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為什麼?

出城少年


一、東方的性善論

1、來源

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典故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對於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論的出發點就是——性善論。

2、特徵

A、“善”是一種價值或更精確的說是一種價值體系

“性善論”中的“善”可分為三個層次,“‘善’首先指的是仁、義、禮、智諸德行和符合它們的德行。其次,‘善’指的是人的優秀性。最後,‘善’指的是一種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價值”。第一層是基礎,仁義道德是唯一的“善”,其他的“善”只能是對它的引申、補充。第二層內涵是對第一層的補充,仁義禮智之所以謂“善”,是由於它是人類的優秀性和應具德性。由於它,人才與禽獸動物區別開來。第三層是對前兩層的引申拓展,道德之所以是善,是因為它能夠給人們帶來實際的利益,滿足人們的需要。

B、強調盡心知性

“性善論”強調人的本性存在先驗的善的同時,認為人有不善的原因即外部環境和自身主觀願望的影響。為了能使人的善性得到保存和發展,“性善論”強調道德修養,存心養性,“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道德修養從良心、善端開始,向著仁義禮智諸善德和君子聖人的人格這一目標邁進。盡心知性,存心養性是完成這一目標的具體方法。

C、強化宗法倫理觀念

儒家最早的典籍中就出現了宗法倫理思想。孔子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關係被認為是統治中不可缺少的“大倫”。孟子繼承了這一思想,把君臣父子關係依然看作是最根本的二倫,並進一步提出了“人倫”的概念。孟子認為“人倫”是人的本性,是人與禽獸相區別的本質特徵,“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性善論”強化了孔子的宗法理論,說明了人之所以成為人和人的價值所在。後來,視人倫為人的本性的思想被宋理學吸收,完善為封建的倫理綱常思想。

二、西方的性惡論

“性惡論”是在西方文化中佔統治地位的一個主流思潮。以奧古斯丁、路德、加爾文的觀點為代表的西方性惡論,都把人的慾望說成人的本性,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必須加以限制和改造。這種性惡論思想對西方的政治、經濟、法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西方性惡論及其發展

A、性惡論是古羅馬帝國時期在基督教內部產生

那時,圍繞對《聖經》的解釋,發生了關於人性的爭論。《聖經》上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受了蛇的慫恿,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實,犯了罪,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羅馬帝國教父學的主要代表奧古斯丁據此提出了“原罪性惡論”。他認為,由於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犯了罪,就造成人的本性的墮落,他們的子孫天生就有罪。他說:“我們一定不要幻想在我們自身沒有惡習,因為如使徒所說的:‘肉體之所欲,反抗心靈’……我們在現世裡無論如何不能夠達到至善的。”他認為,人有原罪,人性是邪惡的,人不能自己救自己,只有服從教會,通過教會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

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都把奧古斯丁奉為理論權威,他的思想統治西方長達幾世紀之久。

B、文藝復興時期對原罪性惡論的批判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們大都否定基督教的“原罪性惡論”,說這種理論是用宗教謊言欺騙群眾,企圖把群眾變成愚昧無知的牛馬,聽任教士們擺佈,溫順地繳納各種貢賦。他們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類天然就傾向於互助友愛。人文主義對“原罪性惡論”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C、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對性惡論的恢復和發展

雖然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對“原罪性惡論”的衝擊是巨大的,但由於宗教神學的影響年深日久,在宗教改革時期,德國的馬丁·路德和法國的加爾文又恢復了奧古斯丁的理論。路德和加爾文較奧古斯丁的進步之處在於否定了教會的權威,認為《聖經》是最高權威,但他們都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路德和加爾文都認為,人得救的最大障礙是人的驕傲,人只有靠自己的有罪感、懺悔、對上帝的無條件服從和信仰上帝的寬恕,才能得救。

路德認為,人人之所以都有原罪,是因為人的始祖亞當就是有罪的,人生下來就有情感、慾望,這些都是邪惡的,反抗上帝的。他認為,如果一個人不信仰上帝,沒有得到聖靈和上帝 的恩惠,他就會放縱自己心中的情感、慾望,只能不間斷地作惡犯罪,從一個罪走向另一個罪。

加爾文說,原罪是由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帶來的,人人有原罪,墮落和邪惡滲透於所有人的靈魂的一切部分。“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原罪之中,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原罪的汙染。因為嬰兒是帶著他們的罪一同來到世界上,所以,他們就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罪而不是由於別人的罪而應該受到懲罰。

D、霍布斯和弗洛伊德對性惡論的發展

路德和加爾文的性惡論是在中世紀末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資產階級的要求,在西方一直受到重視,西方近現代都出現了新的性惡論觀點。近代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拋開“原罪”,提出自己的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與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為了自我保存就會彼此侵犯,人對人像狼一樣。現代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也堅持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被壓抑在內心深層的無意識本能慾望,尤其是性本能慾望。這些本能慾望的活動原則是快樂原則,就是無條件地要求快樂和滿足,與社會文明是對立的。不過他反對社會對人的本能慾望過多的壓抑。

2、性惡論在西方文化歷史過程中的影響

A、性惡論對西方近現代政治思想有重大影響

受性惡論思想的影響,近代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人性卑鄙,有權必濫,所以必須對權力進行限制。他提出了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三權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則。這一原則成為絕大多數資產階級國家實際奉行的政治制度的一條根本準則。當代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認為,政治民主是以這樣一種觀念為根據的:沒有一個人或有限的一群人是十分聰敏和十分良善的以至於無須別人的同意就去統治別人。政治民主是建立在對少數統治者不信任的基礎之上的。統治者也有通常人有的貪心,如果沒有人監督他們,他們就會利用職權,任意佔有他人的財富。他的學生胡克指出,民主政治有效行使最重要的要求是:對統治者的不信任。不然,民主制就會演變為獨裁製,一種英雄崇拜的民主一定會過渡到專制的暴虐統治。“一個民主社會對於英雄人物必須永遠加以提防。”這些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性惡論基礎之上的。

B、性惡論影響了西方的法治

由於對權力的不信任,所以現代刑法規定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等原則,刑訴法規定了無罪推定、抗辯式審判等原則,目的是為了防止、限制司法權的濫用。行政法規定依法行政原則,行政訴訟法規定原告、被告地位平等和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目的是為了防止、限制行政權的濫用。制定了界定每一個體權利義務的私法,劃定了每一個體的權利義務範圍,既不允許國家權力擅入個體權利領域,也不允許社會個體間相互踐踏權利。私法是平等主體間利益競爭的戰場規則,它不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善人信條。相反,它首先承認利己慾望的正當性,然後再設定每一個體慾望、利益的範圍。性惡論不相信人會自覺盡義務,因而制定法律旨在確定人的權利範圍,這種法律屬於“ 權利型”(權利本位)。

C、性惡論促進了西方商品經濟和私有制的發展

正如恩格斯所說:“卑劣的貪慾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 、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惟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 恩格斯在這裡直言卑劣的貪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或許會讓相信性善論的中國人感到難以理解.性惡論是一種唯心的先驗論,但與性善論相比它卻在私有制社會顯得更為真實,更有利於實行法治。它是片面的,但又是深刻的。 不管怎麼說片面的深刻總是要比膚淺的全面略勝一籌。

三、我的看法

我覺得,惡,是個體存活的基石,善,是群體合作的關鍵。也就是說,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善惡都是並存的。沒有一丁點自私自利,作為個人保障,那麼我們個體的基本權利都得不到保障。但如果絲毫沒有善,那麼社會、文明就發展不起來。吃飽了才會想到還有人沒吃飽,倘若一個純粹善良的人,那麼他就不會吃任何一口東西,而會全部捐出去,因為總有人餓肚子,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私自利存在,只是程度多少,但不可能完全沒有,完全沒有惡的人早就把自己的所有器官捐出去了,畢竟犧牲他一個,可以救N個人。

完全善的人不存在。但如果人類僅有惡,也發展不起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起來的基石就是善,每個人都要讓渡一部分權利,進行一定程度的利他行為,整個社會文明才得以牢靠,得以維續。而且整個社會越發展,那麼善的那一面就越被髮揚,惡的那一面就越遏制。但兩者是並存的,人性不是純粹的善,也不是純粹的惡。如果要說哪一部分更多的話,那應該是惡的那一部分。哪一部分更重要,同樣是”惡”。必要的惡才能讓一個人盡最大程度保障個人權益不被損害。

總的來說。惡,是個人最優解,善,是群體最優解。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我們,個人為善為惡就是在兩者取平衡。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





解答文化問題


人生來就攜帶兩個世界,即當下世界與時間世界。

當下世界攜帶的是慈悲心、圓滿、平安、生機、創造等完美……

時間世界是辯證的二元世界,一切都是對立的,如:好與壞,善與惡,正與邪……

當下的解釋:當下不是一個時間概念,當下是念一念之間的縫隙、空檔,即一念已逝、另一念未生之間的空檔,俗稱“一愣神”,當下是不在時空之內的。

如果宇宙是一個假設,假設它是你的自性的心靈創造的,是你想感受而創造出來的時間和空間,又在時間和空間中創造感受的因果關係,故事在時空中用念頭編織而成,感受那故事中的情感……

假如您願意,故事可以一直的編下去,一世一世的輪迴去感受……

假如當你厭煩了編故事和演故事的感受,不再去創造時空,您立刻回到了自己心中,您就是產生意念的“精神體”……你也會回到當下世界,體驗另一種完美……


活出美好


我認為人性本惡,因為人首先是一個動物,剛來到這個世界只有動物的本性,如果生活環境和後期教育不行,惡的方面就會釋放得多,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會自覺抑制惡的一面而去展現善的一面,不知道我的理解和觀點是否正確。


藍思大叔


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指善良,而是指完善圓滿周全。

所以有赤子之心一說,人開悟了,就是迴歸本心,赤子之心,如此而已。

所以人要開悟,不然認識不了世界,更認識不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