之論道,其不是把人綁架了嗎?


王家愛國者


人都有侷限,這種侷限的形成,有個人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孔子的話也不是每句都是對的。

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幾句話我是不能接受的。

人性有善有惡,比如大多數人天性同情弱小,渴望友愛,這可以稱為人性中的善。但同樣大多數人也有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的天性。

孔子所說的禮是想極力發揚人性中的美,抑制甚至完全消滅人性中的惡。

但人性中的惡是由人的生物本能發展而來,也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這種所謂的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比如自私自利的天性讓人類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優勝劣汰,就像自私自利的智人消滅了尼安得特人,才有了現在的人類。同樣人類貪得無厭的天性也促進了人類不斷髮展進步,如果人類像道家所說的那樣無慾無求,與世無爭恐怕至今也還在樹上當野人。

但如果任意放縱人類天性中這些惡的東西,人類就會陷入永無休止的自相殘殺。所以還是那句話,萬物皆有兩面,重要的是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而不是視而不見,極力壓制。


用戶寒星一點雙鳥飛


孔子所提唱的"四非",跟張揚個性之間,肯定對立。以非禮勿言為例,一個人說真話之前,首先要考慮是不是符合"禮"的話,他就不用開口了。


露西他爹


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行是非常有道理的,你到社會中經歷一段時間就什麼都知道了。半黑半白的行業,最後一定故事全黑,有些事是許諾不得的,有些人是結交不得的,有些事情千萬不要參與。這就是中正守心。

自由主義那一套麼。並不是現代的,而是美國的。英國主導時期,忠勇仁義的紳士貴族文化一樣流行全世界。德國主導時期,嚴謹自律的文化同樣流行全世界。美國靠著一線二線投機摟來了德國科學理論,英國機器,現在卻說自己帶表現代?就在全世界玩金融收割的把戲。

你看美國的個人主義,吸毒合法化,二十幾歲的單親媽媽,青少年爆死率上升嚴重,底特律一個城市被美國拋棄了。進去是進了戰區,生死不負責。你說這是現代文化。

不好意思,我覺得英國文化更能代表現代。


師長366


沒有矛盾。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是說: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從而免招是非,免惹爭端,從而能四平八穩,平步青雲;是指處世。“張揚和尊重個性”是指為人,做人。

“為人處世”總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對待事情以及事務的處理方式與方法,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


尹焱焱


本質上不存在矛盾,可能是對“禮”的理解不足。古時的禮不是單純的禮貌,而是禮教。

《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和規格。一佾指一列共八人,八佾八列就是六十四人。而八佾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舞樂規格,諸侯規格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屬卿大夫,八佾歌舞就是非禮行為。禮教可以細緻到不同社會階層房屋的規格,超越規格即為非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