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已失的重要古代建築——大庭屋廬


掌故知魯 | 曲阜已失的重要古代建築——大庭屋廬


曲阜,有許多讓我們感到驕傲的地方,這裡有多類文化資源,其中古建築是曲阜尤為重要的突出亮點。廣為人知的算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孔廟,天下第一家——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等等;還有顏廟、周公廟、少昊陵、尼山書院、洙泗書院等等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阜還有歷史上已失的許多古建築不太為人所知,這些建築,曾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建築符號意義。如中國歷史記載中的第一座宮殿——大庭屋廬;中國歷史記載的第一座臺榭——牛首亭;西周時期魯國的宗廟——魯太廟;西漢時期最著名的宮殿建築群——靈光殿;宋代最著名的道教建築群——景靈宮等等。這些已失的建築或建築群,有的僅有遺址可循,有的只有通過文獻記載的碎片鏈接才能知道它們曾經確實地存在過。

一、大庭屋廬、大庭氏之庫

大庭屋廬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建築物,它始建於傳說時代的太昊時期,太昊的“昊”字從日從天,謂日出光明之意,為東方“太陽”部族崇拜的領袖。故《帝王世紀》雲“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世稱太昊”。自先秦成書的《世本》、《呂氏春秋》等著將太昊、伏羲連稱,視為一人,後世便合二為一,慣稱太昊伏羲氏。《尚書·正義》注云:“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風姓,母曰華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淮南子·天文篇》稱:“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時則篇》又說:“東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呂氏春秋·孟春紀》高誘注:“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於東方。”不難看出,太昊處於東方是無可置疑的。

劉道原《通監外紀》:“太昊命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這是大庭屋廬曾經存在的直接證據,如果《通監外紀》存疑的話,可以對比其他文獻資料:《左傳·昭公十八年》載:“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 梓慎是當時的魯國史官。杜注曰“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處作庫”;孔穎達疏曰:“大庭氏,古天子之國名也,先儒舊說皆雲炎帝號神農氏。”暫且不論“大庭氏”屬於太昊還是屬於炎帝神農氏,起碼能夠說明:

第一,大庭氏為古天子之國名。已故歷史學家、原山東省圖書館館長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論證大庭義為太帝,太、大義同,庭、帝音轉,太帝亦稱大庭。大庭氏之國為文獻中能夠明確地域關係的第一個具有國家性質的氏族集團,《左傳·昭公十七年》記:“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孔疏引服虔說:“太昊以龍名官,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觀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竹書紀年》也說屬於太昊氏系統的有長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上龍氏等等。記載太昊氏與龍有密切關係者,散見於先秦諸子的多種典籍。即使剔除五行神話的外殼,也不能不使人感悟到太昊伏羲氏確曾在東方建立過一個龐大的龍氏集團。這個龍氏集團就是所謂的大庭氏之國。先有太昊伏羲氏為都,後由炎帝號神農氏繼之,證據可見《帝王世紀》:“神農又營曲阜。”《春秋曆命序》:“炎帝號大庭。”《郡國志》曰:“神農自陳徙於此,昔大庭阪。”直接說明炎帝所都之地昔為太昊大庭氏之阪。“大庭”之名在曲阜傳承已久,宋代所繪《魯國之圖》上,在曲阜東北有大庭鄉與魯國故城比鄰。

第二,《通記》亦以大庭為炎帝之號,並說“魯有大庭之庫在曲阜”。《路史》注:“庫在魯城中曲阜之高處,今在仙源縣(宋時因曲阜為黃帝出生地而由皇帝欽賜改名仙源縣)內東隅,高二丈。”至於大庭氏之庫在宋代時作何用途,暫時尚無資料可徵,從《左傳·昭公十八年》 “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可知,這一建築物至少延續了從春秋到宋代的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從文獻資料的對比來看,大庭氏之庫的前身應該是大庭屋廬,當為大庭氏之國的宮室或宮殿,因為此建築為有史以來所見於記載的最早建築,為紀念這一最早的“古天子之國”建築發明創舉,魯國將其“作庫”,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第一個建築符號標記。誠然,這個建築符號給我們留下的資料實在太模糊了,大庭屋廬僅僅是一個建築名字,大庭氏之庫也僅僅知道一個高度“高二丈”,然而,它記述了中國最原始的建築符號在曲阜這一歷史事實,同時揭示出曲阜是我國原始文明記憶符號的承載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