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一)容縣歷史沿革,體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秦朝,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容縣地屬象郡轄地。  漢初屬南越國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容縣屬合浦郡合浦縣地。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將今縣境東北部之自良、古旺、大里、同江、思旺一帶劃出在蒼梧郡下置鄣平縣,今縣地既屬合浦郡合浦縣地又屬蒼梧郡鄣平縣地。建安八年(203年)設立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和蒼梧郡鄣平縣歸交州管轄。  三國,容縣屬吳,為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和蒼梧郡鄣平縣地。  晉朝(公元281-420年),將合浦縣分置合浦、蕩昌二縣,隸屬交州合浦郡,今容縣地屬蕩昌縣地,縣治所設於今容城城區。是容縣地置縣之始,距今1700餘年。  南北朝,前期(420-465年)蕩昌縣(今容縣)屬交州。南朝,宋泰始年間(465-471年),交州改越州後屬越州。  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改蕩昌縣為陰石縣,置陰石郡,屬石州(州治在今藤縣),郡治設於陰石,是容縣置郡之始。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陰石郡,改陰石縣為奉化縣。開皇十五年(595年),將今縣地東北之鄣平縣改為安人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復改安人縣為寧人縣。開皇十九年,將奉化縣改名普寧縣,隸屬揚州永平郡(郡治在今藤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合浦郡之北流縣和永平郡之普寧縣置銅州,州治設於北流縣,又從北流縣分置宕昌(今容縣地西南部)、新安(今容縣地西部)二縣,從普寧縣分置渭龍縣(今容縣西南部)。宕昌縣建治不久便析入普寧縣和渭龍縣。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頒令各州縣以所在地之名山大川命名,銅州鏡內有名山大容山,因改銅州為容州,此時置容州普寧郡。貞觀十一年(637年),將新安縣劃歸渭龍縣和普寧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將原屬藤州轄下之寧人縣更名欣道縣,劃舊容州管轄。此時容州領普寧、北流、陵城、渭龍、欣道和陸川等六縣。開元中,容州升格為都督府,移容州郭下之北流縣於西南60裡,自此,北流縣與普寧縣、渭龍縣載然分域。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置容州管內經略使,領14州60餘縣,普寧縣(今容縣)及渭龍、欣道縣(其大部在今容縣地)均隸屬容州。元和年間(806-820年),容州治所和普寧郡治所由北流徙至普寧縣,容縣成為州治之始,隨之成為祖國南疆的政治、軍事重鎮。  五代十國,今容縣地屬普寧、渭龍、欣道縣地,隸屬容州寧遠軍。  宋朝,開寶五年(972年),廢欣道縣、渭龍縣,其地併入普寧縣。皇釣五年(1053年)置容州路(領11州),建炎年間(1127-1130年)復設容管,普寧縣為路、管治所駐地。  元朝,普寧縣地概有今容縣地,隸屬容州,當時容州領普寧、北流、陸川三縣。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撤銷普寧縣,其地併入容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改容州為容縣,隸屬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自此容縣之名沿用至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容縣屬廣西省梧州府。2年屬鬱江道。3年屬蒼梧道。15年廢道後屬蒼梧行政督察委員。19年屬玉林民團區。21年屬梧州民團區。23年屬梧州行政監督區。29年起屬梧州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1月28日容縣解放後即屬廣西省梧州專區。1951年7月玉林專區與梧州專區合併,遷署容縣辦公,稱容縣專區,時容縣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撤銷平樂、容縣兩專區,分別設立梧州、玉林兩專區,容縣劃歸玉林專區管轄。自1971年至今,容縣屬玉林地區(今稱玉林市)。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二)二十洞天都嶠山,道佛儒三教合一,文化歷史悠久  容縣歷史悠久,自西晉置縣以來,已經1700多年,歷史上,容縣曾置管、路、縣、郡、州。容城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嶺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名的全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的都嶠山就位於縣城之南10公里處,方圓37.5平方公里,自古就是桂東南著名宗教聖地、風景名勝區及講學場所。最早來到這裡的是道教徒,他們在東漢時候(公元142年前後)已傳入都嶠山。唐朝後,佛教於都嶠山日漸興旺,並於唐朝發生了一場激烈的佛道之爭,最後由於朝廷偏袒佛教,道教被迫撤退。與此同時,信奉孔子學說的儒教徒也不辭山高路遠,來到這裡講學。因此,都嶠山就成了全國少有的集宗教、文化、名勝古蹟、風光於一體的別具一格的名山。  唐宋時,都嶠山為道佛儒三教繁華地, 當時山上有九寺十三觀之盛,以道教文化為代表的宗教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豐富多彩,中國道教將都嶠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亦稱“太上寶元洞天”或“都嶠洞天”,與五嶽齊名。著名詩人元結、蘇東坡、李綱,著名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等更是慕名而來考察遊覽題詠,對之讚譽不已。1988年,都嶠山被定為廣西首批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國家旅遊局公佈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三)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經略臺-真武閣  古經略臺始建於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詩人元結到容都督府任容管經略使,在容州城東築經略臺,用以操練兵士,遊觀風光。明朝初年在經略臺上建真武廟,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真武廟增建成三層樓閣,這就是現在的真武閣。全閣為槓桿式純木結構,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不用一釘一鉚,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以槓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上層樓板、樑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不落地,是全閣結構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它依靠槓桿作用,像天平一樣維持整座建築的平衡。真武閣結構之奇巧,舉世無雙。真武閣與其它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頗為相似,而三大名樓原樓早已蕩然無存,唯真武閣仍原汁原味保存至今。43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無數次颱風和地震,仍安然無恙。1962年,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到容縣詳細考察真武閣後,發表研究論文,將經略臺真武閣傑出的建築藝術公之於世。無數專家、學者、遊客紛紛慕名前來研究、參觀真武閣。華南工學院教授、古建築學家龍慶忠題詞稱讚為:“天南奇觀”;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費教通題詞評價為:“槓桿結構,巧奪天工”;著名教授商承祚題詞讚譽為:“天南傑構”。美國教授勞倫斯.泰勒題詞稱讚說:“這座建築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完美結合”。經略臺真武閣的建築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1982個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四)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縣近代建築群  民國時期,容縣將軍有八十三位。以縣統計,容縣將領位居廣西第一、全國第二,僅次於蔣介石的故鄉浙江奉化。這些將軍,大部分是在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統一廣西的戰爭、打倒北洋軍閥的戰爭、抵抗日軍侵略的戰爭中鍛鍊成長起來的,為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他們在容縣留下了不少的別墅(故居),現存保護完整的建築有9座,與此同一時期且風格相似的近代建築還有2座,它們集中分佈在黎村鎮、容州鎮、松山鎮以及楊梅鎮和楊村鎮。這些建築風格獨特,結構合理,美觀實用,裝修豪華,環境優雅,多在中國特有風格上吸收西方和東南亞的建築技巧,採用仿歐式一至二層磚木結構建成,門前簷柱之間跨空,簷牆砌旋成一排優美的弧形拱門和雕飾線,曲直線條富於變化,有較強的立體感和藝術效果。為了隔潮,避免南方潮氣對人們的影響,這批建築在一樓居住下面都設有一定高度的地壠,防潮且通風透氣,極具歐洲古典建築藝術風格;主體建築的前庭多建有清雅秀麗的庭院,院內種有各種名貴果樹、花木,環境幽靜清香。容縣近代建築群種類數量較多,且較集中,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有的民國時期建築群。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建築和這些將軍的傳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民國將軍的產生、新桂系軍閥的形成、國民黨興盛和衰敗的歷史。容縣近代建築群是研究廣西乃至我國建築史、近現代史、經濟史、宗教史等方面的重要物證史料,更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文物教材,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建築藝術價值。2006年5月25日,廣西容縣近代建築群即黃紹竑別墅、黃紹竑故居、黃旭初別墅、黃旭初故居、馬曉軍別墅、蘇祖馨別墅、羅奇別墅、韋雲淞別墅、夏威夏國璋別墅、容縣圖書館舊址、容縣中學舊教學樓等十一處近代建築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五)、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故里  楊貴妃,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也是海內外公眾所熟知的一個歷史人物,素有“中國古代第一美女”之稱。據唐朝欽定的《全唐文》、明朝的《永樂大典》等史書記載及容縣民間傳說記錄,楊貴妃生於唐朝(公元719年),原名叫楊玉環,出生於廣西玉林市容縣十里鄉楊外村。貴妃出生地距縣城約11公里,那兒現在仍留存著貴妃山、貴妃井、貴妃廟、貴妃祖墳等多處遺址。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六)、乾隆御賜果名的“中國珍果”――沙田柚的原產地  沙田柚發源於容縣松山鎮沙田村,在容縣的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據清光緒《容縣誌》記載,沙田柚“葉類橙,春花秋熟,實大如瓠,皮黃、上尖,下底圓臍,肉黃色白,味甜蜜,曰蜜柚。”清乾隆四十五年,皇上巡遊江南,官人夏紀綱把家鄉容縣沙田村出產的蜜柚獻給皇上,乾隆吃了連聲贊好,當即御賜果名“沙田柚”,從此,沙田柚名揚四海。1953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把沙田柚送往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參展,容縣沙田柚獲“中國珍果”殊榮和天然水果罐頭美譽,被列為中國四大名果之一,居“廣西三件寶”之首。1957年秋,國家主席劉少奇親手將沙田柚當眾捧送給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史希洛夫。1986年,國家主席李先念用容縣沙田柚款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95年3月,容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沙田柚之鄉”。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七)、歷代名人勝蹟   1、三省主席、上將黃紹竑(1895―1966),字季寬,廣西容縣黎村鎮珊萃村人。上將軍銜。曾任軍長、戰區副司令長官、廣西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湖北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內政部長、交通部長、國民黨中央監察院副院長、監察委員、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軍事委員。文化大革命時期,黃紹竑因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於1966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黃紹追悼會於1980年12月31日上午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其故居和別墅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9年省主席、上將黃旭初(1892―1975),廣西容縣楊村鎮東華村人。生於1892年4月初1日。曾任旅長、師長、綏靖公署副主任,上將軍銜。1931年起,連任廣西省主席19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1975年11月18日在香港去世,終年84歲。其故居和別墅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廣西新軍始祖”、中將馬曉軍(1881―1959)字翰東,廣西容縣松山鎮慈堂村人,陸軍中將。曾任舊桂系陸榮延部模範營營長、團長、廣西護國軍副司令、田南警備司令等職。後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軍、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軍政部主任參事、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等職。1959年2月23日夜,在訪白崇禧回來的路上,被美國軍車撞成重傷,經醫院搶救無效而去世,終年79歲。其骨灰原葬於臺北士林鎮大直山。白崇禧撰寫“立法委員馬翰東先生墓表”及“馬曉軍行狀”。舉行國葬時,蔣介石題詞曰:“志業長昭”。1995年農曆8月初4日,按馬曉軍生前遺願,其骨灰移葬於故鄉容縣松山鎮慈堂村高櫻嶺。馬曉軍一生最令人稱道的業績,是創辦廣西陸軍模範營,培植了新桂系一批重要將領,如:黃紹竑、白崇禧、黃旭初、夏威等,為統一廣西作出了貢獻。其故居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都嶠山儒教“七十二房井”。在容縣話中,一井房即為一間房。這些房井為儒教徒們(信奉儒家學說或孔子學說的人)生活起居或講學的場所。古時候容州人就對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聖道十分崇敬,自唐朝起,容州人就在都嶠山建宮讀書,按照孔子的教學之道教學。現在都嶠山雲蓋峰頂電視塔下的聖人巖內還有孔子像,並在牆壁上繪有孔子的七十賢弟子像和一車兩馬圖。唐宋朝代受中原文化薰陶之後,於宋代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容州人建立了廣西最早的一間書院——勾漏書院(地址在今容縣縣城東)。當時的儒教徒們便是在這些用黃泥、稻穀殼、沙石混合加以竹木條築起來的房井裡生活起居和講學的。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曾於公元1100年10月到都嶠山看望好友邵彥甫並遊覽這些洞穴,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也曾於這些洞中用午餐(見《徐霞客遊記?卷三下?粵西遊日記二》)。由於這些洞穴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所以風化得很慢,直到後來農民起義時,又作為農民們走兵馬和儲放糧食的地方。  5、都嶠山唐炮臺。軍事防禦工程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也得到了考古學家的證明。我國最大的古代防禦工程是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繼長城後,出現了築牆護城工事,城牆建築已成為城市防禦不可少的工程設施。都嶠山的唐炮臺是古代軍事防禦工程之一。最早為唐朝容管觀察史龐巨昭與黃巢農民起義軍作戰時所築,用泥和石頭相混合築成。從唐朝到清朝,都嶠山唐炮臺經歷了五十多次激戰。後太平天國起義的分支首領範亞音曾於1855年左右進行修建,並在此作戰。都嶠山唐炮臺設有角樓、垛口、射孔,炮臺門為防禦重點,設有箭樓、馬道、寮望口和射箭孔。  6、城關窯址,瓷業的輝煌。位於廣西玉林市容縣容城長約6千米的繡江兩岸邊。共有五個窯區,即變電所窯區、松脂廠窯區、河南上埌窯區、東光下埌窯區和紅光缸瓦窯窯區。城關窯址建於宋代時期,窯區出土的瓷器品種較多,釉色豐富,主要有碗、杯、碟、盤、缽、洗、盞、壺、瓶、尊、盅、罐、罈、香爐、腰鼓等,胎質堅硬釉色光潤雅潔,有黃釉、綠釉、黑醬釉、薑黃釉、翠綠釉、影青以及色彩斑斕的紅釉。其中白瓷綠釉器釉色翠綠晶瑩,胎質細膩潔白,堅硬且薄,飾以纏枝卷葉印紋,這種白瓷綠釉印花器為別處窯綠釉器所未見,在出土的宋代綠釉瓷中極為特殊。不少瓷器採取刻花、劃花、印花、堆貼、鏤空以及刻劃結合,印劃結合等多種技法進行裝飾,其中以唐宋間盛行的印花、劃花多見。1981年,容縣城關窯址被公佈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蘇東坡三詠都嶠山。北宋王朝宋神宗後,蘇東坡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朝廷放逐、貶官,並說他做的詩詞也是譏諷朝廷,於是被流放到瓊州(今海南)。於1100年10月坐船途經容州時,上都嶠山看望好友邵彥甫(當時邵彥甫已先被流放到梧州,途中到娑婆巖,後出家修道),並在洞壁上題詞贈好友:身如芭蕉,心如蓮花,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來時一,古時八萬四千。此義出《楞嚴》,世未有知之者也。此詩至今乃留有真跡於洞壁。另外還題有“送邵道士歸都嶠洞天”一詩(載於《蘇軾詩選》254-255頁),在都嶠山中國名家書法碑廊可看到。此外,蘇東坡還先後題有《都嶠洞天》和《藤江夜起月下送邵道士歸都嶠洞天》兩首詩(見《蘇東坡全集》)。 8、徐霞客遊歷容縣五天。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徐霞客對廣西進行考察,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出遊考察。這一年農曆四月進入廣西全州開始,至當年十二月取道河池、南丹進入貴州,歷時八個多月,歷盡艱險,寫下了數萬字的《粵西遊記》,對廣西的地理,水文考察做出了貢獻,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徐霞客在廣西期間曾徒步遊覽容縣都嶠山、大容山等地。並對都嶠山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公元1637年農曆八月初三日至初七晚,他記下了三千多字的遊記(載於《徐霞客遊記?卷三下?粵西遊日記二》上海古籍出版社)。遊記詳細記載了他從虎頭關登山至靈景寺、寶蓋巖,和從白鶴塘進去,至水澗巖、竹簡巖和今石背一二隊一帶的景色,極盡溢美之詞。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八)騎樓街 騎樓街是容縣民國以前街道建築的主要形式。所謂騎樓街,就是街道兩旁的樓式店鋪,在臨街的前樓之下,統一留空兩三米店面,作為與左右店鋪之間連通的樓道,樓道上懸著的樓閣,就騎在各自臨街的樓柱上,成為騎樓。整條街道連接起來,就成為一條騎樓街了。騎樓街是為適應南方酷熱、多雨天氣而設計、建築的,可以遮蔭擋雨,所以又稱蔭街,它實際上是露天街道貌岸然的擴大和補充。遇到下雨天氣,人們在蔭街的遮蔽下,照樣可以自在地逛街、做買賣,因此騎樓街深受歡迎。 容縣城區近年雖然在不斷擴大,新建了許多街道,但至今最熱鬧的商業街道仍然還是具有清末民初風格、以騎樓式店鋪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此外,金珠街和楊梅鎮的楊梅圩也是騎樓街的典範。據《容縣誌》記載,長500米共200多間店鋪的楊梅圩創建於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約三百年,光緒年間曾重修,至今仍保留著整條騎樓式街道的格局,成為容縣鄉鎮舊圩市一景,是一個頗具旅遊開發價值和歷史文化品位的資源,它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光。  


1700年古郡,容縣歷史


(九)紅色革命遺址  位於容縣北部的縣底鎮,是容縣唯一的一個革命老區,縣底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民風淳樸。1926年的土地革命時期,在縣底這塊土地上便有了黨員活動,農民運動如火如荼。1927年冬,組建了我縣第一個共產黨的領導機構--地下黨支部。那時候起,縣底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封建勢力的農民、青年、婦女革命鬥爭運動,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革命先驅的光輝業績彪炳史冊,激勵著縣底老區人民不斷前進,永遠為後人銘記。2005年在冠堂成立了容縣革命老區紀念館。  容縣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保單位兩個,其他不可移動文物多處,其中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縣文物保護單位14處;可移動文物6659件,其中珍貴文物300件(其中一級3件,二級39件,三級258件),一般文物6359件。文物古蹟,不僅內容豐富,類型多樣,而且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只要我們予以充分的保護、發掘、利用,應該說已經具備了歷史文化名城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