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聰明和大智慧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活動中心17653708


小聰明和大智慧的區別太大了,我認為本質在境界。

小聰明保一時,大智慧卻可以保一世。就象低矮的山丘,高過了平原,卻永遠都夠不到珠穆朗瑪峰。

《紅樓夢》中王熙鳳機關算盡,時時耍弄權術,觸動心機,玩弄別人於鼓掌之上,最後卻落得眾叛親離,一席草墊裹屍,葬於荒野,"機關算盡,卻誤了卿卿性命"。王熙鳳不可謂不聰明,卻也只是小聰明罷了。

記得鄭板橋有一副字:"難得糊塗",還有一副字:″捨得",也出自他手,真真道出了世間絕頂聰明,乃大智慧也。

分享兩個例子來印證一下。

其一,《三國演義》中,魏王曹操一世梟雄,得天時助之,"挾天子而令諸候",打敗了袁紹,殺了呂布,打得漢主劉備東逃西竄,逼得孫權屈居東吳,不拘一格籠絡人才,大有獨霸中原氣吞天下之勢!誰敢說曹操是小聰明?但你敢說他是大智慧嗎?

司馬懿是曹操下屬,一生謹小慎微,為曹操鞍前馬後,立下汗馬功勞,在曹操眼裡也不過是傀儡而已!可曹操萬不會想到最後既非劉備也非孫權竟是司馬氏奪了他的江山,創立了晉朝。太不可思議了吧!我倒認為不僅曹操就算諸葛亮也比不了司馬懿的智慧。

其二,大家都知道"空城計"吧,那可是諸葛亮的拿手好戲,至今作為諸葛亮的智慧傳為美談。可另有史說,並非如此,司馬懿大軍陣前,諸葛亮羽扇綸巾,端坐城上,城門大開,只有幾個守衛在城牆上走來走去,其實司馬懿一眼就看穿了諸葛亮的伎倆,一座空城也!但司馬懿為什麼不進攻呢?這正是司馬懿的大智慧所在,看穿而不拆穿,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為他明白此時勝只是小勝,他要等後邊的大勝。

司馬懿在等機會,他讓探子時刻洞察諸葛亮的一舉一動,當他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嘔心瀝血,日理萬機,他嘆道:諸葛亮命不久矣!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自知生命短暫,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北伐中原大業,七出祈山,迫使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就是不上當,拖得蜀國勞民傷財,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在五丈原,可嘆一世英明,還是敗給了司馬懿!

你看是不是司馬懿歷害?

因為他懂得″難得糊塗",糊塗,最起碼可以迷惑敵人,明哲保身;更重要的是,可以養精蓄銳,待時而動。他還懂得"捨得",有舍才有得,舍掉了一時的勝利,卻得到了最終的全勝!

所以說,小聰明只聰明一時,大智慧則聰明一世,境界有天壤之別!


高山流水436288


我用《三國演義》裡,兩個人物分別來做為小聰明和大智慧的代表。各位看看便知道區別了。


第一個人物代表:楊修,“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這是三國演義裡對楊修最中肯的評價了。楊修為人,仗著自己的小聰明,屢屢地觸及曹操的忌諱,這不是嫌命長嗎。終於在積怨已多的情況下,最終被曹操以“亂我軍心”為由砍頭了。



《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因為在進兵與收兵之間猶豫不決,遂以“雞肋”為夜間口號。楊修知道了這個口號後,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在這個事件中,楊修的“恃才放曠”表現在哪呢?楊修從“雞肋”這個夜間口號猜測到了曹操即將收兵,這是楊修心思細密、富有智慧的表現。但是他根據自己的猜測讓隨行的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就不恰當了。因為,主帥猶豫不決的時候,作為下屬可以提建議、提意見,陳述利弊,但是這些都只是給主帥提供參考。作為下屬,是不可以代替主帥做出決定的。現在,曹操在進兵與收兵之間猶豫,尚未下達退兵的命令,而楊修直接讓隨行的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這將曹操置於何地?不得不承認,楊修雖有小聰明,但是沒有大智慧。曹操作為一代雄主,怎麼可以容忍自己的手下這樣造次、目無上司?所以,“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只是曹操殺楊修的一個堂而皇之的藉口,楊修被殺的真正原因是“犯曹操之忌諱”,“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另外一個人物代表:賈詡,同為曹操的謀士,賈詡的聰明就蘊藏著為人處世的大智慧。賈詡生逢漢末魏初亂世,縱觀其政治生涯,雖不乏起伏曲折,卻以高位高壽善終,這與其遇事奉行自全之道的大智慧密切相關。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寫道,在曹丕與曹植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中,賈詡明確選邊站,把寶押在曹丕身上。一方面,曹丕使人問賈詡自固之術。賈詡為之出謀劃策: “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意思是讓曹丕做好份內之事,為子道即可。曹丕於是就照著賈詡指導的“深自砥礪”,收到固寵的效果。另一方面,當曹操屏除左右徵求賈詡對太子人選的意見時,賈詡“嘿然不對”。曹操曰: “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賈詡不正面回答曹操。賈詡曰: “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曹操曰: “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曹操“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賈詡對曹操說,我剛剛在想袁紹和劉表。曹操馬上明白了賈詡的用意,是在暗示曹操不要步前人“立幼不立長”的前塵。如此這般,賈詡以不言而喻的隱語堅定了曹操立曹丕為太子的決心和信心。做過這件既關乎自家的前程又關乎曹家未來命運的博弈後,賈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賈詡做為人臣非常地低調,不邀功,也不結黨派,連子女也嫁娶得很隨便。儘可能降低風險係數,以保證自身安全,使其“自全之道”的運用,登峰造極,爐火純青。賈詡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有大智慧者。


楊修對比賈詡,就是小聰明對比大智慧的典型代表人物。小聰明易得,而大智慧難求。



一葉淨心


個人認為小聰明和大智慧的本質區別:境界和德行。

小聰明是利己,大智慧是利萬物。小聰明本身就是一個貶義詞,我之前有做過對於聰明和智慧這方面的闡述。為何說境界和德行,因為每個人的修養,文化層次等是有高低之分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人的認知,格局還有三觀。

如果拿《道德經》來形容,大智慧就如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福澤萬物,潤物無聲。小聰明即使機關算盡,也不如厚道仁心。聰明人百般算計,常常在緊要關頭輸給了一顆善良、淳樸的心。而厚德,厚道、抱朴守拙,肯吃虧,能容人,才是人間正道。


知聞是你


小聰明更多體現在“術”,也就說方法很多,但是方向不一定明確,爭執於毫釐之間,並痛苦與快樂著。也就最終的結果而言,難有大成就。因為他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會去到哪裡

大智慧更多體現在“道”,路已經很清晰了,走快走慢都不著急,方正方向是對的,有句話“大智若愚”看上去吃虧,其實心裡清楚的很。最終會走到自己理想的終點

注:推薦本書



子曰好玩兒


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就如同電視劇《天道》裡面的劉冰與丁元英一樣。

小聰明的人傾向於投機取巧,他們目光短淺,容易對自己盲目自信,見冰山一角便以為是全部。

大智慧的人會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待人謙虛,尊重客觀規律,明白自己的侷限性,借勢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陌上花Kai


小聰明往往只關注自己的私利,而不是關注大眾的公眾利益,和國家與社會的大義。而大智慧,是把個人的利益,個人的追求,個人的信念,與國家和社會甚至人類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超脫了單純個人私利的侷限。能夠在更高的高度,更大的範疇,看待自己的利益。小聰明看起來為了個人的利益,但有的時候容易觸犯法律的邊界,從而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後果和代價。而大智慧看起來有的時候會吃一點小虧,但是對人生長久的幸福和成功其實是有巨大作用的,有的時候,人的貪念一起,就容易犯巨大的錯誤,就沒有回頭之路了,而大智慧往往不會這樣。


雄秀堂主


小聰明從不肯吃虧,一輩子下來,卻是虧損;大智慧從不拒絕吃虧,日子長了,卻沒有吃虧。



包月陽的清水齋


小聰明是不懂節制的以技巧的掠奪方式滿足生存需求,大智慧生存還是第一目的,不過多了些所謂的傳承發展延續等道德上的考量。事實上沒人知道人類要走向何方,也沒人敢保證當前的道德認知絕對不會將人引入歧途,所以智商在線的人大概都不好意思談什麼大智慧的,怕丟人。

道路和方向需要領路人,最早是宗教,根據道德認知的層次深度建立信仰,然後傳教,教化給力的話就能創造奇蹟,構建新的文明秩序,這是人類智慧所能達到的極限。道德認知的跨越升級是一切智慧升級的根本,任何人只要產生了上下求索的使命感,並能持續忘我的不斷投入就可以算智慧了,至於大智慧的名頭還是趕緊忘掉的好,很無聊的一個概念。


一叨侃死你呀


‘小聰明和大智慧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小聰明和大智慧的本質區別是出處不同,小聰明是從人的意識心生出的,屬於後得智,也就是所說的世智辨聰,是有限的。大智慧是從人的真如本性裡流露出來的,是根本智,是無限的,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般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佛知佛見。這就是兩者本質區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大圓鏡智


兩者的本質區別是公與私。小聰明者多是自私自利,投機鑽營為一己之小私利。因此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大智慧可以說是放眼未來,關懷世界,為全人類的進步而去勤奮學習,勞作,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