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入選書法國展的人真的是因為字寫得好嗎?

任一禾


雖然國展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入展作品的基本功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也許有少數作品的風格不被大眾所認識和認同。

一個人對藝術的認識是有限的,尤其是書法。歷代流傳下來的碑帖浩如煙海,我們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盡識。因而,那些學習不常見碑帖的作品,不被我們所認識,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一個人對藝術的認同也是有侷限性的。當我們喜歡上一種藝術風格,就再難對其他風格有好感。正如唐玄宗喜歡玉環的肥美,就不會喜歡飛燕的骨感。在書法上,我們喜歡了宋代的尚意,就會認為唐代的尚法過於呆板。

國展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從數萬稿件中拼殺而出的,但由於每個人的認識和審美不一樣,不被所有人認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第十一屆國展獲獎作品頭名為例,欣賞它的人,認為取法高古,尤其對二王行書的筆意精髓領悟較深,對王羲之行書尺牘的形式借鑑得十分自然,技法嫻熟,畫面清新。

可反對者認為,由於作者寫得過於熟練,反而由此落入俗套,隨便看一個字組,極像從前人法帖從裁剪下來的,似乎是一件臨摹作品,作品沒有自己的思想,純粹是炫技,藝術水準並不高。

由此可見,即便是大部分看來非常不錯的、較為傳統的作品,也會有不同意見,何況其他?但儘管如此,其技法大家是認同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本人曾經也是參加過全國展、“蘭亭獎”的運動員之一,就題主的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一些認識。

首先,字要寫的好,是必須的。

無論如何,全國性的書法展,經過三十年的潮流湧動,波浪助推,在書法界的影響己是無窮大,幾乎所有的書法愛好者,專業工作者,即使不參加展覽,但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全國展。

近幾年的全國展投稿量,基本在五萬人次左右,但經過幾輪評審,能夠入展的人數,僅有200名左右,其中還包括理論、篆刻、刻字。純書法作品入展,160件上下。入展的概率已經很低,更不要說獲獎了。

省展、國展是檢驗自己學習書法成果的平臺和試驗場。自己的作品怎麼樣,投稿參加國,省展,讓免費老師集體評判,就花幾張宣紙錢,幾十塊錢郵寄費,很划算。

為參加展覽,從那麼多人中勝出,總得動腦筋,反覆寫,才能拿出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這是逼著自己進步的節奏哦。對我這種懶人來說。

國展中,有些作品不被大多數欣賞書法的朋友認可,主要是品種風格方面的問題。如隸書過渡到楷書階段的六朝碑版,一些不為人所熟知的,生僻的漢隸,簡帛書作品,清末民國初的碑帖結合的作品,被選入國展甚至獲獎。這類作品在普通愛好者中,很難得到認可,接受。但從傳統、從專業的角度看,絕大多數還是非常優秀的。如山東蔣樂志,原原本本再現清末趙之謙的行草書,多次獲獎。但這類風格,連許多專業書法家,也有人會看不懂,也不喜歡。更不要說普通愛好者了。因為這類風格的作品,與大家熟知的帖學風格差別很大,不附合大多數人的欣賞習慣,以致有人認為是醜書,不會寫字。眾口難調,也很正常。

無庸置疑,國展中也有濫竽充數者。比如有一年半載專門臨、寫同一段詞句,同一幅作品,直到爛熟,就為參加展覽。而換個新詞就不會寫。這樣的取巧者,也不乏其人。

也有一些朋友,總體書法水平並不高,但因為作品中有某一兩個點突出,比如墨色的變化,節奏的變化,作品的形式變化等,正好是這次全部投稿參展作品中少見或沒有的這方面突出的作品,他們正好踩到這個點上而幸運入展。這樣的作品,綜合水平並不高,有些甚至有技法方面的硬傷,受到大家的詬病,也是事出有因。

總體上說,參加國展的書法作品,字要寫的好,是個硬槓槓。

下圖是本人的塗鴉,供朋友們一笑。




快樂書法營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本人僥倖在十二屆國展入展,並且參加了國展面試環節,有些細節,說給大家聽聽。

關於作品。

就好比參加一場戰鬥,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學習書法多年,寫過唐楷、魏碑、隸書、行書,這次國展徵稿,雖然中書協不限制作者投稿書體,甚至鼓勵愛好者多書體投稿,但是畢竟時間有限,能夠打造一種書體投展作品就實屬不易了,經過分析瞭解到:行草歷來是歷屆國展投稿的最大熱門,楷書則緊隨其後,行草競爭將會達到空前白熱化程度,結合自己能力,個人更傾向於用楷書投稿,楷書上我寫魏碑居多,大楷寫始平公一類比較雄強的書風,也喜歡寫中楷,張玄墓誌一類,小楷寫二王、文徵明、鍾繇等,所以接下來又要面臨大楷與小楷的選擇。

大楷小楷,各有千秋,本次徵稿啟事要求一種書體只能投一幅參評,縱覽歷屆國展,小楷是太多高手的必爭之地,而小楷極其考驗耐心和細心程度,一不小心,容易出錯,然後又要從頭再來,去年投金剛經,5000多字,期間有多次書寫出錯,寫了多次,心裡有陰影,通過查看歷屆國展大量作品,我分析得出結論:可能大多數作者都會選擇中、小楷,鍾繇小楷居多,小墓誌居多,打格居多,拼接居多,所以我覺得投大字應該更具入展優勢,在眾多作品中應該會相對突出,然而,大字也更容易暴露缺點,所以機遇與挑戰並存。權衡利弊後,我還是想賭一把,就寫大字!

大楷創作時作品一定要追求大格局、大氣象、高品位,這一點特別重要。國展作品的尺幅本屆最大限度是八尺整,既然選擇寫大字,肯定是要用足尺寸的,所以毫不猶豫選擇了八尺整張,紙是白色南唐古宣,筆是青竹竿兼毫,出鋒5.0,墨是紅星墨,選擇內容是南北朝庾信《從駕觀講武詩》,書體選擇歐陽通+始平公+黃庭堅風格的融合。

大楷書法作品不易寫。我的作品剛好100字,在八尺整張上呈現,每字大約在16CM左右,雖然不事先畫格,但是由於疊格書寫,字形大且規整,容易寫得鬆散或板滯。怎樣讓大楷作品氣韻端莊、清雅,氣息貫通、流暢,節奏鮮明生動起來,是必須攻克的難關。

在書法的表現力上,我主要考慮了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創作中,大膽的選擇不用任何裝飾線,素面朝天:刪除了之前的隸書題簽,小楷題跋,這樣使正文顯得更加突出;

2.筆法上,強調線質的表現,用盡量硬挺剛勁的線條來表現大楷的遒勁、使線條飽滿而富有彈性;

3.結體上,有一些字加入了行書的筆意,以筆畫間的鉤挑牽絲來形成字內氣息的呼應。使線條更加生動,從而在整體上更加流暢與舒朗;

4.章法上,為了表現書法的靈動性,在書寫時沒有打格子,書寫時不受格子框架的束縛,表現得更加自由,而且字距和行距也相對較密,通過字與字之間的高低錯落,相互穿插,使得整體上看起來更富節奏感;

5.在筆的提按幅度、力度、速度上下功夫,使上下字的上下或左右筆畫產生粗細輕重交替的變化,及字形或部首縱橫長扁交錯的變化,讓行內上下節奏感或中軸線兩側的節奏感流動起來。讓字在上下或左右的輕重交替、長扁交錯,讓行間左右的節奏感流動起來。

前前後後寫了十來張,但一直沒有特別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隨著截稿的臨近,只能選出一張相對好一點的作品投出,想想終於完成了國展投稿任務,心中如釋重負,原本也沒抱太大希望,所以內心非常坦然。

關於評審。

有人說,你是和評委關係好,對不起,我一個書法愛好者,一個評委也不認識,評委也不認識我,就算認識個把評委,哪怕你是他學生,親兒子,對不起,在中書協評審委員會里面,這是要自己提出來的,需要回避的,如果你有意瞞報,對不起,會被別人舉報,對自己對選手都是一個汙點,誰會做這樣自毀長城的事情?

有人說,你運氣好!確實,不得不承認,上國展需要一定的運氣,寫得好的不一定能夠上國展,但是上國展一定是寫的好的。一副好的作品一定要有亮點,能夠打動評委,就像皇帝選妃一樣,朕憑什麼非要翻你的牌子,至少肯定一點,你這個人一定要有傾國傾城的容貌,要麼豐腴如楊玉環(智永、顏楷),要麼細瘦如趙飛燕(歐楷、瘦金體),要麼英姿颯爽(如二王行草)等等。

最後說面試。

國展最終還有面試環節,所有面試對象一定要把自己入展的作品現場全部複製一遍,這是嚴查代筆現象,所以,有代筆想法的請打消這個念頭,南郭先生是行不通的,有人說,某某作品是臨摹老師的,剛好人家就練張一副,也正好上了,面試再寫一遍也沒問題,別忘了,面試過程中還有一個創作環節,給你不一樣的指定內容,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同風格的創作,這樣下來,李逵李鬼立馬見分曉,有位老中書協作者在今年的面試環節上就被下了,質疑中書協面試環節不合理,影響了發揮,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確實,這個面試,就如同考試,對每個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不存在歧視個體,但是絕對不能翻老皇曆。我的面試非常順利,現場面試是臨摹原件加一張創作,兩張八尺整張作品,一臨一創,不假思索,信手拈來,引得現場兩位評委過來提問,問及學過哪些書體,一一俱答。兩張作品一起用時80分鐘,一氣呵成壓印,收拾東西提前交卷,打道回府,等待發榜。9月2日凌晨中書協官網放榜,沒出意外,自己的作品成為1074件入展作品之一。

國展感想:

國展入展,既不是有的人說得那麼簡單,隨隨便便寫個作品就可以上,也不是有的人說的那麼難,是金子總會發光。十二屆國展已塵埃落定,對學書者而言,認識古人很難,但認識自己更難。年少時往往因缺少自信而低估了自己的潛能,成名後往往因光環的環繞而高估自己的真實水平。唯有讀書、思考,才不會迷失人生的方向。




謝紅兵


但凡對書法藝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就會明白,國展的作品大部分都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你要不相信,我建議你可以對著部分作品臨摹一下,看看你是否寫出它的線條質量,以及其章法,墨的濃淡等的處理你是否可以做出來。很多東西,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句話,用在所有專業技能都適用。



居易視野


請拍磚




陳凌雲書畫




堅貞無咎


作品入選書法國展,書法創作者的字寫的應該是好的,只少是迎合評審人員的口味,不然的話,其書法作品是入不了國展的。當然,書法作品入國展,也不排除有其它方面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是鮮為人知的。

入展書法國展的作品,大多都是有傳統基礎作支撐,並融入個性的作品,無論是哪種書體的書法作品入展,幾乎都具備以上兩點,否則,作品要想入展是很難的。據瞭解,近年來的每屆書法國展,投稿的作品上萬件,經過層層篩選後,入展作品也就700件左右,如果書者的字寫的不好,是入不了評審人員的法眼的。

我想,題主提出的問題可能還有其它方面的意思吧?其它方面的因素是隻可意會不可言表的,因為某些方面因素是非常微妙的,還是不說出來的好!

總之,要想使自己的書法作品入國展,作品質量是硬道理!作品質量不過硬,即便佔盡天時、地理、人和,也難以實現自己的書法作品入國展之夢想的。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不一定,從兩方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風格上來看,自己的作品要好,有機會進入篩選階段。從國展選的作品來看,一個評委的偏好決定你能不能人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總會偏向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作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一般比別人的機會大。經常會看到一個情況,國展上會連續幾年同一種風格的作品,大量出現在展覽上,除非這個評委不在當了。

其次裙帶關係,中國這個傳統,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書法這個高雅藝術也不能免俗。一個評委總會選自己的弟子和人,一是彰顯自己能力,二是彰顯自己徒子徒孫多,幫派興旺,使自己在書法界的地位能得到鞏固,某起更多的名和利。

所以作品再好,沒有遇到伯樂,一樣沒有機會人選,一個人作品不行,如果有自己人當評委,入選那是分分鐘鐘的事,所以人選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書法。





殘墨


個人感覺吧,書法作品入選的話有三個因素:

第一是作品本身質量,

這個應該是硬性條件,標準也比較多,都是不同維度的,所以也是眾說紛紜,百口不一。

第二是作者的影響力,

這個是作者本人圈子決定的,也可以說成是作品的影響力。

第三是作品的代表性,

這個也好理解,作品要在某個領域內有一定的代表性,有的對比才能突出優劣。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選的標準其實很多,所以,評不上不一定是作品不好,評上了也不一定是行業權威,之前看過張國立演的一部電視劇,他扮演財神趙公明,寫了字去賣,但書店老闆不收,當時大概是這麼說的:你的字寫的很好,但我不能收,因為你不出名,你的字也賣不了錢。嗯,我覺得,這也是當下的一種寫照。


黑衣vlog


藝術本身就沒有統一的標準,談何入選國展就是好作品。

第一、入選國展不過符合國展評委的口味而已。從藝術標準評價來看,藝術本身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其次,評委水平的侷限性就限定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因此,就藝術發展看,國展並不見得有利於藝術發揚光大。

第二、為寫字而寫字不是藝術。目前的所謂書法家,大多是專職或職業性書法家。這種機制就背離了古人書法家成長的內涵。成為職業,實則就是工匠。這種工匠式的手上功夫,附在文學大家之手,所出來的無意而為之的字才稱為書法家。

即便是書法博士、碩士,修養、修行的內涵沒有何談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