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千百年來,瘟疫從未遠離人類,一直與人類同行。除了帶來變革和災難,瘟疫還催發了許多名著的誕生。

筆者整理了從公元前431年至公元2016年,9大“因疫而生”的名著鉅作,這些名著對當時世界文明發展均產生了時代性的影響。透過這些名著,你將看到“瘟疫”影響下的近3000年的世界歷史縮影。


公元前431年——公元2016年


《俄狄浦斯王》——因“悲”而生

(公元前431年)


《傷寒雜症論》——因“療”而生

(公元210年)


《十日談》——因“情”而生

(公元1350年)


《瘟疫論》——因“研”而生

(公元1642年)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因“閒”而生

(公元1687年)


《死於威尼斯》——因“美”而生

(公元1911年)


《鼠疫》——因“戰”而生

(公元1941年)


《霍亂時期的愛情》——因“懼”而生

(公元1985年)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因“預”而生

(公元2016年)


1

《俄狄浦斯王》——因“悲”而生

(公元前431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雅典三大悲劇作家之一。“戲劇藝術的荷馬”。

劇中講述了在忒拜王宮瘟疫肆虐,民不聊生,若想消除瘟疫必先找到殺害先王的兇手。為了“救民於水火”,俄狄浦斯王當仁不讓、奮勇追兇。然而在尋找殺人兇手的過程中,他發現了自己殺父娶母的罪行,最後自戳雙眼,請求放逐。


亞里士多德說:“情節是悲劇的靈魂,而性格佔據第二位。

原劇中俄狄浦斯是個英雄形象,一生溫暖純良,正直勇敢。卻發現自己曾經殺掉了親生父親。後來因戰功榮耀加身,娶得皇后竟是親生母親,明明什麼都沒做錯,卻得到了最壞的結果。他的命運最終應了神的預言,他的人生註定是場悲劇。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瞭解這部劇,不能忽略當時雅典發生的瘟疫。作者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古希臘的鼎盛時期,文化、科學的發展達到當時的頂點,思想啟蒙逐漸興起。

如阿納克薩哥拉宣稱太陽只是一塊熾熱的石頭,月亮只是一團泥土;普羅泰戈拉說了那句著名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們逐漸意識到“人”的力量。


瘟疫的爆發更加深了對“神”的質疑,嚴重影響了掌握“神權”力量統治者的地位。


索福克羅斯作為雅典的“十將軍”之一,祭祀,著名作家,為了鞏固神權,便創作這部《俄狄浦斯王》,他用主角悲劇的命運證明了神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應了賈詡那句:閻王叫人三更死,沒人敢留到五更。

原俄狄浦斯的神話傳說並沒有提及瘟疫,而《俄狄浦斯王》卻圍繞忒拜城的瘟疫展開。顯然,索福克羅斯代入的是他在雅典經歷的瘟疫。

這場瘟疫還加快了古希臘政治變革。公元429年雅典爆發瘟疫,伯利克里王感染身亡,引發了政治變革,次年有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希臘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奴隸制、城邦制逐漸瓦解。

現實裡,瘟疫推動了變革,唱響了古希臘衰落的悲歌,亦催生了《俄狄浦斯王》。

劇中,瘟疫促使俄狄浦斯尋求真相,他的宿命成就該劇成為“十全十美的悲劇”。


2

《傷寒雜症論》——因“療”而生

(公元210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張仲景,公元150-290年,中國醫聖。

東漢末年,中國中原地區爆發瘟疫。張仲景生在官宦之家,家族原本超過200人,因傷寒等疾病,10年內死去的人多達2/3。

他從小便立下學醫的志向,11歲開始隨同郡張伯祖學醫,20歲能獨自行醫,獨當一面。

靈帝年間,張仲景被舉“孝廉”,任長沙太守一職。但是他卻把太守做成了醫生。

長沙地處長江以南,因氣候溫暖潮溼等原因,古時屬“煙瘴之地”,疾病多發。

為了治療病患,他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在衙門裡坐堂,當地的百姓都可以到衙門求醫,這種行醫方法,也讓他有了個綽號:坐堂醫生。在此期間他還結識了許多地方名醫,醫術得到了快速的精進。

東漢末年,北方內戰愈演愈烈,張仲景辭官回鄉,總結多年行醫治療經驗,在嶺南完成了著作《傷寒雜病論》。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傷寒雜病論》在中國醫學史上享有“群方之祖”的地位,至今仍然是中醫大學的經典必修課程。近期官方為抗擊冠狀病毒研製的清肺排毒湯,也借鑑了這本書。

同時期,歐洲羅馬同樣爆發了瘟疫,疫情最嚴重時羅馬每天死亡近2000人。

之所以提到羅馬瘟疫,是因為當時有兩個對中國和西方影響深遠的宗教,因瘟疫迅速崛起。張仲景一生行醫治病,也有部分原因源於宗教。

佛教源自印度,張仲景的同鄉張騫從西域帶回了佛學思想,佛教文化在南陽逐漸傳播。當時的人們面對瘟疫無法用科學解釋,因未知產生了極大地恐慌。而佛教勸導人們死亡是對痛苦的超脫,是進入極樂世界的必經之路,這對當時遭受瘟疫的人是巨大的心理安慰。

基督教在公元60年只有大概1000人,公元150年發展至4萬人,而四世紀末信徒數量幾乎達到了羅馬帝國的一半。面對瘟疫它的解釋跟佛教類似:“瘟疫是測試人的靈魂,正義者被召喚開始新生,非正義則召去受罰,對異教徒是災難,對信徒是拯救……”

佛學思維影響了張仲景。但是他用佛不信佛。佛學對他最大的影響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佛學情懷,這激勵了他一生救疾扶厄,才有了後來的《傷寒雜病論》。

於己,喪親之痛,於人,普度眾生,張仲景一生都走在抗疫行醫這條路上。也因瘟疫,催生了《傷寒雜症論》。


3

《十日談》——因“情”而生

(公元1350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年,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代表。

黑死病,因患者皮膚會有紫黑色的斑點和腫塊而命名。從1348年到1352年僅4年間,帶走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總計約2500萬人!在許多地方,死人多到無法掩埋,像隨手扔掉的垃圾遍地都是。

薄伽丘所處的佛羅倫薩同樣遭受了瘟疫侵襲,他的弟弟和繼母也死於這場瘟疫。

《十日談》描述了一群男女為躲避瘟疫從城市逃到一棟鄉村莊園。為了消磨時間,大家決定每人每天講一個葷素段子,合計一百個故事,最後合集成《十日談》。

這些故事大都揭露教會的腐化和貪婪,現實中的教會也確實沒做什麼好事。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當瘟疫肆虐,教會卻忙著售賣護身符、基督像,連香水和醋都吹捧為妙藥,大發國難財。

更壞的是,由於感染瘟疫的猶太教徒少,就傳播猶太教徒在井水投毒的謠言;以惡魔、女巫為由解釋黑死病,導致各地掀起了迫害異教徒、女巫的活動,大量無辜的人因此喪生。

在黑死病面前,教會的儀式顯得毫無意義。後來連紅衣主教也感染的瘟疫,“神權”再次動搖。

即此,歐洲迎來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文藝復興運動”。

薄伽丘是文藝復興運動代表人物,他在《十日談》中歌頌現實生活,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

“霸道”的教會自然也不會輕易放過寫了《十日談》的薄伽丘。薄伽丘死後,教會刨了他的墳,砸了他的墓碑。一百年後,還在佛羅倫薩廣場公開焚燒《十日談》!薄伽丘死後二百年,教皇親自修訂,出版了《十日談》的刪節本;把書中許多幹壞事的教士,身份都給改成俗人。《十日談》在文藝復興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這場瘟疫給薄伽丘造成了喪親之痛,對教會的厭惡之情,他用《十日談》中瘟疫背景下的情愛故事,表達他對生命的態度,可以說是瘟疫催生了這部名著。


4

《瘟疫論》——因“研”而生

(公元1642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吳有性,1582-1652年,明初傳染病學家。

明朝末年,天下大旱,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又正值李自成、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尋常年代百姓都要看天吃飯,更何況亂世。

天災人禍,災民只能以老鼠充飢,卻不幸感染鼠疫。

在那個連自行車都沒有的年代,瘟疫擴散的速度,已經比飛機還要快了。瘟疫迅速遍及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直至北京,間接導致滿清入主中原。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倖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倖存”。

明末公元1641年,吳有性本是名遊醫,目睹了疫情慘景後,決心鑽研病毒學藥理知識,深入到傳染病流行區,進行醫療實踐。

深入疫區,吳有性必然有他的防疫措施。這種措施今天依然在使用,就是戴“口罩”。在明朝則是用布包裹住口鼻。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通過長期對瘟疫的研究,結合自身豐富的治療經驗,吳有性在1642年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專門治療急性傳染病的著作《溫疫論》。這本書的病毒學理論,領先當時的西方醫學200年。

似乎瘟疫互相商量好的,和2世紀一樣,這次在歐洲也同樣爆發了瘟疫,下一本介紹的名著,就是被那場瘟疫催生的。


5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因“閒”而生

(公元1687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艾薩克.牛頓,1643-1727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

看到這兒,您可能會疑惑?牛頓?自然哲學?瘟疫?

實際情況是,因為牛頓謹遵醫囑,主動遠離人群,跑到鄉下躲避瘟疫,不串門,不閒逛,安心做實驗,研究微積分,有一天,他被一個蘋果砸到了……

1665年,一場鼠疫肆虐了整個歐洲。它的前身是上文提到的黑死病。自1348年第一次襲擊英國後,斷斷續續延續了三百年,又一次在歐洲爆發。

鼠疫爆發期間,倫敦城人口3個月內減少了1/10。富商、貴族紛紛逃出倫敦避難,只有少數品格高尚的牧師、醫聖和藥劑師留在城內。

醫生為防止看病時感染,身穿大長袍,頭戴鳥嘴防護面具,手持木棒碰觸病人。由於當時並沒有有效治療瘟疫的方法,醫生的出現,往往意味著死亡。醫生的特殊裝扮,在後來成為許多劇作的死神形象。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滑稽的是,鼠疫最後是因為另一場災難結束的。一場大火,燒了整整三天,90座教堂和13000幢民房毀於一旦,所幸鼠疫也因此逐漸消失,後世稱其為“倫敦大火”事件。

疫情爆發時,劍橋大學宣佈大學關閉,全體師生被遣散回家。牛頓被迫離開學校回到伍爾索普莊園,宅在家18個月,一心做學問。

正是這18個月,成就了不朽的牛頓。

頭6個月,他是偉大的數學天才牛頓。期間他幾乎同時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無窮級數展開、微積分、無窮小概念,還幾乎發明了極限概念。

之後他變成了物理學天才牛頓。發現了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定理、色彩理論等等。並在1687年完成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的影響不亞於任何一本名著。對後世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或許沒有這場瘟疫,沒有牛頓安心“閒”在家,就沒有牛頓驚豔世界的那18個月。

牛頓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瘟疫時好好宅在家學習、工作,不要出去亂逛!


6

《死於威尼斯》——因“美”而生

(公元1991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托馬斯·曼,1875-1955年,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

1911年的春天,托馬斯·曼與妻子一同前往威尼斯度假,邂逅了波蘭的莫斯男爵之子弗拉迪斯勞。托馬斯·曼被少年的美貌所吸引,常到海灘望著這位美少年。返回德國後,他發現自己對那位少年念念不忘。於是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創作了《死於威尼斯》。

這本小說講述的同樣是德國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戀上一個少年,又因為某種機緣滯留威尼斯。此時威尼斯開始流行霍亂,而政府則封鎖了消息。作家迷戀少年,長時間地追逐使他精疲力盡,他又吃了過於成熟而幾近腐爛的草莓,不幸染上霍亂,最終死於當地。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的作家是因為過於成熟而幾近腐爛的草莓才染上霍亂的。在醫學解釋中霍亂是因攝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亂弧菌汙染而引起的一種急性腹瀉性傳染病。

顯然,相比於過去對瘟疫的未知,在托馬斯的年代人們已經有能力分析瞭解病毒了。這主要得益於現代醫學的進步。

17世紀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隨後的200年裡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麻風、霍亂、鼠疫、傷寒、結核等病原體。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 改編電影《死於威尼斯》劇照


很多人看這本書時,會被作者隱晦的雙性戀傾向吸引,書中作家和少年年齡的差距也時常被調侃。而托馬斯傳達的更多是藝術家對美的崇拜。

書中的作家也從沒與少年有過碰觸,甚至都沒說過話,始終是遠遠地望著。文中他借男主角之手寫道:“幾乎每個藝術家天生都有一種任性而邪惡的傾向,那就是承認“美”所引起的非正義性。”

而美引得的“非正義性”的極致,就是死亡。

男主最後因瘟疫而死,死前還在望著遠方的少年,這種類似宿命般的結局,完成了托馬斯對“藝術家追求極致之美”的闡述。


7

《鼠疫》——因“戰”而生

(公元1941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阿爾貝·加繆,1913-1960年,法國作家、哲學家。

故事描述了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城發生的了一場鼠疫(虛構的),記者朗貝爾列、醫生裡厄等個體聚集起來,一同抗議疫情的故事。為了在書中還原瘟疫時人們的悲慘狀況,加繆大量參考了記載17世紀倫敦鼠疫的《大疫年紀事》。

儘管書中的鼠疫是虛構的,但是如果你瞭解了加繆的背景,就能理解鼠疫的特殊意義。

加繆在非洲阿爾及利亞出生,一歲時父親在一戰中陣亡,母球耳朵部分失聰,他從小便極度厭惡戰爭。童年,用他本人的話是:貧窮就像空氣一樣。

所幸在他小學時遇到了伯樂,為他開啟了文學之門。加繆在後來得諾貝爾文學獎時,還在演講中特意感謝了這位平凡、善良的老師。

加繆在1941年創作的這本書,熟知世界史的朋友們知道,那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法國已經被德國納粹佔領。一時間,加繆與家人音訊斷絕,焦慮不安。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 西西弗斯,希臘神話人物,被神懲罰將一塊巨石推到山頂,儘管石頭一直會滾下山,他依然一次次不斷重複。


在他看來,處於法西斯專制強權統治下的法國人民,除了一部分從事抵抗運動者外,就像歐洲中世紀鼠疫流行期間一樣,長期過著與外界隔絕的囚禁生活。

他們在“鼠疫”城中,不但隨時面臨死神的威脅,而且日夜忍受著生離死別、痛苦不堪的折磨。

加繆筆下的鼠疫,除了象徵二戰和納粹,還有進一層的意思——困境和磨難,並在書中給出解決問題的良方——鬥爭。這本《鼠疫》是加繆“反抗者”三部曲的第一部。就像加繆反抗自己人生的命運一樣,小說中充滿了與困難的鬥爭。他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西西弗斯,拒絕被動賦予的命運,堅持一次又一次與它鬥爭。

或許在加繆眼中,沒有什麼比用瘟疫比喻戰爭更恰當的,也沒有什麼比遭遇瘟疫更艱難的了。


8

《霍亂時期的愛情》——因“懼”而生

(公元1985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2014年,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很多人瞭解馬爾克斯是通過他的《百年孤獨》,那本書為他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寫在《百年孤獨》後面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卻是馬爾克斯自認最好的作品。

故事核心是一個男人用一生的時間追尋他愛的那個人,以及他心目中完美的愛情故事。少年和少女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後,到了70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一路上主人公遇到過愛情的各種形態,青春期愛情、友誼式愛情、一見鍾情等等。這本書也因此被稱為“愛情的百科全書”。

小說的結尾兩位相隔半個世紀的老人終於走在一起,在船上掛著標誌霍亂的旗幟,無法靠岸,別人不能打擾,至於船開到哪?已經無所謂了。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故事背景設定在1880年到1930年間動盪不安的哥倫比亞,在當時哥倫比亞有三大災難:戰爭、環境破壞,以及霍亂。

其中霍亂最為恐怖。書中寫道:霍亂爆發時,不計其數屍體被草草埋進了萬人坑,土地像是吸滿了血的海綿,一腳踩上去,血水便會滲出來。

之所以該書叫《霍亂時期的愛情》,有兩個原因。

首先在西班牙語裡,霍亂有狂暴和難以遏制愛情的意思。

其次霍亂還代表恐懼。在馬爾克斯筆下,愛情和恐懼互為因果。因為恐懼,才能勇敢去愛。因為愛,也更恐懼死亡。就像原文中寫的:在記憶混亂之前,她就已經把霍亂和相思病混為一談了。

可以說是“霍亂”貫穿了主人公一生的感情線。


9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因“預”而生

(公元2016年)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相比以上名著,這本書無論名氣或者文學水平都稍顯不足。將它列為最後一本,是因為這本書除了介紹、探究近代數次瘟疫外,還反思了當今社會人類如何抵禦這些無法預測的襲擊。

大衛.奎曼是名雜誌記者,他與他的科學家團隊,共同探究曾經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如亨德拉、埃博拉、瘧疾、SARS、艾滋病等等。

他們前往病毒爆發的起始地,研究病毒的結構、宿主、如何傳播、為什麼會爆發成災等等,可以說《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是一本科普小說。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書的最後,作者呼籲人們要保持生態平衡,不侵擾野生動物等等,避免人類再次遭受瘟疫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會反思。從戰爭中反思才更渴望和平,從失去中反思才更珍惜擁有,從錯誤中反思更能收穫智慧。

如今新冠病毒肆虐,相信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必能度過難關。但是之後仍需從這場災難中反思,避免瘟疫再次發生。


瘟疫催生的9部名著,濃縮了近3000年世界史


以上9本名著相對集中在中世紀以後,很大原因是歐洲文學在17世紀文藝復興後才開始春筍般誕生。而中方文學在唐朝前都是文言小說體,自宋以後逐漸有白話小說體,直到1918年中國才有了現代白話小說體。

同時,本文的中西方名著,中國以醫學為主,西方以文學為主,這和雙方文化差異不無關係,中國人面對瘟疫時更重解決辦法,所以著述醫學,西方傳統醫學較弱,在近代醫學才迅速崛起,所以過去更重文學想象。

這些名著儘管種類涉及歌劇、文學、醫學,既有揭示瘟疫對人類摧殘的“黑暗文學”,也有描述在恐懼中的美好與光明,更有科學探索者不屈不撓的抗爭與智慧。

如今是一個資訊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手機裡都有幾個媒體軟件,新聞、趣談應接不暇,與其用寶貴的時間瀏覽各類雞湯文章,靜下心品味一本名著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在這個知識共享的互聯網時代,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智者,創作出更多偉大的名著。無論這些名著是否因瘟疫而寫,希望都不是因經歷瘟疫而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