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01

計劃謬誤:疫情當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

灰灰和老婆都是高校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有兩個長假,也是挺開心的。今年灰灰的寒假計劃是“長江萬里行自駕遊”和背誦《單詞》。為了這次自駕遊,灰灰用了10天做了大量的攻略,就等著假期到來了。

終於等到計劃的出行日期,一場籠罩中東部的大霧讓所要走的高速路線封閉。這雖然讓灰灰有些失落,但出行的心沒有改變。趕緊聯繫酒店,調整住宿,明天再出發。

第二天醒來摸起手機,看到的第一條新聞就是新冠肺炎出現湖北省外病例。安全起見,也只好無奈取消了出行計劃。

雖然旅行計劃取消了,但是背託福單詞的計劃還是要年後實行的。但是居家隔離的日子,除了吃飯外,灰灰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躺著的,要麼在床上,要麼在沙發上,根本無法按照計劃完成每天的學習。截止到前天,應該是計劃完成的時間,灰灰也完成了計劃的一半多一點。

除了自己的計劃無法完成,灰灰也發現很多小夥伴的計劃受到了疫情的不同影響。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02

那麼,什麼是計劃謬誤?

灰灰和很多小夥的這種因諸如自身原因(如過於自信)、突如其來的疫情等因素造成旅行計劃、學習計劃無法完成的現象,被稱為“計劃謬誤”。

現實生活中,“計劃謬誤”現象非常普遍。比如,許多人經常確信自己能在規定的期 限內完成一項工作、一篇論文等, 而卻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瘋狂地趕著進度。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心理學家認為,“計劃謬誤”是一種認知錯覺:

“計劃謬誤”是對個體或團體不能按時完成計 劃任務的描述, 是指人們在對完成一項任務所需 要的諸方面因素作預測時, 傾向於對達成目標的 時間、金錢及所需要的努力等方面做出高於實際的樂觀估計偏向。

“計劃謬誤”最早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塔維斯基提出:

我們系統性地低估了任何項目、計劃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投入。

通俗地講,就是在計劃中,我們忽略了內部和外部的一些因素,導致計劃無法按時完成。

“計劃謬誤”不僅發生在在個人身上。在組織中,這種情況也不例外。

“著名管理諮詢師 DeMarco估計, 在商業領域, 有 15%的軟件根本沒有完成, 而完成的 軟件的花費也是原來預算的 2 到 3倍。“

20 世紀90 年代,據對美國軟件工程實施現狀的調查顯示,大約只有 10%的項目,尤其是商用軟件,能夠按預先計劃的費用和進度交付。

而那些大 規模的 、著名的項目則更令人吃驚, 比如悉尼歌 劇院的建設。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1957年原計劃該項工程將花費 700 萬美元, 於 1963年完工, 實際上, 該項目減小了建 設規模, 最終才在 1973年建成, 並且耗資 10200 萬美元 。

為更有針對性地克服計劃謬誤的影響,我們先分析造成計劃謬誤的原因,更深刻的看清他的面目和原因。

03

“計劃謬誤”的原因:“樂觀主義偏愛”和認知偏差

卡尼曼發現,“樂觀主義偏愛”和認知偏差是造成認知謬誤的兩個主要原因。

(一)“樂觀主義偏愛”:人們傾向於把未來預估的比實際情況要好。

對於未來,我們往往會過於樂觀,對於未來的結果想得比過往經驗和現實告訴我們的更加美好,這種偏愛既是幸福,又是詛咒。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樂觀主義偏愛。

心理醫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因為在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研究成果,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併成為全球行為金融學的教父。他的研究表明:

人的很多行為並非基於人類合理的一個領域事實上,它充滿了認知上的偏愛。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樂觀主義是最大的我們認知偏愛之一

卡尼曼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寫道: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世界比真實的它更為良善,我們自己的特質,比較真實情況有更多優勢,我們制定的目標比實際情況更以實現。

樂觀主義偏愛會使我們把好的結果歸功於永久存在的原因,而把壞的結果則是暫時的因素造成的,並

“樂觀主義偏愛”是造成“計劃謬誤”的重要原因,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樂觀主義偏愛”使我們容易高估自己。這種影響的一個典型表現主要以“過渡自信”甚至“盲目自信”的形式體現出來。

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在《超越智商》中指出過度自信的帶來怎樣的後果:

那些自認為擁有卓越的動作與知覺技能的人,常常會對他人的表現吹毛求疵,但對自己的錯誤卻渾然不知,也不願意接受批評。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調查,90%的司機認為自己駕駛技術處於平均水平以上。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在一項針對高中生的調查中,研究者要求他們對自己和同伴進行比較,研究所得的結果非常有趣:

70%的人認為自己的領導才能高於平均水平;

60%的人認為自己的運動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85%的人認為自己與人相處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25%的人認為自己屬於最出色的1%那部分人裡的一員。

最近,隨著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尤其是湖北外人數的減少,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大家在經歷了史上最“孤獨”春節後,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自信起來,認為自己不是湖北的,疫情對於已經過去,開始出門初期釋放壓抑已久的心靈。從家裡往下看,這幾天進出的人明顯增多。

馬路上的車流量也明顯增大,甚至再微信圈裡有人數在一條主幹道上,已經出現堵車的現象了。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在這裡對這種過分自信和盲目樂觀,只能說疫情發的防控遠未到樂觀放鬆時,一定不能有絲毫鬆懈、麻痺和僥倖的心理。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這種過度自信往往會使我們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產生計劃的各個階段會得到順利實施的心態甚至幻想,最中導致計劃無法完成。

另一方面,“樂觀主義偏愛”讓我們容易忽視客觀因素,尤其是一些可能會造成消極影響的不確定因素。

影響我們計劃的除了我們自身原因外,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金錢、天氣等因素。“樂觀主義偏愛”往往會使我們忽略這些帶有不確定性的客觀因素。尤其是忽略過往對我們計劃造成影響的因素時,就可能再次影響到計劃。

比如我的寒假旅行計劃,就是完全沒有考慮到天氣影響的原因,所以當出行日大霧瀰漫之時,只能延遲出現,更改線路、住宿等,影響了到後面的行程。

再就是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旅行計劃和很多小夥伴的計劃一樣,直接就化為泡湯了。

對於團體甚至一個國家,如果忽略這些客觀因素則可能會產生災難性後果。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隋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短命的王朝,只經歷了兩代。它的第二代皇帝,也就是隋煬帝楊廣,其實並不是野史和影視劇裡描述的那樣,是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

相反,楊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真正到達西域的皇帝,並且開鑿大運河、東征高麗都是符合歷史趨勢的,有利於維護國家的利益。只是他在推行他的戰略計劃時,有些急功近利,忽略當時的人力、財力負擔,而最終導致“大國崛起”之夢化為泡影。

三國時期,曹操挾戰勝袁紹、統一北方之勢,揮師百萬,長驅直入,直取荊州,只因忽略了赤壁的特殊地形和氣候,認為當時不可能會有東南風,就導致遭受火燒赤壁,敗走華融。

(二)認知偏差導致不能客觀認識和評價自身能力

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

認知偏差是我們認知活動中所無法避免的,經濟學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人的大腦通常採用都是簡單採用程序應對複雜環境。

很多認知偏差現象或多或少都是造成“計劃謬誤”的因素。這其中“鄧寧——克魯格”效應是比較常見的。

鄧寧——克魯格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鄧寧——克魯格”效應告訴我們,不能勝任某項工作或者任務的人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覺不到自己的表現與實際要求之間的差距,並覺得沒有必要改進。

更進一步,“鄧寧——克魯格”還告訴我們,不能勝任某項工作的人往往無法從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中學到東西。因為,我們很少能從其他人那裡獲得關於自己能力的負面反饋,因為我們都不喜歡將壞消息。

杜克大學做過一項調查,調查內容為大型企業的財務總監對股票指數的預測,調查結果顯示,大型企業的財務主管們對股票股票市場的短期走向一無所知,他們估測出的值與真實值的相關係數接近於零。

然而更糟糕的是,這些財務總監似乎並不知道他們的預測是沒有價值的。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有一個話題讓了熱搜:管軼當了“逃兵”!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疫情初期,管軼從香港到武漢,瞭解了武漢的情況後,但卻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展開工作,只能選擇做了一名“逃兵”,第二天返回了香港,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管軼告訴記者,疫情已經非常嚴重,感染人數要超過非典感染人數的10倍以上。報道一出,全網譁然,隨後便遭到了很多批評和輿論攻擊。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批評者認為經過2003年非典,中國不僅是從生物醫學、經濟發展,還是管理水平都不可同日耳語,怎麼會比非典嚴重呢,簡直就是危言聳聽。然而,隨著疫情發展,截止今天(確診人數)就證實了管軼的語言。前不久,中央指導組認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建國以來的一場非常戰役,前所未有!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總結一下,認知偏差的存在,會使我們使我們高估自身能力,而基於這種高估的能力制定的計劃,往往是完不成的。

04

怎麼減少、克服“計劃謬誤”的影響

(1)借鑑過往經驗,科學使用歷史數據,讓計劃更加客觀,並請他人對計劃進行評估

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三山除疫!

醫者心、仁者心、中國心,萬眾一心!

前幾天網上很大火的順口溜,表達了人們對終南山院士的崇敬和戰勝疫情的決心。

同時,也突出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在武漢抗疫中的重要作用。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從2020年1月24日,武漢火神山醫院相關設計方案完成,到2020年2月2日上午,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按時完成。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僅用10天,被譽為中國速度。而開工前,火神山的建設預計時間正是為10天。

同樣,雷神山的建設也和預期一樣,按照計劃完成。

為什麼兩座醫院能夠如此順利按照計劃簡稱呢?除了我們舉國體制的優勢和各類建設人員的努力奮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座醫院的建設都參照了北京小湯山醫院的建設模式,小湯山醫院曾經在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照小湯山醫院建設模式,可以將當時的建設經驗以及詳細的各類數據,拿來參考,甚至直接使用,都非常有利於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科學規劃和建設。

研究和實驗表明,包括相關的過去經歷 、其它人的經歷 、以及可能影響事件過程的背景事件等, 均有助於減小計劃謬誤。

疫情期間,在家抗疫,除了學習,追劇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有比較熱的一步電視據就是於和偉主演的《決勝法庭》。在大結局審判幕後大佬葉龍恩時,公安局刑警大隊長馬力行,使用了大數據推測了葉龍恩的整個犯罪過程,從馬悅悅殺人案、周遊藏屍案、鐵榮光自殺案再到丁宏中毒案以及藍和培被殺案,推測結果和葉龍恩的實際犯罪過程是一樣的。

雖然法庭不是以推測結果而是葉龍恩的認罪作為審判依據,判處葉龍恩的死刑,但是,從中我們我們也可以看出歷史數據的重要性。

馬力行用的是大數據分析系統,其實不管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雲計算,它們最基本思想都是根據過往數據,然後利用算法系統及相關模型進行不斷地學習,從而使其得出的結果越來越接近實際情況。

數據越多,“學習”效果越好。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同理我們在計劃時,如果能夠使用越多的以前的數據,參考過往經驗,就越能夠使計劃符合實際情況,從而避免、減少“計劃謬誤”。

制定計劃時,除了參考過往經驗和數據外,還可以將據此制定的計劃,請他人再進行評估。

1994年,美國心理學協會(APA)出版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公佈了五項調查研究的結果。結果有一個奇特之處:一個人即使參考歷史數據制定的計劃,也比不上別人僅根據現有計劃制訂的計劃。

在日常中我們也會經常發現,約會中的男女往往過於樂觀地預測兩人的感情會天長地久。而兩人的朋友或者家人,常常對這兩人的戀情結局,有著更準確的預測。

很多醫生也注意到,他們一般不太擅長預測他自己在外科手術測試中的表現,但是同組的同事對彼此表現的預測卻出奇的準確。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制訂計劃時,不妨徵詢朋友或合作伙伴的意見。畢竟上面分析了,對於自身能力,我們容易樂觀看待。

(2)不要用盡所以資源,要設置餘閒,保留一部分,作為後備資源

老婆也是一名教師,在家抗疫期間,為了度過這個漫長寒假,也制定了一個寒假計劃來進一步提升自己提升自己。在計劃中,把時間安排得很滿,學英語,讀書,寫作,理財。一段時間後,我就像我吐槽:

過得很累,本來很享受的口語練習,到頭來變成了應付式張張口,只為了早點完成打卡

本來比較愉快的閱讀,也變得很壓抑,心裡老是想著趕緊讀完換一本。

到頭來發現,所有看似努力上進的東西都是為了早點完成打卡而打卡,為了讓自己心安點。

顯然這根本就不是她的初心。

幾天後,她適當調整了下學習計劃和進度,放棄了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不是不學,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實踐了幾天,她發覺自己很開心,不會每天很趕很忙,每天的學習計劃也都能完成,大腦負擔也不會很重了。

老婆為什麼期初無法完成計劃,還那麼自己這麼累呢,而後來調整後卻調高了效率,能夠加持完成任務呢?

這裡面就涉及了一個概念叫做“餘閒”。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餘閒”這個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埃爾德·沙菲爾合著的《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中提出來的。

它是指我們在制定計劃時,要根據我們所擁有資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資源來制定計劃。

比如,你今天晚上有三個小時可以用來學習,那麼你在制定任務和計劃時,不要以三個小時為標準,而應該以兩個小時為依據;你有10假期,這麼你應該把旅行計劃定為7天或者8天;你在這周有3000元可以用來支配,那麼做預算時要以2000元為標準。而剩下的一個小時,或者1000元就是餘閒。

為什麼要有餘閒呢?

這時因為當你以兩個小時制定學習計劃時,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需要處理,你就可以用這一小時去處理,而不耽誤完成任務。或者當你學習內容難度超出你預計時,需要更多時間時,你就可以用這1個小時去彌補讓你保證學習質量,完成任務。

餘閒就像我們的後備資源或者“預備隊”,讓我們再執行計劃的過程當中,一旦出現導致影響計劃順利實施的事件時,不管這些干擾因素是我們前面分析的哪一種因素,餘閒都有利於我們計劃的順利實施。

因此,餘閒不管對於我們個人,還是團體,都具有重要作用。

疫情導致無法工作,造成不少人收入減少,甚至斷了收入來源。這時存款就發揮了餘閒的作用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對於沒有存款的同學,可能就要面對房貸、車貸、日常支出的“壓力山大”了。而有存款足夠存款的同學則能安心在家,等到疫情結束,重新投入工作。所以趕緊從現在起養成存款的習慣,

把每月收入的20%或30%,定時存入指定賬戶吧!雷打都不能動。

對與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也是一樣,現金流少的那些企業,面對房租、人力等各項成本,恐怕也只能是面對倒閉這條了。

留得青山在,不拍沒柴燒。在制定計劃時或完成任務時,留有餘閒,即使發生意外,也會還有機會。就是投資股票一樣,永遠不要滿倉操作。

(3)使用金字塔將原理,按照結構組織信息,儘可能多的考慮到影響計劃的主、客觀因素更多因素。

就像萬維鋼老師說的,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在計劃當中總是會出現意外的因素。這些意外的因素越小,越有利於我們計劃按預期完成。

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制訂計劃時,考慮的越詳細,將越多的因素,考慮進來,越能能夠減少“計劃”謬誤的發生。

西漢著名軍事思想家韓信之所以獲得了“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美譽,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知己知彼。

每一次作戰計劃,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他都會考慮到當時的季節、氣候、地形地勢,後方糧草的供應、士兵的士氣、將領的性格及作戰風格。

除此以外,韓信還會盡可能的瞭解對手的情況,對方的將帥特定、近期的作戰經歷、後勤保障等信息,儘量做到“知己知彼”。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美國作家芭芭拉·明託《金字塔原理》一書中介紹了金字塔結構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層次分明、結構化的組織信息的方式,使用這種思想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將各種信息納入計劃之中。

在書中,芭芭拉提出了一個“結構化表達”工具:SCQA架構。

使用SCQA架構,一方面使同一組中的思想不存在重合,保證了不會做無用功,提供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使同一組中的信息不遺漏,保證了計劃的嚴謹性。

SCQA是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

S,即情境(Situation);

C,即複雜性,常意譯為衝突(Complication);

Q,即問題(Question);

A,即答案(Answer)。

我們按照這個四個方面,依次將相關的影響因素納入結構,就能做到既不會有遺漏重要因素而又不重複。

運用SCQA架構時,各部分的順序可以有所變化,但必須包含“背景”、“衝突”和“答案”。你可以採用“背景-衝突-疑問-答案”的基本結構, 也可以採用標準式的“背景-衝突-答案”結構。

在《決勝法庭中》,於和偉扮演的高劍是一名優秀的檢察官,在讀書期間就是一名學霸,是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但是工作後,高劍作為公訴人辦理的第一件案子,就因為他的大意,疏忽了一個關鍵因素,使被告人收到的判罰過重,最終自殺。

從此高劍每次在辦案時,在上庭前,都會仔仔細細考慮每一個和案件有關的因素,把庭審過程模擬好幾遍,以防案件審理過程中有意外放生。

尤其是電視機最後抓捕葉龍恩的計劃當中,高劍其實就用了金字塔結構的思想。當馬力行告訴葉龍恩將要外逃,正在抓捕時,高劍認為,雖然葉龍恩訂的是機票,但有可能是煙霧彈。因此,不僅要到機場攔截,還要派人到各個碼頭。

除此以外,還要拍公安海警做好在公海攔截的準備,防止葉龍恩提前逃跑,導致在公海抓捕的難度加大。

最終因計劃周密,在葉龍恩逃到公海前將葉龍恩順利抓捕歸案,接受法律的審判。

疫情下,計劃推遲甚至擱淺?這3種方法幫你克服“計劃謬誤”

04

總結

今天給大家介紹了我們工作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計劃謬誤,分析了造成計劃謬誤的兩個主要原因:樂觀主義偏愛和認知偏差,最後介紹了3種可以有效減少和克服計劃謬誤的方法:

(1)借鑑過往經驗,科學使用歷史數據,讓計劃更加客觀,並請他人對計劃進行評估。

(2)不要用盡所以資源,要設置餘閒,保留一部分,作為後備資源。

(3)使用金字塔將原理,按照結構組織信息,儘可能多的考慮到影響計劃的主、客觀因素更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