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閥張作霖,死後多年才被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Rway


張作霖能從一個土匪到東北的東北王,中間肯定有靠日本人和沙俄的暗中支持,當然也離不開張作霖自己的運轉。但是也正是因為張作霖一步步的做大,引起了日本人的覬覦。



有關於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歷來都是各種說法不一。雖然絕大多數證據表明是日本人做的。然而張作霖被炸死之後,後來又發生了什麼?

當時張學良還不在東北,聽到消息的時候急匆匆的趕回來,此時張作霖的屍體已經被運送到了大帥府當中。

雖說張作霖已經沒了,但是東北作為一個土皇帝管理的地方,總不可能一日無主。於是張學良緊急接手了父親的職位,成為了新上任的東北王。

張學良一生風流,但也是一個十足的孝子。張學良在給父親舉行完葬禮之後,就開始準備繼續修建元帥林,張作霖的靈柩則是被暫時安放在瀋陽東關珠林寺內。

張作霖選墳,準備給自己百年之後用?

有關於張學良為張作霖安排陵墓的事情,我們先把它放在一邊。其實在很早之前,張作霖就已經考慮自己的百年之後。

比如說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張作霖想把他老家的張家墳塋,遷到另外一塊風水寶地。畢竟古代人重風水,認為只要祖墳選的好,就可以庇佑後代幾輩人。

但是當時張作霖比較忙,他就把這件事情交給了自己的姐夫吳永恩。吳永恩找了當時最出名的風水先生,選中了位於錦縣的驛馬坊村西。

於是張作霖花錢,買下了周圍大約40公頃的範圍,準備打造張家祖墳。並且在民國二年的時候,把自己母親的骸骨從黑山縣搬到了這裡,並且作為主墳。
▲張作霖老婆

再到後來張學良的母親病死,張學良的母親也就是張作霖的原配。在張學良母親趙氏病死之後,張作霖就把她的墳地埋在了這裡。佔地面積大約15畝左右,周圍都是一些果樹和耕地。

雖說張作霖已經把墳地選好了,但是當時也是民國初年,張作霖只不過是剛剛起色。所以說並沒有對此地大興土木,只是簡單的修繕出來了一個輪廓。

後來張作霖越發的發達,從督軍兼任省長。於是開始大興土木修繕陵墓,把整個買下來的陵墓四周都修了牆,還在門口安了一個牌坊和一個涼亭。

墳塋前面還有兩個粗大的石柱子,在石柱頂上刻有兩個獅子。再往前面一點是一個大石碑,石碑上面還基本上沒有任何文字,張作霖當時是想等到自己百年之後,交給張學良等幾個兒子來書寫。

再到後來張作霖成為東北王,感覺自己之前選的墳地配不上自己,又在撫順章黨附近選了一個依山傍水,風水極佳的陵墓,並把它稱作是元帥林。

其實在這個時候張作霖就已經飄了,雖說只是號稱東北王,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元帥林按照皇帝陵墓的格局來修繕。

參考清昭陵的模式規格,並且從北京的隆恩寺以及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太等人的墓地,運回來了眾多的石獅子等石質建築物,加起來差不多六七十件。

這個時候差不多都已經來到了1928年,中間過程雖然修修補補,但是相對來說沒有什麼突躍性的發展。畢竟當時張作霖才50多歲,也沒想過自己這麼早便會走掉。

張學良連爹都沒葬就跑了,還是漢奸幫下的葬!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從北平回來,路過皇姑屯的時候,被日本人所埋的炸藥炸死。張學良趕緊跑回東北,舉行張作霖的祭奠儀式。後來由於元帥林還沒有修繕完成,所以暫時把他的靈柩放在了瀋陽東關珠林寺內。

但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元帥林到現在還沒有修好。張學良最後竟然選擇以不抵抗的方式,撤出了東北。所以說元帥林也不得不停工,張作霖下葬一事一直懸著。

張學良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這一走就是一輩子,自己父親的棺材,最後也沒有交給自己親手下葬。但是不代表他沒有想到過自己父親還沒入土,所以說身在關外的張學亮也是著急的不行。

後來在西安事變爆發之前,當時吳永恩之子吳廷奎就在張學良身邊。張學良就告訴他,元帥林肯定修不成了,但是父親不能在外面晾著。我不方便回東北,你就代我回去處理這件事情。

另外先把父親移到之前選的祖墳驛馬坊,然後找幾個靠譜的人管理好此地。等到我們日後回去的時候,繼續修建元帥林,到時候再把父親移回去。


但是當時東北已經被日本人佔領,想要搬遷張作霖的棺材,不是你說想動就動的。吳廷奎只好四處求爺爺告奶奶,其中正好把這件事情求到了張景惠頭上。

此人是誰?他是張作霖的拜把子兄弟,當年張作霖剛起家的時候,張景惠就已經跟著他了。後來張作霖被炸死之後,他也曾經跟過張學良一段時間,但是在東北改旗易幟之後,他就跑到了南京擔任軍事參議院院長。

再到後來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張景惠竟然跑到了東北做了漢奸,在偽滿洲國擔任了眾多的職務。據說他的漢奸相十足,連自己辦公室的門把手都拽下來,送去給日本人造子彈。

但是不管怎麼樣,他都是張作霖曾經的老手下,而且還是拜把子兄弟這層關係。於情於理的方面,都應該幫襯一把。另外當日本佔領元帥府之後,張作霖的靈柩被移出了之前停放的寺廟。

當時吳廷奎不僅找到他,而且還有張作霖之前很多的老部下。但是最重要的人就是張景惠,因為他的官最大,可以在日本人面前說上話。後來在他的運作之下,日本人同意了安葬的事情。

元帥林肯定是不可能了,再加上有張學良的同意,最後還是選在了驛馬坊,這也是張作霖一開始選的地方。於是在1937年的時候,吳廷奎準備把張作霖的靈柩,用火車從瀋陽搬運到羊圈子車站。
▲張作霖的兒子

但是中間還有一個問題,因為按照當時東北的風俗習慣,這種下葬的事情,必須交給兒子來處理。但是張作霖的好幾個兒子都不在關內,所以最後只找到了張作霖的外甥。

雖然說張家已經威風不再,但是整個搬遷過程也是大操大辦。表面上說離不開漢奸張景惠幫忙,但是主要主持人員還是張作霖的姐夫。而且整個移靈過程,最後還登上了報紙。

再到後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等戰役,張作霖的這塊墳地也沒有逃過,最後只剩他之前立下來的兩塊石碑還樹立著。一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張作霖的陵墓才重新被修繕起來。

再到後來政府又多次撥款,重新修繕此地,準備打造成一個文化景區。再到後來張家人的後裔聽說這件事情之後,雖然人不在這裡,但是也會通過各種渠道籌錢。

而且張學良的幾個老部下,也過來幫忙打掃陵墓。在1986年的時候,張學良的侄子侄女和家人一起從巴西來到這裡,為張作霖掃墓。第2年的時候張學良的表弟,也帶著夫人來掃墓。

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張學良本來也想親自過來掃墓一次,但是最後因為種種原因不了了之,可能也成為了他心裡最大的遺憾。
總而言之,在張作霖去世三年之後,由於元帥林沒有修建完成,所以說一直沒能下葬。後來因為戰爭耽擱了6年,最後才在自己第一次選的地方下葬。前後加起來共計9年。


史之策


時下流傳的“東北王”張作霖死後,暴屍荒廟9年才被埋葬,下場悲涼,真是這樣嗎?

據張作霖五夫人壽氏(壽懿)的孫女張閭實介紹:1928年6月4日清晨6時許,張作霖由北京返回奉天,當他乘坐的火車專列行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將專列炸燬,他也身受重傷,史稱“皇姑屯事件”。

事後,衛兵溫守善等人急忙用汽車將張作霖送回到奉天的大帥府。當初,張作霖因壽夫人為人機靈執重,便將帥府內的一應事務交她打理。因此,壽夫人讓溫守善等人將大帥送到了自己住的小閣樓,並安置在臥室的床上。待衛兵退出後,壽夫人上前一看,發現大帥喉嚨已被彈片切斷,已然斷氣。為防消息洩露,壽夫人和貼身丫鬟將小閣樓封鎖起來,不準任何人靠近。

13天后,也就是1928年6月17日,張學良才從關內趕回奉天。接著,張學良在張作相等老臣的擁護下,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

1928年6月25日,張學良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宣佈東北易幟,宣佈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為此,他於同年7月1日,專門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文,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而他也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若按張學良從1928年6月17日趕回奉天,並已接管東三省,到同年7月1日電文國民政府,期間長達14天,又為何不準備安葬事宜呢?況且,喪葬民俗有頭七、二七之說,即:死後第七天,或第二個七天(第十四天),就要安葬。關鍵是,此時的東北天下,還是他們張家的,完全有條件、有機會進行安葬才對。同時,這一時間段又處於初夏季節,天氣也應該很熱了,如此放在家中27天,身體豈能不嚴重腐爛,下葬形勢明顯的不等人。

1931年9月8日,日本關東軍炸燬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反誣陷說是中國軍隊所為,並以此為藉口炮轟東北軍大營。當時的中國軍隊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採取完全不抵抗政策,30萬大軍不放一槍,因此日本人僅用了三個月,便將東三省全部佔領,史稱“九一八事變”。

再回顧下時間關係,張學良1928年6月17日趕回奉天,1931年9月8日“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人這才佔領了大帥府,期間長達近3年零3個月時間,而且東北又處於張學良的管轄之下,就算日本人想要阻攔,怕也沒有這個能力吧,機會多的簡直是不要不要的。

再說,日本人已經將張作霖炸死,氣也出了,東三省也佔了,難道非要將他的棺木留在荒廢寺廟,一放就是9年,一點價值也沒有,而且可能早成一堆白骨,最多也就噁心下張學良而已,對於這樣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的事情,一向重利的日本人應該不會去做。

也有史料記載,葬禮現場,蔣中正、田中贈送花圈。如果按此來說,張作霖葬禮當日,日本人應該還沒有發動“九一八事變”才對。

因此種種,可以認定“張作霖死後,暴屍荒廟9年的悲涼下場”的說法是不真實的。

但是,令人非常不解的是,1990年張學良恢復自由之身,1995年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這段時間也有10年之久,為何就不到父母的墳前去拜一拜呢?又為何對此事不澄清一番呢?


祥子談歷史


東北軍閥張作霖,慘死9年才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張作霖,北洋四大軍閥之一,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外國人刺殺而死的國家元首。可是,令人唏噓的是,慘死後9年才得以下葬,66年後才迎來後人參拜,到底因為什麼?

作為一箇中國人,死後落葉歸根,墳頭有後人香火,這大概是最好的結局,可是,張作霖並沒有,這到底是是怎麼回事?

皇姑屯事件——死得最慘的國家元首

1928年,掌握北洋政府長達4年之久的安國軍大元帥張作霖,此時已經盛極而衰。南面是國民黨的北伐軍虎視眈眈,北面是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張作霖和東北軍何去何從?張作霖表示,回東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然而,就在回東北瀋陽的半路上,一聲巨響結束了這個軍閥頭子的生命,53歲的張作霖留下了30萬以上的強大軍隊,也留給了東北軍大佬們一個支離破碎的東北軍體系。

元老派和少壯派的矛盾從沒有解決好,士官派和保定系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止,大佬們爭來鬥去,最終選擇了少帥當老大。這一幕和1644年的滿清政府何其相似?不同的是,滿清政府有個天縱奇才多爾袞,東北軍卻沒有。

張作霖從皇姑屯拉回來時,脖子已經被彈片割破斷了氣,壽夫人秘不發喪保證了權力的順利交接。日本謀刺張作霖篡奪東北政權的目的沒有達到。東北局勢穩定後,張作霖並沒有下葬,這是因為,張作霖的陵墓還沒有修好。

張作霖的導師是袁世凱,那種混不吝的痞子態度,是弱小國家對抗西方列強的不二法門,同時造成了他們倆內外交困死於非命的共同命運。袁世凱死後,袁克定、徐世昌、段祺瑞等人為他修建了袁林,在安陽下葬。

袁世凱從1916年6月6日去世,到8月24日下葬,總共才用了2個月。張作霖連這6個月時間都沒有嗎?

原來,張作霖早就給自己選好了墓葬地點,在凌海市驛馬坊村西。民國初年,張作霖又在撫順章黨附近興建元帥林,還把愛新覺羅家的石人石馬偷來裝點門面。到張作霖去世,這個工程持續了多年,還是沒能建成。

張作霖之死,明顯是日本關東軍所為,身負國恨家仇的東北軍,不僅沒有和關東軍死磕,反而把矛頭對準了蘇聯。這一錯誤決定,讓東北軍腹背受敵,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元帥林沒有完工,東北軍丟下了張作霖的遺體,逃到關內去了。

不知道應該慶幸還是應該感到悲哀,日本關東軍2萬人趕走了30萬東北軍,還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偽滿洲國總共有8.5萬軍隊,其中8萬是東北軍舊部。張作霖的結義兄弟張景惠,擔任了偽滿洲國總理,是東北漢奸的總代表。

就是張景惠,還存著對張作霖的一絲兄弟情義,向日本人申請安葬。日本人為了安撫關內關外的東北軍舊部,也為了收買東北人心,同意了下葬。

於是,到1937年,張作霖才葬入驛馬坊的元帥林。此時,距離張作霖去世,已經是9年後了。

東北國土淪陷,繼承人被軟禁,舊部大都被中央軍吞併,即便是抗戰勝利,東北軍舊部都沒有機會回東北。所以,張作霖的陵墓,長期處在無人祭掃的狀態。

1994年,張作霖嫡孫、航天專家張閭琳終於回國在張作霖墓前祭拜,此時,距離張作霖去世,已經66年了。這個孫子,張作霖死後2年才出生,從沒見過爺爺。

值得一說的是,張作霖墓園在遼寧錦州市凌海市石山鎮南驛馬坊村,而元帥林卻在撫順東35公里東洲區章黨鎮高麗村南高阜地帶。張作霖葬在了驛馬坊村,而元帥林,現在是一個森林公園,AAA級景區。不要搞錯了!


歷史知事


1928年6月4日晨5時,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燬,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當日逝世,享年53歲。

張作霖死後,他的家屬們想要為他建造一個豪華的陵墓,便特意派出眾多風水先生,遍查遼瀋地區的名山大川,其中一個周姓風水先生選中了撫順市的元帥林,他稱此地是“前照鐵背山,後座金龍灣,東有鳳凰泊,西有金沙灘”。

隨之,張學良夫婦前往巡視後,也認為此處山清水秀氣勢不凡,又有鐵路相通,於是決定在此地建張作霖陵墓。但考慮到陵墓的修建工程巨大,當時預計的是三年內完工,張學良就先將張作霖的屍體暫厝在大帥府的院子裡,等到陵墓修建完成後再正式下葬。

但等到1931年秋,正當元帥林工程初具規模時,爆發了“九一八”事變,張家人撤到關內,日本人佔領了大帥府,便把張作霖的棺材移到珠林寺停放。這一放就是六年,可憐生前風光無限的張作霖死後孤零零地躺在荒涼的珠林寺,沒人看管,連點香火味都享受不到。



後來,因為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張景惠投靠日本人,並出任偽滿洲國總理,他實在不忍心自己的結拜兄弟如此淒涼,便張羅給張作霖下葬。恰好此時日本人也在考慮如何處置張作霖的屍體,畢竟張作霖作為曾經的東北王,他的屍體這樣長久停放在珠林寺,也不是那麼回事。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人便同意張景惠給張作霖下葬的事情。這個時候張作霖老家海城的鄉紳聽說要安葬張作霖,便聯名上書,請求將張作霖安葬在海城。

與此同時,張作霖當年的老部下們,則紛紛出面,請求把張作霖安葬在已完工的元帥林。

後來消息傳開之後,東北各界的報紙則刊出許多文章,籲請“偽滿洲國”當局給張作霖風光下葬。日本人沒有想到張作霖的下葬會在社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他們開始感到有些恐懼。因為,他們懷疑大家很有可能借推崇和懷念張作霖,來否定和反對現在的偽滿洲國。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日本人本便想收回成命,讓張作霖的屍體繼續停放在珠林寺算了。可問題是,現在國際輿論、民間呼聲都已經被吵起來了,這個時候日本人這樣對待張作霖,顯然會讓自己處於輿論的被動地位。



一時間,日本人是左右為難,這個時候張景惠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張作霖的屍體安葬在錦縣驛馬坊。這錦縣驛馬坊,埋著張作霖的母親和原配夫人趙氏,因此這也算是張家的家族墓地,所以張作霖埋葬在這裡,於情於理也說得過去,社會各界人士也不好說什麼。

與此同時,這驛馬坊地處偏遠,沒有元帥林那麼扎眼,也不像海城離奉天那麼近。把張作霖葬在這裡,基本上隔絕了他在老窩——奉天和海城的影響,自然也就不會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對張作霖的過分推崇,從而不利於偽滿州國的統治。

於是,日本人很快同意了這個方案,隨後在1937年6月,在張景惠的主持下,張作霖被正式葬入錦縣驛馬坊(現為凌海市),按日本人的意思,張景惠給張作霖設計了一個既不算隆重也不算簡單的葬禮。

當時,在下葬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意外,那就是找不著打幡的人。因為按照中國的習俗,打幡必須由兒子來,可張作霖的八個兒子此時都在關內,這可怎麼辦呢?要知道像張作霖這種大人物,下葬時如果連打幡人都沒有,實在說不過去!

無奈之中,張景惠只好找到張作霖大姐,請她的兒子、也就是張作霖的外甥來給他打幡,隨後平板車載著張作霖的棺材,浩浩蕩蕩地去往奉天車站,再由奉天開出一列專列直達石山車站,將張作霖下葬在驛馬坊,墓穴選在張作霖原配趙氏的墓旁。


我是趙帥鍋


在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返回關外大本營的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



老張之所以被暗殺,是因為日本人想要扶植他做傀儡,老張不同意。

氣急敗壞的日本少壯派軍官河本大作,策劃了這一起震驚中外的爆炸案。

當時的東北軍在關內全線崩潰,老張準備回關外休養生息,日後東山再起,可惜他沒有機會再實現自己的理想。

老張死後,東北軍由誰做老大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楊宇霆當時被奉系頭領擁護,但張作相等老軍閥們支持小張,所以東北軍在小張的帶領下,選擇了東北易幟。

老張死後一直沒有下葬,是因為當時並不是沒有合適的地點。

其實老張已經著手修建自己的墓地,只是當時沒有完工而已。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襲擊了奉系的北大營。

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奉系幾十萬軍隊撤回關內,日本人幾乎兵不血刃佔領了東三省。

小張這個時候也沒有機會再安葬老張,加上後來局勢越來越緊張。

老張安葬的事情就一直擱置了下來。

日本人佔領東北後,老張的結拜兄弟張景惠投靠了日本人,並且擔任偽政府高官,還是他主持安葬了老張。

可憐一代梟雄張作霖,死後多年才安葬,當時身邊沒有親人,實在讓人唏噓。

—End—



冷月鉤沉


張作霖本是一介土匪,在清末民初的大變局中,靠著膽識、眼光和難得的運氣,竟然成為獨霸奉吉黑三省的“東北王”,進而又率軍入關,搖身一變而成為民國元首,人生經歷堪稱傳奇。然而生前風光無限的張作霖,死後的遭遇卻堪稱淒涼,在長達9年的時間裡無法下葬,最終還是在大漢奸的幫助下才入土為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一切,還要從張作霖遇害說起。

張作霖在發跡過程中雖然得到日本人的資助,但對其覬覦東北的野心一直心存警惕,所以當政時多次拒絕他們的威逼利誘,堅持不肯給與對方不合理的利權,由此導致日本人殺心大起。1928年6月4日,時任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相當於總統)的張作霖從北京退回關外時,乘坐的專列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燬,張作霖身受重傷,在抬回到瀋陽大帥府當天便去世,終年54歲。

張作霖死後,長子張學良主政東北,併為父親修建規模宏大的元帥林,想用帝王規格來為他下葬。由於元帥林工程浩大,修了整整3年時間才竣工,在此期間,張作霖的棺槨便只好暫厝在帥府的院子裡。元帥林建好後,張學良準備擇選黃道吉日為父親下葬,然後還沒來得及實施,便趕上了“九一八事變”。

事變發生後,日軍侵佔東北三省,張家人全部撤到關內避難,張作霖入葬元帥林的事宜就此被迫中止。日軍肯定不會主動為張作霖下葬,所以他的棺槨便從大帥府移除,被安置在珍珠寺中(故址在瀋陽市大東區珍珠路一段10號,如今該寺已無存),一放就是6年時間。

由於此時張家人都在關內,不可能到關外主持葬禮,而張作霖留在東北的舊部屬,因為懾於日本人的淫威,在摸不清他們想法的情況下,也不敢為昔日的主公下葬。可憐生前風光顯赫的“東北王”,死後竟孤零零地躺在荒涼的寺廟中,既沒有人看管,也無人供養,實在是淒涼。

等到張作霖的把兄、大漢奸張景惠出任偽滿總理後,事情才開始迎來轉機。1935年,張景惠接替鄭孝胥組閣,由於他對日本人唯命是從,由此深得後者的“青睞”。正是憑藉著這層關係,張景惠適時地提出請求,希望能讓張作霖入土為安。此時,張作霖的舊部屬及老家海城的鄉紳也聞風而動,紛紛發起呼籲,要求將他或安葬在元帥林,或於老家入土為安。

面對著如此浩大的呼聲,日本人不由得感到莫名的恐懼,他們擔心一旦張作霖入葬元帥林或海城,難免會被“不安定分子”利用,成為民間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導火索”。但如果公然拒絕此事,則不僅會違逆廣大的民意,而且恐將激起國際輿論的譴責,最終的結局可能會更加糟糕。正因如此,日本人左右為難,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老於世故的張景惠明白日本人的煩惱,便為他們提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將張作霖安葬在錦縣驛馬坊。張景惠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驛馬坊不僅地處偏遠,遠不及元帥林和海城那樣“扎眼”,而且這裡還埋葬著張作霖的母親及原配夫人趙氏,也算是張家的家族墓地。在張景惠看來,若將張作霖安葬在這裡,不僅名正言順,而且對國際輿論和東北老百姓都有所交代。

更加重要的是,張作霖若能安葬在驛馬坊,還能隔絕他在瀋陽和海城的影響力,對日本人來講實在是再好不過。正因如此,日本人對張景惠的建議非常滿意,並答應為張作霖舉行葬禮。緊接著,日本人讓張景惠以“協和會”會長,而非偽滿總理的身份來為張作霖主持葬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本人覺得自己強佔張作霖的地盤後建立偽滿,若再用後者的名義為他發喪,畢竟於理不合。

1937年5月3日,張景惠以“協和會”的名義,在瀋陽為張作霖舉辦了規模尚可的“慰靈祭”,隨後用火車將其棺槨運送至驛馬坊,將其與原配夫人趙氏合葬。由於張作霖的8個兒子都在關內避難,沒有人能為他打幡,所以張景惠情急之下便把張作霖的外甥找來,讓他替其舅打幡,這樣才算是順利地辦完葬禮。從張作霖被炸死到下葬驛馬坊,中間竟隔了9年時間,其中的曲折坎坷,實在是令人唏噓。


愛剪輯nice


從民國元年(1912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十六個春秋,北洋政府換過七位國家元首,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是最後一位,也是死的最慘的一位。

讓我們從民國十七年六月,張作霖決定率數十萬奉軍撤回關外說起。

關於張作霖退出北京一節,權威史書上一般有兩種說法,客氣點的說是“被迫撤離”,不客氣的則說是“倉皇出逃”。

其實,當時的張作霖遠沒到倉皇出逃的程度。

張作霖離開京城前,安國軍的主力尚在,一點沒被打垮,敗退的只是張宗昌和孫傳芳的隊伍,奉軍主力正在直隸、察哈爾、綏遠和豫北地區跟北伐軍對峙著呢,更重要的,奉軍在武器裝備、彈藥供給上要明顯好過北伐軍,尤其是奉軍大炮,如果張作霖真要決一死戰,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時任安國軍第四方面軍參謀長的傅興沛,建國後曾接受《北洋人士話滄桑》一書的採訪,他說,正當安國軍與北伐軍在華北平原進行決戰之時,日本以護僑為名派兵開入膠東青島,繼而進佔濟南。張作霖等考慮國家前途,本著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之義,曾召開府院聯席會議,決定由秘書長任毓麟、外交總長羅文幹主持,分別向日本政府和駐華使館及其駐屯軍提出抗議。

結合傅氏的說法,民國十七年六月,張作霖退出北京,實際上一次戰略撤退,既有保存奉軍實力的用意,也有回關遏制日本人的民族大義。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很值得注意,此時的張作霖,沒有朋友,圍在四周的全是對手或者敵人,這讓他在京城感到了一定的危險,不如及時撤回關內,坐鎮奉天大本營應對一切。

張作霖由北京返回奉天,沿途都有奉軍嚴加把守,安全級別是很高的,只有皇姑屯“三洞橋”這一處地方是個例外。

所謂“三洞橋”,說的是橋下由兩座水泥橋墩隔成的三條通道,兩“洞”跑火車,一“洞”為公路與人行道。

這地方當年人稱老道口,是因為它是南滿鐵路與京奉鐵路兩條鐵道的交叉口,橋上的鐵路北接長春南通大連,橋下的軌道由當年的奉天城一直鋪到北京城。

民國十七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張作霖的專列進入奉天皇姑屯一帶,忽然一聲巨響,列車的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車廂當場被炸燬,前來迎接張作霖的黑龍江督軍吳俊升被炸死,張作霖身受重傷——

據說,張作霖被炸後喉嚨就已經被飛片切斷了,所以根本無法再說話,也就沒有留下遺言一說,到了這一天上午10點,一代梟雄實際已經撒手人寰,終年只有53歲。

張作霖死後,沒有立即下葬,前後原因不同。

張學良沒從北京趕回來前,為了防止日本人利用大帥歸天,群龍無首製造混亂,由壽夫人打理的大帥府,只能選擇秘不發喪。

等到張學良趕回來,在吉林督軍張作相等人的力挺下接過東三省軍政大權後,安葬張作霖又成了一件大事,不可操之過急。

張作霖任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雖然正式任期還沒滿一年就死在了皇姑屯,但國家元首的規格在那裡擺著,加之當時的奉系幾乎代表著整個北洋,槍桿子硬得很,所以安葬張作霖必須先修大墓。

在民國,多大的人物(除了孫中山先生),死後的埋骨之地也不敢稱“陵”,頂多稱“林”,而稱“林”者也只有兩位,一位是北洋老祖袁世凱,他在河南安陽的墓地叫“袁林”;另一位就是亂世梟雄張作霖,只不過他最終沒能埋進這座“元帥林”中。

張作霖的葬禮是在死後兩個月舉辦的,之後遺體就被暫置在了大帥府的東廂房裡。

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月,在張作霖週年忌日前,坐落在撫順城東的“元帥林”開始營建。

然而,元帥林尚未完工,九一八的槍炮聲驟然爆發,接著東三省就在“不抵抗”的政策下淪陷了。

瞬間,張作霖耗費一生心血搞出的軍工廠、大量武器裝備、大帥府甚至自己的遺骸都成了敵寇的戰利品。

日本人知道張作霖在東北人心目中的分量,沒有草率地將張作霖遺骸處理掉,而是將他的靈柩由帥府遷到了奉天的珠林寺浮厝。

珠林寺是奉天城的寄靈寺,寺裡堆滿了一時不能安葬的棺材。日本人將昔日安國軍大元帥的遺骸就這麼拋棄在荒郊野外,顯然包含藐視和羞辱之意。

一些落水當了漢奸的原奉系要員念及老帥曾經的知遇之恩,實在看不下去,曾動議將大帥遺骸遷往撫順城外的元帥林。

但日本人顧及元帥林的規模宏大,且在交通要道上,最終沒有同意。

海城縣的鄉紳後來又力爭,想將張作霖的靈柩葬在本縣,以符落葉歸根的古訓。

但日本人覺得將張墓立在海城縣城,太過招搖,還是沒有同意。

最後是昔日的把兄弟,時任“偽滿洲國總理”的張景惠拿了一個折中方案,才讓老弟兄入土為安。

張景惠跟日本人說,錦縣驛馬坊是張氏家族墓地,其父母、二兄以及原配都埋在那裡,那裡偏僻無憂。

這樣日本人才最終同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六月三日,在張作霖九週年忌日上,張景惠以“協和會”會長而非“滿洲國總理大臣”的身份在奉天為張作霖操辦了一場規模盛大的“慰靈祭”,許多奉系的元老都參加了送葬儀式,隊伍長達一里地。

張作霖的遺骸被送往驛馬坊後,先安葬在原配趙春桂墓前,後將兩墓合成了一座大墳。

北洋時期國家元首級別的軍閥大佬,袁世凱是眾叛親離下憂憤而死,其他幾位都是下野後善終而死,只有張作霖死得這麼慘烈,死後難以瞑目。

張學良說他,有宏才,無大略。

在北洋必將落幕的時代,張作霖的死的確像歷史的一種宿命,時代需要踏著他的屍骨才能翻開嶄新的篇章。

但手握大權,壯志未酬的梟雄,卻不應該死後九年才得以入土為安。

這種身後無人確實夠悲涼的!


黑句本


生前風光無限的張作霖最後在皇姑屯被刺殺,按照入土為大的習俗來說,張作霖應該在張學良趕回東北接受大業了之後就應該下葬,但因為種種原因,張作霖竟然在去世九年之後才正式的下葬!

張作霖是從小人物一步一步走到了東北王的位置,所以他對於自己以後的後事要求也是一再拔高,最開始不過是簡單的按照“軍閥”的配置修建陵墓,但到了張作霖成為東北王的時候,他的陵墓就開始參照帝王陵墓去修建了

但張作霖被炸身亡的時候才是五十多歲,正當壯年,所以對於修建陵墓這件事情並不是十分上心,只是正常的速度,所以直到被炸身亡的時候,張作霖為他自己準備的陵墓還在修建當中。

在張學良回到了東北接管事物之後,也開始進一步的修繕張作霖的陵墓,而張作霖的靈柩就被擱置了,本來是準備修好了陵墓之後就下葬,但後來一擱置就是九年的時間,後來張學良也再也沒有拜祭過張作霖

張學良為張作霖修了三年的陵墓,在這三年當中張作霖也一直沒有被埋葬,三年之後918爆發,沒有來得及埋葬張作霖的張學良奉行了不抵抗政策,帶領軍隊入關,這一入再也沒有回去過。

日本在入主東北後處於對逝者的尊重以及張作霖的影響力,將張作霖轉移到了寺廟當中,在寺廟被放置六年的張作霖最後才在張學良的努力以及昔日部下的努力中最後被埋葬。

這一下,張作霖就被放置了九年的時間,這也是因為他當時對於“皇陵”的苛刻要求,以及後期局勢的瞬間惡化導致。


三書青史


張作霖確實死後多年才下葬,不過這倒不是張學良不孝順,而是因為他死的太突然,所以張學良需要給他修建陵墓,後來又發生了918事變,所以一拖多年。

1928年6月4日,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皇姑屯時間,東北王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埋設的炸藥炸成重傷,不治身亡。當時在北京的張學良匆匆趕回瀋陽,接管了張作霖的職位。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自然是要給他辦理後事的,但是張作霖是遇刺身亡,事發突然,死的時候只有53歲,年紀不算很大,所以並沒有預先修建陵墓。而按照張作霖的地位,張學良顯然也不可能給他草草下葬,所以先將張作霖靈柩寄存在瀋陽的一個寺廟裡,然後選了一個風水寶地,開始修建陵墓。

其實這個做法在當時也很普遍,像段祺瑞死後,他的兒子段宏業一時沒有找到好的墓地,也是將他的靈柩寄存在寺廟裡。過了多年以後因為日本入侵,寺廟也被日軍徵用,才匆匆找了塊地下葬。所以張學良這麼做也是正常操作,好歹他連墓地都已經找好,還開工修建了。

然而張作霖和段祺瑞一樣倒黴的是,都遇到日本人搗亂了,918事變發生以後,張學良和東北軍退到關內,張作霖陵墓的修建工程自然停下了。張作霖下葬之事,也就成了遙遙無期的事。

就這麼又過了6年,張作霖的把兄弟,已經在日本人手下當了漢奸的張景惠覺得張作霖老這麼放著也不是個事,於是出面去給向日本人請求,把張作霖安葬。在他的多次請求下,日本人總算同意了。

最後就由張景惠出面,在1937年將張作霖和他原配夫人趙氏一起下葬。張學良後來因為被蔣介石囚禁,等被釋放以後年事已高,所以一直沒有回來給自己父親掃墓。


不沉的經遠


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良只給他舉行了葬禮,卻並沒有安葬。而最後安葬張作霖的時候,他的8個兒子6個女兒都全沒有來為他送終。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作霖劇照)

說到張作霖的人生,那可是一部逆襲的傳奇故事。

張作霖沒有好出身,沒有讀過書,他是社會最底層的小角色。

換作一般的人,大概就是悲苦一世,然後默默死去,就好像未曾在這世上走過一樣。

但,張作霖卻是個很有眼光的人,他懂得把握機會,人又聰明,同時他講義氣,捨得花錢拉攏人心。因此他不光交了一幫生死兄弟,還有不少人在他事業上願意幫助他。所以,張作霖不光能在東北稱王稱霸,還兩次問鼎中原,最終成為北洋政府最後一位統治者。

說到張作霖的死,就不得不說他和日本人的恩怨。

其實,張作霖和日本人早就有往來。

早在日俄戰爭時期,張作霖為了擴充武裝勢力,成立保安團的張作霖便在日本和俄國軍隊中間遊走。一會幫日本人打打俄國人,一會幫俄國人打打日本人。而他在坐收漁翁之利的同時,還趁機擴張勢力,補充武裝力量。

辛亥革命後,張作霖為了早日做強做大,一度充當日本人的馬前卒,取得了日本人的信任。

為了達到控制東北,從而侵略中國的目的。日本人積極扶持張作霖,期望張作霖成為一方霸主後,能聽憑他們的擺佈。

然而,張作霖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做了東北王后,卻不肯和日本人分享勝利的果實,還處處陰奉陽違,把日本人耍得團團轉。

張作霖的不合作,漸漸讓日本人對他失去了耐心。

(郭松齡反奉)

1925年,率領奉軍精銳部隊的郭松齡,突然倒戈反奉,其勢頭兇猛。很快佔領錦州,眼見就要攻到奉天。在這危急時刻,張作霖不得不再次求助日本人。

其實,由於對張作霖不滿,日本人早在郭松齡倒戈時,曾暗示過郭松齡,只要他肯簽下賣國條約,日本人就無條件地提供武器裝備等。讓他打贏張作霖,坐收東三省。

但是,不肯出賣國家的郭松齡,回絕了日本人。

所以,當張作霖心急火燎地找到日本人時,日本人再次表示,願意幫助他打敗郭松齡,不過要簽下日本人在東北享有商租權和居住權等不平等條約。

張作霖為保住勢力,毫不含糊地一口應承下來。

然而,當日本人幫助張作霖挽回敗局後,張作霖卻矢口否認。由於沒有書面文件,日本人對張作霖也無可奈何。

不過,此時的張作霖也認識到,想要不被日本人左右,必須足夠強大。所以張作霖先後向關內發動了兩次戰爭。

由於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失敗告終,張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發起前,為了擴充兵力和武器裝備,答應日本人,只要他坐上北洋政府第一把交椅,他就把東北鐵路權交給日本人。

日本人在張作霖身上投入的資本太大,哪怕有一線希望,他們也還是願意再相信張作霖一次。

(直奉戰爭)

張作霖在掌握北洋政權後,日本人為了保險起見,特意拿來《滿蒙新五路協約》,要張作霖簽字。

張作霖這次沒有顧左右而言它,在拿到條約後,看也沒看,便在上面簽了字。

日本人拿著簽了字的條約,自然很高興,可是打開一看,卻氣得直罵娘。

原來,張作霖在賣國條約上畫了個大大的“閱”字。也就是說他表示看過這份條約了,但並沒有同意。

張作霖的滑頭,讓日本人非常生氣,於是他們決定除掉張作霖,並伺機發動侵略東三省的計劃。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坐專列返回奉天,在途經皇姑屯時,被日本人埋在鐵軌下的炸藥炸得血肉模糊,他被送回大帥府不久便傷重去世了。

張作霖去世後,大帥府一直秘不發喪,對外口徑一致,只說他“傷重,但無大礙”。

直到張學良接任東北事務後,這才對外發布了張作霖去世的訃告。

由於張作霖死得突然,還沒有準備好給他下葬的墓地。所以張學良僅只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將他的棺槨暫時安置在大帥府的家廟中。

其實,張作霖在生前,就對自己的葬身之地做過認真的選擇。

張作霖早在發跡初就考慮過祖墳的問題。

當時,張作霖請了風水先生,在錦縣驛馬坊村西側,得到一塊風水寶地。

此後張作霖分兩次將母親和妻子趙氏的遺骸遷到了到張家墳地。

在這之後,張作霖的事業越做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這讓張作霖高興之餘,認為是祖墳顯靈。所以他每年要前往祭拜,並對墳地進行美化裝飾。

到張作霖成為陸海空大元帥,統掌北洋政權後,他便有了“不是皇帝,勝似皇帝”的自得之感。同時,他也希望能蔭庇後人,讓後人繼續掌握國家最高權力。所以他再次請了著名的風水先生,為他找一塊“龍興之地”。

經過風水先生的幾番辛苦,最終確定了撫順章黨附近一塊靠山面水,風景秀美的地方。

(元帥林)

這次,張作霖可是大興土木,規格完全按封建王朝皇帝的陵墓為標準建造。他還親自將這塊陵墓之地,命名為“元帥林”。

不光工程巨大,張作霖在修建的過程中,還數次把清朝王親貴族墓地上的石人、石馬和石獅子等都運過來,裝飾元帥林,以求雄偉壯觀,有天子之氣。

然而,工程尚未結束,張作霖卻意外身亡。所以,張學良只能等工程完工後,再讓張作霖入土為安。

可惜,就在陵墓到了收尾工程時,日本人突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張家人由於沒有應對,只得撤往關內。

日本人佔領奉天后,張作霖的屍體也落到了他們的手中。

當時,張學良的舊部數次和日本人協商,希望能把張作霖葬在元帥林裡。

但日本人卻以此為條件,要挾掌握東北軍兵權的張學良和他們合作,他們就交出張作霖的屍體,並同意下葬元帥林。

在國事面前,張學良還是拎得清孰輕孰重,所以他一口回絕了日本人的無恥要求。

這樣一來,下葬張作霖的事情,便一拖再拖。張作霖的屍體也就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孤零零地被棄置在了珠林寺裡。

1937年,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張景惠出於情義,決定給張作霖下葬。

(張作霖和他的結拜兄弟)

張景惠早年和張作霖出生入死。

在張作霖去世後,他投靠了日本人,做了漢奸。

由於他有聲望,再加上對日本人唯唯諾諾,於是他得到了日本人的重用,被任命為偽滿洲國總理。

張景惠想要安葬張作霖,日本人認為這正是安撫東北百姓的好機會,所以答應了張景惠的請求。

然而,出乎日本人意料的是,消息傳出後,群情激動。張作霖的老家人一致上書,懇請將張作霖的屍體安葬在海城老家。而張作霖的老部下們則堅持要讓張作霖魂歸元帥林。

兩方爭論激烈之餘,各大報紙也跟著湊熱鬧。一再表示,張作霖是一方英雄,偽滿洲當局應該予以厚葬。

日本人沒想到張作霖去世多年,在東北還能引起這麼大的反響。他們唯恐有人趁機搗亂,不免左右為難。

端日本人的飯碗,張景惠自然要為日本人考慮問題,同時他也要順利地把張作霖安葬一事妥善解決。所以他給日本人提了個建議,就是把張作霖葬到錦縣驛馬坊村西側的張家墳去。

由於錦縣驛馬坊村偏僻,沒有元帥林那麼張揚,再加上那裡畢竟是張家祖墳,葬在那裡,也能說服眾人,所以日本人再次同意了張景惠的建議。

在張景惠的安排下,張作霖的屍體這才順利地予以安葬。

此時,張作霖的家人已經各奔東西,他的兒女們也都在關內。而張學良此時也被蔣中正軟禁在南京,無法趕來參加葬禮。

可憐張作霖戎馬一生,風光無限,死後卻落得無人送終的結局。

(參考史料:《張學良口述歷史》《東北王張作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