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寶物被譽為“中華瓷王”,馬未都:“除了美,我已經詞窮了”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瓷器大國,這不,英文單詞china

,除了指中國之外,還有瓷器之意。我國在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絢麗的瓷器,包括今天,在國外談到中國瓷器,外國人都十分稱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件瓷器,有一個很“張狂”的名字,瓷母。對,你沒看錯,就是瓷母,這件瓷器目前在故宮博物院,據收藏界專家馬未都先生回憶,第一次看見這東西的時候,除了美,便詞窮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件與眾不同的“瓷母”吧!

這件寶物被譽為“中華瓷王”,馬未都:“除了美,我已經詞窮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瓷母名字來歷:瓷母,是清朝乾隆年間燒製的一件86釐米高的大瓷瓶,學者們至今還沒給它取一個準確又響亮的名字,一些權威圖錄上稱其為各色釉大瓶,但卻沒有大家約定俗成的瓷母好聽。約定何來?乾隆時期,唐英以內務府員外郎職到景德鎮督辦官窯30年,至1756年去世,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古籍介紹:當時瓷器施釉技法彙總,瓷器技法之母,可稱瓷母。

這件寶物被譽為“中華瓷王”,馬未都:“除了美,我已經詞窮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瓷母繪製難如登天,瓷母一是因為乾隆本人提倡,二是因為唐英的管理。就整個器物而看,從上到下依次運用了色地琺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耳飾)、青花、松石釉、、窯變釉、鬥彩、冬青釉暗刻、祭蘭描金、開光繪粉彩、仿官釉、綠釉、珊瑚紅釉、仿汝釉、紫金釉等15種施釉方法,16層紋飾,頸部對稱夔耳,腹繪12扇開光圖案,包括 “三羊開泰”、“太平有象”等畫面。此瓶集高溫低溫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於一體,其燒造工藝繁複至極,至今無法複製。可能你無法理解到底有多厲害,馬未都先生舉了個例子,我們都吃過許多面食:饅頭,包子,花捲,蒸餃等等,我們都知道,這些食物是分開蒸的,沒辦法,放在一起蒸很難保證每樣東西恰到好處,這瓷母的釉就相當於各種不同的食物,把它們全部繪到一件器物上,可見多困難,尤其是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

這件寶物被譽為“中華瓷王”,馬未都:“除了美,我已經詞窮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這麼華麗且珍貴的瓷器價值多少呢?在美國上的一次拍賣會上拍了另外一件“瓷母”,與故宮的各種釉彩大瓶極為相似並略高出釐米有餘,顯現出同樣的“瓷釉集大成”氣象。在當地時間8月17日19點,美國波士頓斯納金舉行“亞洲藝術專拍”專場,第96號拍品——瓷母以15萬美元起拍,先後至少有8張號牌參與競拍,使得競標價格快速上升。1000萬美元過後,剩下兩位買家展開爭奪,“我們一直叫價到1800萬美元,之後改用電話委託,與對方一直你來我往,我們舉到落槌的上一口價”,香港藏家翟健民告訴京華時報記者。瓷母最終以2200萬美元落槌,含佣金成交價2472.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1億元,前後競價持續約10分鐘,最後由內地一神秘買家競得。

這件寶物被譽為“中華瓷王”,馬未都:“除了美,我已經詞窮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