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 能量不分正負,都是愛和成長開始的地方。

● 教育上操之過急和緩慢滯後,都會摧殘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引子

前段時間,聽說表妹又被自己的大兒子——大寶給氣的半死。問起緣由,才知道大寶又搶奪弟弟的玩具了,不僅搶了玩具,還動起手來推了弟弟一把,把弟弟弄得哇哇大哭,家裡的平靜一瞬間就被頑皮的大寶給打破了。

當媽的忍不住說了大寶幾句,可沒想到大寶就大哭大鬧地發起脾氣來。小小年紀脾氣就這麼壞,表妹想狠狠懲罰一下大寶,可又下不了狠心,這事搞得表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表妹坦誠自己被孩子的壞行為弄得都沒轍了,深感當老母親之不易,特來請教如何應對才好。

相信有不少爸媽都曾遇到過類似我表妹家這樣的問題,可以說,孩子出現“壞”行為,算是一個相當普遍的教育問題了。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壞”行為時,在教育方式上常常捉襟見肘,不能拿出有效辦法來應對。

世界兒童心理學泰斗佈雷澤爾頓教授針對孩子出現“壞”行為,提出了著名的“五步管教法”。

實踐證明,“五步管教法”不僅有利於幫助家長更好地應對孩子的“壞”行為,同時,也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以後重蹈覆轍。

01 第一步,家長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壞”行為

1、孩子的“壞”行為給我們傳遞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針對孩子的“壞”行為,家長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壞”行為,這是幫助孩子糾正壞行為的第一步。

當我們試圖去理解它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去接受它。實際上,家長理解孩子的“壞”行為,是為了能走進孩子內心深處,以達到與孩子的共情,這是家長解決孩子教育問題應持有的態度和教育策略。

孩子的壞行為需要被制止,而制止“壞”行為本身並不是一件難事,比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孩子小恩小惠,威脅或懲罰孩子等等都能做到,但這種通過強力施壓等非正向引導來制止孩子壞行為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孩子在此過程中也沒有任何的反思與學習,其問題行為就很有可能會再次出現。

另外,孩子是時時刻刻成長著,一旦孩子長大到可以和父母平起平坐時,以上這些強制性方法通通就不管用了。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相應地,當我們去理解為什麼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就能找到一條有用的路徑,來幫助孩子理解他自己,有助於孩子在不良行為捲土重來之際,讓自己先把“壞”行為停下來,這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部分。

從心理學上來說,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端時,其實是在以另一種方式訴說他的感受。

當然,這並不是孩子不良行為的理由。不過,當家長能夠聽到其行為背後的聲音,對此做出的反應也會更有效一些。以下是孩子的“壞”行為試圖傳遞的信息。

● 一些典型的“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以及家長的簡單回應:

  • 孩子“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1:孩子在努力控制想要拿別人手中玩具的誘惑。
  • 家長的簡單回應:“……你知道未經別人允許而直接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是不好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把你拿走的玩具還回去吧……”
  • 孩子“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2:孩子想來試探規則,以確定你在所有時候都是認真對待這些規則的。
  • 家長的簡單回應:“我對這件事可是認真的。” “那樣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 ”
  • 孩子“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3:孩子有時發脾氣砸東西是想得到家長的關注。
  • 家長的簡單回應:“……真的很抱歉,我沒意識到你的感覺這麼糟糕,但是砸玩具並不是用來告訴我這些感受的最好方式哦,不管你什麼時候需要擁抱,我都可以滿足你的要求,但有時我可能比較忙,需要你耐心地等一等,雖然你這麼做不容易,但我相信你會學著等待的……”

2、孩子“壞”行為的常見起因

無論“壞”行為的起因是什麼,都需要被制止。以下是一些供家長思考的起因,顯而易見,不同的起因需要不同方式的回應。

  • 起因1:衝動行為——孩子因某種原因而衝動到無法讓自己停下來
  • 應對方法:為了防止傷害到孩子自己或他人,家長必須要制止孩子的衝動行為,直到孩子能夠讓自己停下來為止,而這就很能考驗家長的教育“功力”了,通常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更能有效地化解孩子的衝動行為。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 起因2:被不良情緒吞沒——“我太嫉妒自己的弟弟了,我要把他的玩具拿走。”(二胎家庭中最易出現的情景)
  • 應對方法:做出彌補:孩子必須把玩具還回去;但家長同時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並且努力創造和孩子獨處的時間,抱抱他,讓他也能再次做個“小寶寶”,以平衡孩子覺得“父母的愛被弟弟搶去了”的心理。
  • 起因3:有時孩子因為年齡太小等各種原因,而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就會用“哭、打和搶”等方式來表達。
  • 應對方法:家長多安撫孩子,鼓勵孩子學著用正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訴求,給孩子提供一個表達訴求的“綠色通道”。
  • 起因4:家長、孩子或雙方都相信孩子是“壞”的,並且不會變“好”(這是一些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內部和外部的心理根源)。
  • 應對方法:確保孩子能明白“壞”的是行為本身而不是他自己。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家長要對此進行讚許。

3、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壞”行為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喜歡做出壞行為,任何所謂的“壞”行為的出現大都是有其根源的。

首先,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孩子真的是明白以下這些問題嗎?

  • 孩子是否還沒到可以理解這些行為的年紀?
  • 他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嗎?
  • 他是否接收到了過於複雜的信息?(對策:指令不能太複雜,要讓孩子一聽就懂)
  • 這些規則對於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是否過於複雜了?(對策:制定規則要簡單明瞭,要讓孩子一看就明白)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接下來,家長還可透過孩子“壞”行為的背後去洞悉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他出現不良行為的?這些因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 他能控制住衝動嗎?
  • 他需要被提醒嗎?
  • 他知道“壞”行為產生的後果嗎?
  • 他對自己的“壞”行為是感到羞恥還是驕傲?
  • 他是不是從“壞”行為中獲益,例如得到了家長的格外關注?
  • 他是否覺得規則不公平?
  • 他是否只是希望得到家長全身心的關注,甚至是一個溫暖的擁抱?

4、當孩子的“壞”行為反覆出現時,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去尋找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行為時,可能是因為他每次得到的回應都不盡相同,並且可能對規則感到不確定。家長要回顧一下自己是如何回應孩子的,以及周圍其他照顧孩子的家庭成員又是怎樣回應孩子的。家庭成員之間要做好充分的溝通,確保孩子每時每刻從不同的人那裡得到的信息和要求都是一致的。

這點很重要,這告訴我們,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雙方儘量在教育上保持一致,切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或者是父母對孩子嚴格教育,爺爺奶奶輩卻對孩子寵溺有加等等,這些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最終使孩子的行為出現嚴重偏差。

這裡還要說明的是,每當你限制或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要記得幫孩子找到一些可以替代的事情去做。例如,你要禁止孩子玩手機,這種想法本身沒任何問題,但不是你一邊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不能玩手機”,一邊自己抱著手機捨不得放下,卻無視孩子在身旁忍受著那份看著你玩手機卻又無事可幹的煎熬。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合理做法是,你暫時放下手機,和孩子開展室內遊戲、戶外運動,或親子閱讀等互動活動,有時,即使只是父子母女間聊聊天也要好過之前置之不理的做法。

當然,如果孩子的“壞”行為反覆出現時,或許還隱藏著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學習障礙、情感障礙等等,這些都需要父母通過日常的仔細觀察甚至要藉助專業人員如老師、心理醫生等的幫助,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02 第二步,家長要搞清楚“壞”行為發生的過程

一般而言,“壞”行為發生的過程包括以下兩點:

1、發生“壞”行為的地點:如果是發生在家裡,家長在制止孩子的“壞”行為之後,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平靜下來,再一起探討發生了什麼,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是在別人家裡或是公共場所發生,這常常是因為孩子承受了過多的刺激,想要與分散家長注意力的人或事物展開競爭。此時,家長要把關注點重新回到孩子身上。

2、發生“壞”行為的時間:“壞”行為的發生與家長髮現其不良行為之間的時間間隔越長,孩子就越難以將“壞”行為和其造成的影響建立起聯繫。因此,家長在平時就要對孩子的行為多加關注,一旦發現孩子的“壞”行為時,就要及時採取正面引導,讓孩子及時知道自己錯在哪,否則時過境遷,就會錯過最佳教育時機,

03 第三步,家長如何和孩子“對證”才是合理的

家長和孩子“對證”,絕不是針尖對麥芒。這一步最能考驗雙方的情商,有多少親子關係都是在這一步被碰得“體無完膚”。有鑑於此,家長這一步不僅要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同時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1、如何跟孩子“對證”

能越早和孩子“對證”效果越好,這是因為任何的延遲都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信號,使孩子誤以為其不良行為是可被接受的。但如果你還不確定如何將孩子的不良行為轉變為學習契機的時候,為了能給自己留有更多的時間餘地,你可以先馬上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表明自己的態度,然後告訴孩子你將另外安排時間找他談話。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2、如果存在以下情況,你就需要一個更合適的時間地點來找孩子“對證”

  1. 有其他人在場,當著他們的面與孩子“對證”會讓他感到不安和羞恥。古人所講的“人前不教子”就是這個道理。
  2. 你覺得其他家庭成員或其他有關聯的人,可能有與你不同的管教方法,需要把這項溝通工作先做到前頭。
  3. 你正在開車,或在公共場所等不適宜和孩子談論他的不良行為的情境下(比如,近年發生在上海盧浦大橋上17歲男孩從汽車上下車跳橋的悲劇,產生悲劇原因之一就在於其母親選擇了不合時宜的地點——汽車上,來和孩子談論不良行為問題)。

當你和孩子談論其不良行為時,你可以有如下的選擇:

  • 由家長自己來描述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要以共情的方式來導入);
  • 讓孩子自己來描述自己的不良行為;
  • 和孩子談論為什麼他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並且闡明這種行為已經或者可能導致不良的後果(家長要採取尊重孩子人格,平等式溝通等方式);
  • 請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並且允許孩子給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孩子也有表達自己訴求的權利);
  • 家長的回應方式取決於孩子是否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為什麼做錯事情,以及他是否做好去面對後果的準備;
  • 如果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他所做的事情是錯的,那這就是家長要教育孩子的部分;
  • 如果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錯了,那麼,家長的工作就是要幫孩子理解為什麼犯這個錯誤,以及他該如何防止自己再次出現這樣的錯誤;
  • 如果孩子害怕承擔錯誤後果,家長就要坦誠地告訴孩子將要面臨的後果,但要讓孩子相信承擔這些後果是合理和必要的,它們並不是用來懲罰他的,而是幫助他更快地成長。

04 第四步,家長如何回應孩子的各種反應

當家長與孩子“對證”時,通常會遇到孩子如下幾種反應:

  • 1、全面否認(如,“這又不是我乾的!”);
  • 2、情緒失控(如,尖叫、大叫、大發雷霆等);
  • 3、有意迴避(如,“我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 4、若無其事(如,”我不在乎!”);
  • 5、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如,“都是他們的錯!這可不關我的事!”);
  • 6、承認錯誤(如,“好吧,我現在知道自己錯了”);
  • 7、懊悔不已(如,“我真的感到後悔”“早知道我就不這樣做了”)。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面對孩子的各種回應,家長又該如何去回應孩子呢?

  • 一是做好孩子的安撫工作,以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 二是設定規則界限,向孩子清晰地闡明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什麼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 三是正確處理孩子的羞恥感,以及對懲罰的恐懼感;
  • 四是避免和淡化“權利”鬥爭,尤其是有“二寶”的家庭更要關注這一點;
  • 五是激發孩子的內在成長動力。

05 第五步,讓孩子承擔後果、彌補過錯、誠懇道歉及家長的寬容

讓孩子承擔後果並不表明要懲罰孩子,而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它的“壞”行為與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之間的聯繫,並且促使他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很多“壞”行為和要承擔的後果是相關的。例如,孩子發脾氣撕壞了圖書,他就要承擔沒法再看這本書的後果了。當他下次準備再用同樣的方式(撕書)處理自己的壞脾氣時就會有所顧忌,前提是家長沒有給孩子提供被撕壞圖書的替代品。

1、讓孩子勇於承擔後果

許多管教上的問題都源於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貧乏與不足。讓孩子勇於承擔後果,可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有哪些後果是為了幫孩子解決問題且是和“壞”行為所匹配的?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1:“你拿了他的玩具(這是孩子的“壞”行為),現在要把別人的玩具還回去,並且去找一些屬於自己的玩具去玩(為了解決問題所匹配的後果)。”

例2:“你生氣的時候弄壞了這些東西(這是孩子的“壞”行為),你要想辦法把它修好,或者用你的零花錢去買個新的(為了解決問題所匹配的後果)。”

2、讓孩子彌補過錯

如果孩子有機會去修復其造成的損失,他就更有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3、鼓勵孩子誠懇道歉

誠懇道歉是化解“壞”行為對他人傷害的有效方式之一。家長要教育孩子一旦犯錯,對傷害到的人要及時誠懇道歉,爭取他人的諒解。

5、家長寬恕孩子的力量

家長對孩子“壞”行為的寬恕,一是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和支持;二是保護與鞏固了孩子對自己的積極感受;三是重建孩子的成長信念,讓他相信自己在未來可以做得更好。

娃出現壞行為,試試佈雷澤爾頓“五步管教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結語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同理,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孩子出現“壞”行為,作為家長自然要給予一定的管教,家長如果能按照以上這“五步管教法”來對孩子進行合理的約束和正確的引導,相信能夠很快制止住孩子的不良行為。

但管教的目的遠不止於制止和懲罰孩子的某種“壞”行為,而是要讓孩子從錯誤中學到東西,從錯誤中得到成長。比如,幫助孩子學會如何使自己的“壞”行為停下來;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何發現自己做錯的地方;如何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等等。

但不管是多牛的教育方法,都不要期待能在一夜之間達成以上這些教育目標。對家長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的但又是一個充滿成就感的任務,需要不斷的重複和持久的耐心,才能避免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實現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