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自從互聯網商業化以來,人們多次用互聯網的便利,重新定義了媒體、零售、社交、服務交易,但是,2016年以前,知識似乎從來沒有成為互聯網的熱點。


一方面,過去的中國市場並沒有形成足夠多和足夠好的知識產品供應,人們更多是在開放的論壇上,分享自己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另一方面,我們並沒有形成知識產品消費習慣,甚至到了今天,還有人渴望得到高手們的無償指導。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然而,2016年起,付費知識產品與服務突然掀起了一波大浪潮。


得到、知乎、喜馬拉雅、在行……等平臺先後崛起,羅胖、李松蔚、香帥、丁香醫生等大佬們紛紛藉由這些平臺,進入了我們普通人的視野裡,在升級了我們思維方式的同時,順帶刷走了我們微信錢包和支付寶裡的錢。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那麼,知識付費是如何興起的?知識產品又有哪些形式?它們的收費模式又都有哪些呢?


來和靈遙一起讀讀這本《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吧~


01.

知識付費究竟是如何興起的?


在深入探討互聯網知識經濟時,我們先來看一下全景。


我們要進入的「互聯網知識經濟」是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傳播知識和經驗,起到變現目的一種新商業模式。


其中,最關鍵的變化與互聯網在其他領域帶來的鉅變類似:

互聯網作為全新的連接方式,將過去由企業和政府等為「組織」主導的社會,逐步變成了以「個人」為主導的社會。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比如,這個姓羅的胖子!


我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在談論媒體時,我們通常談的是以中央電視、地方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網等為代表的官媒,和各類雜誌,如,三聯週刊、南方週末、嘉人等代表的行業頭部。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但是,現在,你只要註冊一個微信公眾號,一個頭條號,或是一個百家號,便可以成為一個信息的傳播者。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因此,這樣的大背景下,一些能力突出的個人,便能夠開始突破主流媒體的壁壘,成為了知識和經驗的分享者,吸引訂閱者,以下簡稱「消費者」為之買單。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圖 | 易觀分析


那麼,問題來了:都是哪些知識分享者,才可以一步步地變身為「行家」呢?


這裡主要有四個要素,分別是,品牌 x 內容生產 x 社群 x 平臺技術


品牌,毫無疑問,是互聯網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信息和知識產品在「購買」前是無法判斷價值的,需要強大的品牌來背書。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圖 | 新榜文化領域周榜(截止到2020年2月24日)


因此,你也能看到,知識付費平臺上的大V們在他們工作著的傳統領域裡,也是一個佼佼者。


接著,我們來說內容,一般來說,好的內容既需要有價值,還需要足夠地獨特。


比如,你關注著的公眾號,往往也是在各個領域裡,最貼合你胃口的那一個。


最後,你還需要社群和平臺技術,這會影響到你的潛在粉絲基數,也就是「魚塘裡養殖的魚苗數量」。


比方說,你在微信朋友圈裡做微商和代購,那麼,其中的一個判斷標準便是你微信好友數量,和願意購買、回購你產品的粉絲人數。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因此,知識付費的生產,與其他行業的發展一樣,同樣也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呀~


02.

知識付費的三種形態:

付費專欄、教育創新、社群學習


在講知識付費以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互聯網剛萌芽時,都是如何獲取知識的。


一般來說,我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來自父母、長輩、領導、朋友們的經驗之談,那句耳熟能詳的「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便是這麼來的;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另一種,則是通過電視、報紙、搜狐/新浪/百度/網易等門戶網站獲取的信息,既有新聞資訊,也有各行各業的專家寫給普通人看的專欄。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然而,在智能手機普及,和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開始和以往有所不同。


那些以新媒體、自媒體為名的新型媒體機構開始出現,它們開始圍繞個人,如,咪蒙、毒sir、Paipi醬等,開始建立運營團隊,與今天的愛豆、娛樂圈大小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而,這些關注了他們的核心粉絲,便會隨著對內容的依賴,一步步地被培養成願意為他們產品付費的消費者。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那麼,知識付費下,產品都有哪些形態呢?


第一種,便是直接售賣內容的「專欄」。


過去,內容售賣的方式無外乎是媒體的訂閱方式,和免費增值方式。


第一種模式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經歷過,即通過郵局付費的方式,訂閱全年刊的報紙和雜誌。第二種模式,則是在免費提供給用戶的基礎上,增加額外的增值服務,如,購買優酷會員即可享受跳過廣告,大片免費看等特權。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然而,不管是訂閱還是會員,都是出於收入模式方面的考慮,而不是出於產品模式的考慮。換言之,這只是原有產品的一種收費/額外收費渠道,但不是一個全新的產品。


然而,2016年起,以個人品牌為主體的付費訂閱專欄,是互聯網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一種關鍵產品的創新。它與網絡文學的付費閱讀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的區別。


一方面,這是以訂閱為基礎的媒體式產品,你只有先付費,先訂閱,才能夠每天按時通過互聯網接收到最新的推送消息。


另一方面,你訂閱的內容,大多是由個人或者小團隊的精品生產方式,每天都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尤其適合用來打發碎片化時間。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於是,這類小專欄自從一出現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了人們的手機裡,催生出了,如,微信公眾號、得到、喜馬拉雅、混沌大學等國民級小程序。


第二種,便是教育產品的創新。


教育和培訓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的創新形態,既有過去幾年便開始大火的coursea (mooc) 和Ted 18分鐘演講視頻等等,還有一波新生的產品。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我舉個例子,付費網課便是一類知識付費時代下的新產品,一般以技能傳授為主,有明晰的目標,要求深度參與,和有打卡任務等等。


這一類的產品,既有1v1和1v多的付費訓練營,還有基於軟件的課程。


比如,熊貓書院推出的「在線碎片化教育項目」,線上模式便完全模擬學校,計劃是每週1本書,每天提供10個左右的知識卡片,提供10個月的課程,學員可以通過閱讀卡片來了解數十本書的知識點。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第三種,便是社群化學習。


在互聯網知識產品與服務中,社群是關鍵要素,可分為由生產者組成的生產型社群,和由消費者組成的消費型社群兩個部分。


對不少參加線上學習的人來說,通過加入付費社群來認識夥伴,也是他們選擇付費學習的理由之一。


畢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認識到了一群有趣的小夥伴一起搞事情,何樂而不為之呢?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上面三種,便是知識付費的三種形態。


這也不禁讓靈遙想起了農夫山泉的經典廣告詞 ——「我們不生產水,只做大自然的搬運工」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因為,知識付費的實質,既不是為「知識」本身付費,也不是為「知識的效果付費」,而是為「知識產品」或「知識服務」付費,即「經過包裝的知識」付費。


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會願意掏錢來向某個大V請教,是希望通過一條更便捷的方式,來快速get到一些學完便能夠直接用的東西,最好是直接變現。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畢竟,這個世界上,真正為了興趣鑽研一個東西的人,其實是很少的,更多人還是為了活下來在努力地「向上生長」。


03.

如何把知識變成錢?


在明白了知識付費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知識付費的形態都有哪些後,我們便要開始來到這篇文章裡最重要的問題:如何把知識變成錢?


你如果是一個實體產品,如,蘋果商人,那麼,一切都會順理成章:進貨 - 找消費者 -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知識付費商人,那麼,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把你的虛擬產品給賣掉,而是,先有一個魚塘,即,粉絲群體,然後等到時機成熟,再向他們兜售你的產品。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因此,這也決定了知識變現一定會有兩個階段,分別是廣告變現期,和電商兜售期。


前者很好理解,廣告是典型的媒體收入方式,有硬廣、軟廣(也就是軟文)、品牌活動,和平臺補貼等等,能夠賺到的可多可少,取決於你的粉絲基數和轉化率,也就是多少人在看了你的文章後,願意為這個產品買單。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後者的難度,則相對較高一點,按照難度從低到高可以有三種形式:


一是為電商導流,獲得交易佣金,比如,你把這篇文章拉到末尾的那個鏈接,只要點進去買這本書,靈遙便可以拿到10-20%的分成;


二一個是開設網上商城,比如,你在某些公眾號下面看到的自選商城;


三一個是自己設計、生產和售賣的特色產品,也就是你看到的各種網課了。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之所以會這麼分級,主要是因為賣自己的東西,拋開開發成本,是要以個人/工作室的品牌來背書的呀~


因此,你如果也想要涉足知識付費這個領域,最好的方式是找一個池塘足夠大的魚池,前期先靠無償分享,來賺取平臺的廣告,支撐你的日常運轉,然後等到了合適的時間後,再靠賣貨、賣課賺錢。


以上,便是全書的內容。


靈遙看來,自媒體時代,才是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了平臺上的創作者,靠著自己的技能和經驗分得一桶金。


知識付費時代,你除了花錢買課,還能做些什麼?|《付費》


但是,與傳統企業一樣,最終能夠走多遠,還是與你的產品生產,和推廣宣傳密切相關,同樣是實體經濟下的那一套玩法。


因此,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在知識付費時代成功逆襲做了「網紅」的人,也是實體經濟時代的那群佼佼者了。


願你玩得開心~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