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40歲以後肌肉就開始丟失,為什麼很多人反而會胖呢?

蘇蘇90869


有一些研究發現,在我們30歲開始肌肉就會逐漸有流失,男性更為常見,肌肉流失的情況從75歲開始逐漸加速,所以我們卻捏捏一些長壽老人的手膀子,就光溜溜的是一層皮,毫無肉感,既不是脂肪更不是肌肉。科學家還發現,大部分到80歲的人肌肉的含量都會比年輕時下降至少30%,但我們卻想不到什麼好辦法來維持肌肉的含量,隨著年齡的增加,自然規律決定了我們的代謝減慢,身體機能也有所下降,肌肉也會有所損失。一些群體的肌肉損失較多,和遺傳因素中“肌肉減少症”也有密切關係,總之,肌肉其實也和我們的骨骼一樣,30歲左右就會逐步開始下滑,而這個過程我們只能延緩無法阻止,只有在我們身強力壯的時候讓它們生長更多更好,才有資本供我們慢慢消耗,所以即使年輕也不要揮霍自己的身體健康,經常參加適當的運動,均衡膳食。

30歲以後肌肉含量就開始慢慢下降了,那為什麼很多大叔大媽還變胖了?他們不應該也瘦下去嗎?其實就是因為肌肉含量下降了反倒是更容易發胖,因為肌肉的耗能明顯是高於脂肪很多的,比如在冬天,肌肉中線粒體多,產熱耗能也高,但我們會覺得沒有那些身體單薄的人那麼怕冷。肌肉多,我們的基礎代謝耗能更高,能幫助我們消耗更多的能量,我們年輕的時候多吃一個雞腿也不怎麼長肉,40歲你讓我天天加雞腿估計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為什麼說減肥的時候應該配合運動一起?其實並非運動能消耗很多額外熱量,就是因為運動能夠提高我們的心肺功能、能夠維持肌肉含量,這一切都能提高我們的基礎代謝耗能,基礎代謝耗能在身體中耗能佔比是最大的,它的提高讓我們不宜肥胖。相對於年輕人來說代謝降低,活動少,肌肉減少耗能減少的中老年群體,就更容易發胖了。有一個詞叫“中年發胖”,大部分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己肌肉下降,活動降低,代謝減緩後還吃得和年輕時候一樣,自然也更容易長胖了。

一部分注意飲食的男性可能還能保持比較精幹的身材,不過女性基本是沒逃脫髮福的威脅,一是因為運動的嚴重缺乏,另一點是雌激素的大量下降,它們都可能讓我們更容易體型臃腫。很多中老年女性工作沒有年輕時候那麼繁忙了,家務事也更多分配給丈夫和孩子了,自己每天運動減少,喜歡坐著和鄰居打麻將或看電視,喜歡躺著,這樣一來本來代謝就降低,現在運動也減少,基礎代謝耗能更低了,如果還愛嗑幾個瓜子,那體重噌噌噌就長上去了。而且姑娘們不像年輕的時候雌激素豐富,雌激素有個特點就是擅長把脂肪運輸到大腿、臀部、胸部堆積起來(可能和性別特點,妊娠有關係),所以即使年輕女性有點微胖,她們的腰普遍還是比較細的,S型還是挺明顯的,但中年大嬸們一般都是水桶腰,那就是因為不再受到刺激素的保護了。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當保持適當鍛鍊,均衡營養,不要為了減肥而節食,減肥的目的是“增肌減脂”,而不僅僅是減少體重。只有增加骨骼和肌肉的強度後,我們人到中年身體才能更強健,而更不容易患上骨質酥鬆或體態發福。


只有營養師知道


這個問題問得正好是關鍵:肌肉丟失,就更容易發胖啊!

提問者是把肌肉和脂肪混為一談了。

人的體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脂肪部分,骨骼肌和內臟器官(其實主要也是肌肉),還有就是骨頭啦。

骨頭隨著年齡增長,只會越來越輕的,因為會逐漸出現骨質疏鬆啊。

肌肉呢,在40歲之後,如果不刻意鍛鍊增肌,就會出現減少。肌肉少了,人就會看起來鬆垮。

鬆垮只是好看不好看的問題,但麻煩之一在於,肌肉少了之後,人的血糖控制能力就會下降,非常容易出現餐後高血糖。這樣就容易發生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

另外一個麻煩是,肌肉少了,人的代謝率就會下降。代謝率高,消耗卡路里的能力就強。小夥子吃得多而精瘦,力氣大而不怕冷,是因為他們代謝率高,吃到的卡路里都變成了“活力”和“溫暖”。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越來越少,力氣小了,容易疲勞,產熱能力下降,吃進去的那麼多卡路里怎麼消耗掉呢?稍微多一點,就會變成肥肉攢到身上了。

反過來說,飢餓減肥的時候,因為營養不良,造成肌肉丟失,然後基礎代謝下降,然後人就更容易發胖。體重反彈之後,不僅體脂率比以前還要高,而且也更容易患上三高!這就是所謂“易胖難瘦”的體質了。——是自己作出來的。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吃夠營養,加強健身,增強肌肉。這樣,代謝率提升,活力增強,人就能夠適度享受美食而不發胖啦!


範志紅註冊營養師


確切地說,很多人從30歲開始,就已經出現肌肉流失現象。年齡越大,肌肉流失的速度也越快。而對於那些,長期臥床、缺少運動、平時又不補充適量蛋白質,甚至合併有糖尿病、重症肌無力、肝硬化、腎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則肌肉流失的速度會更快。



但是肌肉流失,與40歲左右,人到中年發胖(習慣上稱為“發福”),兩者本身沒有多大關聯。肌肉流失了,但如果脂肪增多了,形成了滿身的贅肉,同樣會發胖的。

至於說人到40,為什麼會發胖?

原因很多。

1、人到中年,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會逐步下降的。打個比方,你在青年時,吃同樣一頓飯,過4~6個小時左右,差不多消耗完了;但到了中年,由於基礎代謝率下降,過了4~6個小時,可能還剩下一點熱量沒有被消耗掉,然後被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起來了。這樣反反覆覆下來,堆積在腰腹部的多餘的脂肪就越來越多了,人也就“發福”了。



2、40歲以後,大部分人,家庭事業有成了,於是心寬體胖,吃喝應酬多了,運動鍛鍊少了;或是家庭事業方面,比較失敗,開始酗酒、麻將消遣,運動鍛鍊也少了,同樣加速了發胖的進度。

3、40歲以後,某些疾病開始侵襲,如糖尿病、皮質醇增多症等本身就容易造成肥胖。或是開始出現其它疾病,需要應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也會誘發肥胖。


4、研究發現,中年以後,體內一種叫做DNA-PK的酶的活性會逐步增強。而這種酶能夠促進營養成分向脂肪的轉化,從而導致中年“發福”。


內分泌糖尿病醫生小白


人到中年肌肉開始丟失,但是脂肪卻很容易產生。這是器官衰老的表現,屬必然現象。且體內脂肪分佈有改變的趨勢,全身體脂大部分傾向於堆積在身體內部,而不是在皮下。眾所周知,肥胖是目前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許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腦梗死、糖尿病等都與肥胖有關。


生理因素

肌肉丟失導致基礎代謝降低及運動的能量消耗減少。人體肌肉總量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這被稱為肌肉丟失。40歲左右,人體肌肉總量開始明顯減少。而肌肉不僅自身在不斷完成著新陳代謝過程,而且它還調節著人體有機體總體的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過程。人體骨骼肌中包含了50%~75%的身體蛋白總量,這使得骨骼肌成為了主要的氨基酸代謝組織。同時,骨骼肌還是糖代謝的重要場所和糖原儲備庫,因此,骨骼肌對機體糖代謝也有著不可替代的調節作用。人體肌肉總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有機體的基礎代謝率,肌肉質量越多,基礎代謝率越高,健康狀況就越好,患慢性代謝綜合徵的可能性就越小。基礎代謝率降低,運動的能量消耗減少,容易熱量過剩,導致大量脂肪生成引發肥胖。



年齡增長引起的內分泌變化造成脂肪重分佈。婦女閉經引起內臟脂肪增加提示性激素對脂肪分佈有重要影響。性激素和生長激素動員脂肪分解,而可的松及胰島素則蓄積脂肪,內臟脂肪蓄積者其性激素和生長激素分泌減少;年齡增長使睪丸素分泌減少,而睪丸素的水平與體脂肪率、內臟脂肪量相關。



社會因素

一般來說,收入水平較低者會認為肥胖有益,容易獲得社會認可;收入較高者則認為肥胖不利於健康。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社會對肥胖的認可度較高。而4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大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吃喝不愁的情況下,肥胖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值得欣慰的是,人們對肥胖的危害越來越重視。很多人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去控制體重,避免肥胖。但戴醫生還是要提醒您,肥胖固然有害,但體重過輕也一樣不利於健康。適宜的體重才是關鍵。對比您怎麼看?



呼吸科戴醫生


恰恰是因為肌肉的流失,才會導致身體的更容易發胖!

肌肉的流失與體重的增加並不矛盾,因為脂肪重量的增加速度更快!肌肉的保留是以體力勞動或者負重鍛鍊為基礎的,如果沒有經常的的中等以上的體力勞動,或者負重鍛鍊,那麼到30歲以後,肌肉就開始明顯的流失。此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力量沒有年輕時大了,吃飯也少了。如果繼續不加以關注,隨著年齡的增加,肌肉的流失速度就會更快,力量的下降也更為明顯。

隨著肌肉的流失,身體的基礎代謝水平也跟著下降,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脂肪開始堆積。雖然吃得相對年輕時少了,但相對現在的消耗,熱量等攝入還是多了,因此脂肪就開始堆積了。此時就會陷入“肌肉流失導致代謝降低-脂肪堆積-體重增加”的小圈圈。加上到了中年,工作上已經略有成就,日常的應酬多了,熱量的攝入自然也容易超標了。熱量超標,肌肉流失,多出的熱量很容易就會被轉化成脂肪,在身體內堆積起來。而且中年後因為家庭工作的繁忙,佔用的時間自然要多很多,留給鍛鍊的時間就少了。這就相當於沒有了保護肌肉的手段了,因為肌肉的特點就是用得越少,越容易流失。

還有一句話:“心寬體胖”。到了中年,雖然工作家庭壓力大,但各項事情都基本穩定,心情相對沒有那麼的緊張,消化自然也好多了。加上有家人的照顧,三餐相對有規律了,不用像年輕那樣三餐無時了。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營養的攝入和吸收比年輕時相對多些、容易些,胖起來的概率自然也大了。

所以,無論男女,到了中年後,隨著肌肉的流失,脂肪的堆積會加速,此時不進行有效的運動,體重反而增加的更快,而且增加的更多是脂肪,對健康的危害更大!


之心老師談健身


說到40歲以後肌肉開始丟失,肯定很多人會質疑,因為生活中單從外形和體重來看,40歲以後的人發福的居多。其實肌肉丟失和發胖是可以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的,這並不矛盾,人的體重除了肌肉,還包括脂肪和骨骼,很多人看起來胖,多數是脂肪的堆積造成的。

我們所說的肌肉丟失,從醫學上講,被稱為“少肌症”,它是由一系列原因引起肌肉的丟失,肌肉的力量和功能的下降的綜合徵。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年以後,特別是老年人,據相關數據顯示,多數人40歲以後肌肉開始丟失,過了50歲以後,丟失的速度還會加快。

引起肌肉減少的主要原因有:①體內激素內分泌的紊亂,肌肉的合成減少,分解增加,從而引起肌肉的減少。②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不少老年人誤以為人老了以後瘦點好,所以刻意控制自己的食量,而且控制食物的種類,有些人基本只吃素食,營養搭配出現了偏差,主要是優質蛋白攝入量少,這也是肌肉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中年以後雖然體重在增加,但是肌肉在減少,這種現象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年齡,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認知,改變生活習慣,改變飲食習慣去延緩身體的衰老,比如均衡飲食,適當鍛鍊,規律作息,每天改變一點點。

本期答主:蘇紅,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因為新陳代謝減緩了,又很少運動。運動不足會造成血液循環不佳以及基礎代謝不良,會使體內代謝廢物蓄積,從而造成肥胖。肌肉和贅肉還是有很大區別,不是說肌肉流失了,就不會胖,同樣體重的人,都是肌肉和都是肥肉看起來肯定是一個精壯一個胖,胖跟壯是不一樣的。堅持健腹輪鍛鍊,不僅能能使肌肉更加緊緻發達,還能舒緩心情,排解壓力,有利於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健腹輪健身


我反正是胖了 人到中年 生活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