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都是從皇帝祕書演變而來。

古代相權對皇權是個很大的威脅,皇權跟相權不斷博弈,從秦漢獨相制,到魏晉隋唐群相制,到元朝又成了中書省獨大,再到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宰相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明朝雖然沒有宰相,但是內閣首輔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

唐朝宰相都是從皇帝秘書演變而來。


明朝內閣大學士,本身是皇帝的秘書、助理,提供參謀顧問,和專業意見,品級不高,但是因為在皇帝身邊,“口含天憲、言出法隨”,所以權力很大,後來大學士管部,高於六部尚書,就成了實際宰相。

實際上,不僅僅是明朝的“宰相”是從皇帝的身邊秘書、助理(宦官)演變而來,明朝之前的朝代,包括之後的朝代,都是如此。

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是三省長官,即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

唐朝宰相都是從皇帝秘書演變而來。


唐朝宰相都是從皇帝秘書演變而來。


中書令、侍中、尚書最早都是皇帝的秘書,他們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與聞朝政,逐漸變為親信貴重之職。

比如尚書省長官尚書令,

秦及漢初﹐尚書是少府(九卿之一)的屬官﹐是在皇帝身邊任事的小臣﹐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稱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發(或啟發)文書並保管圖籍﹐故稱尚書。

丞相的屬官是十三曹,相當於隋唐以後的六部,可以看出,丞相統管全國事物,皇帝的屬官只是伺候他生活起居。

漢武帝劉徹時﹐進一步強化君權﹐政事不專任二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書因主管文書﹐省閱奏章﹐傳達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漸重要。

尚書在西漢已成為政府機要部門﹐所以凡是掌握實權的大臣都領尚書事﹐如霍光以大將軍領尚書﹐王鳳以大司馬領尚書。

漢光武帝劉秀鑑於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有意削弱相權﹐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為宰相﹐而實際權力則逐漸移於尚書。

比如門下省長官侍中,

最早侍中也是少府的屬官,侍候皇帝飲食起居的小官,包括為 皇帝端便盆之類的工作。可是 到 了曹魏時已是今非昔比,成為執掌大政的顯要大官了,在南北朝時期尤為炙手可熱,舉足輕重,權傾一時。

三國魏文帝時,蘇則榮升侍中 ,他的朋友吉茂嘲笑他說“仕進不止,執虎子”(虎子:帝王使用的扁壺)

《漢官儀》捲上:“侍中,左蟬右貂,本 秦 丞相史,往來殿中,故謂之侍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後因以“執虎子”戲稱侍中。

中書省長官是中書令,

它更過分,最開始多由宦官擔任(帶中字的官多為宮中的人,大多數是宦官,宦官也叫中官)。

唐朝宰相都是從皇帝秘書演變而來。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宦者傳論》:“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

漢武帝時進一步強化君權,以主管文書的尚書掌握機密要政。為便於出入後宮,用宦者擔任,稱為中尚書,簡稱中書,又因兼謁者之職,故又名中書謁者。

唐朝宰相都是從皇帝秘書演變而來。


不僅三省長官,本質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演變自隋代的“五省六曹制”,五省為內史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和內侍省,

從名字看,就知道內侍省是宦官,秘書省類似尚書,管理文書的身邊人。

可以看出漢朝後期的宰相都是源自於皇帝的身邊人或者宦官演變而來,這跟明朝中後期,宦官的實權大於外朝內閣大學士異曲同工。

為什麼這樣呢?還得從相權對皇權的威脅說起。

秦漢官制決定了,外朝丞相權力太大,威脅皇權了,皇帝的屬官只是服侍衣食起居的,丞相的屬官無所不包,丞相甚至能管理皇帝的私生活。

漢武帝這種強勢皇帝是決不允許這種事的,於是就用內廷架空丞相,削奪丞相的決策權,淪為執行機構,所以唐朝的尚書省是執行機構,宰相里尚書僕射的權力就最小,

削奪丞相的決策權後,內廷用外戚做大將軍,領尚書檯,主決策權,這些身邊人官職品級低,但掌實權,外朝品級高,但不掌實權。

當丞相威脅皇權,皇帝就用身邊尚書取代丞相,當尚書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之後,也開始威脅皇權,於是又用身邊的中書令取代已經丞相化的尚書令,當中書令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也威脅皇權之後,皇帝又用侍中取代丞相化的中書令。

到了隋唐,索性三省一起做宰相,於是就有了群相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