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沈醉《我這三十年》:軍統少將和末代皇帝對新中國的感恩

如果說有什麼樣的故事能讓我寢食難安,一口氣兒讀完,那麼非手中這本已經歷三十多年的舊書《我這三十年》莫屬。

讀沈醉《我這三十年》:軍統少將和末代皇帝對新中國的感恩


這本書是今天在舊物市場上發現,用三元錢的價格淘換來的。因為品相不好,賣書的沒有當成寶來宰我。

對於文史類的書,也著實讀過不少,但是能如沈醉先生這本書讓人能從那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歷史境遇中,通過作者真切的語言切身感受到波瀾壯闊的人生起伏,從而生出不吐不快的感慨,則是絕無僅有的。

能夠經歷如此的人生,非那個年代所不能有,第二個沈醉先生也不能再有。

一個人,把自己活成了一段傳奇!

讀沈醉《我這三十年》:軍統少將和末代皇帝對新中國的感恩


《我這三十年》能夠讓我輩中人在從未經歷過的歷史中反思,在前人的經歷中反照自身的弱小與粗鄙。

能夠讓靈魂穿越時空感受命運地洗禮,在各種角色的變化中體驗前人的心路歷程。

縱觀沈醉先生一生,從軍統少將、保密局雲南站站長到戰犯、到起義將領、文史專員、全國政協委員。

這樣身份的一個轉變,讓人瞠目結舌的同時,也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樣一個對蔣介石忠心耿耿心狠手辣的少將特務,舊貌換新顏成為新中國堅定的支持者呢?

讀沈醉《我這三十年》:軍統少將和末代皇帝對新中國的感恩


凡是總是要有個歷程,信仰自然也不容易輕易改變,如果說簡單的什麼事情就讓這樣一個將軍頭銜的人改變初衷,這個似乎是不符合事實的。

在書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沈醉先生前期實際上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武藝高強,足智多謀又心狠手辣的善良的人。看起來有點矛盾吧?

不矛盾,這個時期的沈醉,是對於自己身邊的人善良,用現在的話講是人脈圈,而對於對手則是不善的,甚至是狠辣的。

讀沈醉《我這三十年》:軍統少將和末代皇帝對新中國的感恩


盧漢通電起義,沈醉給手下發令投降,這更多的程度是一種保護,因為投降了,總比被抓俘虜了要好上一些,但是他依舊忽略了一個問題,投降算不算起義,結果這個問題沒搞清楚,還是幾十年後國家搞清了,才給他應該有的榮譽:起義將領!

但作為戰犯的所見所聞,讓他徹底的放棄了原來的堅持成為新中國的一員。

讀沈醉《我這三十年》:軍統少將和末代皇帝對新中國的感恩


新舊兩重天的不同,讓沈醉先生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震撼,這種震撼是親身經歷,刻骨銘心的,從黑暗到光明的轉變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書中有一段沈醉先生和末代皇帝溥儀同遊景山公園的一段對話。

溥儀站在景山公園崇禎皇帝吊死的那棵歪脖樹下,不無感慨的說:”中國歷史上許多末代皇帝的下場,大都是很悲慘的。崇禎在自殺之前,還用寶劍先砍死自己的兒女,怨他們不該生在帝王家,看來很殘忍,而他當時的心情是不易為人所瞭解的。”

讀沈醉《我這三十年》:軍統少將和末代皇帝對新中國的感恩


“南唐李後主被俘後,只因為在詞中寫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便惹來殺身之禍”

沈醉:“誰叫他被俘了還去懷念故國,所以被毒死”

溥儀反駁道:“蜀後主劉阿斗,不但不懷念故國,還說,此間樂,不思蜀,不一樣被殺死了?”

溥儀接著還談到漢,隋的末代皇帝,隨後很高興的說:“我這個末代皇帝能得到這樣一個好下場,多虧中國有了共產黨!”

末代皇帝的真實心聲不可能對沈醉沒有震撼,以致於後來有機會離開大陸去香港時,他沒有在朋友和親人的挽留下留在香港,而是回到了他自己的岸,北京。

就算在十年浩劫期間,也沒有撼動他對新中國的這種熱愛,沒有說過違心的話。

多變的是人生,不變的是真實。

讀沈醉《我這三十年》:軍統少將和末代皇帝對新中國的感恩


可喜他最終活成了自己應該有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