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曹操,為什麼對文人既籠絡又打壓?

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曹操,為什麼對文人既籠絡又打壓?

(一)曹操廣泛地吸收和籠絡文人名士。

​不管文人名士對曹操如何看待,曹操都會不遺餘力的討好對方,將這些人儘可能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這可以說是曹操的用人機制吧。

例如陳琳。

東漢末年,袁紹為了消滅曹操,發起官渡之戰,在出戰前讓主簿陳琳寫一篇“討賊檄文”。

陳琳多牛啊!建安七子之一!文才一流!他在文中將曹操罵的狗血噴頭、體無完膚。甚至將曹操的祖宗一併罵了!可謂淋漓盡致。當時曹操正在犯頭風病,看了這篇文章驚了一身冷汗,病也好了大半。曹操當場嘖嘖稱讚,直呼陳琳文章寫得好:“此人不能為我所用,太可惜!”曹操不但沒有惱怒,後來還重用陳琳,並時常與他進行文學交流。

這樣的曹操並不是屠殺文人的暴徒啊!曹操所打壓的文人究竟是哪一類呢?

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曹操,為什麼對文人既籠絡又打壓?

(二)曹操借刀殺人。

大家都知道,曹操善於籠絡人心,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多數都是在他“甜言蜜語的交心”中籠絡而來。

但東漢末年的文士禰衡,卻因為性格狂傲得罪了曹操。

禰衡雖然有幾分才學,但性格極端,平時最喜好諷刺挖苦別人,動不動就開口罵人。話說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各地時,孔融給曹操出了主意,欲與袁紹爭鋒,必須要掃除南方的障礙,也就是劉表、張繡和孫策,手段則是招安。

曹操本來想讓孔融去辦招安的事情,但孔融推薦了他的好朋友禰衡。曹操素來愛才,也聽說禰衡有些本事,便召見了禰衡。誰料禰衡一見曹操,就把曹操和他手下的名臣將相批評一番!

這也就令人呵呵了!禰衡呀,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不作死就不會死!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這一大堆大道理難道你就不懂嗎?你這樣口無遮攔,狂妄自大,不引來殺身之禍才怪呢!

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曹操,為什麼對文人既籠絡又打壓?

曹操暗地裡十分惱怒,但他慣於對天下人擺出一副愛才的面孔,怎能當場發怒呢?於是曹操就合計琢磨了一招“借刀殺人”之計,將禰衡送到了劉表那裡。據說,禰衡因為一張刁嘴又惹了禍端,把劉表和江夏的黃祖得罪了,最終被黃祖一刀劈成了兩半!

(三)曹操為何又殺了楊修和孔融?

禰衡的死雖然不是曹操親自所為,但卻與曹操有很大關係。諸如禰衡此類輕狂的文人,一旦到了曹操身邊,幾乎沒有一個是好下場。

其中,楊修就是典型的一例。曹操明明知道此人聰明異常,對自己或許大有益處,但因為楊修常常自作聰明,可以說聰明過了頭,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懂得韜光養晦,而且又攪合到曹丕和曹植的爭鬥當中!

參與奪嫡,是古人之大忌啊!最終,楊修被曹操除去。孔融是比較耿直的一類文人,在曹操面前直言敢諫,曹操雖然喜歡,但後來也因為與曹操的利益有所衝突,曹操不得不把孔融也除掉了。

如此愛才的曹操,為啥要殺掉這些他千辛萬苦籠絡過來的文人呢?說一千道一萬,就是政治立場的問題。

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曹操,為什麼對文人既籠絡又打壓?

(四)崔琰陽奉陰違,死有餘辜。

其實,曹操所殺之人,不是在政見上與曹操相左,動搖了曹操控制劉氏的基礎,便是參與到了曹氏奪嫡的紛擾、家業的鬥爭。

比如崔琰,此人陽奉陰違,表面是在曹操手底下做事,但內裡卻有謀反之意,他對曹操甚為不滿,不但詆譭曹操,還結黨說,曹操有顛覆漢室的野心。

曹操之心如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崔琰卻不知天高地厚將此事挑了起來,觸了曹操的逆鱗,曹操能饒過他嗎?

曹操算得上文武雙全,對待文人可說“唯才是舉”,何況他也熱愛文學,對文人的喜愛更是發自肺腑。

但反言之,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統治者,曹操要實現滅劉的計劃,就必須對違揹他意志的、不識時務的那些文人予以打壓。

殺一儆百,以正視聽,也是自古以來統治者們一貫的政治手腕吧。

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曹操,為什麼對文人既籠絡又打壓?

小編: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