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今年春節是有史以來最特殊的春節,今年寒假也是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寒假。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為應對疫情大家都配合國家過著“宅家”生活,我也不例外。眼看著中考和高考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在家除了看書和上網外,想起若干年以前自己參加高考的情況,總覺得要寫點東西。想來想去,決定寫一篇《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的頭條圖文。

從2019年秋季開始,儘管全國各地陸續開始使用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但今年高三學生由於在高一時使用的仍然是課標版老教材,因而今年高考無疑仍舊會以課標版老教材為主。

課標版老教材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編寫精神,採用模塊加專題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其內容深度或難度有所加大,加之今年春節寒假前後全國又發生了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學校全面推遲開學,至今沒有覆校,這樣就致使高三學生在校進行高考複習和模擬訓練的時間大為減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今年高三學生的高考歷史複習。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新冠病毒肺炎名稱

在全國疫情影響學校無法正常開學情況下,高三學子如何在有效的時間裡,真正提高高考歷史複習效率,儘可能降低疫情對自己高考的影響呢?

撇開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和各校後續的補救措施不談,筆者認為從學生自身角度看,在根據目錄提綱挈領夯實基礎和把握歷史線索歷史主幹知識迴歸課本的前提下,掌握正確的專題複習方法進行深度思考學習也是“宅”家有效應對疫情影響下的高考歷史複習的重要策略。

說起專題複習來,可謂老生常談,這種方法在初三中考複習時就廣泛採用,更不要說高三學生了。專題複習作為應對歷史高考的一種重要複習方法,既是現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模塊和專題形式而編寫的歷史教科書的重要體現,又是面對疫情影響高三學子在校複習時間大為減少的背景下整合所學零散歷史知識進行深度有效複習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高考複習實踐中,一些學生並未真正運用,甚至有一些學生仍然像初中學生一樣,將專題複習停留“讀書識字”等表層。即便處於實踐操作,一些學生的專題複習還只是將基本史實羅列在一切而已,而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

高考歷史考的是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情景利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顯然這種淺層次的專題複習難以適應高考的需要。那麼,在高中歷史複習中,如何進行專題複習進行深度思考學習呢?下面筆者以經濟史部分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演變這一專題為例,簡單談談自己粗淺的想法。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賦稅制度基本概念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

首先,確定專題標準。

"專題"二字,顧名思義,就是指組合在一起的歷史知識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屬性。一般說來,歷史專題複習中能夠構成這類屬性的包括兩類:一類是各種歷史史實之間本身具有內在的前後邏輯屬性;另一類是根據一定的標準人為地有意識地把沒有內在前後邏輯屬性的歷史史實之間進行主觀的歸類。這兩類就是確定專題的標準。

當然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所說的專題標準是指構成專題的內容具有內在的客觀性特點;後者的專題標準則是將具有某種相關連的屬於同一範疇的歷史現象、人物和事件進行人為的歸類。

舉例來說,高中歷史教材包含有許多關於經濟史方面的內容,要想對其進行有效地具體地專題複習,就必須把握其同屬性,也即必須按照一定的標準把那些具有內在前後邏輯屬性的史實加以重新歸類。

以經濟史中的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為例,無疑,根據賦稅制度的概念和定義,以"初稅畝"開始往下延伸的中國賦稅制度的發展變化就是其中一個角度,賦稅制度演變的史實之間既具有內容的客觀性特點,又具有內容的相關性特點,它們就具備了高中歷史專題複習的專題標準。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歷代主要賦稅制度表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

其次,把握史實聯繫。

聯繫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所發生的關係。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每個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歷史具有內在的延續性,其本身前因後果的聯繫非常緊密,各方面史實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才構成了歷史的全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設計思路上指出:

"通過歷史必修課,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係,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歷史課程標準的這種要求說明,學習歷史必須注意要用聯繫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同樣進行高中歷史專題複習也必須要注意把握具有客觀性和相關性的史實之間的前後聯繫。"論從史出",只有用聯繫的觀點把握史實之間的聯繫,才能為揭示出歷史的"論"奠定基礎。

前一例子,有關中國古代經濟史方面的內容,按照同屬性將封建社會的賦稅制度作為一個專題來歸類之後,如何才能搞清楚這一制度的發展演變?

那就要按照中國古代社會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將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西漢時期的編戶制度、北魏孝文帝的租調製、隋唐前期的租庸調製、唐後期的兩稅法、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明朝中期的"一條鞭法"和清朝雍正帝時灘丁入畝的"地丁銀"等各個主要時期的相關賦稅制度聯繫起來,才能有較全面的認識。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示意圖

第三,恰當比較分析。

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從不同事物的比較中而加以明確。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馬克思也說過:"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後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

可見,比較是鑑別事物異同關係的一種重要思維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鑑別,比較法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歷史教學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進行高中歷史專題複習時,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相關史實聯繫起來,組成歷史複習的專題,不是為聯繫而聯繫,而是要對其進行恰當地比較分析。只有進行恰當的比較分析,才能發現聯繫的歷史對象之間存在的異同,辨別出它們存在的共性和個性,也才能為由表及裡,從現象到本質,為歸納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奠定基礎。

前一個例子,將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賦稅制度聯繫起來,還沒有完成歷史專題複習的要求,只有找準比較點,對其進行恰當的比較,才能瞭解它們之間的異同。

通過對中國古代春秋時期魯國"初稅畝"、西漢時期的編戶制度、北魏的租調製、隋唐前期的租庸調製、唐後期的兩稅法、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明朝中期的"一條鞭法"和清朝灘丁入畝的"地丁銀"等賦稅制度的聯繫比較,我們大致可以得出:

1、自戰國以來,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主要有四種:①戰國秦漢時期的租賦制;②魏晉至隋唐的租調製;③中唐至明中葉的兩稅法;④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的一條鞭法和地丁合一。

2、我國古代主要賦稅制度的類型有:①以人丁為主要徵收標準的賦稅制度:編戶制度;租調製;租庸調製。②以土地和財產為主要徵收標準的賦稅制:兩稅法;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地丁銀。③徵收貨幣的賦稅制度: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3、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主要內容有:①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丁稅);②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③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田租);④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雜稅。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過程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中國賦稅制度演變特點

第四,進行歸納概括。

歸納是學生正確認識聯繫比較的歷史專題本身內在聯繫及其特點的一種重要思維方法。在歷史專題複習中,將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按照專題聯繫起來,不是為比較而比較,僅僅區分出它們之間簡單的異同來,而是要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歸納概括。

只有如此,才能使聯繫比較分析的成果得以進一步概括,從中發現這一連串的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特點,探求出它們內在關係產生的原因,也才能使高中歷史專題複習的"專"慢向更深的層次,為探究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奠定基礎。

前一例子,經過對中國古代春秋時期魯國"初稅畝"、西漢時期的編戶制度、北魏的租調製、隋唐前期的租庸調製、唐後期的兩稅法、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明朝中期的"一條鞭法"和清朝灘丁入畝的"地丁銀"等賦稅制度的聯繫比較,我們大致可以進一步歸納出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演變呈現出以下特點:

1、徵稅對象由周王土地公有制即井田制→到國君交納貢賦制→轉向農民、再到向地主、官僚、商人徵收;

2、徵稅標準由稅人到稅戶、再到稅地,直到取消人頭稅。也即由按人丁收稅逐漸發展到按田畝(或地產)徵稅,人頭稅在賦稅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少,可以兩稅法為標誌;

3、由勞役地租、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轉化,可以一條鞭法為標誌;

4、徵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步發展為基本定時,可以兩稅法為標誌;

5、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代役,可以"庸"製為標誌;

6、稅種由賦役分徵到賦役合徵,由繁多到逐漸減少,可以一條鞭法為標誌;

7、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稅逐漸加重;

8、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不斷的反抗鬥爭,統治者順應形勢並適時地調整政策等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賦稅制度調整由生產力發展程度決定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我國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中國古代經濟政策調整的內在規律

最後,抽象內在規律。

歸納概括是僅是對聯繫的歷史專題本身內在聯繫的概括總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建議在教學時:"應在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注意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繫,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是遵循特定的客觀規律向前發展的,將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按照專題聯繫起來,經過比較分析、歸納概括,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做到源於歷史專題但又高於歷史專題,最終抽象總結出超越歷史專題本身特點的本質性結論來,使學生的認識最終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發現蘊涵在歷史專題中的超越歷史專題本身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規律,得到點石成金的"指頭",使學生學會學習,以便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反過來再指導對類似歷史問題的認識,提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

前一個例子,將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聯繫起來,加以比較歸納,我們發現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演變大致反映出如下規律:

1、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綿延不絕變化不斷的賦稅制度說明:賦役是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是維護封建統治和剝削、掠奪人民的工具,是運用國家政權對農民進行超經濟剝削的手段。封建財政管理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點,就是如何保證賦役來源和加強對賦稅的攫奪。在階級社會,國家不僅僅具有管理職能,而且更多地具有統治職能。

2、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說明:賦役制度沿革的實質是生產關係的調整。隨著歷史的進步,自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被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了,稅收由徵收實物演變到徵收銀兩,反映出我國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用銀兩收稅是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

3、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原因說明:賦稅制度取決於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發展狀況。賦稅徵收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保證勞動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如果統治者破壞了這個原則,進行超經濟的掠奪和剝削,只能適得其反,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和自身滅亡。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家”高三學子如何有效進行高考歷史複習

為宅家複習高考學子加油!

綜上所述,進行高中歷史專題複習大致要經過確定專題標準、把握史實聯繫、恰當比較分析、進行歸納概括、抽象內在規律等五個前後相互關聯的步驟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面對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高三學生在校上課時間暫且減少,"宅"在家裡複習的高三學子,也只有而且也必須要改變自己了。

如何改變?或許在勤奮刻苦用功的基礎上,用心掌握正確的專題複習方法進行深度思考學習,提升高三歷史複習的效率,學會怎樣有效複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020年2月21日至22日寫於南京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