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疫情經濟”趨勢,別被“磚家”帶進溝裡了

c自春節至今,大夥宅家已經快宅出蛆了。那些當初懷著喜大普奔“終於可以躺著為國家做貢獻”想法的人也逐漸清醒,進而危機感從生。

疫情就是疫情,災難就是災難。

我們可以積極應對,可以樂觀思考,但絕對不能把喪事看成喜事,進而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比如對於“疫情經濟”,很多媒體和專家鼓吹對中國經濟有多大改變,激發多少積極意義,說實話,我真不覺得是這樣。

SARS結束多少年了,十多年了吧,當年的那些錯誤教訓,今天從疫情初始,缺席了哪一項?當年要是微信,移動互聯網有今天這麼發達,我們如今所看到的懈怠、疏忽、懶政、陰謀論、偽雞湯,炒作.....哪個會漏掉?

野味照樣有人吃,紅十字照樣那個鳥樣,管理照樣懈怠......同樣,英雄一樣會出現,人情一樣有冷暖,企業一樣有危機,經濟損害一樣不會差。

疫情期間,這次全國被迫宅家,有沒有好處,我想,還是有的:你終於有機會陪伴家人了,重新思考家庭的意義,重新感受親情的溫暖,重新思考責任的所在,重新審視打拼的目的。可以宅出一片閤家快樂,也可能宅出一場雞飛狗跳。這些,都很必然。

專家、企業主、經營者們在此期間,更多站在商業角度考慮問題。最流行的莫過對“疫情經濟”的推測和解讀。而且最多的是——破窗謬誤。

破窗謬誤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常識。

一家商店的櫥窗被打碎了,老闆要花300塊買玻璃補上,老闆覺得很倒黴。

有人說,這是好事兒啊,你想想,這300塊給玻璃老闆賺了,他可以給工人發工資,工人可以買更多的東西,經濟就是這樣推動的啊。如果大家玻璃都不碎,玻璃行業的人不都餓死了嗎?所以,這是好事兒。

這種說法背後的邏輯是不是很熟悉啊?那我換個事來比一下,好比人不能不吸毒,不偷盜,因為這樣警察沒事幹了;人不能不生病,因為這樣醫生沒事幹了,阻礙醫療技術發展了......以此類推。

同樣,如果玻璃不碎,這300塊錢,我可以買麵包,可以買衣服,可以投資.....總之,我的選擇很多,這些都可以推動經濟增長。而現在,只有一種選擇可能,就是買玻璃。

核心問題是:這是一種有限情況下的財富轉移,而不是財富增長。

看上去是壞事兒,實際上真的就是壞事兒。面對如此疫情,有很多“民間學者”邏輯如出一轍,他們發話,經濟不但不會下滑,還會向好,並列出很多可能崛起的行業:醫藥行業、電商、線上教育、直播......

宅在家很無奈,但總不能浪費,於是,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強學習。這期間,我加入了不少經營管理者群,大家都為疫情產生的影響而憂心忡忡,於是,我們很快就在網絡上、媒體上看到出現了一大批自信滿滿,口吐蓮花,對疫情經濟影響進行各種“解讀”“剖析”“洞察”“預言”的專家、學者、導師們。

公眾號上也出現了很多對疫情經濟做出判斷的“神文”,什麼疫情後會出現的十大暴富機會,什麼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的10大領域、什麼疫情後中國市場的10大機會........,好不熱鬧!

我不知道這些專家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還是真的是“磚家”。哪有四個人打麻將,都說自己贏錢的。知不知道“能量守恆定律”,這裡賺了,肯定有人虧了。

是的,有些行業會因為疫情成長,但這是以犧牲更多行業為代價的。看看旅遊業、住宿、交通、餐飲、線下培訓、健身行業、地產、製造業.....一片哀鴻。這些民企難道就該死?

幾乎所有的實體行業都會受到重創,而很多又是線上行業無法取代的。你推崇線上,那線下都該死?你可能會說,管他呢?我只要去向好的行業不就行了?

NAIVE!,什麼叫市場看不見的手?這麼基礎的經濟理論都忘了?如果多數行業不行,大家都會躋身於向好的行業,競爭變得慘烈,你憑什麼覺得自己就會是那個勝出的幸運兒,即便有人勝出,也應該是那些手握各種優質資源的人。

作為一各廣告行業的從業者,本行業自然也深受影響,畢竟,地主家(甲方)都沒餘糧了,作為乙方也必然承擔壓力。然我更多的通過周圍的甲方,尤其是製造業,快消業,實體店等經營者瞭解到,疫情之下,都是災難。區別就是現金流決定了扛過去的時間長短和自救能力。

我不認為存在所謂的“疫情經濟”,如果要說有,那也是一個階段的經濟,過了就是過了。對未來有影響麼?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中國經濟這麼多元,這麼齊全,系統性這麼完整,是世界少有的,豈會因為一次疫情而徹底被顛覆,格局被改變。即便有企業因此而破產,疫情也不該背全部的鍋。

下面我就來說說,我認為的大家對疫情經濟裡的最大誤解。

幾乎所有專家都對疫情期間發達的線上經濟推崇備至,其中又以"網紅直播賣貨"被神化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似乎在他們眼裡,今後經濟的方向就是網紅,就是直播,其他傳統的賣貨都會死掉。直播賣貨在這些專家導師眼裡成了拯救中國經濟的最大稻草、最強風口。

這裡先界定一下“直播網紅”,第一類平臺直播是主播靠展示才藝、嘮嗑或者打打擦邊球,“乞”打賞與平臺分錢來獲利,例如鬥魚花椒之類,產生了好幾個年入千萬的頭部網紅;第二類是以淘寶淘寶、快手、抖音為主,京東、拼多多、有贊等電商平臺的直播為代表,網紅通過直播賣貨來賺錢,以李佳琦們為代表,一旦成為頭部主播那就和明星賺錢沒啥區別了,也可以代言,也可以賣貨。所以,後來一些影視明星們也介入了,畢竟玩的都是流量。

經濟圈所推崇的基本是以第二類為主。於是問題來了,你要問他們網紅賣貨有哪些人:除了李佳琦,薇婭,李子柒。大多人說不出第四個人,敢情中國這麼大一個互聯網只有3個賣家在賣全中國的貨?而李子柒還不是典型意義上的直播賣貨網紅。

有個去年的數據:陌陌、映客、花椒、一直播、美拍、來瘋六大直播平臺共877萬名主播中,總收入約64億人民幣。上述六大直播平臺中有20名主播收入超千萬,約68%的主播年收入在5萬以下,0.02%的主播賺走了近41%的收入。

難道大家忘了什麼叫“馬太效應”,上帝說的多有道理。

看著線上的導師們、講師們、專家們口吐蓮花般說著“粉絲經濟”、“分享”、“裂變”、“網紅帶貨”.......斬釘截鐵、信誓旦旦地說著“社群經濟”、“私域流量”、“在線模式”......,我突然想問他們一句:

第一,請問,這些牛逼的李佳琦們、薇婭們是企業自己的資產麼?如果不是,請問,憑什麼你們就認為企業可以通過他們拯救企業了?

直播賣貨頭部網紅可以幫你賣一次貨,但企業長期銷售可能僅僅依靠他們麼?他們的競爭力是屬於他們的,不是你企業的。那不是你的資產。

好比,很多企業通過天貓開店很成功,你能說天貓是你的?

第二、企業是否都有能力培養出屬於自己軟資產的李佳琦們,薇婭們?如果可以,既然企業這麼牛逼,你還會為生意這麼焦慮麼?

企業有精力有能力培養出一個頭部網紅,你能保證這個超級SALES永久成為企業資產的一部分?你連企業自己的IP都建立不了,如何打造出一個超級IP。

導師們成功地販賣了焦慮,企業主們長期產生錯覺,以為那就是新經濟模式,無疑飲鴆止渴。

第三、企業是否誤解了“粉絲經濟”,你要的是屬於自己的粉絲,而不是僅僅依靠別人的粉絲,別人的粉絲可以幫你實現一些賣貨,但終究要有自己的數據庫,流量池。

商業的規則和本質不會改變,商業本質,買賣二字。誰來買,誰來賣固然重要,問題是,你是否重視過“買的理由”?而不是沉迷一次銷售狂潮的表象,很可能通過網紅達成一次銷售熱潮,但利潤很低,僅僅是賺個吆喝。說實話,通過網絡直播賣貨並不能為品牌提供多少價值,純粹的為賣而賣,很可能根本沒有利潤,也無法提升企業競爭力。況且這個銷售還不能持久。

企業自身最終能實現持續銷售,擴大市場的,必然會迴歸到品牌價值的塑造。當企業還迷失在直播賣貨的狂熱中,不知不覺中喪失了品牌打造的良機,甚至可能回過頭來重新意識到需要擁有品牌,發現自己毫無體系。

依託熱點形成的銷售,它的成功可能是零碎的;但依靠品牌帶來的發展卻是穩健可持續的。

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屬於自己的競爭力資產,比如知識產權,比如品牌影響力,比如人才培養力等。有的優勢資源是可以被人輕易取代的,你有,別人也可以有;而有的,卻拿不走。

網上的大咖專家們喜歡大談特談“風口”,是的,好風可以把豬吹上天,但所謂風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資本推動,一旦過了之後,一地落地的死豬,別忘了,資本逐利的本質只會考慮“儘快獲利退出”,你可能根本沒它快。只有“品牌”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法寶,也是最具價值的所在。

疫情還未消退,對於所謂疫情經濟,不建議企業過度解讀。中國一定會戰勝疫情,到時,好了傷疤忘了痛的消費者,依然會迴歸正常的消費渠道和消費模式,該吃該喝,該玩該耍,一樣不變,但你不能因此而亂了節奏步伐。最重要的機會是,疫情期間會消失很多競爭同行,機會重新在那。

至於現在:有時,頂住意味著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