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以太坊的目標的是成為世界計算機。這一路走來發生了很多事:當過貓販子,被攻擊到分叉,做過反獨裁體制的鬥士,還創建了一個新的金融架構。關於以太坊的說法有很多,有人說它是貨幣,有人說它是失敗品,有人說它是可篡改的賬本等等。這些評價都不太中肯。以太坊就像是一把刀,既能用作工具,也能充當武器,取決於使用者是誰。因此,我開始自己動手探索以太坊的發展狀況。我之所以會對此產生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在 2019 年 5 月寫了一篇關於去中心化金融的文章。我發現幾乎所有去中心化金融應用都是構建在以太坊上的。這篇文章則是我嘗試理清所有跟以太坊相關的數據時得到的成果。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圖源:https://twitter.com/joel_john95/status/1219543404117250049-

在本文中,我已經避免了將以太坊與比特幣進行直接對比。就像金融系統可以湧現出各種商品、貨幣和金融工具一樣,我相信數字資產生態系統也可以進行不同的實驗。如果我們相信去中心化,那麼可以實現去中心化的機制之一就是保存多個賬本備份,因為單個賬本更容易遭受黑天鵝事件的影響。在 “賬本至上論” 佔主導的世界裡,這類實驗是沒有生長空間的。但正是依據同樣的理由,我支持多種賬本,只要這些賬本能夠發揮它們的作用,不出錯就好。我希望能通過這篇文章來反映以太坊的發展情況,而不是貶低比特幣或以太坊。

地址數量的增長和活動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以太坊的激活地址數量(紅線表示新增地址,黑線表示活躍地址,藍線表示激活地址總數)-

以太坊上一共有 6900 萬個地址,每天只有大約 25 萬個地址是活躍的。其中,居然有 5 萬個是新地址。由於在以太坊上創建新錢包或轉移資產的成本比大多數網絡都要低,這些數據本身並不起眼。讓我覺得有趣的是,活躍地址和新錢包的數量比起 2017 年 ICO 熱潮之時要高得多。一大關鍵因素可能是 USDT 切換成了 ERC-20 標準,以及以太坊上興起了很多混幣器(mixer,通過充當多人轉賬的中轉站而混淆資金流向、保護使用者隱私)。在 2019 年,有大約 22.6 萬個不同的錢包地址與去中心化金融應用有過交互。這些用戶大概率是超級用戶,會經常使用錢包。雖然去中心化金融這個領域很有吸引力,但是未來支撐以太坊上錢包活動的可能是非同質化代幣(NFT)和數字化博彩。Axie Infinity 和 Gods Unchained 等遊戲正在推動新一代用戶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使用以太坊網絡。這就好比是從互聯網聊天室(IRC)逐漸過渡到 WhatsApp 。前者是功能性的,後者成為了主流。隨著各個項目不斷降低賬本交互的複雜程度,未來或將出現更多活躍地址。

目前為止,以太坊總計處理了 9 億個交易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紅色表示轉賬數量,黑線表示交易數量)-

如果將活躍錢包的數量和新增錢包的數量當作衡量與以太坊交互的人數的指標,那麼交易數量就是衡量他們交易頻率的指標。我們可以看出上兩張圖之間的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與 ICO 火爆的一年同期相比,交易和轉賬數量並未出現大幅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去中心化金融和流動性池日漸成熟。如果以太坊上的地址總量下降了,就可能會由此推斷出留存下來的用戶都是超級用戶,經常發起很多個交易。然而,這兩個指標都沒有下降,這就表明

(i)自 2017 年以來,新增用戶已經彌補了流失用戶的數量

(ii)新增用戶的交易頻率與之前 ICO 的投資者一樣

真正發生巨大變化的是下一個指標——以太坊上的平均交易規模。

總交易規模達 2.1 萬億美元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紅線為單日平均交易規模,黑線為單日交易總量,都以 USD 計量)-

平均交易規模在 2017 年 8 月 11 日達到了頂峰,將近 4 萬美元。以太坊區塊鏈上的總交易量在 2018 年 1 月 14 日達到了頂峰,即,330 億美元。這兩個數據可與以太坊當時的熱門用途聯繫起來。2017 年 8 月首次出現了 ICO 熱潮,到 9 月底為止吸引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資金。另一方面,自 2017 年 12 月比特幣經歷價格調整之後,山寨幣熱潮在 2018 年 1 月達到了高峰。不過,未來還是要向前看,不能沉溺於過去。活躍地址和交易數量顯示了以太坊賬本上的交易數量和頻率,平均交易規模則反映了資金的轉移量。截至撰文之日,平均交易規模在 138 美元左右。根據這些指標,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數字資產的大眾化。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簡單來說:

  1. 自 2017 年 2 月以來,交易數量已經增長了 6 倍
  2. 自 2017 年 2 月以來,活躍地址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大約 10 倍
  3. 鏈上交易總額已經增加了大約 12 倍(從 1100 萬美元上升至 1.28 億美元)
  4. 但是,平均交易規模已經降低了 99.5% 左右。

隨著非同質化代幣逐漸成熟,平均交易規模還有可能進一步下降。通常而言,以太坊的用戶不需要轉移大量以太幣。如果小額交易者人數增多,則表明以太坊對用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另外,這一點還可以通過排名前列的賬戶中的以太幣數量來衡量。

最大的前 100 個錢包持有約 30% 的以太幣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

(紅線為交易所的前 100 錢包持幣數量,黑線為交易所外的前 100 錢包持幣數量)-

一旦我們考慮到排名前 100 的地址中以太幣數量的佔比,就會更明顯地看出以太坊的大眾化趨勢。包括交易所的錢包在內,前 100 的地址內的以太坊數量佔全網的 1/3 ,大約是 32% 。對於這樣一個支撐 “去中心化金融” 的項目來說,這一數字看起來有些可怕,但是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根據 Glassnode 的數據,相比之下,比特幣流通量中有大約 11 % 為交易所持有,以太幣流通量中有 8% 為交易所持有。自 2018 年 11 月以來,以太坊持幣大戶似乎正在屯幣。對此有以下幾種解釋:


  1. 那些在 2018 年幣價巔峰時期進行分散投資的投資者目前正在買入以太幣。現在,他們可以使用較低的價格買入當年賣出的以太幣。
  2. 以太幣的幣價自歷史最高價以後大幅下跌,一部分投資者不再賣出以太幣,因此該佔比停滯不前,沒有出現大幅下降。
  3. 隨著越來越多散戶購買以太幣,持有一定比例的以太幣所需的成本上升。以太坊網絡上越來越難以形成新的大戶。

這些大戶不再賣出更多以太幣的另一個原因是,無需通過傳統金融基礎設施即可以進行美元計價的借貸(去中心化金融)。如果我們通過冪定律來分析去中心化金融,這就很明顯了。通常來說,3 到 5 個大戶會掌握一個產品內資產總量的 60% 至 80% 。(欲知詳情,可以參閱我關於 InstaDApp 的文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以太坊已經留住了一群大型持幣者,因為他們非常看好以太坊網絡的前景。我認為這是一種支持的表現。

以太坊的交易費已達 2.42 億美元左右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

(黑線為手續費總額,紅線為按交易數量求平均的手續費規模)-

以太坊網絡的交易費用共計達 2.42 億美元。有趣的是,交易費的歷史峰值不是在 2017 年 ICO 熱潮期間,而是在 2018 年,當時的交易費總額是 1.6 億美元。相比之下,2019 年的交易費只有 3400 萬美元,與 2017 年差不多。2018 年 2 月,每個交易的成本出現暴漲,達到了 5.5 美元,如今又跌至 0.1 美元。雖然目前的交易成本非常低,但是相比 2017 年 2 月期間,以太幣價格暴漲之前的 0.03 美元已經漲了兩倍多。由於交易費會出現波動,這會對以太坊上構建的產品產生不利影響。開發者必須考慮到小額交易所需負擔的交易成本。去中心化計算和存儲服務的通常需要應對 gas 成本太高的風險,否則就吸引不到客戶。有一些項目正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例如, 通過 Gasless by Mosendo ,用戶無需持有以太幣來支付 gas 費用,即可實現 DAI 的轉賬。同樣地,很快還會出現一批 API 層項目,一邊代表不持有以太幣的終端用戶進行交易,一邊直接向企業收取費用。Nuo Network 目前已經上線了一個類似的早期版本。從長遠來看,如果以太幣的價格大幅上漲,就會出現更多複雜的衍生品和期貨,可以大規模地對沖交易費,就像現如今的傳統金融世界那樣。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黑色部分為區塊獎勵規模,紅線為手續費規模)-

一旦你將區塊獎勵與交易費的累積額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以太坊有一個有趣的特徵。過去 5 年來,區塊獎勵總額達到了 1.5 億美元。可以說,目前為止以太坊已向礦工支付了 3 億美元左右,但是在比特幣面前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到目前為止,比特幣已向礦工支付了 160 億美元。從我們在衍生品市場上看到的交易量來看,可以肯定地說,鑑於二者的費用機制,人們會更喜歡挖比特幣而不是以太坊。我還發現有一個常見的解釋,挖比特幣的礦工也會把挖以太坊當成一個副業。由於有看漲預期,礦工通常持有淨多頭頭寸。我發現礦工的餘額隨著幣價的波動而波動,就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來源:San Graphs(藍線為 ETH 價格,深藍色部分為礦工地址持幣數量)-

在過去的幾年中,有一些因素可能對礦工的行為產生了影響。我的理解是,在 2016 年 1 月和 2017 年 1 月之間,鑑於以太幣的交易價格較低,以太坊似乎只是一個在極客圈子裡流行的玩票項目。以太幣的幣價在 2016 年底出現了第一次暴跌,那是在 “The DAO” 事件之後,以太幣正處於恢復期之時。2017 年 3 月,以太坊企業聯盟成立,幣價回升至 40 美元,之後又出現了一輪下跌。隨著以太幣價格飆升,區塊獎勵和交易費能夠保障以太坊的穩定運行,礦工餘額達到了低點。在過去的一年半中,礦工餘額似乎一直在增加。過去的 18 個月以來,礦工持有的以太幣數量從 60 萬猛增至 160 萬。這幫人是真正的囤幣黨。但是,要研究那些非持幣者的行為,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交易所的情況。

在牛市期間,交易所持有的以太幣價值 115 億美元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各交易所持有的 ETH 數量)-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各交易所持有的 ETH 價值,以美元計價)-

以太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規模和成就,蓬勃的交易所生態系統或許是一大關鍵因素。與如今的新幣上市不同,以太幣在當時最大的交易所 Kraken 和 Poloniex 的上市門檻很低。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因為以太幣降低了資產發行的門檻,並圍繞新資產建立了社區,我們就不會看到如今市場上湧現出了近 1600 種數字資產。我都不敢想象,要是沒有以太坊的話,代幣生態系統會是什麼樣子。將這些圖表放在一起之後,我注意到了一個很關鍵的數據,即,交易所的以太幣流通量量是低於比特幣的。根據 glassnode 的數據,比特幣的供應量是 1800 萬,交易所持有的比特幣數量約為 210 萬(佔比為 11.6% 左右)。相比之下,以太幣的供應量是 1.09 億,交易所持有的以太幣數量約為 900 萬(佔比為 8.25%),略低於比特幣。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以太坊交易的速度相對較快,而且成本較低。正因為以太坊交易速度較快,在幣價劇烈波動之時,人們更容易轉移資產,並從中獲利。注:交易所實際持有的以太幣數量可能略高几個百分點,因為我的數據來源並不包含 Coinbase 的餘額。在研究過這些數據之後,我得出了另外兩點結論

  1. 2016 年至今,交易所持有的以太幣數量已經減少了 50% 。這或許表明,將以太幣視為投機資產的人越來越少了。
  2. 目前,交易所持有的以太幣總值為 15 億美元。相比之下,截至本文截稿之時,去中心化金融智能合約中鎖定的價值是交易所的一半,為 8.75 億美元。等到去中心化金融中鎖定的以太幣超過交易所之後,就會出現大反轉了。

接下來是反映以太坊生態系統現狀的最後一個指標—— ICO 餘額。不過這個指標讓我有些擔心。

各大 ICO 項目資金告急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截至 2019 年 10 月最大的 ICO 錢包-

在 ICO 熱潮期間,各大項目募集了大約 80 至 160 億美元(數據來源不同,具體金額也不同)。目前,各大 ICO 項目所持有的以太幣價值為 5 億美元左右。在過去兩年間,各項目方一直在燒錢,似乎已經燒的不剩什麼了。以 EOS 為例,儘管 EOS 募集了 40 億美元,又花 3000 萬美元收購了 http://voice.com ,但它還是沒能在鏈上搭建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可能是想在 bitshares 上搭建一個吧,呵呵【攤手】)。如果網絡沒有產生費用,或是平臺沒有創造收益的話,項目方就只能去募集風險資金,或是倒閉。在 2019 年底,我們已經看到有很多項目倒閉了。到了 2020 年,如果這些山寨幣消失,ICO 項目徹底黃了,資產大幅縮水,這些項目將會有大麻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過去兩年來,項目方一直在燒錢,卻沒什麼進展。
  2. 這些 ICO 項目的各項指標將越來越差,又不能像 MakerDAO 那樣會出現突發性增長,後期融資看起來並不樂觀。

項目前景不佳、拉不到投資、產品的市場適應性低(例如,Bancor 和 Uniswap),再加上資金即將耗盡,這對於整個行業和社區來說都是值得反思的事。這並不一定是壞事。資金告急通常會讓企業家轉向生存模式,並專注於關鍵的績效指標,而不是一味地燒錢。這還有可能促使企業家進行之前從未做過的實驗,開拓全新的商業模型。在接下來的幾年,我們將看到一大批項目倒閉。

自 2018 年 3 月以來,去中心化金融增長了 30 倍,Maker 居功至偉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鎖定在各 DeFi 項目中的 ETH 數量)-

自 2017 年以來,去中心化金融增長了 30 倍,很大程度上是 Maker 的功勞。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由於代幣價格波動性太大,需要穩定資產作為對沖,自 Tether 出現之後,穩定幣開始流行起來。此外,由於以太幣的價格創下新低(即,80 美元), MakerDAO 之類的項目讓以太幣大鯨們可以通過 Maker 為他們所持有的以太幣加槓桿。無論如何,自 2018 年以來,去中心化金融領域已經有了可觀的增長。有趣的是,去中心化金融中鎖定的以太幣顯示出了明顯的冪定律。在去中心化金融領域,鎖定的以太幣主要用來生成 SAI 和 DAI ,Compound 則位居第三。Uniswap 和 DyDx 等交易工具也聚集了一部分以太幣,但是沒那麼多。似乎市場已經自行決定了它所偏愛的貨幣發行協議。Synthetix 等項目正在試驗全新的模型,利用以太坊和 SNX 代幣來發行資產。目前,Synthetix 的發展勢頭良好。從圖中也可看出,這個行業確實需要新的商業模型。單靠項目中鎖定的以太幣和交易費,可能不足以支撐一個營利性企業。希望我們能在 2020 年看到更多新項目。

以太幣的強大力量源自其用戶


「迅解區塊鏈」從歷年的數據看以太坊的發展

-幾個主流項目的 Github 活動(最上面的那條線是以太坊,次之的紫色是比特幣,再次之的是 EOS,下方的藍色線是 Maker)—— 來源:Santiment -

最後,最令以太坊與眾不同的是它的用戶。以太坊 吸引的用戶越多,其網絡就會變得更加豐富。當人們想到以太坊及其社區之時,通常都會提起一些爭議性事件(如,ICO 、"The DAO" 分叉等),這對他們來說似乎是無法接受的。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事件,正是因為以太坊網絡能夠吸引各種各樣的人。其中大部分是開發人員。相比於其他網絡(以及它們的 github 活動),以太坊一直是遙遙領先的,即使在之前漫長的熊市裡也是如此。正是因為以太坊一直以來都很推崇創新,去中心化金融、非同質化代幣和代幣發行領域才會湧現出這麼多創新項目。只要一直保持這種勢頭,以太幣就能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價值 10 美元、100 美元還是 1000 美元,我自己也不清楚。有效市場假說和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結語

儘管以太坊一路走來經歷了很多波折,但我相信整個網絡是一直在進步的。或許有人覺得以太坊徒有虛名,可其從來沒有一條鏈能像以太坊這樣,冒出了 ENS、去中心化金融、非同質化代幣和 ICO 。在以太坊成為主流之前,以太坊及其社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當我在接觸以太坊社區,以及與以太坊創始人交流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這與 2007 到 2008 年的 Ubuntu/linux 很像(就跟我第一次接觸它們的感覺很像)。學習的過程雖然很難,但是這個社區非常有趣。產品雖然不完整,但是一直處於緩慢更新之中。最重要的是,有一系列產品可供我日常使用。我不知道這一切是否能讓以太幣增值。我認為,以太幣(和比特幣等代幣)就算暴跌了 90% ,也依然是有用的。前不久,以太幣還一路下跌至 80 美元。我的關注點始終是在實用性方面,以及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獲得終端用戶。我知道這篇文章沒有將以太坊上的一切優點都包括進來,我希望能在接下來的幾周再寫得詳細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