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辦酒,菜還沒有上齊還沒有開吃,就被大媽拿著塑料袋裝走了,這是什麼情況?

24K鈦合金貓眼


農村辦酒席,菜還沒有上齊,有的還沒有動筷,部分大媽就迫不及待地用塑料袋兜走了。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對整桌客人來講,確實有點尷尬。但未吃先兜現象城市的酒席裡也有。這種情況的產生有一個過程,我是這樣認為的:

2000年以前基本沒有這種現象

農村人是很樸實的,一般隨禮過去吃飯,有時還得請,儘量不給主人找麻煩。開席時,左鄰右舍的親戚朋友都主動聽從司儀(大總或忙人)的安排,主動湊夠10人一桌,保持良好的就席秩序。

凡能夠紅白喜事即時隨禮的,都是很好的朋友或親戚關係,有時一個桌子圍著吃飯的相互之間,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所以都很注意形象。

當時吃席剩下的飯菜,主人有時收集起來,主要的親戚、鄰居還挨家贈送,既不浪費也能融洽關係!

2000~2010年主人發袋子鼓勵自行兜走

進入新千年,農村生活條件極大提高,物資也極大豐富,有些農村有錢戶(臉面人),在吃席差不多時,主人把準備的食品袋拿出來。如果有人願意帶酒席上的剩菜,就給袋子,自助帶走!

城裡人有時也帶,自己提前帶著食品袋,酒席差不多時,以帶走喂貓的名義帶走!這些人年紀大的居多,以拿走喂貓名義帶走的還多是穿著看似比較講究的,往往言不由衷!

2010年以後

壞的習慣都是慢慢養成的,只要有人敢主動兜一次,其他人都會有樣學樣,榮辱認知開始變化!

由開始主人給發袋子吃後兜走,到自己帶袋子未吃兜走,這是一個過程,大部分農村人還是保持著原來的矜持,看到這種現象也會鄙夷不屑。但真要吃起酒席來,還有一點想帶走的衝動!

總結:現在人家庭經濟都不錯了,酒席的食材檔次也不斷提高和豐富,人們的食量和質量要求也逐漸提高,酒席剩菜也呈增多趨勢,人們起初拿袋子撿拾剩菜也是為了厲行節約,減少浪費。但後來演變為酒席未吃,就有人提走了的現象還是少見的,如果遇到也是很尷尬的!應該說這些現象都是發生在熟人之間居多!


綠苑


遇到過。2009年“五一”的那天,村裡一位老人過90大壽,兒子老四出錢辦宴席,上菜挺快,雞、兔子、豬蹄子、豬肘子、魚,這些硬菜上來都是整的,沒有切開,滿桌人看著都不好意思先動手,有一位從城裡帶著小孩子來參加宴會的女士,孩子想吃就向她媽媽要,她媽媽說:等一會兒,大人們吃開了你再吃,整的肉食需要改刀切開才能動筷。就在等待的分鐘裡,只見幾個胖婦手裡拿著塑料袋各自盯著桌子開始打包了,搶裝的速度之快,各自身後還有抱著紙箱子的自家“同夥"。孩子沒吃上想吃的肉肉,她媽媽傻眼了……我也看楞了,開席半小時人們就往外走,臺上主持人還在講話,安排下一個節目……原來是老四的三個嫂子,各自打包都帶走了,誰搶著是誰的,這陣勢老四和媳婦兒也有點兒看傻了,她們出錢出力的,而且她們的朋友來捧場的也不少,就這樣的場面挺丟人……有個城裡來的客人邊上車邊與家人說,到科布爾鎮再吃點兒飯去……但是,觀察村裡的客人好像自然的很,沒什麼反應,可能都這樣,習慣了這種現象。我也上車走人,好在吃了幾口大繪菜不覺得餓。同桌的那母女倆一定找地方吃飯去了。無奈不良風俗,送了禮、盡情誼、了心願便是。


小城靜悄悄


樓主提出這樣的問題,證明你設有到過農村,也不瞭解農村,自認自己是城市人,高高在上,有歧視農村人的嫌疑!做為三農人,長期生活在農村,很少見到你說的場景。農村辦酒席一般還是很有禮貌的,尊重長者,長輩。長者大都被安排在首席,接菜者一般是年青的晚輩,倒灑也有晚輩代勞,動筷開吃也是相互禮讓,讓長者先動筷。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才不講這些禮儀,要被自家大人看到,往往會被訓教。從沒有看到樓主說的情況,就是吃不完的剩菜,也由主人自行處理。反觀城市辦酒席,首席坐的往往是職位高,混的好的人,敬酒,禮讓先敬成功人士。菜沒有上完,打包搶菜者比比皆是。近年來農民進城多了,慢慢的有些人學會城裡那一套,但在農村這樣的事還是很少的,並沒有象樓主說的那樣,只是個例。總之,做為城市人並不應歧視農村人,農村人並不是你想的那樣,農民朋友一樣傳承了中華禮議,善良,講禮貌,尊老受幼,相互禮讓,沒有套路,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


茶都正能量


問:農村辦酒,菜還沒有上齊還沒有開吃,就被大媽拿著塑料袋裝走了,這是什麼情況?

在農村酒席的正規場合,是八個人一桌,十幾道菜隨上隨吃,菜一上桌,桌上八個人中總有周到之人給佈菜,就是給離菜遠一點的人撥過去一部分,然後大家一起開吃,上一道菜布一道,直到酒足飯飽為止。懂禮貌的人,吃飽了並不先放筷,而是拿著最後一口饅頭,用筷子慢慢的夾菜慢慢的品,等到最後一人吃飽後再一起放筷,一起起身離去,這樣就照顧了吃飯慢或飯量大的人。

吃完酒席後,剩下的殘羹剩菜叫折籮菜,這折籮菜扔了可惜,內中有捨不得扔的或需要的就可以兜回去,第二天熱熱吃,再剩下或餵給貓狗。

現在,在大棚裡酒席長了壞習慣,酒席桌上坐了八個人,總是有男有女,等菜一上桌,有的人就拿出塑料袋,說給家裡老母或上學的小孩捎點菜回去,這樣,所有上桌的菜她每樣都撥一些進塑料袋裡,一桌菜人們還沒吃,她自己就裝夠了三盤,這一桌八個人,實際是十一個人再吃,而且是給沒到的人夾去的第一筷。

別人看著一個人這樣做,於是也學,這樣,只要桌上有兩三個人這樣做,這桌上幾乎就沒多少菜了。一桌八個人,實際上是二十多人在分吃!

確實有這種地方也有這種現象,我就碰到過多次。

你如果家裡人想吃,你把他們都帶來,你一家人做一桌還不行嗎?可是,一桌菜五百塊錢,你出的禮金最多隻二百呀!

有一次,我為了對付這些人,吃酒席前我帶了十六個塑料袋去,專門做在最邊上上菜的位置,菜一上來直接接過來倒進塑料袋裡,只剩空盤,我說家裡有七個人都想嚐嚐這菜,他她們無話可說,因為他她們也是幹這個來的。

倒完三個菜後,他她們開口了,"別倒了,大家一起吃吧,願兜吃完再兜″,這一次,我們這桌上才吃了一頓和諧酒席。


生產隊長老楊


我從十四歲起,一直都在我們市區生活,我可從來沒遇過搶著打包這種事情,那怕是一回也沒有見到過,倆年前,在山西老家同學的喜宴上,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在說,就酒席上那些菜食,你拿筷子挑完他挑,誰喜歡在次打包?少!


李德才21


不是什麼情況,現在的農村吃飯打包,那是真打包,上幾個菜你看誰的手快,心裡都在想拿走,現在形成了一個風俗不是去吃飯,就是打包帶國家在吃,能在一個桌吃飯那肯定都是鄰居關係,都不好說什麼,只能上菜就吃不管它們吃了再說,我記得我家前幾年辦喜事,那時候的鄰里真的很和睦,吃過沒有打包的現象,大家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吃著喝著,聊聊家常,酒足飯飽誰走誰的,主家收拾一下,不是怕打包,本身喜事就是想讓大家吃的舒服,被打包這個毛病全打亂了。








鄉村農場主1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的。

我有個親戚就是這樣,菜剛端上來他就把袋子拿出來了,說這個我女兒愛吃我給你帶上,那個她女兒愛吃倒走,因為大家都是親戚在一起做,她這樣說別人也不好當眾說什麼。

現在家裡條件都好了,其實也不在乎那一口吃的,只是這種做法讓人感覺有點下作。


宋城靜靜


我城裡有幾套房子可以說是城裡人,我老家是邊遠農村也可以說是農村人,吃喜酒參加了上百次都不止,從來都沒有發現吃喜酒時客人沒有散席就打包菜餚的,中國那個地方有這種現象請大家說出地名,讓網友們也見識見識。

我在浙江省台州,寧波,雲貴川新疆東北,東南亞國家很多地方吃喜酒時總感覺氣氛都差不多,主人,新郎新娘都會來每桌說感謝大家光臨,向客人敬酒,客人也向主人敬酒,氣氛非常熱鬧融洽,現在吃喜酒大餐菜餚都非常豐盛,大多數散席後都發現剩下來的菜還很多,有的客人或者主人關係很親密的人也會把品質很高的菜餚打包帶走,客人還沒有吃好就打包,這種現象真的不可思義。

餐飲行業客人吃好飯後沒有散席,連收集碗筷都是不禮貌的,我有一次在西安火車站前面的餐廳吃好飯後,給手機充電,結果充了一個多小時,坐著閒著喝茶,待我充好手機後飯店老闆才讓服務員急急忙忙收集碗筷。

現在農村實際上比城裡人更愛面子,拿飯店剩菜感覺低人一等,客人散席了,不公開帶打包剩菜回家還是有的。

在宴席進行中就強行把好的菜餚打包主人一旦發展肯定會震怒,這是最起碼的素質。


大宗礦產資源


題主說農村酒席上還沒上齊菜,就有人開吃了,有人用塑料袋開始裝菜,這事在小視頻上看到過,覺得很稀罕,有意思。今天提起這個問題,我就談我的看法。題主說在農村,我是山西人,我在山西農村從南到北的農村都吃過飯,還真末見過這種現象,不知說的什麼地方農村,可能是個別地方,所以不能以偏概全,泱及整個農村,也太擴大化了。在山西的農村,有富庶之鄉,有貧瘠之村,但我發現越貧瘠,物質越匱乏的農村越講究酒席之規,越懂禮節。我就舉我的家鄉酒席實況。

我的家鄉是晉北山區,大山之中,到我村再往前走就是無路可走的大山方圓幾十裡無人煙,大山只有羊腸小道,黑黝黝的大森林,上下山要走十五六華里。多見石頭少見人,按說是窮山惡水出刁民,但這兒的山民醇樸勤勞,熱情好客。最大特點禮節太多,講究太多,不懂禮節的人不小心就會被笑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如太出格的會成為教育後代的教材,編成歇後語,老百姓說的舌頭底下壓死人。

我回家鄉探親,或親朋家有紅白喜事告知,我參加這些事有很多收穫。如上禮,城市裡叫出份子,我就覺得自己從省城來,有工作,上禮應多多益善,但大錯特錯!家鄉親戚告我不能亂出,有約定俗成的規短,按自己與主家的輩份,不可多出,超過長輩為僭越行為,少出更不行,被人笑話。見面行禮後有專職司儀會高聲喊:xⅹ親戚,上xx禮一份,人洋xx元!進禮房上禮後,有唱帳目的向眾鄉親告知上禮多少元。然後有人引導入席,當然不能亂坐,有講究的。

不多說了,只說酒席之事。

入席是按輩分,男,女,分坐。

每桌有一主要佳賓,坐上坐,大家坐好後上菜,旁邊站一位幫忙的專門斟酒,主賓不動筷子沒人動,每道菜主賓吃第一口大家才吃,有的桌的貴賓如孃家舅,姑夫,叔叔等貴客,年齡小不懂,專門有人告知,貴客年少,大家別拘鄞,隨意。但上菜不能亂放,比如上魚魚頭要向主客。吃菜,夾菜要夾自己跟前,夾對面叫夾過河菜,要叫人恥笑,菜不能亂翻,不能那個菜好吃只吃那個。少為長倒酒,斟酒時要致謝意,吃敏不能添筷子,不能敲碗敲筷子,討吃一輩子,不能把筷子立著插碗中……規矩多著哪!如要酒要飲料向專人要,自己不能亂拿。我們村有一小夥吃酒席時不管什麼規矩,飯量大,吃的快,見萊就吃,不管別人,落了個歇後語:xⅹx上席一一餓死鬼相。

吃完後大家退席到茶棚喝茶聊天。沒人打包,因為農村主家養有各種家畜,家禽,沒有外人打包之事。

這是我們家鄉酒席之況,別處也如此,如出現題主說的情況會被全村鄉親看不起,貽笑大方!


多彩人生1250382763


農村這種現象以前是有(90年前),我們那地方都是這樣,那時候生活很苦,肉是少吃的東西,也是酒席上最好的菜,我們去親戚家吃酒席,吃飯前東家(辦酒席家庭)把數好的一大碗肉放到桌上(每桌八人),另外再有6盤小菜,齊了後開始吃,小菜可以隨便吃,但那大盤肉卻是不能隨便吃,是分給每人三塊大肥肉,一塊大精肉的,大多是吃飯動筷前分了放在自己身邊,用菜葉包著(也有紙葉),也有的吃完席後分了的。吃飯時都是吃另外一些小菜,當能酒席上還有一盤小妙肉吃。但你想吃那些大塊頭肉當能可以吃,但要吃你自己分到的4塊肉(三肥一精),可大部分客人都不捨得吃,酒後帶回家中,這就是原來我老家的風俗,而且要分的那些肉不能大小,越大表示東家越豪爽,越有面子,小了別人說你小氣,扣門。

隨著農村生活越來越好,這種風氣早己改掉,原來農村酒席6盤(外加一盤分肉)早已被現在18盤(外加一大湯碗)而換了。沒有人分肉帶回家現象,就是還有些在城中吃酒席完後,很多吃不完的菜,有人覺得倒了浪費可惜了,就順便倒點帶回家的是有。

而現在農村辦酒席(我們那邊),吃完後有時餘下好多菜怎辦,都是自家兄弟和幫忙在廚下的家人,要的可以拿點好吃的回家,但大部分都倒掉,一般親戚都不要,要的是席上分發的喜糖紅包和煙什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