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萬軍隊形同虛設?為何軍隊龐大的印度奈何不了巴基斯坦?

靜夜史


核武器啊。印度的綜合國力遠遠超過於巴基斯坦,經濟、文化、軍事都要比巴基斯坦強很多。尤其是軍事力量印度完全可以把巴基斯坦吊起來打。印度唯一忌憚的就是這兩個國家都有核武器。印度還夢想著稱霸全球呢,他要是在巴基斯坦這個小水溝裡翻了船那還不得虧大了。所以如果是常規作戰,巴基斯坦對付印度很吃力的,但如果印度把巴基斯坦打急眼了。巴基斯坦扔一顆核彈,這兩個國家的誰都甭活了。

印度這些軍事數據說出去也挺唬人的。150多萬的常備軍,依靠買買買,把世界各國的先進武器幾乎都買到了家。印度近些年在各大軍榜排行中全球第4,海陸空的裝備比巴基斯坦先進很多,坦克、戰鬥機、戰艦,以及包括其他很多武器裝備,無論是數量還是整體質量都不是巴基斯坦能夠比擬的,但是畢竟是別人家的武器,用起來不怎麼順手。如果和巴基斯坦實打實的對抗。感覺印度也不會佔到多少便宜。

另外是我國的原因。印度雖然和西方國家和美國關係比較好,但是在印度需要兵力支援的時候,他們也不可能迅速的趕到戰場。但是我國與巴基斯坦就不同了,我國出了家門就到了巴基斯坦的地盤。中印兩家基本沒得說的,見面就要打。所以印度不敢實打實的攻擊巴基斯坦的原因,就是巴基斯坦後邊還有我國給他撐腰。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核武器的問題,核武器在世界上算是一個大殺器。它的威懾作用遠比實戰作用要大很多。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兩國都具有核武器。如果兩國同時使用核武器兩國都毀滅,但是印度如果這麼玩兒的話,那他稱霸世界的夢想就要毀滅了。哪怕是兩人同歸於盡,也是巴基斯坦佔優勢。既然有核武器在手裡呀,印度也不敢步步緊逼。


沐風談兵論道


第一,先看看巴基斯坦的大哥是誰。第二次印巴戰爭,大哥是如何調停的,在巴基斯坦面臨極限壓力時,新中國建國以後的唯一一次公開最後通牒給的就是三哥,如果再打,解放軍就越線進攻,很直接。印度不得不停火談判,讓巴基斯坦保住了戰鬥成果,第二次印巴戰爭公認為巴基斯坦是戰勝方。如果真戰爭規模擴大,中國鐵定無條件支援小巴,印度阿三隻能捏著鼻子被美俄敲竹槓。

第二,印巴交界的地區,以山地高原為主。印度雖然140萬人,但實際上能擺開的不會超過40萬。如果再考慮到後勤補給方面,前線能維持20萬人部隊就算三哥大能耐了。所以,在我們跟印度交界的地方,解放軍部署三個旅就夠了,印度方面擺了好幾個軍,還是防禦姿態!幾十萬人就為了防禦我們那三個旅,真是大手筆。

第三,大家都有核彈。真到了滅國那一步,我想巴基斯坦是不會介意往新德里,孟買扔幾個大傢伙的,反正要滅國了,無所謂了。印度肯定不能承受這個代價,哪怕把巴基斯坦轟平了也划不來,因為那時候印度也殘廢了。

所以,別看印度在南亞嘚瑟,只要他北方的鄰居一天是亞洲一哥,他就別胡思亂想做白日夢,老老實實當他的三哥為好(二哥目前暫時還是日本)。巴基斯坦


百勝刀王胡逸之


印度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規模、GDP總量還是軍費開支,都遠大於巴基斯坦,是地地道道的南亞霸主,然而140萬的龐大軍隊卻奈何不了巴鐵,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注重數量,不求實效。印度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養活了13.6億人口,並且人口還在爆發式增長,而印度儘管這幾年發展很快,卻改變不了貧窮落後的事實,文化教育普及率必然不高,文盲半文盲現象一時難以改觀,反映在軍隊上,就是人員的軍事素質很難達到現代化軍隊的要求,在戰備訓練、作戰風格、抗打擊能力以及靈活機動上,表現不足。而巴基斯坦雖然經濟比不上印度,軍隊數量也遠遜於印度,但巴鐵注重軍事戰鬥人員的素養,著力打造能打仗、大勝仗的優秀隊伍,培養廣大官兵吃苦耐勞的精神,對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使命感更為強烈,這就在氣勢上壓倒了印度軍隊。

其次,盲目採購軍火,導致武器混亂。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印度在國防方面的投入隨之增加,2018年度軍費高達506億美元,在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長率最高,達8%,是僅次於美中英三國的軍事存在。基於此,印度實行“拿來主義”,美國、俄羅斯等多國的武器裝備都被印度作為購買的對象,這樣印度的軍火便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應接不暇,導致官兵在軍訓中難免出洋相,多年來不知摔毀了多少戰機等軍事裝備,這樣的演練狀況如何在戰場上佔據優勢?而巴基斯坦儘量將有限的資金用於刀刃上,不求全但求精,並要求軍人熟練掌握每一項武器裝備的性能特點,作戰要求,努力做到不浪費一槍一彈,確保百戰百勝。

最後,大家都有國之重器,印度須謹慎行事。印巴都是核武器擁有國,而核武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最後一棵救命稻草,是萬不得已情況下出手的一張王牌,故而幾十年來,雖然印巴爆發多次克什米爾衝突乃至戰爭,但是雙方都心知肚明,適可而止,不將對方惹急,一旦任何一方被逼得走投無路,大家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鑑於此,印度140萬軍隊又能怎樣?在巴基斯坦看來,戰略上藐視他、戰術上重視他,只要軍事過硬,敢於玩命,再龐大的軍隊也無所謂。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巴基斯坦是我國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也是世界唯一一個擁有這種關係的國家。要說巴基斯坦被欺負,那麼肯定我國不會坐視不管。所以有些東西不是你印度想欺負誰就可以欺負誰的,世界也不是你印度的世界,況且雖說你印度有一定實力,但還沒達到為所欲為的地步。那麼印度貴為南亞霸主,制約它拿巴基斯坦沒辦法的因素有哪些?我們來看看


1.我國的因素,既然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那就不能白叫,有什麼事巴基斯坦知乎一聲我們肯定會支援。以現在印度的實力攻打巴基斯坦沒什麼問題,但同時抵抗中巴那就沒什麼能力了,所以世界格局錯綜複雜,現代戰爭不能只考慮簡單的一對一比較。


2.核武器,說到這個世界最厲害最可怕的發明就是核武器了,核武器的出現讓世界大國間保持了幾十年無世界大戰發生,不然以現在美帝的脾氣要沒核武器制約著早就將世界打一遍了。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有核國家,甚至巴國的核數量還要略微高於印度,所以印度把巴國逼急了,搞不好搬出核武器對誰都沒好結果。所以印度對此不得不考慮周全,想進攻就要先解決核武器問題。


3.西方國家約束,雖說你印度現在左右逢緣,要什麼歐美國家都會滿足你需求。但你印度看不懂明眼人卻看得很透徹,被坑了多少回都不長記性的國家,人家西方國家不坑你坑誰!你印度想在南亞一家獨大,人家西方會那麼輕鬆的讓你達到?不可能的事!為什麼挑唆你印巴、中印關係?那還不是為了好讓你買武器賺大錢。你要是在南亞稱霸,沒什麼威脅你印度了那人家武器咋賣?所以西方不會那麼輕易讓你稱霸的!


4.印度自身原因,印度現在國內經濟發展挺快,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你說發生戰爭很多東西將會失去。這點印度肯定接受不了,國內一些富人也受不了。還有就是印度國內內部矛盾也多,分裂主義也不在少數,所以想入侵別人還不如先想想怎麼解決自身問題來得實際。


5.印度的武器裝備,別看印度武器數量眾多而且比巴基斯坦先進,但實力打起來這可不一定。印度摔飛機,軍艦趴窩、起火等新聞又不在少數。之前印度戰機越界還不是被巴國擊落,所以說別那麼高估印度實力,那隻不過是西方吹出來好賣給印度罷了!而且印度這個萬國牌到戰時武器後勤也不一定跟得上,所以這塊印度估計心裡也沒什麼譜。

分析了那麼多還是印度實力不夠,想當地區霸主卻沒有地區霸主的實力,這就是印度現在尷尬的地方!不過現在印度發展挺快,印巴實力會越拉越大,未來巴基斯坦還要加把勁才行,把經濟多放在發展經濟上來自身實力才有保障。


兵器蝦侃侃


因為巴基斯坦也不是一個小國,而印度面對的也不止一個巴基斯坦。



首先,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上談不攏才會幹仗,但巴基斯坦並不是孤家寡人,身後有不少朋友,這使得印度頗為忌憚。就拿最大的朋友來說,巴基斯坦有它家的戰略管道,又是全天候戰略伙伴,這就決定了關鍵時候能拉一把。比如第二次印巴戰爭的時候,印度都兵臨拉合爾了,巴方的這個好弟兄僅僅發表了一個聲明,勸印度在錫金拆炮樓,由於當時不久前剛捱打漲了記性,所以印度就乖乖的撤了兵。


除了這個最大的朋友,巴基斯坦還有幾個鐵桿朋友,比如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等,它們抱團的原因是因為都是遜尼派,既然是一個派的關鍵的時候肯定也會拉弟兄一把。所以土耳其幫巴基斯坦修飛機,沙特時不時給巴基斯坦幾個大紅包,這些都是印度所要顧忌的。


最主要的是現在雖然美國不待見巴基斯坦,但畢竟阿富汗的美軍是要吃飯的,短期內美國也無法撤出阿富汗,所以印度對巴基斯坦動不動手也要看美國的臉色。



除了政治,其次就是軍事。雖然巴基斯坦的部隊只有50萬,而印度的部隊達到了144萬,相差了近兩倍,但想要打也還是費點勁。別看印度有這麼多人,但是一半多都得用到了巴基斯坦鐵哥們的身上。所以就算短期內想打巴基斯坦,以印度道路的能力來看,光是調動部隊就得湊一陣。


雖然印度軍隊外表上看兵強馬壯,但實際上是一個連輕武器都無法統一的國家,雖然在90年代後期裝配過自主生產的INSAS步槍,但是實戰能力很差,最終不得不重新購買別國輕武器,比如俄羅斯的AK203的生產線。但值得一提的是INSAS是5.56北約口徑,而AK203系列是7.62口徑。


步槍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武器裝備,雖然印軍的俄製裝備率達到了70%,但是還從美國等北約國家購買軍火,這就無形當中給印度的後勤工作增加了極大的負擔。即便印度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平原地區還有優勢,但一旦進入巴基斯坦西部山區之後,這種後勤將嚴重對印度軍隊產生重大影響,從而戰鬥力嚴重削弱。


最後是地理問題,印度要打巴基斯坦顯然是一次大型戰爭,肯定會以佔領領土為目的。從巴基斯坦領土面積來看,如果算上巴控克什米爾的話就達到了88萬平方公里。這並不是一個小數,巴方雖然縱深少了點,東西向最窄處只有500多公里,但是對於目前的印度軍隊來說想要佔領全境也絕非易事。


而巴基斯坦本身也是一個複雜地形的國家,北部是克什米爾山區,西部是俾路支山地地帶,東部是印度和下游的平原與水網交織地帶。除了少部分平原地區利於裝甲部隊,山地丘陵水網等地形極其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機動,而且有利於游擊戰的襲擾與破壞,這對於印軍來說也是很大的問題。



印度打巴基斯坦,小打打不服,大打沒勝算,短打後勤跟不上,長打外交不允許,雖然人和武器都比巴基斯坦多,但就是眼睜睜的看著比自己少得多的巴基斯坦軍隊跟自己叫板。


馬克觀察


現代化戰爭不是靠人多取勝,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印度的軍事和經濟各方面實力都遠超巴基斯坦,但是為什麼奈何不了小小的巴基斯坦呢?下面我根據在印度的生活經歷來分析下。

印度表面上軍事很強大,實際軍事體系很差,各部門協調能力極其差。舉個例子,年初印巴衝突時,印度地面部隊發射一顆導彈把自家的一架飛機幹掉了。這在國際社會是個大笑話。飛機上的敵我識別系統不開啟,地面部隊不確認飛機標誌,發射導彈不請示。這就是印度現代化軍隊的狀態,如何能戰勝巴基斯坦,更何況背後還有中國在撐腰。


巴基斯坦只是印度領導拿來拉選票的一個方式,就像美國最近幾屆總統一樣上臺前先打中國牌。莫迪之所以每次在換屆選舉時對巴基斯坦進行局部轟炸和挑起衝突,無非就是向印度人展示自己強硬的手腕,獲取更多奮青的支持。

印度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出兵攻打巴基斯坦,且不說軍事實力,這種做法在國際社會上也是站不住腳的,輿論壓力都能讓印度執政黨下臺。


所以不管阿三的經濟軍事實力有多強,都奈何不了巴基斯坦。因為巴基斯坦是全球公認的主權國家。


小明觀世界


印度的140萬大軍為何搞不定巴基斯坦?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問題之所以沒法解決,不是印度解決不了,而是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巴基斯坦的態度可能並不重要,當然至少在印度眼裡就是這樣,而印度要想搞定巴基斯坦,最起碼要得到聯合五常的支持,但是聯合國五常會支持嗎?當然不會,下面我便將我的觀點給大家闡述一下。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個歷史問題,尤其對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權,他們都互不相讓,而印度和巴基斯坦,本身就是一個同根同源的國家,但是英國當年的殖民,到之後二戰的爆發以及國際冷戰的局勢,才造就了現在的印巴分治。不過印度比巴基斯坦強了很多,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人口大口,軍事實力也不錯,經濟發展水平雖然不均勻,但是也在世界前十。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就做起了自己入住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夢,妄圖增強自己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甚至一統南亞地區,成為大國。面對這種情況,印度的野心當然要受到其他國家的制約,因此印巴問題,美國肯定是不支持的,並且態度極其曖昧,而我國對於印度的野心更是不支持了,畢竟印度和我國好多地區有著領土紛爭,甚至印度還支持西藏藏族人民,搞獨立運動。

而巴基斯坦則不一樣,對於我國巴基斯坦是很親熱的,因為現在的巴基斯坦尋求的就是經濟的發展,所以本身並沒有成為強國的野心。



而印度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以及大肆購買武器,發展軍事,也使得印度領導人野心勃勃,妄圖靠軍事震懾,解決印巴問題,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現代戰爭更是可怕的,印度雖然軍事力量勝於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也是個人口大國,如果真的和印度打起來,受苦的還是印巴兩國的人民,所以和平解決問題,對於印巴兩國的人來說,都是莫大的幸運。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題主的前提有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都沒有消滅對方的意圖 不存在什麼始終奈何不了一個小小的巴勒斯坦

印度和巴勒斯坦爭端是克什米爾,不是印度統一巴基斯坦,或巴基斯坦要統一印度。這才是正確的認識。

印巴爭的是克什米爾屬於誰的問題,不是印巴相互要分個輸贏。因此來說,印巴戰爭都是局部戰爭,都侷限在克什米爾。

1947年印巴戰爭是印巴爭奪克什米爾,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印巴克什米爾停火線,印度奪取三分之二、巴基斯坦奪取三分之一。

1965年印巴戰爭是巴基斯坦為了奪取印控克什米爾而發動的,但最終失敗了。

1971年印巴戰爭是印度支持孟加拉國獨立,主要戰場是在東巴基斯坦。

1999年印巴戰爭是巴基斯坦意圖佔領克什米爾印度控制的卡吉爾地區,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簡單總結印巴戰爭就是:1947年印巴搶奪克什米爾地盤,印度搶最多,巴基斯坦不服,連續發動兩次印巴戰爭(1965、1999年)意圖從印度手裡奪取更多克什米爾土地;1971年印度通過支持孟加拉國獨立成功削弱巴基斯坦。

印巴從來沒有爆發全面戰爭,都是以克什米爾為中心的戰爭。若是全面戰爭,以新德里和伊斯蘭堡平原地區,印度和巴基斯坦根本就沒有地方可守,只有發生像斯大林格勒那樣的絞肉戰才能定出勝負。

英屬印度分裂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錫蘭、緬甸等5個國家

若是印巴想要統一,就不會有1947年印巴分治問題

1947年英國最初給的方案是印巴自治但組成一個同意的國家——印度聯盟。既能滿足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國家是世俗化還是政教合一的爭議,又能保持印度的統一。

但這個方案都被印度和巴基斯坦雙雙拒絕了,最後英國就制定出了1947年印巴分治方案:

印度教地區成立印度國家、伊斯蘭教地區成立巴基斯坦。

印度和巴基斯坦從來沒有想過來攻佔對方國土,他們都覺得印巴分治很好,沒有人為失去一個統一的印度而惋惜。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印巴衝突最近不斷升級,引發國際關注,印度軍事實力總體比巴基斯坦強,為何卻始終奈何不了巴基斯坦,其實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雙方都是擁核國家

印度和巴基斯坦現在都有核武器,核武器的存在使得雙方雖然衝突不斷,但是卻謹慎爆發全面戰爭,因為誰也不敢挑起核戰爭。

二、印巴雙方背後大國的博弈

美俄需要印度不斷購買他們的軍火,同時在戰略上牽制中國,但是絕對不希望印度變得強大脫離掌控,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一旦印度足夠強大,將會對美國在南亞和印度洋的利益構成直接威脅。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巴基斯坦這個重要通道,不會允許其被影響,會堅定支持巴方的權益。

三、印度國內也矛盾重重

印度這幾年經濟發展較快,但是貧富差距太大,國內基礎設施落後,種族和宗教問題依然存在,軍隊雖然比巴基斯坦多,但是軍隊腐敗問題也嚴重,士氣比較低迷,難以形成合力。

綜合以上原因,印巴雙方同為擁核國家,背後都有大國支持,雙方各有優勢和缺點,短時間內只能僵持。






嶺南通途


印度軍隊戰鬥力低下是一個事實,雖然印度的國家總體量遠遠超過了今天的巴基斯坦,但是在很多時候,印度人在與巴基斯坦的較量中,往往都要吃上大虧。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國際上大國對印巴雙方支持力度的不平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的社會發展慣性,導致印度平民對戰爭始終都是處於一種應付的狀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軍隊,想要有點戰鬥力,說實話真的很難。

印度的種姓制度對印度國民的禁錮,使得大部分平民毫無為國作戰的慾望,在這一點上印度與巴基斯坦有著天壤之別。

印度自古以來印度都是一塊被征服的大陸,在這裡生活的人們,由於國家長期被外來者佔據等歷史原因,逐漸誕生出了以種姓制度,來進行社會資源分配的發展手段,即使到了今天,印度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這種狀況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

雖然曾經跟隨大英帝國四處征戰,但是老實講凡是由印度人組建起來的軍隊,其作戰實力其實都不怎麼樣,原因就時在印度教以及種姓制度的禁錮下,整個印度社會被人為的分成了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軍事將領、貴族)、吠舍(自由民)、首陀羅(被征服者)這四個等級。

在這四個等級中,對外發動戰爭一直都是剎帝利才能擁有的權利,而對於那些廣大的首陀羅而言,打戰永遠都是貴族們的事情,不管是誰與誰開戰,自己的社會地位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也永遠都得不到任何好處,自然就沒有積極作戰的動力了。

因此我們在印度社會里,就能夠看到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印度國內,高種姓的印度精英階層比較好戰,而那些印度平民卻對戰爭並不感興趣,即使是那些參加軍隊的印度士兵,在工作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這種現象已經在印度部隊的方方面面被體現出來。

而與之相反的是,巴基斯坦雖然曾經屬於印度的一部分,但是這個國家與印度最大的區別,就是這個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而且其國內民風彪悍,國民上下對於來自外部的入侵的勢力,經常都是給予強力反擊的態度。

這就使得巴基斯坦在軍事裝備實力上弱於印度,但是部隊的作戰意志方面,印度卻遠遠不如巴基斯坦強烈,這也就導致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對抗中,雖然處於強勢地位,但是吃的虧卻遠比巴基斯坦要多得多。

印度在國際上所面臨的壓力,要遠大於巴基斯坦,這就使得其不能傾盡全力與巴基斯坦對抗。

如果我們單單去比較印巴兩國的軍事實力的話,事實上印度的整體軍事實力是要超過巴基斯坦的,別的不說,印度總兵力位127萬,2018年的軍費開支為50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4位。而巴基斯坦的軍隊總兵力為61.7萬人,2018年軍費開支為11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0位。

從印巴兩國的軍隊總數以及軍費開支的情況來看,巴基斯坦很顯然是不能與印度比的,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印巴兩國在國際上所面臨的挑戰時,我們就可以發現印度由於其國家戰略等問題,其所承受的軍事壓力,要遠遠大於巴基斯坦。

因為從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就開始將自己擺在為亞洲的領導者的位置上,在尼赫魯時代,印度宣稱自己是第三世界的領頭羊,並且在南亞地區呈現出擴張的事態,不斷對周邊國家發動戰爭,去吞併他國領土。

對於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印度,世界上的其他大國很顯然是不感冒的,特別是印度與蘇聯結盟之後,美國以及他的北方鄰居,都呈現出對印度的一種抵制狀態,雖然時至今日蘇聯早已解體,但是印度的“大國夢”卻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也就導致了印度在很多時候,不得不面臨其他強國的打壓。

在這個問題上,巴基斯坦的壓力就要小很多,因為巴基斯坦很清楚自身的狀況,在國際上的主要敵人,僅僅只有印度這一家而已,因此巴基斯坦在國際上所面臨的戰略擠壓的力度,要遠遠小於印度。

此外,由於其他大國對印度實力膨脹的擔憂,不得不被迫考慮通過提高巴基斯坦的軍事實力的方式,來從側面遏制印度軍事力量的崛起,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在上世紀80年代至今,美國就陸陸續續向巴基斯坦出售了7~80架F-16戰鬥機,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印巴兩國之間空中力量的“平衡”。

因此對於印度來說,雖然印度軍事總體實力要強過巴基斯坦,但是印度的國家戰略目標要比巴基斯坦多,在國際上面臨的對手也比巴基斯坦多,因此並不能集中全部力量來對付巴基斯坦,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印巴在對抗時的劣勢。

總的來說,印度的整體實力雖然強於巴基斯坦,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印度並不能集中所有力量,去專門對付巴基斯坦,再加上國際力量對印度的掣肘,印軍始終不能徹底擊敗巴基斯坦軍隊,也就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