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紅樓夢》裡,作者借黛玉之口說出了一個道理: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

其實朝堂也如此。帝王和臣子是統一而又對立的,好比東風和西風,時刻爭鬥不休。主弱必然造就強臣,主強則臣弱,朝堂上只能有一個主要聲音。強與弱並不僅由名份來定,還需要各自的爭取。

明朝時因為文官集團的形成,君臣之間的鬥爭尤為激烈。特別是嘉靖朝,朱厚熜和以楊廷和為首的老牌權臣的交手,簡直可以成為後世帝王的範例。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道君皇帝朱厚熜

首次交鋒,朱厚熜取得勝利

朱厚熜本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他的父親朱祐杬是明憲宗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之弟,受封興王,就藩於湖廣安陸州(今湖北鍾祥市),朱厚熜是其次子,因長兄朱厚熙早亡而成為朱祐杬事實上的長子。

朱祐杬壽命也不長,正德十四年去世,12歲的朱厚熜就在長史袁宗皋的輔佐下接管了王府,兩年後,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子,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選中朱厚熜為繼承人,並以皇帝的名義發佈了敕令。

不滿15歲的小王爺就這樣成了小皇帝。依常理推之,朱厚熜應該對楊廷和極其感激,對其言聽計從,視其為國之支柱,就如同漢宣帝劉病已和霍光的關係。

但是,朱厚熜不走尋常路。他非常敏感的認識到,必須從一開始就壓下權臣的氣焰,否則他這皇帝當不好。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到達京城的第一天,朱厚熜就和大臣們來了次交鋒。

根據楊廷和的安排,朱厚熜應該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因而禮部以太子之儀迎接朱厚熜,他應從東華門入,暫時在文華殿處理事務。按明朝慣例,文華殿是“太子視事之所”。

但朱厚熜不願意,他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為“皇兄是讓我來當皇帝的,不是讓我來當皇子”,太子也是皇子。

這是楊廷和等人最大的失誤,沒有先把朱厚熜過繼到孝宗名下,也就給了他藉口。但普通人在那樣的情況下,肯定樂得找不著北,哪還計較這些小事?只要能當皇帝,先當太子有什麼問題?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找不到少年朱厚熜的圖片,大家將就看看

然而朱厚熜覺得問題很大,寧願呆在郊外也不進城。此時皇太后張氏及楊延和都認識到了朱厚熜的難纏,可這種事情又不是購物,不滿意了還能退貨。箭在弦上不能不發,張氏忍著惱怒,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才從大明門入,於奉天殿即位。

雖然文華門和大明門都是皇城門,但大明門被視為國門的象徵,級別比文華門高得多,平常日子不得開啟。朱厚熜堅持走此門,是進一步彰顯自己的地位。

與老牌權臣的首次交鋒,小少年朱厚熜取得勝利。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沉迷於長生之術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再次大獲全勝

之後又爭誰是朱厚熜宗法上的父母,楊廷和等大臣認為他接了孝宗一脈的帝位,是小宗入大宗,理所當然應該尊孝宗夫婦為父母。但朱厚熜認為自己是“繼統不繼嗣”,江山是祖上傳下來的,自家也有份,因而堅持尊生父生母。這就是明朝有名的“大禮議之爭”。

雙方爭了三年半,朱厚熜再次大獲全勝,楊廷和罷官回鄉。朱厚熜去世的父親追尊為皇帝,廟號睿宗,活著的母親尊為皇太后;尊孝宗為皇伯父,其妻張太后為皇伯母。

比較血腥的一幕發生在朱厚熜讓禮部為父母上冊文,並祭告天地、宗廟、社稷時,兩百多名大臣反對,跪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苦諫皇帝收回成命,這等於是脅迫,朱厚熜非常生氣,絕不妥協,命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詔獄。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電視劇中的廷杖

大臣們骨頭也很硬,不但沒被嚇住,還更為憤怒,衝到左順門前擂門大哭,抗議皇帝非法逮捕朝臣,聲震內宮。朱厚熜怕了嗎?並沒有,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

詔獄中的人遭到了殘酷的對待,隔十日廷杖一次。楊廷和的兒子楊慎也在其中,他是明朝有名的大才子,正德六年的狀元郎,政治立場和父親相同,堅決反對朱厚熜尊奉生身父母。

錦衣衛對他特別“照顧”,險些把他打死在獄中,後來留了一條性命,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再也沒能起復回朝,72歲時老死於永昌衛。

朱厚熜對楊家父子極其痛恨,經常詢問他們的狀況,聽說他們過得不好就很開心。但實際上,楊家父子在民間名聲極好,楊慎雖被髮配,各地官員都很尊重他,走到哪裡都被善待,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沒受太多苦。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楊慎,號升庵

朱厚熜和楊廷和,雙方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不過是個名分,朱厚熜為什麼這麼堅持?以楊廷和為首的老牌權臣集團又為什麼這麼反對?雙方都有點不近人情了,各自退一步,和睦相處不是很好嗎?

還真不能退。表面上大家爭的是名分,是禮儀,實際上爭的是執掌天下的權力。

朱厚熜不是先帝的子嗣或親兄弟,出身本來就不夠正統,退了這一步,身份就變為尷尬的嗣子,面對原主家的老臣,說話也就不那麼理直氣壯,以後在大臣面前只能一退再退,君權將被限制;

楊廷和等人保的也並不是朱厚照一脈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因為某種程度上他們本來就是朱厚照的政治遺留財產。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退了這一步,原有的權柄將被新興勢力取代。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楊廷和,字介夫

他們的政治主張、各項改革措施也就無法進行下去,因而為了實現政治抱負,必須在朝堂上站穩腳跟掌控大局,新的天子最好是個木偶泥胎,傀儡般的人物,如此才能讓他們大展身手。

選擇年幼且喪父的朱厚熜繼位,未必沒有這方面的考慮。然而他們都看走眼了。朱厚熜不是任人擺佈的小可憐,他的意志極其堅定。

朱厚熜降敕稱楊廷和“為罪之魁,以定策國老自居,門生天子視朕”,言下之意,是楊廷和自認為是國之大功臣,態度高高在上,把他這皇帝當做門生看待,大不敬。“罪魁”這種說法過於誇張,但後面的不一定是朱厚熜信口胡言。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明朝文官

楊廷和資歷極老,正德二年就拜為東閣大學士,正德七年出任首輔,朱厚照死亡至朱厚熜登基這37天內,大明是沒有皇帝的,總攬朝政的就是楊廷和。這樣的政治資本,讓他有資格傲視任何一位藩王。

哪怕這位藩王已經登基為帝,在楊廷和眼裡也是初生之犢,應該謙遜的接受自己的輔佐或者說指點、教導。但對於一個掌控欲極強的帝王來說,這是不可容忍的。

或者說,朱厚熜要是想成為君權高度集中的君主,就必須剷除楊廷和在朝中的勢力。楊廷和執政的那37天,革除了朱厚照時期的弊政,受到朝野內外的讚揚,但對於繼任者朱厚熜來說,這是極可怕的事情。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電視劇中的朱厚熜

一方面,如果他哪裡做得不好,臣民們難免想起楊廷和,臣子和皇帝就有了相提並論的可能,這無疑有損皇帝的威嚴,不利於統治;

另一方面,楊廷和無意中讓天下人知道,其實龍椅上有沒有皇帝並不影響大明的運行,甚至沒有皇帝反而更好辦事兒,這種思想要是冒頭、萌芽,將動搖君主集權制的基礎,對朱家天子造成沉重打擊。取消帝制不太可能,但以內閣壓制天子就很有可能了。

所以,就算沒有大禮議之爭,朱厚熜也會借別的事情打壓楊廷和集團,只有肅清他們在朝中的影響力,他才能不受掣肘的掌控朝政。

而通過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培養了自己的勢力,鞏固了皇權,讓明朝的政治格局真正從正德朝過渡到了嘉靖朝,新舊實現了交替。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夢想長生

朱厚熜為什麼能戰勝楊廷和

初登大寶的朱厚熜和楊廷和形成鮮明的對比。

朱厚熜是個十多歲的小年輕,雖然當了兩年多的王爺,積累了一定的政治經驗,卻也有限,可以稱為政治新手,唯一的優勢是有著皇帝的稱號;

而楊廷和是個六十多歲的政治宿老,他入閣的時候,朱厚熜剛剛出生,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已經在朝中形成一張盤根錯節的大網,很多時候,他的意志就是明朝政府的意志。

那為什麼朱厚熜能戰勝楊廷和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第一、朱厚熜智商極高,意志堅定

朱厚熜不是一般人,從他與楊延和的第一次交鋒,就能看出他的政治觸覺有多敏銳,智商有多高。而且意志極其堅定,沒有被當皇帝這個“大餡餅”砸暈頭腦,倔強的堅持著自己的主張,不退讓,不懼怕,軟硬不吃,不達目的不罷休。

第二、楊廷和是忠臣,不敢真的與皇帝相鬥

楊廷和雖然想讓朱厚熜按自己規劃好的路線走,卻並無異心,他是個忠臣。忠臣對上皇帝,所用的招式無非是據理力爭、苦諫、哭求、組團苦諫哭求等等,天然的處於弱勢方。

皇帝若是善於納諫或意志薄弱,忠臣才有勝利的可能。當皇帝不想聽不願聽的時候,忠臣必然鬥不過皇帝。因為不敢真的與皇帝相鬥。

如果楊廷和不是忠臣,明朝還有很多藩王,以他的實力,再找一個來取代朱厚熜也不算很難。但他顯然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念頭。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和楊廷和都有不得不爭的理由

終於當上了逍遙皇帝

【結語】

總之,因為雙方立場的不同,朱厚熜和楊廷和等老臣註定有一番爭鬥,朱厚熜如果不能取勝,明朝的政治格局將為之改變。而他的勝利並不是偶然,取決於他的智商、意志及楊廷和的忠臣屬性。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