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洞穴村落之謎

  山洞中有一個穴居著五十多戶人家的村落,在今天,這樣的村落您聽說過嗎?

  峰巖洞屬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南屏鎮安王辦事處,是一個漢族聚居的自然村落,由於地處地形複雜的喀斯特山區,至今尚無公路直通村裡。從廣南縣城出發,一路上,岩石裸露、草木不生的石山石峰及深凹的小面積岩溶盆地隨處可見,峰巖洞便坐落在其中一個山坳的山腰間。從遠處看,峰巖洞口像一個張著大口的青蛙嘴,周圍的石壁上留下了雨水沖蝕的痕跡,要不是洞口附近零星分佈的幾戶人家,很難看出這是一個有五十多戶人家的村落。

中國最後一個洞穴村落之謎

峰巖洞

  在洞口外,只見一片不太寬敞的地上,橫列著兒座石墓,洞口正前方有一用石頭砌成的大水池。這大概是峰巖洞村的人畜飲水池吧。繞過水池,站到洞口,俯視洞裡,整個峰巖洞一覽無餘,只見用蔑笆、泥巴建築的房屋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洞內,因為是在洞裡,無風雨吹淋之憂,大多數房屋都無屋頂。

  抬頭仰望穹形洞頂。抬頭仰望穹形洞頂,只見倒懸的鐘乳引石已呈現黑色,那是長年累月煙熏火燎的結果。

  峰巖洞是石灰岩不斷被水溶解而形成的洞穴,洞中有滴水,並且白天還有一段時間可以照到太陽,這樣就具備了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據說,一千多年前有一李姓人家為避戰亂最先搬進洞里居住,以後住在洞外的徐家、何家、周家以及住在城裡的唐家又陸續遷入洞中。隨著遷入人口的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了一個有一定規模的村落,在村裡六姓中,任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遷入洞中的。

  白天,比起戶外,洞裡十分陰暗潮溼。夜晚,洞中更加陰冷,抬頭只見被煙燻黑的穹頂,沒有星星,沒有來自遙遠星空的感受和遐思,人們最多就是坐在有黑白電視機的人家裡看那只有一兩個頻道的電視節目,而婦女們則坐在昏暗的燈光下做那永遠也做不完的針線活。大概是第二天要趕早做活計的緣故吧,不到十點,洞中已是一片寂靜,除有一兩聲狗叫聲從洞口傳到洞尾外,已聽不到白天嘈雜的聲音。

  現今峰巖洞共有五十六戶人家三百餘人,除近一二年搬出洞外的兒戶人家外,全部穴居洞中。洞中除人居住外,還廄養有牲畜,因而目前洞內已顯得相當擁擠。

  峰巖洞是一個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貧困村,在那裡,最常見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具,要麼是木製、竹編,要麼是石頭打製,全村除有兩臺電動碾米機外,糧食加工大多還靠石磨。由於每年人均收入太低,有時只夠用來買點糧食和鹽,因此根本無法添置其他物件,除房產、牲畜以外,有臺縫紉機已算是那裡的有錢人家了。

  說到洞穴村落,也許人們會聯想到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其實不然,峰巖洞人樸實厚道,見多識廣,對外面的世界瞭如指掌。在洞中,村民們和睦共處,互相幫助,正像一位村民所說:“巖洞使我們有了很強的擬聚力,大家不僅能和睦共處,而且能共同分擔困難,共同尋求發展。”

中國最後一個洞穴村落之謎

峰巖洞

  峰巖洞人雖穴居山洞,經濟落後,但村民們對文化教育卻相當重視,因為他們不想再讓後代吃苦頭,走自己的老路。其文化、教育的發展水平在安王辦事處所轄的9個村寨中,甚至在南屏鎮中,可算中上水平。峰巖洞旁邊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在那裡,每個孩子一到讀書年齡就可進學校讀書,一直可以讀到小學畢業,至於再往上讀,就要視家庭的經濟情況而定了。到目前為止,他們已有了自己本科畢業的醫生了。前些年,在政府的幫助下,這裡通了電,井架設了電視衛星轉播天線,通過電視,縮短了村民與外界的距離,使村民不再有與世隔絕的感覺。

  這裡的村民平時忙完地裡的活後,還幫人做做石匠活,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解決溫飽。而對於有剩餘勞動力的家庭來說,一般都是外出打工,一年半載才回來一趟。打工掙來的錢大都攢積下來,以便今後搬岀洞外蓋新房之用,這恐怕是峰巖洞人生活中最大、也是最難實現的願望了。

  實際上,峰巖洞是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村,在那裡,維持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水、土、陽光都是極端缺乏。當初遷入洞中居住的幾戶人家僅靠岩石的滴水就可維持生產生活用水,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岩石滴水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這樣人們只有靠自然降雨了。在峰巖洞地區,雨水較充沛,但由於滲漏嚴重,蓄水相當困難。為了生存,人們便在洞外約二公里遠的山坡上掘石挖井,但所挖井水,也只夠從9月到翌年二三月間的需用,以後又得靠岩石滴水了。

  在巖峰洞,家家產戶的房頂上都有一根頂端帶有用樹皮做成漏斗的竹竿,這是用來接岩石滴水的。在洞中,兒乎家家都有一口帶蓋上鎖的井。說是井,其實只不過是家家產戶用來代替水缸積水、存水的地下水坑罷了,為了把岩石滴水引到井中,井區佈滿了長長短短、縱橫交錯的竹槽和大大小小的水漏。岩石滴水的水質較好,村民一般不輕易取用,只有到了洞外實在無水可取時,方才視其所需定量取用。

  從峰巖洞到洞外水井挑水,由於全是山路,人們來回一越就要五十多分鐘。如果遇到乾旱,井水乾涸,則要到幾十裡以外的地方去馱水,來回一趟需一天時間。水的奇缺,使村民視水如油,捨不得浪費一滴水,就是我們這些省城去的,被村民們視為貴賓的人,居住了七八天也沒有得到一兩盆水好好地洗洗臉和腳。

中國最後一個洞穴村落之謎

峰巖洞

  1990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支持下,村民們集資出力,自行設計建成了一個人富飲水蓄水池,使峰巖洞人暫時擺脫了人畜飲水的困難,但由於所蓄水量有限,村民們還是不輕易浪費一滴水。

  峰巖洞周圍,到處是石骨嶙峋的岩石,岩石之間間或有一兩塊可以用來耕種的旱地,最大的一塊就是洞前山坳的一塊,約十畝,按戶分配,每戶約一二分。其餘一些零星分散的地,幾乎是夾在石縫中。由於可耕種土地少,峰巖洞人便不斷地砍伐周圍樹木升墾荒地荒坡。即使這樣,整個村所轄地域裡的土地仍少得可憐,每年收穫的糧食都不夠吃,還得購買國家的返銷糧。

  據老一輩人講,過去峰巖洞周圍,隨處可見長在石縫中的參天大樹,在海拔一千一百米以上的地帶,全是森林覆蓋,然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開荒種地的面積不斷擴大,森林也逐步消失殆盡。目前除部分山頭尚存少量樹木外,絕大多數已成荒山。森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天然屏障,失去森林,也就失去了良田,如今,峰巖洞的土地,除最大的那塊還算得上是基本解決了排澇問題外,其餘的土地每年都要受到山洪淹沒的威脅。

  為吃飽肚子,峰巖洞人不願意放棄哪怕只有巴掌大的一塊地,在石縫中,在每一個石坑中,到處可見村民們栽種的包穀和紅薯。為了改造山地。村民們一有空便撬石壘的,甚至從兒十里以外的地方背土來築臺地,可以說峰巖洞人是惜土如金。

中國最後一個洞穴村落之謎

峰巖洞

  在峰巖洞中,局部地區每天大約有四個小時的日照,而有的地方則長年累月見不到陽光,由於洞寒陰冷,風溼病成了這裡的常見病。由於長期見不到陽光,有的孩子十二歲就得了關節炎,幾乎癱瘓,大人每天都要把他背出洞外曬半天太陽。久居洞中的人對陽光的渴望是常人想象不出的,如果地裡的活已幹完,哪怕只有很短的時間,村民們都要來到洞口那塊不太寬敞的空地曬曬太陽,嘮嘮家長,這也許就是村民們最好的享受了。

  峰巖洞人是勤勞的,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幹活,直到太陽落山方才收工回家,真所謂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但就是這樣辛苦勞作,仍然填不飽肚子。也許人們會問,峰巖洞人的付出為什麼總是得不到回報呢!其實到過那裡的人一看便清清楚楚,峰巖洞的生態承載力已達到極限,村民們在努力,仍然擺脫不了貧窮和落後,就是過去靠破壞生態資源維持的較理想生活,最後也會遭到大自然的遺棄甚至懲罰。如今,峰巖洞的文化、教育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是有了發展,但在極度貧瘠的土地上,經濟是越來越落後,生活是越來越艱難,正如一位在當地作社會調査的學者所言,他們已是“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越窮越苦,越苦越窮,越窮生態環境越遭破壞,生態環境越破壞人越窮",實際上,這種越陷越深、不折不扣的惡性循環,就是峰巖洞地區貧困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