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葬”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巖葬”?

巖葬在我們中國南方分佈的地域十分廣闊,延續的時間也很長。因而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代,這些巖葬的安葬場所、它們的形制、它們的喪葬禮儀習俗、以及使用這些葬俗的民族集團本身的文化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並形成了種類紛繁、形形色色的巖葬。由於年代的久遠,許多使用巖葬的民族相繼離開了他們原來聚居的地區,有的民族更是從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所以這些千年的古蹟更令人感到撲朔迷離、神秘莫測。


“巖葬”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巖葬”?


  正因為如此,從古至今人們在對它們進行鍥而不捨的孜孜探索中,也是各執12見,看法紛紜,而對於這種葬俗的命名也是多種多樣,不下二三十種。在古代,有將它們稱為“棺”的,例如懸棺、沉香棺、鐵棺等等;有將它們稱為“船”的,例如架壑船、仙船、龍船、敝艇等等;有將它們稱為“函”

  的,例如仙骨函、仙函等等;有將它們稱為“葬”的,例如仙人葬、鬼葬山、葬堂等等;也有將它們稱為“洞”的,例如蠻子洞、蠻洞、僚洞等等;還有將它們稱為兵書匣、風箱、親家殿的……等等。到了近現代,學者們在對這類葬俗進行研究討論時也採用了各種不同的命名,例如懸棺葬、巖棺葬、崖葬、崖棺葬、幽崖葬、崖洞葬、崖墓、崖穴墓、崖坊、巖洞葬、架壑船、橫穴基等等。


  其實所有的這類葬俗都可以稱為“巖葬”,因為它完全不同於那種用水處理屍體的水葬、用火處理屍體的火葬、用風處理屍體的風葬、用鳥食處理屍體的天葬、用人食處理屍體的人腹葬,也完全不同於中國漢族人傳統的土葬。土葬是用土處理屍體,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最終將屍體用土埋入地下,土是放置屍體的場所,土是死者的歸宿。巖葬的共同之處是用山岩來處理屍體,最主要的特點是最終將屍體葬在懸崖峭壁之上或葬人洞穴巖腹之中,山岩是放置屍體的場所,山岩是死者的歸宿。

  在巖葬中還可以分為三種大的不同類型,這就是崖葬、崖墓葬和巖洞葬。使用這三種不同類型巖葬的人類集團不但存在著葬俗上的差異,而且在文化和民族歸屬方面也存在著差異。

  所謂的“崖葬”,顧名思義,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種將屍體安葬在懸崖峭壁上的葬俗,所以也有人將這種崖葬稱為“懸棺葬”。這種葬俗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就是將安葬的場所基本上都選擇在岩石山體的懸崖峭壁上,而這些懸崖峭壁又基本上都是面臨江河。那麼在這些懸崖峭壁上,我們的南國先民們又是如何來安葬他們死去的親人?據統計,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情況:

  崖洞葬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將死者安放在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崖洞的洞口一帶。在懸崖峭壁的下面,當我們翹首仰望時,一般是可以看見盛屍的木棺。對於這種放棺的洞穴,有時候要稍微加以修整,這主要是將洞的底部壘築填平,或者加設木槓,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放置木棺。

  崖緣葬崖緣就是指懸崖峭壁的邊緣。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將死者安放在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崖縫中,或者安放在由天然岩石層理自然形成的狹長平臺形狀的崖陰和崖墩上。當我們在懸崖峭壁的下面翹首仰望時,這些木棺基本上都可以看得見。當然,它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些崖縫和崖墩有的也要稍微加以填塞、架木和修整,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好地放置木棺。

  龕穴葬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一個龕穴,它的大小寬窄一般都是僅能放下一具木棺,而且在懸崖峭壁的下面就可以望見木棺。龕穴葬的龕穴又可分為橫穴和豎穴兩種。

  橫穴就是可以橫著放置木棺的龕穴。這種葬法可能是從崖緣葬中發展而來的。最初,人們只是尋找那些可以完全放置木棺的崖緣。後來,人們又利用那些基本上可以放置木棺的崖緣,並稍微向崖壁內加以開鑿修整,使它完全可以放置木棺。最後,人們乾脆就在懸崖峭壁上完全用人工開鑿龕穴,用以放置木棺,從而大大增加了可以利用的懸崖峭壁的範圍。這大概就是從崖緣葬發展到橫穴的龕穴葬的主要過程吧。豎穴就是可以直著放置木棺的龕穴,有的穴是口小腹大,宛如一個口袋。它的大小有的是僅能放置一具木棺,有的稍大一些而可以放置二三具木棺。當我們在懸崖峭壁的下面翹首仰望時,有的僅能容一具木棺的豎穴可以望見木棺的一端,但多數的豎穴都是望不見木棺的。這種形式的崖葬的出現,可能是受到了崖墓的影響。


“巖葬”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巖葬”?


  懸棺葬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孔,釘入木樁,再在木樁上放置木棺,一般是在23個木樁上放置一具木棺。

  因此,人們也將這種葬法稱為“崖樁葬”。我們站在懸崖峭壁的下面可以望見木棺的底部,這是真正的“懸棺而葬二 這種葬法可能也是從崖緣葬發展而來。最初,人們只是尋找那種理想的崖縫而直接放棺。後來,人們又在崖縫間填塞架木,用以放置木棺。最後,人們乾脆就直接在崖壁上鑿孔打樁,用來放置木棺了。

  而崖墓葬呢?就是將人死後葬在崖墓中。而一般所說的崖墓,就是在山崖的壁面以90度角向山腹內開鑿成墓室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墓穴。這種墓穴的規模有大有小,相差懸殊,墓穴的形式也有各種差異,但總的來說它們都是仿照人們生前的居室、宅院而開鑿的。崖墓有的是開鑿在十米或數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也有的是開鑿在緩緩的山坡上。崖墓基本上都是選擇在以砂岩構成的山體上開鑿。

  崖墓與崖葬之間有許多差別,其中最大的、最明顯的差別是:崖葬是在懸崖上安葬,而崖墓葬是在墓穴內安葬。也就是說,崖葬多是利用天然的地勢放置木棺,即使是人工開鑿也只是小規模的,只要能夠放置木棺就可以了。崖葬最注重的是將棺放置在懸崖峭壁上,因此崖葬基本上都沒有墓穴,木棺也是暴露於外的。崖墓葬卻是利用人工開鑿的崖墓安葬死者,而崖墓又是仿照生人的住宅居室建造的人工建築物。崖墓葬最注重的是將死者安葬在山腹中的石室慕穴內,因此慕穴一定是要封閉的。

  何謂“巖洞葬”?簡單地說就是將死者葬在巖洞中。這種巖洞的突出特點就是都為天然而幽深的石灰岩洞穴。因此,有人又將它稱為“幽巖葬”。它與崖慕葬不同之處是,巖洞葬的巖洞不是作為死者的墓穴,而僅僅是作為死者的葬地,因此洞穴口是不封閉的。這種巖洞葬大多都是選擇位於山腳下或山腰上的洞穴作為葬地,便於安葬時人們從洞口出入。這與崖葬將葬地選擇在懸崖峭壁上也是不相同的。


“巖葬”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巖葬”?


  崖墓基本上都是古代漢人使用的墓葬,而崖葬和巖洞葬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使用的一種葬俗,它們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在我國的東南地區,兩千多年以前曾廣泛地流行過崖葬的習俗。例如,在三國時期有一位叫作沈瑩的吳國地方官,他曾在丹陽郡作過太守。丹陽郡的位置在現在的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帶。他對東南沿海和臺灣一帶的風土民情非常熟悉,寫了《臨海水土誌》一書。在書中他記載了當地土著居民的崖葬習俗。這是我國目前的歷史文獻中所發現最早的關於崖葬習俗的記載。他在《臨海水土誌》中寫道:

  “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於棧格上,似樓狀。居處、飲食、衣服、被飾與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殺犬祭之,作四方函盛之,飲酒歌舞畢,乃懸著高山岩石間,不埋土中作冢槨也。男女悉無履。今安陽、羅江其民是其子孫。"書中提到的夷州,就是三國時期漢族人對於臺灣的稱呼,而安陽、羅江兩縣■大概在現在的浙江南部和福建東北部的沿海一帶。這種安家人,他們都居住在緊靠深山的地方,住的都是下面架空的房屋。這種房屋為竹、木樓式,下面是用木柱或竹柱架空,人住在上面的屋內,有樓梯供人上下。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風而避開溼氣,同時也可以防止蛇等野獸的襲擊。這是一種在南方溼熱多雨地區流行的建築,稱為“幹欄”

  建築。他們的葬俗十分奇待。當父母去世以後,要殺狗祭祀,並將父母的遺體裝入四方形的棺內,還要一邊飲酒一邊唱歌跳舞。當這些儀式結束以後,他們就將棺放在高山懸崖上高懸。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崖葬。這種安家人的衣、食、住和裝飾等習俗都與當時的臺灣居民十分相似,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臺灣居民中大概也有崖葬的習俗。

  在西晉公元280年滅亡了吳國之後,又經歷了三十多年,發生了一件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大事情,這就是西晉王朝被北方強悍的少數民族起兵推翻,晉王室和大量的漢人被迫南下到了中國的南方。大量漢人南下的結果,又引起了許多原來居住在南方的土著居民向更南邊或向西南面的地方遷徙。大概在這次民族大遷徙中,居住在中國東南地區的最後一批行崖葬習俗的土著居民也就離開了他們的原居住地。這樣崖葬的習俗從此就在中國東南的大地上消失了。

  浙江和福建等沿海一帶自古以來交通就比校便利,開發較早,人煙也比較稠密,因此這些兩千多年以前的崖葬遺存較早地就遭到了外來移民的破壞。然而在武夷山區,由於群山環抱,地勢閉塞,人煙稀少,因此崖葬的遺存在後代仍然保留較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