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族起源之地考辨蕃縣,即今山東滕州

商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史載殷先世事蹟曰:“殷契,母曰簡狄,有娥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圈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千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這就是《史記》給我們留下的商族先公傳承的大致脈絡。

商族起源之地考辨蕃縣,即今山東滕州


由此可知,商的始祖契大約與夏禹同時,因為幫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封於商。契的母親簡狄“見玄鳥墮其卵”,遂“取吞之,因孕生契”2,這種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故事,反映出商族也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樣,經歷過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大概傳到契,商族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因為契以下的世系就是按父系排列的。商族又是一個常常遷徙的民族,在商湯滅夏建立商王朝之前,不斷遷徙,遊移不定。《史記●殷本紀》 說:“自契至湯八遷。”由於史籍記載不詳,加上後世地名變化很大,商族起源於何地遂成為千古之謎。千百年來,專家學者們作了大量的考證,得出了商族起源於東方說、西方說、北方遼河流域說、燕山地區說、山西說等各種各樣的結論。結合文獻記載和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資料,我們認為,商族起源於東方說最為合理。

東方民族是古代文化比較發達、比較先進的一個民族。何茲全先生說:“ 東方民族對他們祖先的來源,有一種共同的傳說:所謂卵生。楊向奎先生講過,我的老師傅斯年先生也講過,還有別的學者也有這種說法,認為是從鳥蛋中生出的。這些民族多半是東方活動的民族。”商朝人也說他們的祖先是卵生的,簡狄吞了一個鳥蛋,生了他們的祖先契。

商族起源之地考辨蕃縣,即今山東滕州


我們說商族起源於東方,還有一個旁證,就是商人對於酒的嗜好。商人重視

酒,也喜歡喝酒,所以在商代遺址裡出土的器物中,酒器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分量。其中,不但有釀酒、儲酒的陶瓿、陶罐,盛酒的陶壺、陶尊、陶杯,而且還有商貴族們習用的卣、尊、壺、觶、觚、爵、角等青銅酒器。另外還有比青銅器更珍貴的原始瓷酒器。1994 年發掘的滕州前掌大11號大墓,儼然-座酒器庫。這裡出土的青銅器幾乎包含了商代所有青銅酒器的器型,也就是說,從這一-座墓葬裡,可以找到整個商代流行的青銅酒器,瞭解到商代不同的酒器類型。11 號墓簡直就是商代典型青銅酒器的百科全書。如此眾多酒器在前掌大的出土,再次印證了商代民族對酒的重視和喜愛。前掌大遺址還出土了商代的酒,曾經成為新聞的熱點。這些酒被密封在6件完好的青銅器中,學者們比較-致的看法是這幾件青銅器裡的液體是酒巴。雖然歷經三千多年的水浸土掩,這些液體已經沒有多少酒味了,但器物的類型表明,帶有液體的青銅器就是當時的盛酒器,當年的貴族是帶著美酒進入黃泉世界的。考古發現證明,在早於商代的原始文化之中,對酒情有獨鍾的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們,他們不但最早發明了釀酒的技術,製造了大量五花八門的酒器、酒具,而且還有“酒神”崇拜的習俗,有釀酒的圖像記錄。從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時代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黃河下游地區的原始文化經歷了“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兩個階段後,直接進入了商的時代,近三千年原始文化沒有間斷。這至少說明,商代的文化是建立在黃河下游原始文化基礎之上的。商民族與“東夷人”肯定有著某種聯繫,這種聯繫或者是一種繼承,或者是- -種接受。但不管怎麼說,商代重視酒的生活習俗和觀念與東夷人不相上下,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物質的證據就是比任何地區都多的酒器的出土,精神的證據就是由眾多酒器酒具引申出的“重酒”觀念,傳說和文獻記載的證據就是西周的“酒誥”。2所以,商族先世興起的地方,也應該在東方。

筆者在《海岱龍山文化與堯舜之鄉考辨》一文中曾說:“堯舜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動區域在今山東省的菏澤地區。”3即魯西南地區的菏澤為堯舜活動的中心地帶。契與大禹同為舜臣,在當時生產力水平很低、交通不便的條件下,其活動範圍不會離菏澤太遠。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湯滅夏之後,回到亳,作《湯誥》。商湯說:“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勤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大禹治水的地方就在古四瀆之內。古四瀆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呢?江,一般人認為即長江,其實不對。現在考古學已有鐵證為據。古代所謂江並非長江之專稱,如《韓詩外傳》雲:“江水沛沛兮,

舟楫敗兮,我王廢兮。趣歸於亳,亳亦大兮。”其“江”與長江毫不相干。有學者認為,“東為江”,乃指古沂水'。杜金鵬先生說:“若雲系指古泗水,也許更妥切些。 ! “北為濟”,古濟水自滎陽北東流,在定陶西南折而東北流,貫穿鉅野澤入於海。“西為河”,古黃河由滎陽北折向東北方流入海,白馬、濮陽均在河東。“南為淮”,中原文化推進到淮河沿岸,是在商代中期以後的事情,此“淮”不是今淮河故瀆。據載,今豫東地區古時亦有淮水。《春秋經》僖公十六年雲:“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於淮。”同年《左傳》則雲:“會於淮,謀鄭,且東略也。 城鄭。”杜預曰:鄭,“鄭地,在陳留襄邑縣東南。”3即今寧陵縣南,古睢水之陰4。魯僖公所會諸侯,其國均在今淮河之北,絕大部分在黃河兩岸,且又由濮而“東略也,城鄭"”,則此淮當流經陳留一-帶。這- - -地區的河流,自古均由西北流往東南,故此淮水約過商丘南。春秋時宋地有睢水,過陳留北、商丘南,東入泗,如果近鄭之淮不是一條與睢水並行且相去不遠的河流,就很可能是睢水之別名。“以上江、濟、河、淮四瀆之內,屬《禹貢》兗州之地,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泰山以西,濮陽以東,聊城以南,商丘以北,即豫東、魯西南地區。契幫助大禹治水的地方,就在今天的豫東、魯西南地區。

有學者認為,龍山文化的青煙堆類型(又叫造律臺類型或王油坊類型),應該就是先商文化。'據考古工作者實地調查、發掘,青牆堆類型文化的分佈區域,大致就在泰山以西,濮陽以東,聊城以南,商丘以北。這樣說來,先商版圖就在古“四瀆”之內。8有的學者將魯西南地區的嶽石文化劃為安邱煙堆類型,認為是先商文化。欒豐實先生說:“魯豫皖一帶嶽石文化(或可稱為安邱煙堆類型)的創造者,就是先商時期的居民。”9儘管人們對先商文化的考古學界定有爭議,但我們至少可以說,古“四瀆”之內是先商版圖最重要的一部分。

契的母親簡狄是有城氏之女,有城氏所居之地,過去不少人認為在今山西運城,但我們認為當在今豫東、魯西南地區。《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湯滅夏時說:“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鼴,俘厥寶玉。”豫東、魯西南地區是夏桀末年的一個政治中心,夏的盟國韋(在今河南滑縣)、顧(在今山東鄄城)、昆吾(在今河南濮陽)都在這一-帶,三殿為古國名,地在今魯西南的定

陶縣,這為大多數學者認可。“鳴條”在何處呢?眾說紛紜。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意見: 1、在今山西南部安邑附近。2、在今河南開封東部陳留一-帶。23、離三殿不遠處,即今山東定陶附近。34、應在南巢附近,即今安徽桐城、巢縣一帶。“我們認為,鳴條在今河南封丘東。詳見下文《亳都考辨》。故有娀氏所居之地應在距封丘、定陶縣不遠處為是。不應遠在山西。童書業先生的《有仍國考》認為,有仍乃有城,有城乃有戎,有戎即春秋時期的濟水之戎,地在今曹縣西北。

契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商在什麼地方呢?史載不詳。長期以來,不少學者認為,商在今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史記》集解、索引、正義及所引《帝王世紀》、《括地誌》等都說“商”在今天的華縣和商州。但這一- 說法既與堯、舜、禹的活動範圍在今天的豫東、魯西南地區相距太遠,至今也沒有找出考古學上的依據。《史記》說契為帝嚳之子,《禮記●祭法》也說:“殷人締嚳而郊冥。”可見帝嚳是商人的祖先。而根據多數學者的觀點,帝嚳的生活範圍主要在古代的孟諸澤畔(今天的山東單縣、曹縣一帶,河南商丘、虞城以北,古時地勢低窪,稱為“孟諸澤”),曾建都於亳(今曹縣境內),那麼這個“商”就當距此地不遠。何況,契的母親簡狄是有娥氏之女,大禹治水的地方又在今天的豫東、魯西南地區,“商”怎麼會遠在陝西呢?只能在曹縣附近。再說,在考古學上被大多數學者認可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的分佈範圍,最西才到了太行山麓,並未到達陝西。

對於先商文化的稱呼,有學者特別是考古學界的學者不太同意,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先商文化就是指商湯滅夏以前的文化。至於在考古學上如何界定,爭論很大。大致有四種意見: (- )先商文化是指商湯滅夏以前的文化,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命名為漳河型、輝衛型、南關外型。s (二)青煙堆類型龍山文化是先商文化。6 (3)根據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原則,用下七垣文化來命名漳河型、輝衛型遺存,避免直呼先商文化。(四)豫北、冀南地區的二里頭文化為先商文化。8以上不論何種說法,先商文化都難以與關中搭上界。餘方平先生說:經過六七十年對歷史文獻的研究,我國史學界普遍否定了契始封於商洛說。9呂思勉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契之本

封,鄭玄、皇甫謐之言,蓋因後世地名而誤。”'李學勤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因為商代過於古遠,後世地名相同或相似的又多,單純互相比附,即使找到一串共同地名,終究是有些危險的。”2從商洛現有的考古資料分析,也難以看出商族先公們在此地留居過的蹤跡。

其實,“商”應該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 -帶,這從甲骨文中可以得到印證。董作賓就把甲骨文中的“商”定在商丘3。

甲骨文是商代的遺存,記載的肯定是當時的地名。我們在伐夷方卜辭中,可以看出其地望。

據帝辛十祀徵夷方日譜,此次出征為十祀九月甲午,商王祭告於大邑商,宣佈與攸侯喜大軍伐夷。啟程後,第三旬末,即九月癸亥到達僱,第四旬末十月癸酉至肅,第五至七旬經香、噩、樂、H - 路東行,第七旬末十一月癸已到達商,第八旬末到達亳。第十旬末,已在攸與侯喜大軍會合,第十一旬,十二月已卯卜“王其番”,開始了軍事行動。第十二旬到達淮水,進攻了林方,說明此次進擊的目標;是淮夷。第十三旬商王大軍大約經歷-一旬的征戰,十- -祀正月癸卯回到了攸侯喜鄙永,此後的卜辭不再記“徵夷方”,而記“王來徵夷方”,第二十旬三月丙午已從哥到商,以後沿樂、噩、香返回,到第二十六旬,五月初到達大邑商的“轟”,結束伐夷方的戰爭。

從第六、七至第八旬末的一路東行,說明商和亳在殷都之東。伐夷方往返的時間相近,大約都費時十二旬多-一些, 商距大邑商往返都費時約七旬,即使途中有停留,也可以判斷商的位置約在殷都與林方、夷方之間,卜 辭所界定的這兩個條件符合商為商丘說。4

從伐夷方日譜還可知,出師時經“商”停留了約--旬,當與大戰前的準備有關,.預示商代晚期的“商”是鎮撫東南,尤其是淮泗地區諸夷人方國的基地。

杜預《春秋釋例》日:“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縣也。”杜預指出宋、商與商丘是同一個地方,這是對的。過去多數學者都像杜預一樣認為古代的商丘就是今天的商丘,但近年來這一說法 卻遭到不少學者的質疑。李民先生對此有專門的考證,他說:現在的商丘為漢代所稱之“商丘”,“決非相土之商丘。相土之商丘應在今日之豫北”。5《水經注瓠子河》說:“河水舊東決,經濮陽城東北,故衛地,帝顓頊之虛。昔顓頊自窮桑徙此,號曰商丘,或謂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邦,相土因之。”也就是說,上古時期的商 丘

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地區。事實到底如何呢?《左傳●襄公九年》 日:“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服虔曰:“湯以為號。”又《書序》王肅注云:“契孫相土居商丘,故湯因以為國號。”《左傳●昭公元年》也說:“昔高辛氏(帝嚳)有二子,伯曰閼伯,...... (堯)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杜預注曰:“辰,大火也。”至今商丘市睢陽區附近還有閼伯臺,又叫火神臺,可以作為閼伯所居商丘即今商丘的明證。

《史記●宋微子世家》:“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於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餘民甚戴愛之。”微子開原是帝紂的庶兄,見紂王昏庸曾屢次進諫。武王伐紂時,微子曾自降於周,“武王乃辭微子,復其位如故。”當武庚叛亂被殺後,能續商祀者只有微子開最合適,故周公改封微子於宋以承殷後。由此可見商丘確是商族初封之地。

之所以造成這種分歧,大概是酈道元把夏後相與契孫相土搞錯的緣故。《左傳●僖公三十-年》曰:“衛遷於帝丘,....衛成公夢康叔日:‘相奪餘享。”夏後相與契孫相土為同一時代的人,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建都,故夏後相之都在今濮陽,契孫相土之都在今商丘,應當是符合事實的。

《水經注●渭水》又引《世本》日:“契居蕃。”蒙文通先生說: “蓋自商丘而遷。”2表明契先被封於商丘,後遷於蕃。蕃的地理位置,王國維認為在魯國之蕃縣,即今山東滕州。3其地近亳,當是。

由此看來,商的始祖契一一生活動的足跡,就在今天的豫東、魯西南地區。商族的興起之地,就在這裡。

商族起源之地考辨蕃縣,即今山東滕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