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同時去世的兩個人,似乎已預示了兩國未來的命運

中國和美國是現在世界上最受人矚目的兩個國家,雖然兩個國家在某些方面有著一定的共性,但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差異和隔閡,而這種差異在近代歷史中體現的尤為明顯,以中國定義的近現代史為例(1840但1978),美國那邊是南北戰爭後迅速崛起,先是在經濟上領跑世界,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成為超級大國,而中國則是在列強,農民起義,軍閥割據,侵略戰爭,內戰後經歷了百餘年的民族陣痛。而這種高下之分似乎早在中國邁入近代的半個世紀前就已經註定了,這就是1799年同時去世的兩個國家首腦,乾隆和華盛頓。

順風順水的早期生活

1711年,乾隆出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此時還是四阿哥的雍正)東書院“如意室”,自幼聰明,在康熙去世的前一年,垂垂老矣的康熙皇帝見到了年僅十歲的乾隆,甚是喜愛,將其帶入宮中,並在巡遊避暑山莊時將其伴身隨行,而康熙對年少乾隆的喜歡也為雍正的繼位提供了更多的籌碼,以至於成為了雍正立其為儲君的重要原因。而自己的三個長兄兩個夭折,一個放縱不謹,被削宗籍,使得乾隆即位的過程中變得一馬平川,而自己的父親雍正更是一個短命皇帝,在位十三年去世,乾隆在二十四歲的最好年紀榮登帝位,開始了執掌後來整個十八世紀這個東方帝國的命運。

東西方同時去世的兩個人,似乎已預示了兩國未來的命運


十全五功,“合格”的帝王

關於乾隆,主要來看一下其一生中所誇耀的十全武功,通過康熙、雍正兩朝發展,清朝國力達到鼎盛。“乃知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棄固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正是基於乾隆的這些理念,於是有了面對試圖隔離中國版圖的一次又一次平板,從乾隆三十一歲的平叛大小金川到八十一歲時平叛廓爾喀,整整五十年的時間裡,共有十次,也就是所謂的十全武功,“既不強取他國之寸土,亦不無故輕讓我寸土於人。”關於乾隆的一生,爭議很多,由於其閉關自守,使中國再一次失去了鏈接近代文明軌道的機會,然而作為一名封建帝王,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分內之事,至少維持住了整個國家的版圖,而其統治時期,人口也是增加了百分之二百,達到了三億。

東西方同時去世的兩個人,似乎已預示了兩國未來的命運


權力制約下,華盛頓的無奈

目光來到同一時期的北美大陸,1776年7月4日,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分裂分子”五人委員會在提交給大陸會議一份草案後,最終分送十三州的議會簽署及批准,這就是宣誓政府的“正當權力是經被統治者同意所授予的”獨立宣言。轉眼過去了十幾年,美國已經獨立,而整個國家卻缺乏全國性的行政和司法機構,《邦聯條例》下的美國隨時面臨著分裂的風險,此時目光的焦點再次來到當年獨立宣言起草的費城,1787年6月21日 ,39個制憲會議代表簽署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提交給國會後,獲得了十三個州中九個的同意,正式生效,權力必須在法律的監督下的運行,憲法高於一切,即是是美國的國父華盛頓也不能例外,因為“我們應該假定每個人都是會拆爛汙的癟三,他的每一個行為,除了私利,別無目的。”雖然上面這句漢密爾頓的話比較辛辣,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心中的幽暗意識,沒有人會是真正的好人,特別是在權力面前,所以憲法這種最客觀的東西才有了存在的必要,華盛頓不做皇帝不是不想做,身處那個環境下或許才能體會到華盛頓所謂的功成身退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奈。

東西方同時去世的兩個人,似乎已預示了兩國未來的命運


不論生前是誰,幹過什麼,面臨的死亡確是相同的,1799年,禪位訓政的乾隆和迴歸莊園的華盛頓都去世了,兩個人雖然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可比較的地方,卻都在十八世紀的尾聲時撒手人寰,其中歷史的寓意或許冥冥中能感知,而後來的兩架馬車也是在不同的軌道上朝著不同的方向行駛,更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各自留下了不同的轍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