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南蠻"?一文讀懂中國古代 "南蠻"所指人群的變遷歷程

引言

"南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地域歧視的詞語。那麼,"南蠻"一詞是怎樣產生的?有怎樣的含義?哪些族群又被冠以南蠻的稱號?南蠻的指代有沒有發生過變化,走進本文,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南蠻"最早的劃分與詞義?

"蠻"一詞最早來源於早期華夏人群對於周邊人群族別的劃分。中國最早關於政區地理的《尚書-禹貢》中就有"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的說法。這裡講述對周邊人群的統治方式,"王畿千里",而三百里之外,就是蠻人居住的地方了。《周禮》也記載:"王畿之外有九服,侯、甸、男、邦、採、衛、蠻、鎮、藩"。周代除了王所直接治理的王畿之外,分九服進行治理。東漢經學家鄭玄註解說:"要服即蠻服"。這是指要服的蠻族,要對周天子表示臣服,要向王朝進貢土特產作為賦稅。但蠻服之外的國家,只需口頭服從周天子就行了。且按照《周禮》的說法,蠻服是在九州範圍的最外圈,

由以上的介紹,我們還有一個發現,那就是蠻族是早期印象中距離華夏人群最近的族群。而據《路史》,蠻都麻解,最初就建在洛陽附近。在早期中國,蠻族可能是沒有加入華夏族群的部落。我們都熟悉的傳說皇帝大戰蚩尤,皇帝部落和蚩尤部落本來都居住在中原,兩個部落發生戰爭,蚩尤失敗之後,向南逃竄。這可能就是華夏族與蠻族鬥爭的反映。在舜帝的時代,有

"蠻夷猾夏"的記載,歷代學者對"猾"的理解都是"亂"。而從史書記載我們也可以發現,在,舜、禹兩代不斷有南征蠻夷的記載。據《史記》記載,舜帝就是死在南巡的路上,葬在零陵(今湖南寧遠縣附近)。

誰是

(漫畫 蚩尤)

在戰爭中,失敗的族群南遷,漸漸地。"蠻"與"南"漸漸搭配起來,被稱為"南蠻"。隨著南蠻族群的南遷,他們的稱呼也跟著同時南遷,華夏族逐漸將生活在自己南部的所有族群都統稱為南蠻。漢代時,南越的首領趙佗就曾上書抱怨漢朝稱自己為南蠻。而且在秦漢時期,華夏族對於周邊族群有了系統性、地理性的劃分,那就是:"中華夏、南蠻、西戎、北狄、東夷"。學者認為這種劃分是受五行學說影響而產生的。"蠻"自按照甲骨文的字型,是會意字,大概是說的話像"絲"一樣,是從語言角度描述的。漢人許慎編的《說文解字》將"蠻"歸屬於虫部,應該是按照生活於水邊的習性劃分的。但受儒家"夷夏之防"思想影響,華夏對這些族群進行貶斥,"蠻"漸漸成為野蠻、不文明的代言詞。

楚國的"南蠻"身份

史書記載最早明確被冠以"南蠻"稱號的是楚人。楚人最開始也想融入華夏族群。楚最早受封於周成王時期,周成王封熊繹為子爵,命其"鎮爾南方,無侵中國。"熊繹受封子爵,周天子舉辦宴會,其連入場的資格也沒有,只配守著火燎。楚君一直試圖請周天子賜封,但周天子很忌憚勢力一直在壯大的楚國,並沒有答應,並不斷向南方用兵。周昭王就死在南征的路上。齊國向楚國興師問罪的一個原因就是"

昭王南征而不復"。

誰是

紀錄片風雲戰國 熊繹

但同時,楚國的勢力在不斷壯大,楚國兼併了周圍的許多小國,南方漸漸剩下楚國一個大國。楚國難以受到華夏承認,便自稱為王。楚君熊渠曾講:"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楚武王入侵姬姓國家隨國,並要挾周天子說稱:"我蠻夷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春秋時,楚國的強大與對華夏造成的威脅,使得華夏諸國對於楚國十分警惕。華夏的士人也將楚人等同於野蠻和不文明等同起來,管仲輔佐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其中的夷就包含楚國。

誰是

紀錄片風雲戰國 楚武王熊通

但到了春秋後期,實際成為晉、楚兩大國的角逐。楚國的實力讓任何國家不敢小覷,楚國原本被排除在華夏諸國盟會之內,但其漸漸成為盟會的盟主。楚國不斷北進與華夏諸國打交道,漸漸被各國所接納。同時,楚國也以華夏自居,不再認為自己是蠻夷,反而將楚國更南部的國家視作蠻夷。《左傳》記載,春秋後期楚國大夫子囊曾說道:"(楚國)撫有蠻夷,奄有南海,以屬諸夏。"楚國已經自豪地宣佈自己是華夏的一員。

新的"南蠻"

隨著楚國的華夏化,帝國更南部的民族被冠以南蠻的稱號。據《後漢書》記載,這些被稱為"南蠻"的族群主要有三支:武陵蠻、板楯蠻和稟君蠻。楚國活動的核心區域在今湖北省一帶,而這三個南蠻聚居在楚國核心區域更南部。

武陵蠻又稱"五溪蠻"、"盤瓠蠻",大致分佈在今湖南西部。相傳武陵蠻是盤瓠的後人,盤瓠本是黃帝養的一條狗,黃帝因為與犬戎作戰十分憂慮,下令若有人能帶犬戎大將吳將軍頭來見他,便賜其黃金千兩,並把女兒嫁給他。結果有一天,盤瓠叼著吳將軍的頭回來了,黃帝想要反悔。但其女兒為了父親,主動嫁給盤瓠。於是盤瓠馱著黃帝女兒來到南山,他們生六男六女,六男六女繼續繁殖,壯大為武陵蠻。這樣的傳說,有中原士人故意貶低南蠻的意味,但其中也包含華夏群體認為天下子民都與黃帝有關的邏輯。但實際上,據民族學家解釋,盤瓠蠻可能只是一個以狗為圖騰的部族。

誰是

盤瓠 圖騰


稟君蠻居住今湖北省西南部,稟君蠻則認為其族是稟君的後代,相傳稟君因射殺邪神保護百姓,被推舉為王。他死後魂魄仍化為白虎保護部族。板楯蠻則居住在今重慶市東部,相傳秦國有白虎傷千餘人,秦昭王招募殺虎的勇士,南方有一個夷人,拿白竹作了弓弩,射殺了白虎。他就是板楯蠻的祖先。按照民族學家解釋,這兩個蠻族其實是敵對部族,按照地理分佈,其實他們分佈之地也很近,故一個以白虎為圖騰,另一個卻以射殺白虎為傳說。

"南蠻"的再度轉移

隨著秦漢帝國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不斷加強對這些蠻夷的管理。一方面,中央政府想要讓這些蠻夷向普通的編戶齊民一樣,繳納賦稅。但是這些蠻夷已經習慣了傳統,即只向統治者象徵性的給予一點貢賦。另一方面,這些蠻夷的族群規模越來越強大,足以威脅到帝國的統治。於是,東漢時期,這些蠻族成為東漢政府的一大困擾。於是,頻繁爆發政府與蠻族之間的戰爭。

誰是

三國演義 孟獲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不斷,北方漢人大規模的向南遷移,於是北來漢人開始向南蠻爭奪生活空間。尤其在六朝時期,也就是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政府在南方立國,需要不斷加強統治,來應對北方的威脅。於是政府不斷向這些蠻族用兵,逼迫他們"順從王化"。於是,六朝與南蠻的戰爭都持續不斷。而且,同時有很多漢人為逃避賦稅,也逃入山中,自稱為蠻。這一時期的民族鬥爭與融合入可謂如火如荼。經過四百餘年的鬥爭,大部分南蠻順從王化,漸漸融入華夏族群。少部分則向更偏遠的山區進行遷徙。

唐人在編纂《隋書》時,曾有過這樣的總結:"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㐌、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其俗斷髮文身,好相攻討。浸以微弱,屬於中國,皆列為郡縣,同之齊人。" 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大融合,已經沒有大規模的被稱為"南蠻"的族群,而是各地小支散居的蠻族,到了隋唐兩宋,對於南方小聚居的蠻夷,則是採取羈縻制度,對其部落首領加以委任封賞。

誰是

瑤族

宋代是南方民族史上一個轉折點,到了宋代,很多南方族群有了屬於自己的民族稱謂,而不是以"蠻"概括,如瑤族、苗族、壯族等。元,明時期,產生土司制度,委任少數民族首領擔任路、府、州、縣長官。到了清康熙,雍正時期,則開始實行改土歸流制度,國家派遣官員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治理。

讀史淺說

中國南方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精彩的歷史。在中國歷史早期,被稱為"蠻"的民族在與華夏族的鬥爭失敗後,向南遷徙,而將這一稱呼帶到南方,漸漸有了"南蠻"這一稱呼。楚國是第一個被公認有實力的"南蠻",但楚國在與北方華夏民族的鬥爭與融合中,自稱為"華夏"而否認自己為南蠻。到秦漢時期,南方又出現幾支有勢力的南蠻,給帝國造成困擾。但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政權的南遷,使這些南蠻要麼歸順王化,要麼繼續向南遷徙。南蠻群體成為小支的勢力。到了宋代,對南方族群"蠻"的統稱漸漸不再使用,出現一個個屬於自己的民族稱呼,如苗、瑤等。

有趣的是,由於"南蠻"這一詞語漸漸被賦予歧視性,導致這一詞語的使用範圍也不斷擴大。在漢人之間,南蠻也被相互稱呼。在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就自稱華夏,稱南方政權為南蠻。宋代以後,南方士人憑藉科舉崛起之後,北方士人譏其為南蠻,"南蠻"成為地域歧視的代名詞。時至今日,"南蠻"仍是我們的日常用語。

參考文獻:

《十三經注疏》、《史記》、《後漢書》、《隋書》

吳永章:《中南民族關係史》,民族出版社,1992年。

何光嶽:《南蠻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