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朱泥“十朱九皺”“無朱不皺”的說法,能說說自己的看法嗎?

花旗參


朱泥是爭議較多的一款泥料,經常會有朋友私信留言問我:“無朱不皺,無皺不朱”的說法是否正確?

朱泥壺成品率相對其他泥料的壺要低,因而有‘無朱不皺’、‘無皺不朱’的說法。以下幾點仍需客觀分析:

①首先,要清楚:無朱不皺的說法,並不是完全絕對的。有很多朱泥壺是不起皺的,從一些歷史作品看,有皺紋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②在部分權威書籍中寫到:部分黃龍山朱泥,礦料顆粒比含量較大,乾燥及燒成收縮較小,不易起皺,可以製作較大型作品。

③朱泥原礦能溶於水,有些礦料在加工時,直接把泥漿過濾後晾乾成泥,礦料中有部分被直接濾出或溶解掉,造成原料顆粒比減少,也會產生起皺現象。這也是為增加朱泥成品率,會加一些熟砂的重要原因。

④值得一提的是:朱泥成品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其顆粒比含量小,並且乾燥及燒成收縮率比較大,因此容易產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皺紋、變形、開裂等。

關於朱泥“無朱不皺”的說法,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去看待?更多紫砂壺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莊莊紫砂】。


莊莊紫砂a


皺的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朱泥壺,不皺的也有可能是正宗朱泥壺,皺的誇張幾乎百分之百是假朱泥壺,而“無朱不皺”這句話則是錯的。儘管朱泥壺垂直收縮大於橫向收縮,但不能用“無朱不皺”去概括。

“朱泥”的主要特性:

結晶度高,泥的斷面接近瓷質,將壺蓋從壺口提出,可聞鏗鏘之金屬聲,以指彈扣,聲脆,音有共振。泥色如橘,泥料未燒製前是橘黃色,燒成後紅中透著橘黃,用熱水衝淋朱泥壺,立展嬌嫩的鮮紅色,氤氳中有紫光遊浮。泡養包漿後紅色沉穩。收縮率高,成型難,燒造過程中極易變形,從古至今多制小品。含鐵量高,燒成溫度稍高,就會析出鐵質,出現火疵點。

由於朱泥泥性軟嫩,從成型到燒成,收縮率大,大致是在18%至30%的範圍。在如此大的收縮率下,細微的褶皺變會被放大,但是這褶皺也有規律可循:從身桶上肩部這個位置,到壺口位置,原本是一塊泥片圍起來,上下一般粗。

而製作成壺後,壺口相對肩部小很多,只有在肩部這個位置才會隱約出現收縮紋。(可以想象一個裝滿水的塑料袋,褶皺是如何出現的)。

並且皺紋與朱泥的產地是有直接的關係,一般多為小煤窯的朱泥壺會有皺,因為小煤窯朱泥的收縮比大!

網上很多所謂的皺皮、梨皮,並不是泥料本身的特性,多為通過調砂、衛生紙拓印等實現。

附上店裡兩種不同朱泥






雲手紫砂


其實在說到原礦朱泥,很多的壺友朋友們,談論的最多的都是,朱泥需要這樣那樣的“褶皺”。其實這裡面是存在一個誤區的。就是說並非所有的朱泥都是有“褶皺”的,壺友朋友們,千萬不要被類似“無朱不皺”這樣的偽命題所困住。

那麼類似“十朱九皺”這樣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早期的原礦朱泥壺和現在的朱泥壺是不一樣的。這裡所說的不一樣,並不是說早期的泥料要優於現在的泥料,其實不管早期的原礦朱泥還是現在的原礦朱泥,其根本屬性都是相同的。那不一樣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工藝、對於泥性的掌握,以及燒製環境。早期的朱泥壺,由於工藝和燒製環境的不理想,且對於泥性難以掌握,導致早期的朱泥壺,出現收縮率大,成品率非常低的現象,不僅沒有大品,小品都是十分難得。朱泥壺,由於泥性難以掌握且朱泥收縮率又高,導致壺體會有類似“褶皺”的紋路出現,這就是流傳以久的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也成為了人們判定是否為“朱泥壺”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以現在的朱泥工藝和燒製環境而言,像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是不成立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朱泥礦料和現在的工藝以及燒製環境。

我們先來看一下朱泥礦料,是如何影響“褶皺”產生的。說到原礦朱泥大家都知道,朱泥偏泥性,收縮率高,所以導致朱泥產生褶皺,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朱泥偏泥性、收縮率高,從而朱泥壺,產生褶皺,其實只說對一半。壺友朋友需要注意重點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朱泥都是偏泥性的,有一部分朱泥礦是偏巖性的。所以說,有一部分原礦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其實是很少有褶皺的。加之現在的工藝和燒製環境,是要優於早期的工藝和燒製環境的,因為紫砂工藝和窯燒製度,以及人們對於泥性的掌握,在經過長時間的一個沉澱、進化和改良等等,已經可以說是十分的完善了。所以說對於原礦朱泥壺的製作和燒製,已經可以說是相對性的熟練和熟悉的運用了,為什麼對於朱泥而言,只能說相對性的熟練和熟悉了呢?因為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人力所不能及的,無法做到百分百的肯定。綜合上訴觀點:在這種環境下做出來的朱泥壺,根據泥料特性的不同,以及結合現在的煉製工藝、對於泥性的掌握和窯燒環境的穩定性,朱泥壺“褶皺”的形成程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朱泥褶皺的產生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產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所謂的朱泥褶皺

上文提及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是不成了的,原因有二。我們繼續來看第二點,上文我們講解了,原礦朱泥“褶皺”產生的一些因素。那麼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非原礦朱泥的“褶皺”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是非原礦朱泥呢?非原礦朱泥一共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添加化料製作而成的所謂朱泥,其褶皺感也是通過作假製作而成,關於化料,這裡就不做講解了,感興趣的朋友請翻閱一下我之前的文章,都有詳細講解。這裡我們重點講解一下第二種:衝漿朱泥。什麼是衝漿朱泥呢?衝漿朱泥就是:選用外山泥料,製作成泥片,然後經過低溫燒製之後,再研磨成細粉,然後再衝入百目以上的泥漿,這樣的泥料就是“衝漿朱泥”。那麼這裡面有一個重點需要壺友朋友們注意,那就是:衝漿朱泥,是經過低溫燒製以後,研磨成粉。也就是說這種朱泥的粉末,是已經入窯燒製過的,燒過的泥料,製作成壺之後是沒有收縮的。那麼這些燒過的粉末,衝入百目以上的泥漿,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增加“所謂的褶皺”,這種熟料加入泥漿製作而成的朱泥料子,製作成壺以後,放到窯裡去燒,出現的效果就是:熟料本身沒有收縮,依靠泥漿收縮,形成所謂的“褶皺感”。冒充原礦朱泥,假冒收縮率高的現象,進行售賣。這種泥料製作而成的紫砂壺,毫無透氣性和利茶性可言,其實已經偏離了紫砂的本質,更不能夠稱之為紫砂壺。所以說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其實就現在而言,已經不能成立了。

這裡再說一下真正的朱泥“褶皺”,其實採用真正的原礦朱泥製作而成的紫砂壺,即使有“褶皺”產生,也是那種類似那種緩慢的水淌紋,像輕風拂過細沙灘,所留下的那種痕跡。而並非那種遍佈壺體的紋路,誇張的褶皺之象。關於“十朱九皺”這個話題,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原創手打,只為傳播紫砂正能量,願與志同道合之友共享,“槓精”請繞行)堅持原礦,專注手工;更多紫砂資訊,持續更新中。喜歡原礦全手工紫砂作品的朋友,請點贊加關注,感謝您的支持。



紫砂壺韻


常言道 無皺不朱 其實不是絕對的 只是適用於絕大部分朱泥

朱泥是紫砂紅泥中的精品 含鐵量極高 因此結晶度比紫砂紅泥高很多 收縮率極大 製做紫砂壺的難度較高 但成品出來之後 水色光潤誘人 易於泡養 因此深得壺人的喜愛

朱泥之所以會出現褶皺 是因為泥性軟嫩 在燒製過程中收縮比例大 因此常出現縱向的皺紋 皺是泥料嫩的表現 但泥料不僅僅只有嫩料 還有老料子 一些老朱泥燒製而成的紫砂壺 卻不會出現較為誇張的皺皮現象 只是這些泥料日益減少 不為多見罷了

順帶一提 最好的朱泥當屬趙莊小煤窯一代 並非黃龍山原礦區

些許拙見 希望能幫到你





宜興初心紫砂






汲老


首先,無朱不皺,十朱九皺,是不準確的。

朱泥,目前常見為黃龍山朱泥,小煤窯朱泥,大紅袍朱泥。只有小煤窯朱泥才是皺皮朱泥。其它的都很光滑。

看到皺皮,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小煤窯朱泥。因為皺皮可以通過很多手段做出來,最常見的就是衛生紙法。

朱泥,之所以會皺,是因為收縮比例特大導致。反之,現在很多朱泥製作壺時,已經經過低溫煅燒,也就是常見的熟朱泥。這樣煉製的朱泥,即使是小煤窯朱泥的皺皮也會大大減少,更別說其它品種的料了。

朱泥燒製後,瓷化程度高,泥料透氣性低,表面油脂感強,色澤豔麗。但如果只以皺皮來判斷朱泥好壞,是不準確的。


逸品坊紫砂匠人鮑雪琴


真:的無朱不皴


半畝堂主何正


這東西應該是“朱泥”吧,有點你說的“皺”。







大頭誠2


紫砂壺被不良商家玩壞了,都說十朱九皺,是指朱泥因收縮比大而使壺起皺,這個道理成立嗎?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朱泥壺的壺身起皺但壺流和壺把是不起皺的,這就奇怪了難道壺流和壺把收縮比與壺身不一樣麼?有些人又說是因為壺流和把是搓捏而成沒有經過拍打和蓖子,那麼朱泥方壺就不應該起皺了?這些說法都是矛盾的而且不能讓人信服的。那麼正解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發表意見。


資料93744937


如果朱泥不皺還叫朱泥,那玩朱泥做甚?不單朱泥會皺,其他料也會皺,只是程度問題。但如果拿著一把不皺朱泥跟我說這是原礦沒加熟料的朱泥,我是不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