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法家寫繁體字,難道簡體字不能體現書法之美?你怎麼看?

平淡如水


我是偷聽制筆的強哥,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為什麼書法家寫繁體字,難道簡體字不能體現書法之美?你怎麼看?

我的回答是:簡體字一樣能體現書法之美。

一、從字體發展來看,書法之美不能受限於是什麼文字。

從古至今,字體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從甲骨文、金文、戰國各國文字、大篆、小篆、隸書、真書、行書、楷書、草書,書寫的文字一直在變化。不同的文字都有不同的表達與書寫方式。甲骨文,有甲骨文的書寫規律,近似圖案筆畫簡單,一樣有它的藝術性。大篆古拙厚重、隸書飄逸優美、楷書規整秀美等等。文字發展到漢代以後,繁體字的文字結構基本就定型了,但在漢代之前的文字,也都有自己的書寫形式。在繁體字筆畫成熟後,還有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方式來表現字體和書寫之美。可見,要表現書法之美,跟甲骨文、篆書、繁體字、簡體字無關,而與同時代的書法家創作有關。

二、當代書法之衰變,導致簡體字註定不能用書法去展現它的美

當代書壇,已經把書法作為一個職業,在古代鮮有以書法為生的讀書人,因為知名的書法家要麼是官紳、要麼是文學家、思想家,都有較為富裕的生活,他們更重視詩詞文章的創作,書法只是表達文采與思想的一種方式,只是一個讀書人的基本技能。所以他們能毫無顧忌的,無所束縛的去發揮想象力創作各種書體,顏體、柳體、歐體,各大書家都能有自己的明顯特點。而如今的書法,已經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文采和思想,已經純粹成了一門手藝,文章詩詞撿現成的,然後經過精密計算與設計,用毛筆書寫在紙張上,以視覺衝擊和技法標準為主要衡量指標。因為寫這個最終目的是為了賺錢。不賺錢就難以養家,書法家只是個職業。這樣的話,以市場為導向,就限制了書法家的發揮,按照繁體字創作,貼近古法,有市場有價值。用簡體字創作,創新字體書法,被認為是褻瀆,沒有價值。到最後也就不需要創作,照著繁體字的創作就能生活得不錯了。


綜上所述,從理論上說,簡體字跟甲骨文、金文、大篆一樣都能表現書法之美,但限制於目前書法現狀,簡體字書法的價值不大,所以不會有人去專門專研,這是一個市場指揮藝術創作的時代,要尊重這個規律。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帶給你幫助。


偷聽制筆


就我個人的理解,我覺得書法家寫繁體字不僅僅出於繁體字更能體現書法之美的原因,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出於文化的考量。繁體字形成至今已有千年,漢字大體可以分為小篆、隸書、楷書、行書這麼幾個階段,隸書的時候基本就是現在繁體字的樣子了,幾千年風風雨雨,能保留至今自有它的道理,漢字是象形文字,每個文字都是由一圖形演化而來,繁體字相對於圖形來說已經高度簡化,但是從繁體字中還是能看出這種象形文字的精髓,舉個例子,繁體字的門,應該是“門”,可以開出來這個字非常形象,一看就是一個門,但是簡體字已經開不到這個形狀,可以說簡體字是為了簡化繁體字的繁瑣程度而發明的,發明簡體字的初衷是為了使勞苦大眾更容易學會學懂,提高識字率,從這個層面來看,它已經失去了文化的內涵,更多的是承載了降低文盲率的重任,解放後先後有過兩次較大的漢字簡化運動,好在目前停留在了第一次簡化的文字上,第二次簡化後的文字簡直失去了漢字的精髓,網上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這裡就不在闡述了。

即便如此,目前使用的簡體字從文化層面上來說還是無法和繁體字相比,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漢字的藝術體現,而藝術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僅僅有藝術而沒有文化內涵,那麼這種藝術是沒有靈魂的,而書法家不僅僅是體現漢字美的藝術家,同時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著和繼承者,所以書法家書寫作品的時候往往都是使用繁體字,更能體現漢字的精髓和靈魂。

而且我國政府也看到了繁體字的重要性,已經規定在校學生要認簡識繁,足以體現了繁體字的重要性。

單從美學上說,我覺得簡體字和繁體字都很美,但從文化上談,還是繁體字更能體現漢字之美。


清風龍海


書法其實也可以用簡體的,但是大都選擇繁體,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丶書法講究結構美,簡體字很多簡化了筆畫,在表達結構美上不如繁體字:

從書寫的簡潔性和方便性來看!簡體字確實要比繁體字有許多優勢!但從視覺效果和藝術趣味來看!一些簡體字筆畫太少!不利於書法家謀篇佈局!(俗話叫撐不起來)。參照簡體的飛字和繁體的飛字,同樣表現在書法上,飛字顯然更加靈動飄逸,富有美感。簡體字筆畫少易導致一個字體或一幅作品喪失應有的節奏!線條節奏沒有變化就體現不出氣韻之美!而氣韻之美又是書法藝術中最重要的審美趣味之一!

2丶繁體字筆畫較多,需要注重的細節更多,在練習的時候對提高筆力,結構能力有幫助!

以上這紫就是書法家不喜歡寫簡體字的根本原因。





雅吟畫牡丹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不必去糾結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書法,是傳承,是從古到今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學習書法、傳承書法的筆墨精神,要以古為師,這是傳統。

至於簡化字,是新時期的文字改革,主要是為了實用,簡化書寫程序而定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實用,其實有些簡化字就是從草書而來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也在傳統的基礎上書寫時代精神。這個傳統就是繁體字,現在的簡化字,有些在以前可能是兩個或者三個字,寫繁體字時也不能隨便寫,反之會鬧笑話的!當然我認為寫簡化字也可以,但有一點必須全篇都是簡化字,萬萬不可繁簡混用,不倫不類!


光頭如一


你好,我是蘭石學書法,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你的問題是為什麼書法家都寫繁體字,難道簡體字不能體現書法之美?

首先可以明確的告訴你簡體字一樣可以體現書法之美。著名的大書法家啟功先生平時都寫繁體字,但是他給學校或者國家機關題名的時候大都使用簡體字,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機關和學校等都需要使用規範漢字不能使用繁體字,所以啟功先生遇到這種情況都是寫的簡體字,但是一樣可以體現書法之美。呵呵有圖為證。

再說為什麼書法家都使用繁體字。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到行草,延續傳承,一代代出現了不少書法大家,他們的經典作品或是碑或是帖都流傳下來,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所有的書法家都不是天生的,所有的書法家都要經歷研讀名家碑帖,都要勤學苦練,手摩心追,這些碑帖中出現的都是繁體字,簡體字是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佈以後才產生的。書法家長時間沉浸在古碑帖中,繁體字已經爛熟於心,已經在手上形成肌肉記憶了,所以創作書法作品時自然而然就會寫繁體字。還有一點筆畫越少越不好寫,間架結構不好擺佈,容易出現敗筆,這也是書法家喜歡繁體字的原因之一吧。還有現在咱們使用簡體字都是從左往右寫,而創作書法作品大都是從右向左寫,既然是按古代的規矩所以也需要寫繁體字。

我覺得創作書法作品時儘量寫繁體字,這樣才能學古入古,這也應該是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點用,謝謝!最後和你分享幾幅啟功先生的作品,有簡體字有繁體字:





蘭石學書法


這個問題很好,也是書寫過程中出現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寫說繁體字,應該是傳統的書法藝術所宗吧。入書法之門,必先臨法帖,而法帖的形成則是真草隸篆以所謂的繁體結伴同行的,簡化字也不過是建國以後且侷限於大陸的文字形式,所以書法家寫繁體字是有遠源關係的,是尊重傳統、法帖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最司空見慣的可以理解的事了。那麼,接下來就是說簡化字了。簡化字當然也是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可以很好的體現書法之美,這既符合書法藝術多樣性的特點和規律,也是一定場合和環境的必然要求。譬如在學校尤其是中小學,在佈置美化藝術氣氛和環境時,應該以簡化字為主要表現形式,國家也有這方面的具體要求。同時,以簡化字為載體的書法範帖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性,很多年以前我臨過應該是方放老師的魯迅詩集,那是一個簡化字書法水平相當高的範帖。延伸來講,且不說,簡化字,就是日本的片假字,也被我們的鄰國書法家們發揮得淋漓盡致。綜合來看,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創新,與時俱進,也是書法藝術的必然要求。




張衛良


我對這個問題說說我的看法吧。①書法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發展出燦爛的文化,歷史上兩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朝四家(歐柳顏趙)懷素張旭,宋朝四大家(蘇.米.黃.蔡)。元代趙孟頫王鐸,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等等。近代的吳昌碩於佑任等一大批名人名作。匯成了書法燦爛光輝的歷史。②書法屬於傳統文化,寫書法用傳統的繁體字更能表現出悠久的歷史。③用繁體字書寫因其筆劃多更能體現出美感,筆劃越多越容易出效果。④綜上所言,今人書寫還是願用繁體字的原因








休閒畫題


我國有很多非物質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繁體字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漢字類型簡體字。在書法作品中,簡、繁體字通用。下面筆者根據題主的提問,談談自己的看法。

為什麼書法家愛寫繁體字。

1、書法家大多是文化人,他們認為繁體字比簡體字好看,能見字明意。例如。繁體字的“愛”字,愛是有心的,沒有心能愛嗎?“雲”是有雨的,是雲化成雨。繁體字承載了古人對文字的創意和運用。

2、書法藝術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長期臨摹古帖。今天的書法家,大多是以古代大家的作品為範本,他們平時臨摹的都是繁體字,所以,寫繁體字肯定得心應手。

簡體字能不能體現書法之美?

1、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適合書法。比如,拼音文字、日文、韓文等結構相對簡單的文字,就不能產生類似中國漢字這樣的書法藝術,簡化後的漢字,也不可避免的有這方面弊端。

2、書法是體現漢字線條美、造型美、結構美、氣韻美的平面視角藝術。繁體字字形複雜,結構規整,更能體現書法的美感。

總結,書法家愛寫繁體字,並不能說明簡體字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只是繁體字能更好地體現書法之美。當然,這僅僅是從書法藝術本身而言。

圖片源自網絡,謹表謝意!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秋水長天H


書法寫繁體字,我認為是藝術的需要。簡體字的功能是便捷,工作生活的需要。作為書法藝術則不同,書法藝術講究的是審美。古人造字都有它的來歷,從大自然攝取形象,字畫合一。充分顯示先人的聰明,才智。書法藝術用繁體字,才能使書法作品具有豐富的內含。體現出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傳統的延續性:書法的學習,從臨帖開始,古人範字都是繁體,是歷史的延續,和繼承。古為今用,一脈相承。使書法作品內含豐富,玩味無窮。

審美的需要。作為視覺藝術的書法作品,必然是蘊含中華文化精神。作品沿用繁體字,才能體觀作品的豐富多彩,增加書法作品的藝術的感染力。


劉逸之


我歷來主張書法應摒棄繁體。

但就這個問題我覺得書法家寫繁體字而不用簡體字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書法是一種傳承的藝術,書法家都是反覆臨摹古之大家大作,都是練的繁體字,形成了習慣。

2、書法是一種慣性審美的藝術,古帖古字的美已經灌輸到這些書法家的腦海中,不容易改變。

3、書法是一種屬於名流雅士的藝術,書法家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普通百姓越認不出,書法家越有卓爾不群的感覺,許多所謂的書法家有故作優雅之嫌,不願意放下身段。

其實書法在古代就是個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就是基本的文字功能。甲骨文、大小篆、隸屬、行書、草書、楷書,古人一般都是到了什麼時期、到了什麼朝代,該寫什麼書就寫什麼書、該寫什麼體就寫什麼體。

即使書法是上層人士的藝術,尤其是古代,真正的書法大家也都是緊跟時代的。只有被當時大多數人認可,才能被稱為經典。這跟文學是一個道理,史記、漢書在當時都是用的比較通俗的語言;唐詩、宋詞在當時屬於吟和傳唱的東西,四大名著在當時更屬於通俗讀物。不是越高冷越好,而是越便於傳播、越容易流行才越能造就經典。

像今天這樣,已經進入簡體字時代還非寫繁體字,歷史上是不多見的。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書法家達不到古代書法家那麼高成就的根本原因。

如果有一天真出了一個堪比古代書法大家的書法家,我敢肯定地說,他一定會有大膽的創新,他一定會順應當今的潮流,他一定為廣大群眾所公認,他一定寫簡體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