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鱷的實力是否被人們過度低估?

來自遠方的夢幻讚歌


長吻鱷一般被認為是恆河鱷,是長著細長嘴巴的鱷魚,純粹的漁夫。

恆河鱷(Gavialis gangeticus)屬於長吻鱷科,是一種非常好辨認的鱷魚,因為它細長的嘴巴。恆河鱷細長的嘴巴是了減少在水中揮舞時的阻力,揮舞的目的則是抓魚吃。除了魚類和兩棲動物,恆河鱷幾乎不吃別的動物。

恆河鱷咬住魚或者兩棲動物之後,就會整個吞下,所以它們也不會鱷類的捕殺技“死亡翻滾”,不過想一想,以恆河鱷那細長的小嘴來個“死亡翻滾”,還不折斷了啊。恆河鱷不僅嘴巴細長,而且嘴中的牙齒又細又尖,與其說是嘴中長了兩排牙齒,倒不如說是嘴中長了兩排“刺”!

正是因為恆河鱷細長的嘴巴和刺一般的小牙齒,其殺傷力非常有限,無論是對於人類還是其他大型哺乳動物都是無害的。儘管恆河鱷實力不足,但是體型卻不小,平均長度在3至4米之間,最大個體長度更是超過6米!




恆河鱷實力的確不足,但是其所在的長吻鱷裡中還有一個成員,那就是馬來鱷(Tomistoma schlegelii)。

儘管馬來鱷的嘴巴也很細長,但是比親戚恆河鱷嘴巴寬得多,也因此具有了相當強的咬合力。強大的咬合力再配上圓錐形的長牙,馬來鱷的危險性可是遠高於恆河鱷。

圖注:能夠壓碎龜殼的馬來鱷,圖片來自網絡

馬來鱷的食物中不僅包括魚類,還包括了其他動物,其中就有鹿、野豬這樣的大型動物。大個體的馬來鱷完全有能力吃人!馬來鱷的分佈範圍曾經包括了中國南部沿海,而古書中記載的吃人鱷魚就很可能是大個體的馬來鱷所為。

圖注:馬來鱷是危險的動物,但是目前處於瀕危狀態,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論實力來說,長吻鱷科的恆河鱷的確廢柴,但是馬來鱷卻是狠角色!


古生物探索


長吻鱷是亞洲獨有的鱷魚亞種,它主要分佈於印度河、恆河等亞洲南部寬闊的流域中。長吻鱷是長吻鱷科恆河鱷屬下唯一的物種,因此又被稱為恆河鱷。長吻鱷是現存體長最長的鱷魚之一,作為兇猛的食肉動物,鱷魚一直以來被稱為“冷血的殺手”。但是,長吻鱷是個例外,迄今為止還沒有長吻鱷傷人的事件發生。因此,有許多人說長吻鱷的實力很低。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恆河鱷與其他的鱷科成員一樣,身上都有厚厚的鱗片覆蓋,但是不同的是,恆河鱷長著一張比其他鱷魚都要長的嘴,這是它最明顯的標誌,恆河鱷的吻部尖長且細,它的吻部長約是寬度的3.3-5.5倍,其吻部中均勻的分佈著106-110顆尖細的牙齒,這些牙齒分別在其上下顎的外側邊緣。雖然恆河鱷的嘴長牙尖,但是由於它的上下顎開口較小,所以,它的主要食物就是魚類。

恆河鱷細長的吻部在水中略微張開就形成了一張小型漁網,它通過擺動頭部甩動嘴巴來

橫向捕魚。由於恆河鱷的主要食物為魚類,因此它又被稱為食魚鱷。

我們常見的恆河鱷有兩種形態,第一種就是上圖所示的那種,它細長的吻部末端是平的,另一種如下圖,可以看到這種恆河鱷的吻部末端有個巨大的瘤狀突起,,這種大的突起僅在性成熟之後的雄性恆河鱷的吻部有。生物學家推斷,成年雄性恆河鱷吻部末端凸起的瘤狀物有著多種作用,比如在水中會發射氣泡用來吸引異性或者充當聲音共鳴器等等。

因此,想要分辨成年後恆河鱷的雌性很簡單,僅通過瘤狀凸起就可以了。

成年恆河鱷的雌雄個體差異較大,雄性的體長平均有5米左右,雌性體長平均在4米左右。從形態上看,恆河鱷的四肢位於身體的兩側靠上的位置,因此,在陸地上時,它的身體幾乎是與全部與地面貼合的,這種形態極不利於恆河鱷在陸地上行走,所以,除了產卵外,恆河鱷很少會上岸。

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水中,所以恆河鱷比其他的鱷魚進化出了更適宜水生環境的能力,比如它的腳趾間進化出了蹼,而且它在水下能夠待長達1小時不用換氣等等。因此,恆河鱷被認為是進化最徹底的水生鱷類。

大部分的鱷魚在水中都有著極強的領地意識,它們會攻擊進入領地的動物,但是恆河鱷是個例外。它們居無定所,哪裡魚多就到哪裡去。根據生物學家的跟蹤觀察發現,成年的恆河鱷為了尋找食物會游到45公里以外的水域中捕食,而且不再返回出發點。

恆河作為印度的“聖河”,在印度是禁止人們在恆河中捕魚的,因此,這裡成為了恆河鱷的天堂。而且印度教有著水葬的習慣,許多人死後會被放入恆河中,這些屍體也會成為恆河鱷的食物。

恆河鱷的天敵有很多,比如貓鼬、巨蜥、甚至大鼠、寄生蟲都能夠威脅到它,除了自然的天敵外,人類的漁網也是恆河鱷的“殺手”。由於恆河鱷的吻部較長,一旦撞到漁網上,漁網會纏住它的吻部,再加上恆河鱷的咬合力很低,根本無法掙脫,最後只能活活的餓死。

總結

作為鱷魚的一種,恆河鱷雖然體型很大,但是由於細長的吻部不適合撕咬,使它只能以魚類和腐肉為食。而且一些小的食肉動物都能夠成為它的天敵,所以種種跡象表面,恆河鱷確實是鱷魚中實力最弱的。按照細漁網都能纏住它的嘴巴讓它無法掙脫來看,想要抓住恆河鱷只需要帶根細繩就解決了。

正是因為恆河鱷的攻擊性較差,所以除了天敵外,還遭到了人類的大面積捕殺,到目前為止,恆河鱷已經成為了極危動物。從這一點看,恆河鱷已經走入了進化的死角。


<strong>


獵奇動物社


長吻鱷,就是食魚鱷,屬於爬行綱—鱷目—長吻鱷科,又叫恆河鱷,是生活在印度北部淡水河流中的一種巨型鱷魚。與大眾認識中凶神惡煞的鱷魚不同,食魚鱷通常只以小魚為食。然而,有人說巨大的食魚鱷戰鬥力孱弱,沒有能力傷害人畜,這是不是對它的過度低估呢?

食魚鱷最顯著的特徵是極為細長的吻部,每側有27-29顆上牙和25-26顆下牙,滿嘴共110多顆鋒利、相互交錯的牙齒,非常適合捕魚

食魚鱷還有個特徵是鼻端處有一個球狀隆起,只有成年雄鱷擁有,與男人的鬍子、雄獅的鬃毛一樣屬於第二性徵。有了這個“鼻球”,性成熟的雄鱷能發出在75米外就可以聽到的嘶嘶聲,在交配季節能吸引雌鱷前來交配。

雄鱷和雌鱷頭部形態對比

食魚鱷成體通常長約3-4米,最大可達5.5-6米,在長度上可以與灣鱷相提並論。但食魚鱷身體較為細長,而且頭頸佔的比例較大,因此體重比灣鱷差不少。灣鱷是公認的第一大鱷,而食魚鱷只能成為第二長鱷的競爭者。

現存鱷類中,馬來鱷是食魚鱷最近的親戚,它們同屬於長吻鱷科,馬來鱷因此也被叫做偽食魚鱷。分子遺傳學分析顯示,食魚鱷和馬來鱷大約分化於距今4200萬年前。

食魚鱷是現存鱷魚中最適應水生的,它們的尾巴側向扁平,且長有兩排尾冠,腳趾間有蹼,在深水中游泳非常靈活。然而,它們在陸地上只能腹部貼地向前滑行,無法像其他鱷魚那樣做到立起來行走。因此,它們只能在離水很近的地方曬曬太陽,根本沒有能力在岸上突襲獵物。

有個有趣的現象是,灣鱷、尼羅鱷等兇殘的鱷魚在水邊蟄伏的時候總是頭朝外,隨著準備竄起來攻擊陸上的獵物。而食魚鱷恰好相反,它們在岸上曬太陽的時候喜歡頭朝裡,陸上一有風吹草動就馬上逃進水裡。

年輕的食魚鱷更喜歡棲身於淺水區,在岸上也有一定的爬行能力。但隨著體型增長,它們就轉移到深水區(4米以上)捕魚了,成年食魚鱷和陸地動物沒有多少交集。

年輕食魚鱷以昆蟲、蝌蚪、小魚和青蛙為食。成年食魚鱷幾乎只吃魚,偶爾也攝食一些小型甲殼動物。它們不會咀嚼,只能整個兒吞下。在食魚鱷胃中曾發現過印度軟殼龜的遺骸,這對它們來說就是很大的獵物了。

食魚鱷從來沒有捕食人類的記錄,雖然它們會啃食屍體。在它們胃中曾發現過珠寶,這是它們食人神話的來源。實際上,這可能是食魚鱷將珠寶當成石頭誤吞進去,它們平時會吞石頭以輔助消化並調節浮力。

在國外的一個視頻上,一名作死的男子手指被一隻小食魚鱷咬住,頓時鮮血直流。這證明食魚鱷的利齒能切開人的皮肉,但它們的殺傷力也僅限於此了。

幼年食魚鱷

雖然食魚鱷也習得了鱷魚的絕技——“死亡翻滾”,但它們的下頜骨非常纖弱,如果對大型獸類使用這一招,斷的將不是獸腿,而是食魚鱷的嘴。

提到食魚鱷,人們容易與它們的遠親馬來鱷作對比。馬來鱷的體型只比食魚鱷稍小,但實力卻強大得多。我們可以從圖中直觀地看到,馬來鱷的吻雖也是細長型,但粗大結實,不似食魚鱷那麼纖細。

偽食魚鱷:馬來鱷

馬來鱷雖然也吃魚,但它們同時具備捕食大型脊椎動物的能力。成年馬來鱷的犧牲品包括猴子、鹿和水鳥,在婆羅洲,曾有人目擊到一隻馬來鱷攻擊一頭母牛。

可見,馬來鱷扮演的生態角色與食魚鱷完全不同,反倒與鱷科的美洲鱷、奧利諾科鱷是生態等值種,後兩者是生活在拉丁美洲熱帶地區的大型鱷魚,吻部也是細長型的。

偽食魚鱷:馬來鱷

以生活在南亞的一種中型鱷類——澤鱷為參照物,就可以看出食魚鱷和馬來鱷的差距。在動物園中有隻2.4米長的鱷魚被馬來鱷咬得右下頜骨粉碎。而食魚鱷與澤鱷在野外分佈廣泛重疊,卻是奈何不了澤鱷的。

攝影師經常拍到澤鱷和食魚鱷同框,有隻與澤鱷體型接近的年輕食魚鱷感受到後者的威脅,很快逃進了水裡。成年食魚鱷可以憑藉巨大的體型優勢無視澤鱷,但僅限於自保,依舊無法傷到後者分毫。

食魚鱷與澤鱷在一起

因此,說食魚鱷無法捕食大型動物還真不是低估,食魚鱷真的是一種人畜無害的巨型漁夫。

實際上,即便是兇狠的灣鱷和馬來鱷,也是以魚類為主食的,它們真的很少傷害人畜。由於棲息地喪失、濫捕濫殺等原因,很多鱷魚的生存已陷入困境。食魚鱷對生境的要求很高,它們需要到沙灘上曬太陽和築巢,因此高度依賴有沙灘的河流,其分佈區不如歷史上的2%,現已極度瀕危。


動物博覽


長吻鱷一般指印度食魚鱷,它的嘴巴又細又長,像雙筷子,嘴巴前段長有瘤狀物,身體很粗壯,和長嘴搭配起來非常違和,像支注射器,很多人第一眼見到都會忍俊不禁。那長吻鱷的實力到底如何,它有沒有能力襲擊人類呢?

長吻鱷屬於大型鱷魚,體長5-6米,重達160-250千克。但嘴巴太細,所以捕食不了大型獵物,以魚、蛙、龜鱉、鳥類為食,跟尼羅鱷、灣鱷等臭名昭著的掠食者比起來確實很弱的樣子。實際上長吻鱷並沒有看起來這麼弱雞,好歹也是食肉動物,一定的攻擊力還是有的。

它的嘴巴看起來很脆弱,實則很堅固,和頭骨連在一起,不用擔心它的嘴會斷,也不要想著用手捏住它們的嘴,這樣會把手扎破的,因為長吻鱷的牙齒細長尖銳,參差密集,突出嘴外,被咬一口可不好受,這些牙齒能深深扎入皮肉,還能從腿上扯下一大塊肉來。它的力量也遠大於成年人,畢竟是幾百斤重的大傢伙,所以說,不襲人不代表沒有攻擊力,它只是沒這個興趣。所以說長吻鱷確實被低估了,若是它硬是要襲人,那麼成年人肯定不是對手。

長吻鱷也會吃葬在恆河裡的人類屍體,所以也可以說它是“吃人”怪獸。目前長吻鱷已經很少見了。和長吻鱷相似的鱷魚有馬來鱷和非洲狹吻鱷,它倆嘴巴比印度食魚鱷粗壯一點,但是體型不如食魚鱷。


百科千尋君



長吻鱷又名恆河鱷,長吻鱷的鼻子末端有一個球狀突起。長吻鱷是唯一明顯的兩性異形鱷魚。在現存的所有鱷魚中,長吻鱷的食物主要是魚,對包括人類在內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威脅不大。



長吻鱷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尖嘴和一排排均勻鋒利的牙齒,嘴巴由一個相對較長、肌肉發達的脖子支撐,使它成為最有效的捕魚者。所以這種鱷魚只對魚類和其他小型動物感興趣,人類是不在長吻鱷食譜上的。馬來長吻鱷除外,這種鱷魚戰鬥力是很強的,體型如鹿大小的動物,包括人類在它們的捕食範圍之內。和馬來鱷相比,恆河鱷就是戰五渣,和平愛好者。



印度大壩、攔河壩和取水對長吻鱷產生了不利影響,因為人類將合適的河流棲息地變成了邊緣,不合適長吻鱷生存的湖泊,並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水量和水質。長吻鱷長著長長的牙齒,特別容易被漁網纏住,經常被困在水下淹死。纏在一起的長吻鱷通常也會被漁民殺死或被割掉嘴以解開漁網,也許是漁民為了報復被長吻鱷損壞的漁網。

河床耕作威脅到長吻鱷的生存,因為它使長吻鱷脫離了棲息地的陸地部分,導致無法遷徙。河堤上沙子的開採破壞了長吻鱷的繁殖行為,甚至可能迫使當地長吻鱷逃離該地區。持續的採礦活動可能會破壞長吻鱷重要的曬太陽和築巢地點,可能導致產卵季節的長吻鱷直接死亡。一些沿海地區的沿岸居民為維持生計而採集鱷魚蛋直接增加了長吻鱷的死亡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