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醉《我这三十年》:军统少将和末代皇帝对新中国的感恩

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故事能让我寝食难安,一口气儿读完,那么非手中这本已经历三十多年的旧书《我这三十年》莫属。

读沈醉《我这三十年》:军统少将和末代皇帝对新中国的感恩


这本书是今天在旧物市场上发现,用三元钱的价格淘换来的。因为品相不好,卖书的没有当成宝来宰我。

对于文史类的书,也着实读过不少,但是能如沈醉先生这本书让人能从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境遇中,通过作者真切的语言切身感受到波澜壮阔的人生起伏,从而生出不吐不快的感慨,则是绝无仅有的。

能够经历如此的人生,非那个年代所不能有,第二个沈醉先生也不能再有。

一个人,把自己活成了一段传奇!

读沈醉《我这三十年》:军统少将和末代皇帝对新中国的感恩


《我这三十年》能够让我辈中人在从未经历过的历史中反思,在前人的经历中反照自身的弱小与粗鄙。

能够让灵魂穿越时空感受命运地洗礼,在各种角色的变化中体验前人的心路历程。

纵观沈醉先生一生,从军统少将、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到战犯、到起义将领、文史专员、全国政协委员。

这样身份的一个转变,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个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心狠手辣的少将特务,旧貌换新颜成为新中国坚定的支持者呢?

读沈醉《我这三十年》:军统少将和末代皇帝对新中国的感恩


凡是总是要有个历程,信仰自然也不容易轻易改变,如果说简单的什么事情就让这样一个将军头衔的人改变初衷,这个似乎是不符合事实的。

在书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沈醉先生前期实际上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武艺高强,足智多谋又心狠手辣的善良的人。看起来有点矛盾吧?

不矛盾,这个时期的沈醉,是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善良,用现在的话讲是人脉圈,而对于对手则是不善的,甚至是狠辣的。

读沈醉《我这三十年》:军统少将和末代皇帝对新中国的感恩


卢汉通电起义,沈醉给手下发令投降,这更多的程度是一种保护,因为投降了,总比被抓俘虏了要好上一些,但是他依旧忽略了一个问题,投降算不算起义,结果这个问题没搞清楚,还是几十年后国家搞清了,才给他应该有的荣誉:起义将领!

但作为战犯的所见所闻,让他彻底的放弃了原来的坚持成为新中国的一员。

读沈醉《我这三十年》:军统少将和末代皇帝对新中国的感恩


新旧两重天的不同,让沈醉先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是亲身经历,刻骨铭心的,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变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书中有一段沈醉先生和末代皇帝溥仪同游景山公园的一段对话。

溥仪站在景山公园崇祯皇帝吊死的那棵歪脖树下,不无感慨的说:”中国历史上许多末代皇帝的下场,大都是很悲惨的。崇祯在自杀之前,还用宝剑先砍死自己的儿女,怨他们不该生在帝王家,看来很残忍,而他当时的心情是不易为人所了解的。”

读沈醉《我这三十年》:军统少将和末代皇帝对新中国的感恩


“南唐李后主被俘后,只因为在词中写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便惹来杀身之祸”

沈醉:“谁叫他被俘了还去怀念故国,所以被毒死”

溥仪反驳道:“蜀后主刘阿斗,不但不怀念故国,还说,此间乐,不思蜀,不一样被杀死了?”

溥仪接着还谈到汉,隋的末代皇帝,随后很高兴的说:“我这个末代皇帝能得到这样一个好下场,多亏中国有了共产党!”

末代皇帝的真实心声不可能对沈醉没有震撼,以致于后来有机会离开大陆去香港时,他没有在朋友和亲人的挽留下留在香港,而是回到了他自己的岸,北京。

就算在十年浩劫期间,也没有撼动他对新中国的这种热爱,没有说过违心的话。

多变的是人生,不变的是真实。

读沈醉《我这三十年》:军统少将和末代皇帝对新中国的感恩


可喜他最终活成了自己应该有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