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內,無人車能做什麼?

口述 | 特約觀察員 朱磊

帶著觀點看商業。

36氪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領軍者們,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歡迎與我們聯繫,微信:cuiyandong66;郵箱:[email protected]

超级观点 | 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能做什么?

我為什麼一定要去武漢?

白犀牛的主要業務方向是專注於末端即時配送的無人駕駛,末端即時配送是指像外賣或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這類需要半小時、一小時達的配送模式。春節前後爆發的疫情全國形勢很嚴峻,我們想,有沒有機會在抗疫一線也做一些物流配送的事情?大家也知道,湖北很多人都沒有復工,物流也是受影響的。我們跟湖北的防控指揮部溝通後,發現醫院有相應需求,那我們就決定去醫院進行支持。

大概一週的時間,我們就把這個事情確定下來了。公司員工聽到消息的時候還蠻震驚的。我感覺同事們會有一些興奮,也有恐懼。

我們的車目前還是在中關村環保園(自動駕駛示範區)測試和試運營,正常計劃今年內在示範區內實現常態化運營,2021年開始大規模複製。我說出要去武漢的時候,一些同事心裡沒底,第一次到那麼危險的地方幹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們能不能行?但我們對自己的技術有自信。

我們的團隊一直在北京運營,也是第一次到外地部署無人車。無人車每到一個新地方都要對它進行一些場景構建,俗稱建地圖,還要訓練數據,這是一個難點。

疫情持續時間未可知,無人車在前線當然越早起作用越好,要是車到那裡後需要調個兩三個月,那就沒價值了。我跟技術合夥人、CTO夏添在自動駕駛行業做得時間很長,有這個判斷,覺得我們的產品和技術到那裡能夠很快地跑起來,做點到點的配送。

但目前自動駕駛技術還沒有成熟到什麼地方都能走,一定有它走不了的地方,那怎麼辦?我們不能到武漢再去研發,那就是鬧笑話。走之前必須把去到那兒的技術準備全部搞定。我們想的是用自動駕駛和遠程遙控結合的方式,室外大部分場景下能自動駕駛的地方自動駕駛,到了室內等不適合自動駕駛的地方就遠程遙控,需要有人根據周圍場景進行後臺操作。

我們團隊主要核心能力是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整個團隊只有我跟夏添有遠程這塊的經驗,所以要做一些基礎的技術準備,包括遠程數據傳輸、和網絡連接等。決定去武漢後,我們進行了一週的突擊研發,把遠程的技術完善,實現車在武漢,可以由北京的同事進行監控並操作。目前非常穩定,沒有什麼問題。

我們也設想過,如果網絡斷了或者攝像頭被人弄壞了怎麼辦?這不像我們平時研發和試運營,出了問題大不了工程師去動動車,改一改就好了。在武漢,車要進危險區,我們的人是進不去的。它一旦在危險區出了問題,這個車就定那兒了。

這是最考驗產品和技術穩定性的地方,所以車運作起來的每個環節我們都最少準備了3份方案,以確保這個車不論出現什麼情況都能動得起來,最次也是從危險區可以自己跑出來。因為我們的車很沉,不是推能推得動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它跟我們平時運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真的是完全交給場景去使用了,出了問題沒有任何維修的餘地。我為什麼一定要來武漢?就是考慮到最壞的情況——如果無人車在危險區出現問題,必須要人進去維護的話,那個人就是我。我有這個責任。

超级观点 | 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能做什么?

圖說:朱磊與同事在武漢光谷放艙醫院安全區,當時他們的防護服還沒到。

從開始有去武漢的想法到2月13號之前,我一直都不恐懼,覺得沒問題。但那天官方感染人數一下爆增了1萬多,而且武漢那幾天一直增長,我也有一點忐忑和猶豫,但當時很多事都已經準備好了,車輛、跟政府的對接、各種資源,人選也定了——我和兩名工程師,去的人越少越好。這時候有點騎虎難下了。

但是,2016年開始到現在持續做了近5年無人車,我始終想怎麼能夠讓無人車真正在社會中實現價值?這次疫情,我覺得到了無人車證明自己的時機了。那我就去搏一搏。

我也想了很久,去了之後是不是真的能起到作用?要怎麼做?後來我想通了,一旦發生重大事件,會有各種各樣志願者去支援,打雜、送貨、當司機都是貢獻。我們只要能做出那麼一點點貢獻,就可以了。我們去武漢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第一,保證安全;第二,絕對不能添亂。

我們租了一輛車,裝滿了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物資,2月17號從北京出發,三個人一路自駕到武漢。平常這1200多公里要開16-18個小時,現在路上非常空曠,不到13個小時就開到了。

越臨近武漢,我們三個越緊張。到了武漢看見一片空城,才晚上6、7點,像半夜2、3點一樣。那一刻我非常忐忑。

在北京雖然也戴口罩,但防護措施跟在武漢完全不一樣。在武漢每天出門都要穿著防護服,除了在賓館,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每天得擦N遍酒精,渾身上下都擦,一天要洗N遍手,回賓館每個人得有十幾個步驟。前一兩天完全不適應。我也是第一次穿防護服,第一次戴防護眼罩,第一次24小時戴口罩,真的非常不舒服,我的護目鏡上全都是哈氣,也是第一次感覺離病毒那麼近。

兩輛無人車在18號由拖車運抵武漢,我們先去了武漢同濟光谷醫院,跟醫院的物流、後勤,包括醫生溝通。

無人車是一個新興事物,大家知道無人車能動,從A點到B點,但怎麼能讓車和醫院的流程結合起來,是比較複雜的。因為涉及到人工交遞東西,有各種責任、簽字、路徑怎麼走,是很複雜的事。

幾次溝通下來,我們只拿到了一個需求,就是運送垃圾。因為其他物資要從清潔區送到危險區都是在地下轉運,地下的話我們車就沒信號了,無法實現遠程控制,所以做不了這個事情。但送垃圾對於無人車而言所發揮的價值並沒有那麼大。那時候也談不上失落不失落,因為剛到的時候,想著能安全活著回去是最重要的。不用說送垃圾,就算是車用不上也得要人平安回去。

後來,同濟醫院提議這個車或許可以在方艙醫院使用。19號我們就到武漢光谷方艙醫院,那之前是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大概能容納850個患者,再加上醫護人員總人數近1500人。當時方艙醫院剛開始啟用三天,醫院也沒有現成的流程說無人車可以幹什麼,我們就自己先想。

車在醫院轉的時候,正好碰上個負責給患者分發中藥的醫生,中藥有幾百袋,非常沉,但沒有人幫他把這些中藥從清潔區送到危險區。即便有人幫忙,一人一次就提幾袋,得在清潔區和危險區往返很多次,而兩個區域間往返需要很複雜的消毒流程——脫衣服、換衣服、多次清潔,費老勁了,得近半個小時才能完成。而且也沒有人有精力去幹這件事。而且中藥有時效性,7天之內必須喝掉,不然就廢了。當時他正為此事發愁。

他問,你這個車能送藥嗎?我們說可以啊。第一個任務就來了——負責幫醫生把中藥從清潔區運送到危險區。我們的車載貨量2立方米左右,單次運輸大概可以頂10-15個人的運送量,所以一趟就運完了。

圖說:工作人員將中藥放入無人車

病毒可能會附著在無人車表面,但車輛不會生病

我們不願意去打擾醫生問有沒有運送需要,就在一邊觀察有哪些物資在運輸,發現每天會有很多家屬來給患者送物資,比如衣服、藥品等,這些東西很難進到病人所在的危險區。

方艙醫院內收治確診病人的地方被定義為危險區,門口有警察把守,危險區距離外圍安全區之間還有一塊很長的真空地帶,算是隔離區。

每個人進危險區,都必須全套裝備,雙層防護服、口罩、護目鏡等,防護服有縫的地方都得拿膠帶封上。出來的時候,要全身消毒之後,把裝備全部都脫掉,再換上另外一套防護服才能出來,這個流程非常非常複雜。而且為了安全,杜絕任何不相關的人,包括運輸的人員進到危險區。

所以家屬送的物品沒人送到危險區,除非求保安或護士進去的時候幫忙帶一下。但是東西非常非常多,光靠醫護人員往裡運,也拿不了。實在沒辦法,保安就使勁把包裹往隔離區裡扔,他們儘可能地扔得靠近裡面一些,等裡面有人出來的時候幫忙拿進去。

我們覺得這事無人車可以做,就去跟院方溝通。這事兒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很複雜,比如車走哪條線,從清潔區到危險區出來還要消毒,車在哪兒充電,下雨了怎麼辦,雙方怎麼交接,東西丟了算誰的,誰來往裡放,誰來往外取,要打通各個環節。

初期我們車開始執行任務的時候,我們的防護服還沒到,所以醫院的很多區域我們不方便進去,就只能在遠處指導安全區的安保人員,告訴他們怎麼把物品裝進車輛的固定位置。裝好後,無人車會自動駕駛到危險區,進去後有專人對接把車上的物品卸下來。

圖說:技術人員指導安全區安保人員把家屬送來的物品裝進無人車

之前醫院跟我們說,如果車開到了危險區,卻沒跟醫院的流程結合好,或沒找到能夠應用的地方,這個車是要被銷燬的。醫院非常慎重,所有危險區的物品都要被銷燬。我們討論了非常細的消毒流程,能夠保證車輛出來以後才把這個事情搞通。

病毒可能會附著在無人車表面,但車輛不會生病。通過完善的消毒手段可以把車輛表面存留的病毒殺死。

車輛從危險區返回安全區途中要進行三次徹底消毒,院方制定有專門的流程——離開危險區前進行整個車身的徹底消毒,臨近中間地帶之前,再進行一次徹底消毒,離開中間地帶臨近安全區前,再消一次毒。有醫院工作人員來幫忙進行消毒,以保證車輛能夠在安全區和危險區之間穿行。

因為無人車運送物品已經成為光谷方艙醫院的常態化流程,無人車可以進行物品運送的消息放出來後,很多患者家屬都開始往這兒送東西,每天對無人車的需求都很頻繁。通過無人車在安全區和危險區之間構建起這樣一個橋樑,我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醫院安全區的一個保安是志願者,他的爺爺奶奶在這次疫情中過世了,所以他想來做志願者幫助更多的人。他希望阻斷病毒,面對危險去幫助這些人,但現在我們的無人車可以擋在他前面,替他去面對危險,讓他能夠在安全的區域工作。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無人車參與這次疫情的意義。

超级观点 | 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能做什么?

圖說:志願者保安將無人車當做自己的抗疫“戰友”,他的爺爺奶奶因感染新冠離世。

無人車產業想爆發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在疫情中證明自己的價值

疫情的焦點是武漢,武漢最危險最困難的地方是醫院,我就帶著無人車來做這個事情。

我們車輛24小時都在那兒,配合醫院需求可以隨時上崗。因為有遠程的調控裝置,只要車輛想要運營,可以通過無人車來呼叫我們,工程師會坐在那遠程等著他們,可以馬上進行反饋,避免出現問題。但還是儘量避免夜間操作,醫院裡那麼多人在休息,儘量不要去影響大家。所以現在醫院的物資都是在白天運送。

(截止到2月22日)現在已經連續地運營兩天了,基本上達到了日常運營的狀態,一直到方艙醫院結束使用,都會有我們的無人車每天例行去協助運送。我們無人車是充電模式,充滿能跑六到八小時左右。目前能夠保證車輛送貨頻率。後期看醫院需求再決定是否加車。

疫情會很快過去,之後無人車該怎麼研發還是怎麼研發,政策和資本上我覺得不會有太大影響。

如果真的想要無人車產業爆發,只有一點可能,就是在疫情中證明自己的價值。那麼疫情過後,無人車是有可能快速發展的。但無人車如何能在疫情中真正證明自己的價值?我覺得是現在所有無人車企業都在努力做的事情,包括白犀牛在內。

我做了5年無人車,我知道這個技術能幹什麼,只是它現在還沒有規模化。沒有規模化的原因有很多,法律法規只是之一,單車成本也是問題,還有事物發展本身的規律。

它畢竟是個硬件產品,有它的發展週期。一個極為需要安全的產品,它要循序漸進。就像造汽車,它的速度也是逐漸上升的,最開始汽車跑個10公里就不錯了,現在一跑200公里時速、400公里時速都是有可能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什麼現在大家說機器人可以用了,首先是因為它的速度、安全要求得比較低。

我判斷接下來2-3年,相對低速的、時速20、30以下的這些無人車做應用的場景是有機會規模化的。然後再一步一步向上迭代,最終無人車OK不OK,還得看它是不是足夠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