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小公司除了員工工資損失外,業務都可以延後,為什麼要裁員或者解散?

劉一陽


這涉及到人和宇宙的關係,當然如果不扯犢子的話,其實僅僅用經濟學就可以解釋一二。

一、經典的企業算術問題。

很多人都會想:公司不就是一段時間不開門嗎?為什麼著急忙慌的要裁員或者直接就宣佈破產了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做一個假想模板。

如果一個企業當中有100塊錢,而這100塊錢當中分成了兩半,一半是50元,另一半也是50元,其中的50元是用在整個流水線上的,另外的50元是用在所有的人工水電上的。

人工水電這一個板塊的50元屬於一個無底洞,需要每個月都往裡面投錢。

可是最開始那個50元也就是用在流水線上的50元,它可以源源不斷的生錢,比如他一個月如果績效好可以生出500元來,一個月績效不好能夠生出100元來。

有一些企業績效非常不好,它們每個月只能生出100塊錢來,而這100塊錢在下一個月又會分成兩半,一半50投在人工方面,另一半投在流水線上。

好的,如果一個企業不開門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那就意味著在流水線上的那50元處在一個相對阻滯的狀態。

也就是說流水線上的錢賺不回來,與此同時人工水電等多方面的花銷卻沒有減少。

不需要多長時間,一二個月,兩三個月之後,企業就會破產倒閉,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二、裁員和破產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企業當中還有一個行情叫做及時止損。

就像我們買股票一樣,發現一個股票一個勁兒的往下跌,每次都會跌到8%~10%左右,那麼今天買了之後,是不是應該在第2天趕緊把這個股票賣出去了?

如果你不賣出去,10天之後,可能之前的100萬就剩下3塊2毛2了。

同樣的道理,一個企業如果短時間之內不賺錢還是賠錢的話,這個企業就會想一些辦法及時止損。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把那些無用功的人或者說表面看起來可有可無的人通通開除來緩解公司的危機。

除了這一種方法之外,其實還是有其他方法的。

只不過相比較而言,裁員是最為有效的一個解決措施。所以我們不可否認,的確有這樣的情況,小公司他們的資金鍊出現了問題,而且公司老闆不願意惹麻煩,乾脆開除了事。

作者:職場全能王,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職場速成師,企業管理諮詢顧問,擅長職場問題指引和輔導。歡迎大家贊、轉、收、評,期待大家的關注~~~

職場全能王


因為很多項目都停滯了,為了度過這個最艱難的時候,我分別和部分員工商量,他們在家休假公司每月發2000生活費並繼續繳納社保,等情況好轉再補發這幾個月的工資,結果立刻有人說雖然休假但必須發原來工資的八成不然就要去告我。這就是很多人寧願解散公司也不想再扛的原因吧,太寒心了!


雲橫秦嶺304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在剛畢業時創過業,做過10個月的老闆,結合當時我的心態,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老闆裁員或者解散的心態:忍痛割愛尚且能活,不變則必死無疑。

具體的解釋是:誰也不想裁員,讓公司縮小,但沒辦法,沒足夠儲備金耗下去,再耗下去,可能公司要關門倒閉,在倒閉和縮小之間,老闆只能選擇後者。至於解散,也同理,已經虧損負債100萬了,不解散可能要負債1000萬,100萬還容易東山再起,要是欠個1000萬以上,公司還不能起死回生,那這輩子可能就麻煩了。所以做老闆的只能選擇解散。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長遠的利益。

老闆難啊,員工也難,都難啊!


創成職場頻道


你沒當過家,是真不知道老闆的不易啊!也許真正等你創業當老闆的那一天,再朋友危難的時候,你就可以理解這個問題。

我有個朋友,也是開了家小公司,創業三年時間。

在這三年裡頭,其實他日子就很難熬,尤其是過去的2019年這年,業務萎縮很嚴重,企業處於虧損的邊緣。

他本想著2020年好好打個翻身仗,可偏偏春節後來了一場新冠肺炎!他的公司停工停業,員工的工資還得繼續支付。

猶豫再三,他還是決定把公司解散了,等經濟恢復以後再考慮。

站在他的角度,我非常理解這樣的做法,在外人看來也許是他不人道,沒有擔當,可作為一個老闆的身份,我知道他有太多的苦憋在心裡。

下面,結合這個話題,我說幾點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討論。

一、小公司不像大公司,抗打擊能力弱

我工作這些年,在幾十人的小公司待過,也在上萬人的大集團待過。

要說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區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小公司太弱不禁風了,抗擊打能力弱。

第一,規模上差距大

小公司無論是業務規模、資產規模還是人員規模,都和大公司差距較大。

比如我當年待過的那個創業公司,一年的營收也就幾百萬,而最近我工作的這家國企大集團,一年營收高達幾百億。

至於淨資產、利潤總額等這些其他指標,也是類似的關係。

所以你可以預料,肺炎疫情持續若時間久,誰可以支撐的更久?

第二,資源調度差距大

資源調度和規模自然也有關聯,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拿銀行授信來講。

如果一家企業淨資產高,營收規模大,利潤也好,那麼危機時它也容易獲得大銀行的信貸支持。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前段時間西貝集團董事長賈國龍在朋友圈的“賬上資金僅夠支撐三個月”的說法,引起廣泛關注後,很快便得到了銀行幾個億的貸款。

二、小公司即便只有人力成本,也支撐不了太久

首先,我想說的是,辦一個公司,不可能只有員工工資這一項支出。

如果你要是簡單這麼理解,我只能說你太不瞭解當老闆的不容易!

公司的成本支出裡頭,人力成本的確是很重要的一項,尤其是服務性的行業,但是人力成本並不單純等於工資,還包括社保、公積金、福利等。

此外,公司還有各項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比如辦公租金、水電費用等。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疫情導致公司停擺的影響有多麼大,我拿數據來給大家計算下。

比如公司有10個員工,平均1個人工資為5000,那麼一個月總工資為50000元。

還要計算社保費用,社保公司部分約為工資基數比例的30%,也就是社保要負擔15000元。

接著是公積金費用,比例是12%,也就是公積金繳納公司要承擔6000元。

上述三項合計,一個月至少人力成本就得71000元之多!

其次,即便一個公司只有人力成本,對規模小的公司來說,也是難以承受之重。

我就認識一些小公司的老闆,他們經常告訴我賬面上的現金流是很少,平時業務週轉不過了要麼小額貸款要麼自己個人墊付,直到公司業務回款以後才有可能現金流充裕。

但是員工的工資、公司的房租這些,每個月還需要剛性兌付的,一點含糊不了。

所以,疫情期間,對於賬上沒錢的小公司來說,光是“養”著員工就可能要讓老闆愁白了頭髮!

三、老闆是開公司不是搞慈善,當沒有利益的時候解散或裁員就是出路

我們考慮這個問題,一定要學會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

如果你是老闆,面對這樣山窮水盡的情況,你會怎麼做?要不要賣了自己的房子去賭一把?

我想大概率你不會這麼做。

因為你很清楚,你開公司是為了要賺錢,不是為了搞公益慈善的。

所以任何人站在道德的高度來批判老闆們,我覺得是不合適的。

如果一個老闆明知道自己的企業受到疫情影響,今年肯定支撐不下去或者目前已經掏空了,還要去維繫公司,自己的錢可能就會打水漂,換不了什麼回報。

這種情況下,要麼就是降薪裁員,要麼就是解散。要考慮其他出路實在太難了!

有人會說:17年前的劉強東和馬雲能做起來,為啥現在的老闆們不行呢?

我想說,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馬雲、劉強東的,大部分小老闆都沒有這樣的戰略格局,能實現自己一點小目標就不錯了。我們也不能指望他們都是救世主。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思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作者:丁路遙知事,公眾號:竹節先生。頭條簽約作者,職場教育領域營銷號排行榜前十,2019年度職場領域十大頭條號,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企業管理諮詢顧問,資深職業規劃師,擅長個人職業諮詢與心理諮詢輔導。歡迎點擊關注我。

丁路遙知事


問這個問題的人,突然讓我理解了,員工和老闆,真的是溝通不來的兩類人。

只是員工工資的損失?如果開企業只是發員工工資這麼簡單,誰還願意打工啊。

01

工資只是企業總支出的一部分,甚至都不是支出大頭

企業的成本支出,是有多方面的,工資只是其中的一塊而已。

除了基本工資,對員工方面來說,至少還有福利費的支出。

此外,公司的貸款利息、場地租賃費、水電物業費等等,每一項都是公司,即便不開門營業,也要支出的。

一旦情況不秒,企業長期不能開工,每天就只有純支出,毫無收入。這給到企業的壓力不可謂之小。

02

即便復工,企業一時半會也恢復不了元氣,還是可能被拖死

企業從來不是個體,企業要生產,但得有訂單才行啊。在這種大環境下,每家企業都在尋求自保,又有多少單子往外拋呢?

企業沒有訂單,就沒有收入。沒收入不說,還要支付各種固定支出。

時間拖得越長,企業資金的差額只會越大。如果企業管理者已經預判到現在裁員或解散公司是最好的選擇,絕對不會猶豫著拖下去。

企業現在想到的,只是如何止損,而不是想辦法賺錢。先能活下來,才可能賺錢。活不下來,其他都不要想了。

03

決定解散或裁員,本質是一個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決定

我們剛剛說到的問題,只是關於錢,不論是工資還是收益,但企業管理者做出決定,絕對不會僅憑這一點就給出判斷。

返工後行業行情的預測、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甚至管理者自己對企業發展的信心,都會成為決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說,不是管理者,就不會操心管理者那些事,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單純的想問題。

那既然是被管理者,就管理好自己,不要成為被犧牲的那群人之一,就好了。

我是@次等大叔,豆瓣讀書認證作者。著有《從零開始學招聘》,合著《HR軟實力》,頭條等多平臺簽約作者。10年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經驗,擅長生涯諮詢、職業規劃與心理輔導。歡迎關注,為您解惑!

次等大叔


小公司如果延後開工只是損失員工工資,老闆真的是要笑醒了,我相信題主絕對是公司裡面的最底層,連個小主管都不是,所以才會說出這麼幼稚的話!

就拿10個人的小公司舉例,每人工資到手3000塊。你以為老闆只需要付出3萬塊工資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3000塊工資,老闆至少需要幫你繳納700多塊的五險,疫情期間也不是所有的房東都是那麼好說話的,場地費一樣要繳納!你可以到市場上去了解一下,普通的寫字樓一平米是50到60塊錢一個月,按100平算,又是5,6千塊錢出去了。這些成本就快五六萬了,公司一個月能賺五六萬嗎?

你要說房東不好說話你可以換,但你有沒有考慮過換場地意味著要重新裝修,就普通的刷牆鋪地板,做幾個隔間就又要好幾萬!還要去改營業執照的信息,更加麻煩!

這真的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

小公司之所以叫小公司,就是因為業務不大,一單2,30萬的生意,賺個幾千塊都算多的了,別不信,你可以自己算算成本。

小公司業務本來就不好找,很多小公司都是在夾縫中生存,靠的是單量上來才有利潤,開年是業務最多的時候,很多公司就靠開年這一兩個月拿到今年的單,你延後別人不延後,今年大家都喝西北風羅

做人要懂得感恩,疫情期間老闆已經給你在家休息一個月了,還正常給你工資,你還想怎麼樣?要讓老闆白白養你到五六月份疫情完全結束你才肯出門嗎?

那換個說法,你來上班不給你工資,你也就損失工資,為什麼你又不幹呢?


職場新人王小明


沒有當過老闆的人,可能很難體會老闆的心酸,雖然公司很小,日常的開支會小得多,但你要知道,小公司的現金流也會少很多,在面對各種風險上,小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要更差。

一、不上班期間,僅是工資成本就有可能壓垮一家小型企業

題主想說的意思是小公司各種成本相對較少,最大的開支就是員工工資,除了工資損失以外,其他方面的損失非常有限,不至於裁員或者解散。這麼想其實就大錯特錯了,小公司的唯一開支可能真的只有員工工資,但他們的現金流是非常有限的。

每個月的工資都要等到上個月的貨款收回來才能發放,收不回來就沒有錢發工資。如果沒有現金流進來,很多小公司賬上的錢只夠企業維持1-3個月的生存。對於本來經營狀況就不好的那些小企業而言,他們可能只能維持不到1個月的生存時間。

這個時候遇到了疫情,一下子就休息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那肯定是會倒閉的。所以,才會有不少公司和員工商量疫情階段只發基本工資,甚至是不發工資。

二、再小的公司,成本也不僅僅只有工資

首先,你要明白,公司的工資成本遠高於你們到手的工資,因為公司還要幫你們繳納五險一金。除此之外,比較大的成本是辦公場地的成本,尤其是餐飲業,飯店的租金是最大的成本,KTV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便停發所有員工的工資,僅是房租成本就能夠讓企業喘不過氣來。

三、企業不是慈善機構,裁員不是一定要等企業活不下去才進行

疫情期間,很多小型企業可能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存,但這不代表就不能裁員,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很多行業因為疫情,訂單量明顯減少,工作量也明顯較少,以前可能需要100個人才能搞定工作,現在也許只需要50個人就可以搞定工作。100個人公司能夠養活,但畢竟有50個人的工作量是多出來的,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裁員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八魚先森


我本人就是小微企業主,會議組織和零售兩個公司,這個問題還是有發言權的,總的來說,因為回款問題,如果我一個月的支出是10萬元,需要我有30-50萬元的現金流水,小微的現狀就是踩著鋼絲跳舞,抵抗風險能力不足


萌狗旺旺


我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解散和裁員可以對沖未來的資金損失風險,而不是說當下已經現金流斷裂。資本都是逐利的,如果說企業已經預見到未來的業務量下降會造成企業破產,那麼降低成本或者說及時止損也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可以舉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

一家餐飲企業,企業擁有50萬現金,正常經營需要50名員工,工資成本一個月共計25萬,企業月盈利10萬,房租10萬,2月減免,3月正常繳納;

先算第一筆賬:2月份不營業,企業剩餘現金,50-25=25萬,所以如果疫情過去,業務量直接恢復正常,虧損一個月不至於讓這家企業倒閉或者裁員。

問題是,如果3月份業務量恢復到3成,4月份恢復到5成,6月份才能正常的話,如果你是企業負責人,你會怎麼做呢?

再算一筆賬:3月開門營業,業務量為平時的3成,可能房租錢都掙不回來,假設房租虧損5萬,企業剩餘現金為,25-25-5=負5萬,如果融不到資,直接破產。

裁員百分之七十的結果是什麼呢?3月剩餘現金為,25-7.5-5=12.5萬,企業渡過難關,活下來了。

還有一種情況,裁員也解決不了現金流危機,直接解散,也許可以把損失降到最小。

究其原因,沒有企業主願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錢賠掉,裁員和解散純屬無奈之舉。


小侃財經


在我個人看來,企業在疫情之後,主要是經濟鏈斷裂。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微小型企業的資金鍊,只能夠維持企業三個月的生命週期。也就是說:超過三個月之後,那麼中小型企業導致資金鍊就會斷,資金鍊斷了之後,那,麼企業也就不得不做出裁員的這一舉措。

當前情況下,作一個經濟研究者,我個人覺得國家應該出臺相關的經濟政策來拯救疫情過後的中小型企業,幫助它們度過難關,度過企業發展困境。

001

如果我們從職場的角度來看,許多人認為:當企業發生裁員時,可能是因為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失衡或是企業內部發展的失衡而造就了企業管理層發生分歧,以至於企業無法進行下去。

但是,在疫情中,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許多中小型企業挺不過四個月的困難,就是所謂的沒有開門做生意了。

那麼,無法正常的生產工作,企業何來的經濟效益呢?

我剛剛也講到了一般企業,準備的企業危險時期的現金流只有短短的三個月。

那麼,這三個月以來,許多企業以至於沒到三個月,就已經出現了資金斷裂,一旦斷裂許多企業的做法都是彌補員工N+個月的工資,然後辭退他們。

002

當然,我們抱怨企業是沒有用的,因為這是一種無奈之舉,所以,這時,我個人認為企業要求我們許多人在工作的時候,就要靠自己的個人能力。

因為我們大家也知道:現在社會能力決定一切。

在職場上,工作能力和職業是重中之重,如果說:我們有較強的個人能力,那麼,當我們之前工作的公司倒閉之後,我們還有選擇的餘地,因為我們夠優秀,因為我們夠有職業能力,那麼,其他的企業搶著要我們。

所以,無論是在哪一家公司,我們比的就是個人能力和工作效率,比的就是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那麼,當你真正的被迫下崗之後,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我們的未來在哪裡呢?我們的前途在哪裡呢?

很難說。

003

所以,作為企業來說,資金鍊斷了之後,普通員工也是沒有辦法的,我們只能認為自己倒黴,重新再找工作。

就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我們大家都知道:工作不好找的。

那麼,企業倒閉了、破產了,給老闆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對於我們員工來說,失去了工作,對我們來說也就相當於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因為當下的工作極不好找,那麼,沒有了工作就等於失業,失業了之後,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所以說,企業的不行也是社會的考量,也是商業格局發生變化的結果。

也就是被社會變化所淘汰的企業,那麼,作為普通的人,企業被社會淘汰了,企業的發展趨勢被洗牌了。

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哪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不知道何去何從的?

而老闆呢?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004

老闆破產後,拿著破產之後的錢,還能逍遙一段時間,那麼,普通的人就失業了,失業了之後,給我們的人生造成的是更大的負擔,給我們的生活造成的是更大的心理壓力和現實壓力。

所以,我們每一位員工在工作中,我個人覺得主要是要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因為個人能力才能轉化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又能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

那麼,在這樣一種個人與企業之間良好的工作循環中,你的個人能力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了,那麼,你相當於企業來講,你的工作效率為你帶來的是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那麼,當企業的經濟效益不行了,也就預示著員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那麼,這時候大家就有可能倒黴,企業破產或是企業在特殊的情況中,資金量也是挺不過三個月。

005

所以,對於我們普通員工來說,自己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若把這種能力轉化為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那麼,企業寸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難關中度過並且帶領自己的員工走向企業更美好和光明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