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總是打二寶,請問大寶是什麼心理?怎麼處理?

創作週刊


老大打老二這不是個小事情,作家長的要明白,孩子的心裡,為什麼打老二呀,不要以為老大大了,老二還小,這樣看那你可是大錯特錯了,孩子對於媽媽依賴本來就強,有了比較後會更加明顯,天性使然,不要讓老二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是敵人,要讓老大覺得老二是自己的玩伴,是弱者,是需要自己照顧的,是有憐憫之心的,而且在這檔口絕不可忽視老大的感受,要和老大成立共同體,共同呵護老二,只有這樣才不會給孩子造成心裡上的問題,這是很大的工程絕不可忽視。


你的好心情會感染到我


你好,我家也有兩個寶寶,大寶2歲半,二寶半歲。二寶剛回家那一個月,大寶也經常打二寶,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

1、嫉妒心。別看寶寶小,其實他們懂的挺多的,而且還有很多小心思。在沒有二寶之前,大寶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圍著她轉,她提的要求立馬滿足。二寶出生後,她發現一切都變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二寶身上去了,她提的要求不在全部被滿足,反而會教育她要聽話,這會讓大寶心裡產生很大的落差,並嫉妒二寶搶了屬於她的關愛,可能就會情不自禁的打一下二寶,以發洩心中的不滿。我家大寶不僅打二寶,而且還會跟二寶爭寵。我家大寶是外婆帶大的,跟外婆最親。她看到外婆要去抱弟弟,就會拼命哭,讓外婆抱她,不準抱弟弟。

2、想跟二寶互動。小孩喜歡什麼東西,都喜歡摸一下,但他們不知道輕重,用的力氣會比較大。我家大寶想跟弟弟玩,會摸他,力度大了,看起來就像打他一樣。

3、模仿大人。小孩特別喜歡模仿,我哄二寶睡覺的時候,會輕輕拍二寶,大寶就會學。聽到弟弟哭,就跑過來用手拍他,不知道情況的也會以為在打弟弟。

針對以上三種原因,我給大家推薦一下我的方法。

1、給大寶更多的關愛。千萬不要有了二寶,就要求大寶什麼都要聽話,要更關心她,多跟她聊天,告訴她,兩個都是家裡的寶貝,要互相關愛。

2、如果大寶想跟二寶玩,要告訴她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而且不管做什麼,都要輕輕的。因為二寶太小啦,非常脆弱,力度大了會傷害他。

3、如果大寶是模仿大人,那麼就要教大寶動作要輕柔。

大人在照顧二寶的時候,可以讓大寶適當參與,比如丟尿片,拿毛巾等簡單的家務,並及時鼓勵大寶。在這個過程中,會讓大寶獲得成就感,而且會讓她更喜歡二寶,因為因為二寶她發揮了價值,而且獲得了表揚,她會覺得自己很重要。

以上就是大寶喜歡打二寶的幾個原因及對應的解決方案,各位家長一定要分析大寶打二寶的原因,針對性的去引導解決。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修行,養育兩個孩子,是雙倍的修行,需要各位父母付出更多的時間和關愛,將來也會收穫雙倍的幸福!



貝殼海螺媽媽


您的這種經歷,我也有[握手]!

現在我家老大六歲,老二三歲,我有點搞明白了小孩的套路!

沒生老二的時候,老大擁有父母全部的愛,她已經習慣了父母愛的方式!老二生下來以後,父母的愛就分給了老二,而是老二小,父母在生活中會不自覺的偏袒老二!這是父母的本能!

知道了這種本能,做父母的應該主動去避開一些雷區,不要過於關注老二忽視老大的感受,可以給老大開小灶,做一些愛的補償,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孩子很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肯定,所以不要吝嗇把愛說出來!

父母可以多調動老大的責任感,讓他意識到自己大了,也要照顧二寶,有更多的參與感,意識到自己的價值!

父母做到以上這些,老大打老二的情況應該會有所改善!





藥師媽媽


我家剛好相反,我家是二寶特別愛欺負大寶,大寶二寶相差三歲,倆男孩,每天家裡都十分鬧騰。二寶總是欺負哥哥,哥哥一直忍著,我問哥哥,為什麼不還手,哥哥說,他把弟弟打哭了,他會痛,他痛了,哥哥心裡就很難受!(平常我們都這樣跟他引導)所以,我覺得父母起著關鍵作用!


米豆媽的生活Vlog


我來分享一下吧[害羞]

我家大寶小寶很和睦,大寶經常哄的小寶(目前7月大)哈哈大笑。

在我懷孕的時候我就一直引導大寶,這是小寶,現在在媽媽肚肚裡。你以前也在裡面住著,長得西瓜那麼大了就生出來了。

有一次大寶想蹺蹺板,可是沒人一起。我又趁機“推銷”――等媽媽生了小寶,兩個人一起玩蹺蹺板吧?

生下來大寶就很喜歡小寶。來醫院看,第一次見妹妹就開心。還問我,媽媽我們可以蹺蹺板了嗎?還沒有啊,等妹妹長大了才行。

各種各樣相親相愛就不說了。題目是打小寶怎麼辦。

我二嫂的大寶就會去打小的。大概是缺愛吧。

所以我想說,如果打小寶的時候呵斥大寶,適得其反。要怎麼做我不知道。但是我想缺愛就補愛,總是沒錯的。


碩碩爸爸育兒經


這個情況我正在面臨,我們家兩個都是男孩,大的12,小的3歲,大寶也是喜歡打小的,老是說我們大人偏心,不公平,等等因素,可能內心是有點羨慕小的,所以現在我們都會刻意去關心他,注意他,然後偏向他,也不知道對不對。


鈺萱路


是寧老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說實話大寶打二寶,這個事兒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寶和二寶一母所生,大寶去打二包,以強欺弱,這事兒真是不怎麼樣。

但是,大寶打二寶的這種現象,又不是太個別的事情

,據我分析,大寶打二寶大概是這樣幾個原因。

1,認為二寶奪去了媽媽爸爸對他的一部分愛

在沒有二寶以前,媽媽爸爸和其所有的親朋把愛都給了大寶,所以大寶一個人獨享這麼多人的愛,那個時候呢,還沒有二寶,儘管有這麼多人愛他,但是他可能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但是突然有了二寶,來了另外一個人與他分享了一部分親人的愛。

這個時候,大寶突然覺悟了,覺得這個人影響了別的人愛他,所以不能忍受,他就時不時的來打二寶。

2,二寶分享了他的一部分物品食品

在沒有二寶的時候,家裡所有的吃的全給大寶一個人吃。媽媽買的所有玩具,全都給大寶一個人玩,所以大寶也就心安理得的享受這一切。

二寶來了以後情況不一樣了,他不再像前面所說的一樣,分享了一部分親人的關愛,而且呢,媽媽在給他買玩具的時候,也要給二寶買一份。媽媽給她買衣服的時候也要給二寶買一些。

甚至呢,有些東西媽媽沒有給她買,反而去給二寶買了,比如說,小車啊搖椅啊。溫奶器呀。這些東西,媽媽都給二寶用,而沒有給她買,所以從所以他從心裡邊,就不舒服,就是慢慢買了,為什麼沒有我的。

大寶這個時候已經有力量去欺負小寶了,所以他就動用了這樣的方式打二寶。

基本上大寶打二寶就是這樣的幾個方面吧,我希望你能夠,不要忽略這個問題,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儘快來解決。

我家有一個鄰居和你的情況類似,他是從媽媽在懷二寶的時候,大寶就表示出了強烈的反對,後來,不得不把大寶和二寶分開,大寶跟爺爺奶奶去生活了,二寶呢有媽媽爸爸帶著,兩個兄弟沒有在一起,這對於兄弟之情的培養也是很不利的。

3。怎樣去扭轉這樣的局面呢

一個字,就是用愛去,讓大寶感到,媽媽儘管有了二寶,但是對他依然是非常非常愛的,讓他從心裡面切切實實的感覺到,媽媽確實是愛他的。

這個不是說一說媽媽愛你就可以的,而是對他給你更多的關注。大寶打二寶,很大程度上是在表示他的存在感,你不能愛他不愛我了,所以媽媽在這個方面要千萬注意。

希望你家的這種情況,不要再延續下去。

我是寧老師,專注幼兒和青少年教育,歡迎關注我


寧老師說


不請自來,個人淺見,望同各位交流。

兒童心理學之父德雷克斯曾指出,孩童擁有非同尋常的感知能力,卻因大腦發育慢,對事物的解釋能力是欠缺的。當大人發現大寶打二寶,不能僅僅關注打人這個行為,而是要從探究行為出現的原因,才能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問答的提者關注大寶的心理,這個角度很巧妙也很正確。從我的角度這個問題可以淺談,也可以深究。

淺談

無非是二寶年齡小,父母將更多的關注、照顧放到二寶身上,而被大寶感知到了。當大寶感知到時,會怎麼解讀這件事情呢?無非以下兩種情況:

1.大寶理解父母,因為二寶小無法自理,所以爸媽將更多的精力用在照顧二寶身上。爸媽對大寶和二寶是一樣的愛,而大寶我作為家裡的老大, 更要肩負起老大的責任感,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自己穿衣、洗漱、睡覺等),還要為家中作出更大的貢獻,替爸媽照顧好二寶。

2.大寶無法理解,曾經屬於我的父母,還有對我的照顧,現在統統在二寶那裡,爸媽對我的愛少了。這太可怕了,爸媽不愛我了。於是他要想盡辦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來重新獲得父母的愛。他會用什麼辦法來吸引呢?孩子很聰明的,像二寶一樣就好了,於是大寶開始哭鬧,反叛。他還會試探父母,比如打人、故意把東西弄亂然後推脫到二寶身上,然後享受被父母重新關注的感覺。

參考之前德雷克斯的概念——孩童對事物的解釋能力弱,你覺得孩子的理解是前者還是後者呢?

假如孩子在家中沒有獲得足夠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之前,我認為這個答案肯定是後者。

請大家注意,當此類問題發生時,大部分的家長會作出怎樣的回應?

是不是會把二寶抱起來哄,然後面紅耳赤的訓斥大寶,然後絮絮叨叨的和他講些你是老大你該照顧弟弟之類的大道理?

大寶的表現,作為失敗者也無非兩種,一是盲目順從——眼光閃爍、站在牆角瑟瑟發抖;二是反叛——大吼大叫哭哭啼啼。這兩種品格就是在這樣的日常中滿滿養成的。

有沒有人覺得大寶很可憐?他的理解無法表達他想獲取關愛的訴求,而他的行為(為了滿足愛的訴求),卻導致被大人懲罰。

我相信作為家長,對所有孩子的愛都是一視同仁並毫無保留的,所有你希望看到你家孩子養成盲目順從或者叛逆的品格嘛?

至於如何解決,請隨我往下深究

深究<strong>

兒童心理學屆有這麼一句話,當你帶孩子感到痛苦時,那麼你的方法一定錯了。

著名心理學家及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以下幾個概念

(這些概念可能略顯繁瑣,但為了深究孩童的內心,達到更好的管教效果,我建議您可以粗略讀一下)

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也是人,他的思想和行為,是以他怎麼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以及他認為別人是怎麼看待他自己為基礎的。孩子內心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當他們“茁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展著良好的品德和技能。而當他們處於“求存”狀態的時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作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於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就像上述的大寶打二寶一樣。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因此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並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記住,雖然孩子並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處理她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孩童不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一員,學知識又有什麼用處呢?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然後,他們才能為幫助他人做好準備,並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感到自己特別能幹。而當下我們的一些父母太過忙碌,沒有時間教孩子為培養好的品格而學習社會和人生技能。恰恰就是這些大人為孩子不“守規矩”而感到氣惱。我不明白他們認為孩子能從哪裡學到恰當的行為。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太多的大人只是“責備”孩子,而不是承擔他們自己應盡的職責。


6.平等

平等並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大多數成年人都能夠接受孩子們和大人具有同等的價值。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要摒棄羞辱的原因之一。羞辱與“平等”和“尊重”的概念背道而馳。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閉上你的眼睛,想一想你小時候犯了錯誤時從父母和老師那裡得到的訊息。那都是些什麼訊息呢?你或許想把它們寫下來。當你犯了錯時,你得到的訊息是不是你愚蠢、無能、壞蛋、沒出息、木頭人?再閉上眼睛,想想某次你因為犯錯而遭到的訓斥。你當時是怎麼想你自己的?你想將來要怎麼辦?記住,你當時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決定;但當你回過頭去看時,你當時的決定通常就很清楚了。

其實我們都不完美。我們需要達成的是,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對“不完美”的信念。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並鼓勵他們。我們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進步。我們要做勇於接受“不完美”的榜樣,以便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犯錯誤確實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矯正錯誤的三個R
1.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8.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

因為社會人的關係,大人的行為促成了孩子的行為。當大人改變自己的行為時,孩子也會隨之改變。因此當大人記住了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時,他們就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所以通過上面的概念,我們明白孩子無非是在“求存”或求“生長”,而“茁壯生長”是基於滿足求存的這一基礎條件之上的。孩子“求存”的根本目的是為獲取歸屬感和價值感,而“求存”的表現形式及不良行為。

因此,但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時,作為大人不要簡單的批評懲罰,而是要敏銳的察覺孩子的真實需求,並反思改進,幫助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才是唯一併且長期有效的辦法。


怎麼做

筆者在我的頭條號中曾發佈一則文章《怎樣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兒童心理學之父教你四步贏得合作》裡面對怎麼做給出答案。

在就是保持和善而堅定,不吼不叫,但不驕縱(你可以理解為“溫柔而有邊界”)態度的基礎上,通過四步法:表示理解——展示同情——訴說感受——解決問題,最終來解決問題。

以上述大寶打二寶為例。

第一步,將大寶單獨抱到一個房間,輕輕拍打安撫。待其情緒稍好轉後,開始表示理解。

寶寶是不是覺得爸爸媽媽陪你少了,想要爸爸媽媽陪對不對?是不是最近媽媽忽視你了,讓你不舒服了?這裡媽媽先和寶寶道歉,對不起寶寶,原諒媽媽好麼。

第二步,展示同情。可以講個小故事類似媽媽小時候和弟弟妹妹在一起的時候,因為他們小,你爺爺奶奶都把心思用在照顧她們身上了,媽媽當時也覺得不舒服,媽媽也想得到同樣的照顧,我就學你一樣打弟弟妹妹,結果被爺爺奶奶發現後狠狠的訓斥了,媽媽當時委屈極了。所有媽媽特別能理解你現在的感受

第三步,訴說感受。站在媽媽的角度,二寶還很小,不能自己吃飯,不能自己穿衣服,不能自己洗漱,還把東西弄的一團糟。這些都要媽媽來收拾照顧。媽媽做這些事真的很疲憊,寶寶能不能理解媽媽呢?

第四步,解決問題。寶寶能不能幫媽媽想想辦法,幫媽媽輕鬆一點呢?(下面就是開始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案,不要直接給出建議,而是讓孩子自己思考,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假如孩子實在想不出,可以給出建議,但一定要達成一致)所以要是寶寶能來幫媽媽一起做家務,並幫媽媽照顧二寶的話,大寶就可以和媽媽在一起並肩工作了,而且媽媽就可以輕鬆很多並且抽出時間帶大寶二寶出去玩啦。寶寶你覺得你可以幫媽媽做哪些工作呢?……(往後就是愉快的成長時光了)


以上,共3500餘字,純手打,如果覺得有用,歡迎關注作者頭條號並評論、轉發、收藏。謝謝大家。


磊先森讀書頻道


1.嫉妒、不滿。

大寶會嫉妒爸爸媽媽以及其他的家人給予兒寶的愛,所以他們們便會把二寶當成自己發洩情緒的對象。在他們心裡認為都是二寶的到來才導致自己的地位下降,所以他們打二寶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2.二寶對他是沒有威脅的。

別看孩子的年紀小,但是也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在他們心裡知道二寶對他們是不會造成威脅的,雖然二寶分享了爸爸媽媽的愛,但是從體力上二寶肯定是不如大寶的,所以他們會肆無忌憚的欺負二寶。

處理方法:

1.父母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偏袒某個孩子,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點非常難,但父母一定要有意的平衡好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不要讓大寶覺得委屈,更不要讓大寶覺得因為二寶的到來而剝奪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爸爸媽媽也要提醒其他的家人,例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要有意的做好這件事,不要讓大寶覺得不公平。

2.讓大寶知道,無論有幾個孩子,爸爸媽媽對他的愛都是不變的。

大寶打二寶是出於嫉妒和不滿的心理,因為二寶和他分享了爸爸媽媽還有其他家人的愛,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並不會因為多了一個孩子而有絲毫的減少。

3.父母有意促進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可以帶著兩個孩子做一些遊戲,在遊戲中讓兩個孩子互相幫助,或者是讓大寶共同參與照顧二寶。這樣大寶就會多一份責任感,跟弟弟妹妹之間的感情也會更加親厚。

4.樹立大寶的威信。

“兄友弟恭”是所有家長都希望見到的場面,所以生活當中,爸爸媽媽要有意樹立大寶的威信,讓二寶對哥哥或者姐姐更加信服,這會很大程度減少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


小栗子聊吧


最大的問題在於多子女情況父母的應對。

老二出生後,注意力到了老二身上,忽略了老大也是個孩子,他需要被重視,需要安全感,他也需要媽媽爸爸的愛,陪伴。孩子很敏感,老二出生父母不自覺要多關注一些,但是孩子不知道,老大覺得老二搶了屬於自己的愛,老大會找各種事,甚至用惹大人生氣的方法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大人讓他做事他也會磨蹭,從不會痛快的完成,因為惹大人生氣的時候大人的注意力在他身上,這就叫做爭關注。

往往這樣的孩子要麼沉迷在手機遊戲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被限制了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就會天天粘著大人,陪我玩。哪怕講道理,訓斥,都沒用。如果因為和老二爭一些東西被父母訓斥要讓著弟弟妹妹那麼大人不在時老二就遭殃。老二被打後告狀-老大被父母打或罵-老大得到了另一種關注-父母不在接著打,爭。惡性循環。

解決的根本在於讓老大有安全感。告訴老大你是爸媽的第一個孩子,爸媽都非常愛你。你是在家裡是重要的。我們也非常需要你的幫助,有了弟弟/妹妹後爸媽都忙得照顧不過來了,他還小,更需要我們一起幫他成長。我希望你也能參與進來。為家裡出力。你是大孩子了,是哥哥/姐姐。爸媽都很需要你的支持。

給到老大足夠的心理營養-可從網上買本《心理營養》馬來西亞林文采博士的書。

最忌諱讓老大無條件讓著老二,尤其是資源分配,老大的就是老大的,老二想要老大的東西,需要像老大借。把老大捧起來,樹立一個高大形象,你會省力很多。比如很老二講,寶貝這是哥哥的東西,你如果想要,可以和哥哥借。哥哥很擔當,(故意讓老大聽到)應該會借給你,如果他不借你,你是不能玩的。……

我家老二馬上出生,姐姐已經迫不及待的迎接弟弟/妹妹了。時刻維護老大的高大,光輝形象。老大會給到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詳細困惑可以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