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中蕭峰被任命楚王遼國南院大王,這個職位有多大的權力?

0詩意0769


遼國施行的是雙線管制法。

契丹在耶律阿保機及太宗管理下,分各部為北大王院與南大王院,北王是中樞體系,專門處理契丹內部事務,南王專門處理對外事務,最重要的是軍事力量。

正常情況下,南北大王都處理契丹事務,屬北面官體制,而南院大王的駐地在南京析津府,管轄六院部而非漢地事務。

所以,最初的南院大王相當於掌握重要軍事力量及契丹部族的片區總督,後期南大王院直屬樞密院,北南兩個大王實際成為戶部尚書。1118年,南大王院被廢除。

所以小說中說喬峰任南院大王,管轄幽雲十六州是錯誤的。因為南院大王雖然也駐於燕京,但不管漢地事務。


四川達州


應該說,這個職務很高。絕對是一品,親王級別。天龍三兄弟 一個比一個高。段譽是皇帝,虛竹的駙馬,蕭峰是南院大王。這個職務有多高,具體管轄哪些方面。既有南院大王,必有北院大王,那遼國為何實行“兩院制”。

依照官制,屬北面官系掌契丹六院部兵馬。南院大王院有自己獨立的屬官,下設知事、南院太師、南院太保、南院司徒、南院司空等。遼國實行“兩院制”。有點一國兩制意思,用最簡單話來說,由於遼國是由少數民族在漢民族聚居地建立的國家政權,尤其是在燕雲十六州地區,幾乎都是漢人,起居住生活,衣食住行與契丹放牧遊獵大為不同。為了確保政權穩定,對南邊是漢人生活區域採取了不干涉的態度,人情風貌也由漢人自行制定,而治理南部漢人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由漢人擔任,也就是南院大王。在這一點上,遼國皇帝和契丹高層表現的十分開通,這是十分難得的歷史也證明了中這一策略的成功。

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分別由漢人和契丹人和漢人來統治管轄。雙方分開而居(有點自治區的意思),只有貿易上的往來。未得允許不得去對方管轄區域居住。而就賦稅而言,漢人地區低於契丹人,這也是燕雲地區的漢人對中原王朝不感冒,向心力不高的原因。

遼國的兩院制”在中國史上唯一的一次。是十分成功的政治“分享“。後來滿清入主中原以後。也部分採納了遼國的“兩院制“的做法。能夠擔任南院大王的基本上都是國之重臣,日後都進入遼國核心階層。擔任南院大王的先後有韓延徽、 蕭撻凜, 蕭惠,耶律楚材等,北院大王有耶律屋質、耶律斜軫、耶律奚底等。但有一點肯定是凡是擔任南院大王的基本上都契丹化了,具體到蕭峰本人而言,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蕭峰的權力並不高。由此可見,遼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非常開明的政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南北兩院制更為人類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了借鑑。

這裡要說明的問題是,就地位來說,北院大王高於南院,而南北院大王大王不掌軍,不打仗,屬於文官系統。管轄的也主要是戶部,民事。“于越”才是是遼國地位最高的大臣,掌軍的是迭刺部夷離堇。實際上的南院大王並沒有小說中那麼高大上。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 的守望者。期待你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說到南院大王,實際上我們都會想到《天龍八部》裡面的蕭峰。
其中大王兩個字眼,一度我們認為是個非常大的官,而且後來查了資料以後,發現在遼代確實設有南面官、北面官。
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事實上還包括了渤海人等等其他非契丹部族)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南院大王實際上就是南面官的頭頭腦腦。
但如今我要顛覆大家一個傳統概念就是,南面官的權力確實很大,但南面官的首腦並不是南院大王。
真實歷史上,南院大王是屬於北面官系統的。
怎麼樣?大家沒想到吧。
遼代的南面官、北面官確實如同介紹的那樣,將不同的民族按照不同的制度管轄,實際上和我們今天“一國兩制”的說法類似。
北面官最高的行政機構,是北樞密院,樞密使是其最高長官,下設有北院樞密使、知北院樞密使事、北院樞密副使、北院樞密直學士、北院樞密都承旨等
北樞密院是遼國政治決策機構,也是遼代最具權勢的機構,其長官一般都有契丹貴族擔任。
那麼很多人可能認為,既然北樞密院是北面官系統,那麼南樞密院是否就是南面官系統了呢?
其實大家想的沒錯,南樞密院代表的就是以漢人為主的南面官系統,其下設置基本上和北樞密院差不多。
不過在契丹一族中,南面官的地位要比北面官第,其中漢人在南面官中有很多,甚至可以做到高位,但很少能在北面官中混出頭。
南面官和北面官最大的區別在於,南面官是不張兵權的,在遼內就有“南衙不主兵”的習慣。
雖然南面官名義上是掌漢人之兵,但是其機構內不包含兵權。
南面官只有調派官員的權利,而南面官北面官下屬掌兵的應該就是南北院大王了,但無論是南院大王還是北院大王,都是隸屬於北面官設置,南院大王專門是調撥漢人兵馬的。
由此可見,南院大王不過是遼國系統內比較高等一點的官吏,仍然不涉及中樞。
因為遼掌軍權的職位,在北面官中仍然屬於獨立大於越,非有大功這不能授予。
其實在遼官職體系中,經常出現南北的區別,一方面是為了方便管理,另外一個方面也是為了便於管理契丹人以及其他的部族。
在朝廷中樞機構中,也分有南北官署,比如中書省也分為南北面官,其最高為南北宰相,一如南北面官的設置。

漫步史書


南院大王,遼官名。屬北面官系,掌契丹六院部兵馬

蕭峰,父親蕭遠山是蕭太后的親兵總教頭。蕭峰是遼國大臣,南院大王,武藝高強,英勇過人。耶律洪基即位後,隨耶律洪基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建立遼國以後,耶律阿保機將軍政分離進行改革,所以設立了南大王院和北大王院。北大王院主要處理遼國內部的事情。而南大王院主要管理軍事力量,擱到現在其實就是司令部

契丹由部落聯盟發展成國家,保留了不少部落傳統。契丹興起時有20部,最終發展成48部,核心的4部是契丹皇族;其他四大部是:南院大王府(六部)、北院大王府(五部)、乙室王府、奚王府,四部都設立大王府。南院大王,是契丹核心內四部之外的、四大部之一的、南六部大王府的職事官,屬於核心軍事行政領導層,但遠遠不是契丹二號人物,他與各大王府平級,排在中央南北樞密使、南北丞相後面。在當時,南院大王主要管理“幽雲十六州”一帶的漢人地區。而蕭峰擔任的南院大王其實就是遼國的總司令,因為他武功高強,能征善戰,讓他做南院大王目的就是為了侵略宋朝




s大番茄


《天龍八部》裡面,當時的蕭峰在遼國的軍事大營裡面,遼國的皇帝曾經問肖峰你想要什麼官職?蕭峰當時也不知道當時遼國到底是怎樣一個官職制度,結果有人就嘲笑說你是不是想要一個只負責喝酒吃肉的官職,沒想到的是一句戲言居然成真了,實際上這個南部大王差不多也相當於這樣一個官職。

整個遼國它的版圖面積特別大,橫跨的地域除了包括平原,山丘,草原等等一系列地方以外,還包括不同的民族,如果雖然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但是這個國家裡面卻包含著很多的漢人,不同的民族帶來的肯定是治理上面的不同,所以遼國破天荒的實施了一次一國兩制的制度。

他將整個國家分成南北,北方是遊牧民族,也就是以契丹人作為主體,南方雖然也是以契丹人作為主體,但是由於這個地方擁有數量不少的漢人,所以在這個地區管理的方式基本上是以漢人的那一套作為基準。

總管這個地區的風土民情的官員就是南部大王,這個大王實際上就是大人的意思,也就是說驍峰被封的這個南部大王實際上就是一個只負責徵收糧草的糧草官,也就是傳說之中,只負責喝酒吃肉的那個官員。

在所有的政治體系裡面,毫無疑問軍隊的權力才是權力中的權力,(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只有掌握了軍隊,你才掌握了話語權,這是經過無數代的政治政權倒臺興起等一系列運轉週期下來所得出來的一個至理名言。

這個南部大王它只是一個爵位比較高一點的官職,可實際上他手裡沒有軍隊,真的要遇到那種軍事上面將領向他施壓很有可能就會直接服軟,實際上無論是北宋還是遼國,當時掌管軍事的都是樞密院,沒錯,就是《水滸傳》裡面那個宦官的樞密使所掌控的那個地區,這個地方執掌著所有的軍事部隊,天下軍隊的調配和部署都有這個地方說了算,而這個地方則是直接被皇帝所管轄,皇帝下什麼命令這個地方只是負責傳達命令。

跟遼國將整個國家一分南北進行民事治理一樣,實際上整個寮國他的軍事也是分成南北北邊的市北樞密院兒,南邊的是南樞密院,一般來講,寮國的主體民族主要的受益民族是契丹人,所以主管契丹的北邊的樞密院他的權利要比南邊的樞密院的權力要大,相同的北邊的北部大王要比南邊的南部大王權利要大,實際上真要說起來的話,肖峰應該在當時的寮國排行第五,在它的上面分別是寮國的皇帝,然後就是北樞密院院史南樞密院院士北部大王,接下來才是他這個南部大王。

但講真的《天龍八部》裡面這個情節呢,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戲說,拋去這個蕭峰擁有這麼高的武功,而且拿到這個官職和寮國的皇帝相識有多麼扯淡,我們就去說一下這個官職的位置上,不僅要去和北邊的契丹人打交道,而且還要能夠管理南方的這些漢人,從各方面角度來講,無論是權力地位,血統手段都是一個要求極高的人,沒有這點兒能力,你怎麼去?統轄管理這個地方的契丹人和漢人之間的平衡呢?

只負責喝酒吃肉的蕭峰,很明顯,這個官職並不適合。


漩渦鳴人yy


豆子來回答。《天龍八部》中,蕭峰被任命為遼國南院大王,給人感覺好像僅次於遼國皇帝,地位尊崇。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遼國官制體系,看金庸錯誤

《遼史·百官志一》:

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翻譯過來就是,遼國官制分為南面官和北面官,北面官主要管理契丹和其他遊牧民族事務,南面官主要管理漢人、渤海人事務。

因此,金庸老爺子就相當然的認為,南院大王就是南面官之首,總領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內的遼國南部廣大疆域的軍政、民事,還派了一位南樞密使耶律莫哥輔佐蕭峰。

但在真實的遼國官制裡,南北面官的最高行政機構為南北樞密院,長官為南北樞密使,統領兵馬軍政,北樞密使高於南樞密使。南北樞密院又下設南北宰相府。其中,北宰相府下設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

所以,南院大王與最高長官樞密使之間,差著兩級。而且南院大王隸屬北面官,並不是南面官中的官職。

金庸老爺子完全搞錯了,小說中輔佐蕭峰的南樞密使耶律莫哥,才是南面官中的最高職位。

而且,在北面官系統中,裡還有一個統領百官的“大於越”,高於北樞密使。所以蕭峰的南院大王,按照中原王朝官制,也就差不多三四品官的樣子。

南院大王的由來

在契丹建遼之前,草原上主要由八個部落組成,其中以迭剌部、乙室部最強。後迭剌部歸於北樞密院下的北宰相府,乙室部歸於南樞密院下的南宰相府。

遼太宗元年,耶律阿保機因迭剌部強大難治,又強行將其拆分為南北院,稱“大王”,依舊在北宰相府治下。

所以,南院大王的本質是管理北方草原部落事務的官員,與金老爺子認為的管理遼國南部漢人,南轅北轍。

蕭峰的原型

說完了“南院大王”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再看看蕭峰在遼國曆史上的原型。

小說中,蕭峰因助義兄耶律洪基平叛,獲封“南院大王”。這一情節,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事的,史稱“皇太叔之亂”。

1063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外出狩獵,皇太叔耶律重元起兵叛亂(小說中也是這個人物),南樞密使耶律仁先力挽狂瀾,將叛亂撲滅,居功至偉,被遼道宗進封為宋王、北樞密使。

另外,在平亂過程中,北院大王麾下有位名叫蕭塔剌的將領,最先率兵勤王,立功頗多。

可見,金老爺子筆下的蕭峰,應該是以耶律仁先與蕭塔剌二人為原型的。

現在很多自媒體說遼國曆史上也有位蕭峰,其父也叫蕭遠山,是蕭太后的親兵總教頭。蕭峰則官拜南院大王,武藝高強,英勇過人。隨遼道宗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我就呵呵了,這些人是真敢寫啊……


文眼豆子


天龍八部中的蕭峰被耶律洪基任命為南院大王,這個蕭峰在遼史遼道宗篇裡沒找到,耶律洪基任命的“南院大王”裡也沒有“蕭峰”其人,而遼國封王和南北院大王大都是皇姓耶律,契丹蕭氏屬外戚姓,封王的很少,當然遼外姓也有封王的。

遼道宗時期,遼廷中的兩個大事件,一個就是,耶律洪基九年的皇太叔“重元之亂”,被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和北院知樞密事“耶律乙辛”等衛卒數千人平定,重元的兒子“涅魯古”被任官職為詳穩,名阿廝的和一個叫“蘇”的護衛射死,重元逃亡大漠。

一個就是“耶律乙辛”和護衛太保“查剌”誣陷太子“耶律浚”謀反自立,最終太子被廢為庶人,耶律乙辛派人就把廢太子“耶律浚”給殺了。

要說南院大王在遼國有多大權力,這個職位在《遼史》四十五卷裡記載,就是相當於“三省六部”的戶部,主管軍民政,也就是說主抓經濟民生,軍餉、賦稅等等。


夏有涼風61


古梁鏞解答。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遼國皇太叔和楚王乘著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外出的機會發動政變,他們調集多方人馬,同時俘虜了耶律洪基所率官軍的家屬,以此為要挾,致使耶律洪基所率兵馬人心惶惶,耶律洪基眼看叛軍勢大,自己無力翻盤,慘淡率軍後退,隨後因為蕭峰的英勇表現,他成功射殺楚王,同時俘虜了皇太叔,最終平息了叛亂,眾人重新迴歸耶律洪基麾下,耶律洪基激動之餘,為喬峰加官進爵,直接封他為楚王、南院大王,那麼,南院大王到底是多大的官呢?



《天龍八部》中,遼國南院大王官職等級解析

在《天龍八部》中,耶律洪基封蕭峰為楚王、南院大王,但是蕭峰無心於官爵,所以有心推辭,耶律洪基見蕭峰猶豫不決,因此他說了下面一番話。

耶律洪基哈哈大笑,伸右手攬著他肩頭,說道:“這楚王之封、南院大王的官位,在我遼國已是最高的爵祿,兄弟倘若還嫌不夠,一定不肯臣服於我,做哥哥的除了以皇位相讓,更無別法了。”

楚王的爵位,在遼國皇族中,位居皇帝之下第一人,這個爵位向來不封外姓,雖然遼國兩大姓氏為耶律氏和蕭氏,歷代皇后皆為蕭姓,但是楚王的爵位從來只有耶律氏子弟獲得,耶律洪基破格封蕭峰為楚王,可見他對於蕭峰的感激之情。

同時,耶律洪基也說了,南院大王是遼國祿位最高的官職,當時北院大王也在場,耶律洪基封蕭峰為王,然後轉身命北院大王傳聖旨,可見在遼國,若以官職而論,當屬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最高,兩個職位應該是並列的。



《天龍八部》中,遼國南院大王職權範圍分析

蕭峰被封為南院大王,總督遼國南方軍事行政,王府在南京(今天的北京市),這個地方也被稱作燕京,明代時期的燕王朱棣,他的封地就是在這裡。

燕京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有多麼重要呢?“燕雲十六州”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而蕭峰身為南院大王,他的管轄範圍遠遠不止於此。

這時蕭峰官居南院大王,燕雲十六州固然屬他管轄,便西京道大同府一帶,中京道大定府一帶,也俱奉他號令。

蕭峰在告別耶律洪基前去上任之前,耶律洪基特別告知喬峰,要注意南宋的情況,如果發生混亂,則遼國立馬揮師南下,吞併南宋,如果宋國政治穩定,則不惜花費大量錢財收買貪圖富貴的小人,讓他們做遼國的奸細,助力遼國在宋國製造混亂。

所以說,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南院大王確實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官職,在遼國百官中位列第一序列。

歷史上,南院大王的真實官職等級

在歷史上,遼國官職為“兩面制”,即南面官和北面官,北面官負責管理契丹族人,南面官負責管理投降遼國的漢人和其他族人。

在北面官中,由上而下分為南樞密院和北樞密院,其中北樞密院略高於南樞密院,樞密院之下有南北兩院王(大王相當於大人,屬於官職稱謂。)、夷離畢院、宣徽院、敵烈麻都司等,相當於漢官的六部,管理的是北面,負責宮帳、部落事宜,其中南大王院其實是北樞密院的下屬機構,職責是管契丹部族中六院(契丹最核心部族迭剌部被遼太祖一分為二,就是的五院部和六院部,遼朝管理兩部的最高官員便是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軍民事物。

謝謝大家。


古梁鏞


書中的原文是“南院大王的官位,在我遼國已是最高的爵祿”。它的行政管轄範圍是“燕雲十六州固然屬他管轄,便西京道大同府一帶、中京道大定府一帶,也俱奉他號令”,整個遼朝的農耕區域核心地帶、大遼三分之二以上的GDP基本上都歸了喬峰管轄。

實際上沒那麼權力,南北院大王是耶律阿保機分割迭剌的產物,迭剌是耶律阿保機出身的部落,他在當上皇帝后把迭剌分成了五院部和六院部,這兩個部落的首領原先是夷離堇(部落大人,後改為節度使),後來才尊稱為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也就是說只能管理一部分契丹人馬。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938年,石敬瑭在滅掉後唐後,依照約定將燕雲十六州割讓於契丹(遼國)。由此,隨著遼國統治區域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得到了廣闊的原屬漢人疆土的燕雲十六州後,該如何去統治這遼闊且多民族的國家,則就成為了當時的遼太宗耶律德光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而對於當時的遼太宗來說,靺鞨族、奚族、党項族等這些民族對於遼國來說威脅都不大,沒必要對他們進行特別的管理,因為即使他們反,遼國也能夠輕鬆鎮壓,但唯獨一個民族例外,那就是漢族。對於契丹族來說,漢族的人口基數實在是太過於龐大(據孟古託力先生考證,截止至天慶四年(1114年),遼總人口為840萬,其中契丹人150萬,佔據18%,漢人330萬,佔據39%。由此可見,當時遼地漢人的數量是遠高於契丹人的),而且中原也存在著諸多漢人王朝,一旦其境內所屬的漢族百姓與中原漢家王朝裡應外合,這對於遼國來說絕對會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由此,為了安撫遼國境內的這些漢人,同時也為了穩固遼國對於原屬漢人的疆土的統治,遼太宗遂確立了“因俗而治”(類似於現在的“一國兩制”)的統治政策,推行“蕃漢分治”的基本國策,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對於所佔的漢人疆土的治理,遼國在政治體制、典章禮儀、法律制度、選官機制等諸多方面一概遵循漢制。



如在“典章禮儀”上,遼國皇帝登基時就採用了兩套儀式,一套即契丹本民族傳統的“柴冊禮”,而另一套則就是模仿中原漢家皇帝登基是所舉行的“大冊禮”。亦如在法律制度上,時神冊六年(921年),遼太祖就下詔:“詔大臣定治契丹及諸夷之法,漢人則斷以律令。仍置鍾院以達民冤”,在當時契丹人犯法,依據契丹法,由警巡院使審理;漢人犯法,依據漢律,由所在州縣官審理。再如在選官制度上,遼代亦採用兩種方法,北面官通過世選(類似於漢人的“世卿世祿”制)進行補充,而南面官則通過科舉來選任。


當然,以上僅僅只是簡單的介紹,因題主想問的是“南院大王”這個官職是幹嘛的,而這個就需要好好說說遼代的政治體制了。因此,接下來我們就先來詳細的說下遼代的政治體制,因為只有瞭解了這個,我們才能理解“南院大王”這個官職的含義和職權。



在政治體制上,遼國在中央和地方上皆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蕃漢分治”的雙軌制官僚機構。在中央上,遼代採用南北面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而之所以會這樣稱呼,是因他們的辦公地點分別在皇帝帳殿的南面和北面。

據《遼史·百官志》所載:“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稅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北面官署掌契丹政事,管理皇帝行宮、契丹部落及屬國等事務;南面官署掌漢人事務,管理燕雲十六州漢人聚居地的行政、賦稅和軍備後勤等事務。



其中北面官署下設北面朝官、北面御帳官、北面皇族帳官、北面諸帳官、北面部族官、北面坊場局冶牧廄等官、北面軍官、北面邊防官、北面行軍官、北面屬國官等。在這其中,尤以北面朝官最為重要,其所屬的契丹北樞密院(掌軍政)、契丹南樞密院(掌民政)、南北宰相府(協助契丹南北樞密院處理軍政事務)、南北大王院(掌本部族軍政事務)、宣徽南北院(掌南北院御前供奉、當差之事)、大於越府(無職掌,史載:“非有大功德者不授,遼國尊官,猶南面之有三公”,類似三公)、大惕隱司(掌皇族政教事務)、夷離畢院(掌刑獄)、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敵烈麻都司(掌禮儀)、文班司、阿札割只等皆為遼國最重要的決策機構。

再是南面官署下設南面朝官、南面京官、南面大蕃府官、南面方州官、南面分司官、南面財賦官、南面軍官、南面邊防官等。在這之中,同北面官一樣,尤以南面朝官最為重要,其所屬三師府、三公府、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御史臺、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國史院、國子監、東宮三師府等皆為遼國在漢地所設的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行政機構。



而在地方上,遼代也有兩個並行的系統,即部族制和州縣制,契丹和北方諸部族實行部族制,燕雲十六州漢人聚居地則沿襲漢家王朝的行政體系,實行州縣制,其中州根據其大小和位置的重要程度,分節度、觀察、團練、防禦、刺使五級。

總得說,遼國所設置的南北面官制,其特點就是“蕃不治漢,漢不治蕃,蕃漢不同治”。

在簡單介紹了遼國的南北官制後,我們再回過頭來說說題主所問的“南院大王”這個官職。

南院大王,屬北面官署中的北面朝官,是南大王院的最高長官。《遼史·百官志》載:“凡遼朝官,北樞密視兵部,南樞密視吏部,北、南二王視戶部,夷離畢視刑部,宣徽視工部,敵烈麻都視禮部,北、南府宰相總之”,簡單的說,在遼國,南大王院類似於中原王朝的戶部,《遼史》對於他的職責描述的很簡潔,就是一句“分掌部族軍民之政”,大意就是執掌本部族的軍政事務。



南院大王的前身是六院部夷離堇。天贊元年(922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因懼怕迭刺部過於強大,日後難以控制,遂將其為五院、六院兩部,各設夷離堇以統之。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將“夷離堇”更名為大王,其中五院部夷離堇為北院大王,而六院部夷離堇則就是南院大王。遼時,南院大王就是總覽轄懶、阿速、斡納拔、斡納阿剌等四石烈(類似於中原王朝的鄉)的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

首先是軍政,南院大王所掌的主要軍務無疑就是“鎮南境”,也就是針對宋朝。遼時,在遼廷“守衛四方”的佈防格局中,南院大王所掌的六院部軍隊是負責正面硬抗宋軍的絕對主力部隊,是遼國精銳中的精銳。與宋朝無戰事時,南院大王與北院大王一起負責防範宋朝的入侵,而一旦與宋朝發生戰事,南院大王與北院大王所率南院、北院軍隊則就是進攻宋軍的主力部隊。



再是民政,南院大王所掌民政主要有三點:一是對本院部民的戶籍管理,剛才我們也說了,由六院部部民所組成的軍隊是遼國精銳中的精銳,而在當時,遼國徵調士兵是以戶口為基礎,就是說遼國能抽調多少六院部部民為兵,這取決與六院部戶口的多少,而這也就是說六院部的戶口多少就決定著遼國軍隊實力的強弱。由此,當時南院大王在民政事務上,他首要的任務就是想盡辦法增加六院部的人口,同時儘量查清的六院部的戶口的準確數量,以此來增加遼國的軍事力量。

二是發展本院的畜牧業。畜牧業是遼代最為主要的生產活動,時遼太祖開國時,就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群牧制度,此後遼國皇帝都十分重視本國畜牧業的發展,遼國也先後在燕京以北,上京、中京地區,西京地區設立牧場,然後派契丹族部落前往放牧。而在當時,南院大王所掌的六院部就亦有放牧的職責,在沒有戰事時,六院部需要聽從遼廷的吩咐,前往某個牧場進行放牧,時燕雲以北、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等都有六院部部民從事畜牧業生產的身影。而南院大王的職責就是組織、督促、核查朝廷下達給本院部眾的畜牧業生產任務。



總得說,南院大王的職權是比較大的,作為遼國最精銳的六院部軍隊的直接領導者,同時也是契丹族部落中最強大的六院部的管理,在遼國那個主要還是以部落為統治基礎的國家,南院大王職權之高,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當然,南院大王雖名為大王,但其地位、職權相比北院樞密使、南院樞密使、北府左右宰相、南府左右宰相,還是在他們之下的。而且遼國最高軍政機構卻是南北樞密院、南北宰相府,而非南北大王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