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環保行業(2):市政相關業務照常運轉,產業末端治理進程或將縮短

疫情當前,各行各業的復工情況成為熱議話題,環保行業自然也不例外。在財經網的上一篇報道《疫情下的環保行業:參建火神山排汙、防護工程,開展醫療廢物處理行動》中,著重梳理了環保企業在疫情期間的馳援、應急處理情況,其中提到了高能環境等企業參建火神山醫院,另有多家環保企業緊急開展醫療廢物處理工作。對於這些企業而言,復工的號角早已吹響。

另外,與市政相關的業務更是在不間斷的運轉當中。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信息部主任李寶娟在接受財經網採訪時表示:“像是汙染治理這些已經建立起來的機制都在運轉,城市正常運轉必不可少,所以這塊不能中斷。”

市政相關業務照常運轉,工程項目或會延期

經過各地積極推動,汙染治理逐步實現常態化。因此,在疫情對復工的影響方面,汙染治理等市政相關業務幾乎沒有受到波及。

李寶娟告訴財經網:“像是汙染治理這些已經建立起來的機制都在運轉,城市正常運轉必不可少,所以這塊不能中斷。且此次疫情導致國家、各級政府對於城市環境的衛生、管理方面,如垃圾、汙水治理的需求趨勢越來越強。”

隨後,高能環境副總經理張炯向財經網證實了這一說法,張炯表示:“垃圾焚燒發電廠、汙水處理廠等跟市政相關的業務在春節期間是沒有停產,沒有受到影響。”

但對於環保工程類項目來說,復工恐將延期。李寶娟向財經網表示:“像是在招投標過程中、馬上要上的新建工程或者在建工程,會受到一些影響,時間上會往後延。”

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信息部於2月21日發佈的環保企業復工情況調查,截至2月10日,城鎮汙水、垃圾處理行業在建項目復工率僅約15%,復工人員不足30%。預計到2月底,城鎮汙水、垃圾處理行業復工項目和人員比例將分別達到約40%和50%以上。

調查顯示,由於環保企業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在復工過程中遇到主要困難:一是由於疫情防控管制、交通停運等原因,很多一線員工無法按期返回工作地;二是企業復工復產需保障員工所必需的防護裝備,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資緊缺,造成復工審批時間滯後。同時部分企業出現產品滯銷、流動資金短缺等問題。

復工延期帶來的項目推行困難主要增加了中小環保企業的經營壓力。李寶娟告訴財經網:“對一些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主要還是上游帶來的影響比較大,下游的項目就推進不下去,這樣的話企業的回款就回不來,就會影響到企業資金的流轉。”

對此,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表示,日前,協會已將調查結果及企業反映的相關問題上報至國家發改委,希望相關部門能出臺扶持政策,採取“合理延長工期,給予流動資金貸款,減免稅收”等幫扶措施。希望各會員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儘快復工復產作為近期工作重點。

此外,財經網還從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信息部瞭解到,現在有些企業也在想辦法減少損失。“首先在人員方面,企業要留住人,不能馬上關停人都走了,然後等開工時找不到人。其次,企業也在利用這部分時間做內部培訓,包括技術、管理等方面,發展一些遠程辦公手段,在線上進行管理服務,疫情會促進環保企業在運行管理效率方面去升級。”李寶娟如是說。

醫療廢物處理等細分領域發展得到促進

疫情期間,醫療行業成為一線主力軍,而環保企業則在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張炯向財經網表示:“這次疫情和2003年的‘非典’很類似,當年‘非典’直接推動過了我國醫療垃圾處置相關的規範出臺,可以說是開創了醫療垃圾處置的市場,這次疫情則推動了臨時醫療垃圾處置設備的開發和應用。”

財經網瞭解到,高能環境在完成了火神山醫院的防滲工程建設之後,又派出了醫療廢水處理運營團隊與醫療廢物處置運營團隊進駐疫區。張炯向財經網介紹稱,醫療垃圾在火神山醫院設置了兩臺焚燒爐,因為新冠肺炎傳染性強,醫院內產生的生活垃圾也是按照醫療垃圾的標準進行的處置,公司採取了三班倒的方式確保醫療垃圾“日產日清”。

除了疫區之外,為阻斷病毒傳播渠道,近期多地積極行動,規範疫情期間廢棄口罩收運處置,加強醫療廢棄物處置監管。福建省利用省級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加強疫情期間醫療廢棄物監管。

河北省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緊急通知,要求在所有城鎮居民小區、村莊(自然村)、公共場所、機關企事業單位、商業集中區等區域按照人員規模和行進線路合理設置廢棄口罩專用收集桶,收集桶數量要達到1個以上。對於收運處置管理,要求收集廢棄口罩前,應完全消毒並紮緊塑料袋口取出;由專用運輸車輛密閉轉運至生活垃圾焚燒廠或工業爐窯等協同處置單位進行無害化焚燒處置。

受疫情影響,醫療廢棄物處理成為迫切需求,該類業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發展,並將會得到長期的關注。

張炯向財經網表示:“我們一直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醫療垃圾的產生量只會逐年增長,各城市原有的醫療垃圾處置項目多數都是‘非典’之後建立的,在處置規模和技術條件上都要面臨大的升級,所以我們一直都將醫療廢棄物處置列為關注的重點。此次火神山醫院的醫廢運營也是給我們醫廢處置運營管理能力提供一次很好的實戰展示,我們會繼續關注該領域。”

除醫療廢棄物的處理,環保基建類業務、環保修復類業務、環保監測類業務也在疫情期間迎來了發展機遇。財經網通過採訪瞭解到,這次疫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醫療廢物和汙水處理相關領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另外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環保類基建項目、環境修復項目有可能會受到刺激加速,應急監測、應急處理、殺菌消毒等一系列細分領域都會再度得到重視。

李寶娟表示,以環保監測類業務為例,醫療廢水、廢氣、焚燒這些方面都是需要檢測的,而且通過這次疫情,將來日常醫療廢水、城市汙水的處理同樣要保證監測力度。

1月31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應急監測方案》,明確了疫情防控期間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重點,一是做好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二是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預警監測,三是完善應急監測預案。

李寶娟告訴財經網,目前發現新冠肺炎存在糞口傳播的風險,是否會影響下水道、水質淨化如何操作,這些內容國家政策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從這個角度來看,與之相關的環保行業細分領域的發展也得到了一定的促進。

環保行業末端治理進程將縮短

財經網通過對企業的採訪瞭解到,從長期來看,環保行業末端治理的進程將縮短。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就是與時間競賽,相對應的末端治理時間就要縮短,比如醫療垃圾的處置按照國家規範要求是48小時內完成處置,而這次高能環境基本實現了“日產日清”,這也對處置工藝和設備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可能生活垃圾焚燒爐、危廢焚燒爐都要考慮協同處置醫療廢物。

對此,李寶娟也補充道,現在垃圾分類逐步開始實施,後續對應的分類處理也才剛開始起步,這方面有些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因此這一塊會有比較大的發展前景。

實際上近兩年,環保產業的生態就已經發生了變化。財經網通過採訪瞭解到,這主要得益於國家對環境保護進程的推動,引導環保產業結構的轉化。落實到項目上,以前大多是單獨項目的治理,現在大都以綜合性、區域性的為主,項目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綜合性的治理項目也越來越多。

這就要求環保企業不能只做一個項目,必須朝綜合性、全面服務的方向去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都從原來的一、兩個主營業務向外拓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綜合型環保服務商。

據業內人士分析表示,這是由環保產業的特性決定的。李寶娟認為:“環保產業本身的特性決定了這是一個需求的市場,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在哪,企業就往哪個方向去發展。 ”

而環境保護工作的下一步,或將從治理向防控遷移。在張炯看來,現在所談到的環保行業,基本也就是指汙染物的末端治理,而末端治理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源頭控制,所以未來環保行業的產業鏈也將加速向前遷移。


疫情下的環保行業(2):市政相關業務照常運轉,產業末端治理進程或將縮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