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療隊攜手武漢病患:信心就是最好的“特效藥”

因為職責,她剪掉多年的長髮,他放下家人的牽掛。

為支援湖北,天津全力以赴。截至2月23日,13支醫療隊,1295名醫護人員逆行千里,為湖北帶來希望,為患者帶來溫暖。

“熱乾麵病了,天津麻花來了。” 精湛的醫術、優質的護理,與此同時,天津人還用他們特有的爽朗和骨子裡的樂觀,激發著患者們戰勝病魔的決心。

此刻,共有千餘名天津援鄂在漢醫護人員分散在武鋼二醫院、江岸方艙醫院、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方艙醫院、武漢一醫院重症病區與死神賽跑。

戰勝,成為醫、護、患堅定的信念。

這個冬天太需要笑聲

來武漢前,即便已經無數次想象過病房裡的情景,但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產科護士、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員韓靜第一次走進武鋼二醫院隔離病房時,還是流淚了。

“進來後發現,大部分病房連燈都沒開,敲門也沒有回應。”韓靜說,昏暗的病房裡靜得讓人心酸。

“為什麼不開燈呢?”“死氣沉沉的,開燈幹什麼……”一位患者回答道。

那個無助的回答,讓韓靜溼了眼眶。

薊州區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劉兆敬說,剛來時,在收治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裡,見到最多的也是無助和恐懼。

一天,劉兆敬發現一名30多歲的女患者在床邊偷偷抹眼淚,一問才知道是因為害怕。劉兆敬輕聲安慰說,只要安心配合醫生治療,很快可以出院。

“她盯著我問,是嗎?我堅定地點點頭。”劉兆敬說,明顯感覺到對方的眼睛裡有一道光閃過。

那道一閃而過的光亮,讓劉兆敬暗自想要留住。

在支援武漢的過程中,一位78歲的老爺子讓天津市泰達醫院的王一旻印象非常深刻。老爺子年輕時就讀天津大學,一直把天津看做是第二故鄉,對天津特別有感情。

老爺子由衷地說:“非常感謝天津醫療隊為武漢帶來了笑聲,已經有一整個冬天都沒有笑聲了。”

這個最深的期待,烙在了所有天津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的心上。

我願做你的“小太陽”

“遠離親人,我們成了他們的支柱;背井離鄉,他們成了我們的動力。”雖然穿著笨重的防護服,行動不便,但在江岸方艙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95後女孩劉夢月還是即興表演了一段優美的舞蹈“琵琶行”。

那天,天津醫療隊為2月份過生日的患者舉辦了一次集體生日會。生日會上,劉夢月發現一位老奶奶在一旁悄悄地掉眼淚。“想著讓奶奶開心一點,就跳了。”劉夢月說,雖然跳完已經喘不過氣,但看到奶奶笑了,再累也開心。

劉夢月說,希望自己能成為方艙裡最開朗樂觀的“小太陽”,工作之餘帶著患者們鍛鍊身體,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愛,把年輕人的朝氣和樂觀傳遞給大家。

有次,天津市靜海區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單昆進入紅區時,看見一位老人獨自蹲在病區走廊的角落裡。怕老人著涼,單昆上前輕輕攙扶起老人回病房,沒想到這一小小的舉動讓老人感動得老淚縱橫。

“這位老人是輕症患者,病情並不重,但因為進入隔離區沒有家屬的陪伴,感到特別孤獨。” 單昆說,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我們需要科學的救治,更需要人性的關懷。給予患者更多的愛,才能讓他有信心戰勝疾病。

採訪中,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的曹穎提到了護理事業的奠基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把死亡率由50%降到2%的故事。

“南丁格爾採取的措施跟現在比起來要更簡陋,但她之所以能把死亡率降到那麼低,其實給予了患者更多的愛和關注,讓患者從精神上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她說,這對於戰勝疾病是最有用的。

治癒是最有力的信仰

等了又等,盼了又盼。2月22日上午10時,新冠肺炎患者付先生,在接受治療27天后,治癒出院了。

1月25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後,住進武鋼二院,是這裡住院最久的患者。

付先生說,剛住進醫院時很絕望,以為自己時日不多,直到盼來了天津醫療隊。

出院前,付先生特意和天津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合影留念。他說,要發給還在另一家醫院住院的妻子,告訴她不要害怕,身體倒了精神不能倒,配合治療就能康復。

這是武鋼二院治癒出院的第81位患者。在這之前,那位因為工作被傳染的護士出院了,高齡的大爺治癒出院了,一臉無助的阿姨也出院了……這些天,從武鋼二院、從江岸方艙、從重症監護室,治癒出院的好消息一個接一個。

越來越多治癒的病例也給還在治療的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今天已經有3個病人不燒了。”“今天不燒的人又多了幾個。”“50床大爺不咳嗽了。”“32床大娘吃得比原來多了。”“我也在等核酸檢測結果了,快出院啦”……

“每次進出病房,我們說一聲‘加油’,患者道一聲‘謝謝’,互相的善意讓病毒退卻黯淡。”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呼吸科護師張碩說,當下抗“疫”特效藥,就是醫、護、患內心那股對抗病毒的信心,三方眾志成城,相信“信仰”的力量。

“熱乾麵”和“天津麻花”共同祈願,春天早來,枝頭滿綠,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