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怎樣都能感到幸福

你不必追求幸福,你就是幸福!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怎樣都能感到幸福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怎樣都能感到幸福

幸福,在於感受

每次舉辦工作坊,我們都會讓學員們先說說自己來到這裡的期待。


多數人會說,想解決什麼問題,得到幸福:

工作很不順心,又想辭職,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工作的問題;

結婚後和老公總是吵架,想來學習控制自己的脾氣;

他和我求婚了,我不是不喜歡他,但總覺得差點什麼,想知道是否可以結婚…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抑鬱症的姑娘,她說,“我只是想提升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求助心理諮詢的人當中,有許多人生活在足夠幸福的條件下:生活富足、家庭成員都健在,自己也事業有成。

但他們不快樂,內心極度痛苦。

有人是因為渴望更大的成功,感到壓力過大;有人是因為內心迷茫,不知道真正想要什麼,擁有再多,也不覺得寬慰。

對於抑鬱症患者,他們也不是因為生活出了什麼差錯而感到悲傷,而是在生活正常的時候,仍舊感到悲傷。

對於那些理應感興趣的事,他們不再提得起勁。

幸福,從來就是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條件。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怎樣都能感到幸福

幸福,在於感受

人們為了追求幸福,會做出很多努力,這種努力從我們還懵懂之時就已經開始。

認真地學習,考上更好的高中大學,努力進入更好的公司,獲得更高的工資,工作後更加拼命付出……

慢慢地,我們的腦袋裡裝滿了關於成功所需要的知識,我們建立了一套利於競爭的邏輯思維;

可當我們的理性思考越多,我們離自己的感受越遙遠。

當我們埋頭去追求人們公認的幸福標準,我們離自己想要的幸福就越遠。

在工作坊中,我們會邀請學員去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是否覺得有點委屈失落,或是覺得被冷落了很悲傷……

但初次進入工作坊體驗的朋友,經常會說,“我覺得我應該怎麼怎麼做”,“我有點不開心,但是我知道不應該這樣,過會兒我就沒事了”等等,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我應該怎樣,而不是承認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

弗洛伊德曾說,“我們越能充分地哀傷,就越不會得抑鬱症。”

可是為了成功,我們通常被教導不要被負面情緒耽誤了做事。

於是我們的感受被壓抑或隔離,感受力日漸麻木,導致我們也無法再為一些小事輕易感到幸福。

放下理性思考,去感受自己的真實情緒流動,我們才能提升對幸福的感受力。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怎樣都能感到幸福

找到真正的幸福

第二個影響我們幸福的原因,是我們追求的,很可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或需要的。

《人類簡史》中闡述了這樣的“真相”:農業革命的本質,是讓更多的人,更痛苦地活下去。

發展農業之前,人類過的,是狩獵採集者生活,雖然動盪,但豐富多彩,也較少碰到飢餓和疾病的威脅。相反,農業革命讓人類的事物總量增加,但隨之而來的農業勞動和人口密度,導致人們的身體機能退化,疾病多發。

人類的基因得到更多繁衍傳播,人們追求物質權利的慾望更多,但這些並沒有提升個人的幸福感。

類似的錯誤,我們至今仍在重複。

正如《逃避自由》中所寫,

現代人誤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別人期望他要的東西。

我們這些人在追求精緻、追求成功的路上,是否早已失去了幸福生活的本來目的?


看日本近幾年的影視劇和文化主流發展,我們便能明白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日劇從《我們無法成為野獸的》中的社畜青年在地鐵加班,到近年的《我,到點下班》,下班去吃小籠包。

日本青年從開始流行極簡主義,到如今有人過上了做二休五的簡居生活,不再為了迎合世俗的成功而奮鬥,而是追求自己真正享受的。

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怎樣都能感到幸福

以上,你是否開始重新思考幸福的意義。

這裡有一份《內心幸福感水平測試》,幫助你重新看待生活;你會發現,或許你已經很幸福,不必去做那些無用的追求和找尋,你只是需要感受到它~

祝你感受到生活的細微與瑣碎,並把它們放於欣賞的位置。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