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流程專利申請完畢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呼之欲出”

這是《中國經營報》為您分享的第1003篇原創文章;我們只發有態度,有乾貨的原創。

发行流程专利申请完毕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最近,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全流程專利已經申請完畢。其中,有一項關於數字貨幣的專利對外公示,該專利名為“一種數字貨幣的生成方法及系統”。可見,央行有關數字貨幣的發行全流程專利都已經申請完畢,包括生成、流通和回收。從中也能窺探央行數字貨幣的運營特點。

同時,《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JR/T 0184—2020)金融行業標準近日由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佈,數字貨幣有望提速。此外,央行正在有序推進法定數字貨幣(DC/EP)研發試驗工作,未來匿名、離線支付或成現實。

发行流程专利申请完毕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數字貨幣運營特點顯現

標準規定了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的安全體系,包括基礎硬件、基礎軟件、密碼算法、節點通信、賬本數據、共識協議、智能合約、身份管理、隱私保護、監管支撐、運維要求和治理機制等方面。標準適用於在金融領域從事分佈式賬本系統建設或服務運營的機構。

本標準由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由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提出並負責起草,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共同參與起草。標準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和論證,並通過了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

此外,截至2月20日,在數字貨幣方面,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申請了65個專利,央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申請了22個。最新一條對外公示的專利名稱為“一種數字貨幣的生成方法及系統”(於2019月8月29日申請,2020年2月4日公示)。至此,央行有關數字貨幣的發行全流程專利都已經申請完畢,包括生成、流通和回收。

在專利書中,中國央行注意到,“由於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方案本身具有匿名性、低成本、跨區域、去中心化、高擴散及高波動性等特徵,極易對支付體系、經濟運行及金融穩定性等造成衝擊和影響,因此,需要建立一種更安全、更高效,同時又更靈活、更實用的數字貨幣發行流通機制,在實現數字化支付便捷的同時,保證數字貨幣的合法性及安全性。”

上述表述明確了央行的一貫態度,即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是不合法,甚至是不安全的,對支付、經濟、金融產生衝擊。因此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目的是繼承私人數字貨幣的優點,但也保證其合法性和安全性。

在該專利書中還認為,“目前,現有的數字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等在流通過程中不存在貨幣的轉移,僅僅是一組連續的交易記錄,也就是說,現有數字貨幣流通的基礎是交易而不是貨幣本身。因此,現有的數字貨幣無法滿足實際貨幣流通的要求;同時,由於現有數字貨幣的流通方式是匿名的,一旦丟失便難以找回,無法滿足貨幣實際應用的需要,且無法進行合理的管控。因此這項專利是提供了一種數字貨幣的流通方法及系統,不僅能夠實現數字貨幣本身的流通,還可以對流通的數字貨幣的額度進行管控,實現了對數字貨幣流通的管控。

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在央行看來,比特幣、以太坊成為貨幣有天然的缺陷,更重要的是無法進行管控。央行的數字貨幣需要在流通上可以管控。

DC/EP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由上可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已經“呼之欲出了”。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的穆長春2019年8月表示,央行數字貨幣DC/EP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即“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那麼什麼是 DC/EP?本質上就是一種數字支付工具。全稱是 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 指的是數字貨幣,EP指的電子支付,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

根據《Libra與數字貨幣》的公開課中提到,對老百姓來說,基本的支付功能在電子支付和央行數字貨幣之間的界限實際上是相對模糊的,但央行未來投放的央行數字貨幣在一些功能實現上與電子支付有很大的區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並實現可控匿名”。

“中國版數字貨幣項目稱之為DC/EP,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我們對它的定義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具體場景中,只要手機上有DC/EP的數字錢包,不需要網絡,只要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賬功能。傳統電子支付在沒有信號的環境中無用武之地,而DC/EP不需要網絡就能支付,因此也被稱之為收支雙方“雙離線支付”。

但是,截至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時間仍未確定。此前,有報道稱,央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正式推出國家支持的數字貨幣“DC/EP”,初期將向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阿里巴巴、騰訊以及銀聯7家機構發行。

雖然未正式發行,央行曾強調,央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目前仍處於研究測試過程中。市場上已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數字貨幣,網傳法定數字貨幣推出時間均為不準確信息。可以肯定的是,央行正在有序推進法定數字貨幣(DC/EP)研發試驗工作。

此外,亦業內人士表示,在區塊鏈技術加持下的“數字貨幣”,有望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因為,由一國央行發行和維護的主權“數字貨幣”,是基於國家信用的法定“數字貨幣”,不僅具有權威性,而且與紙幣有同等價值和使用效力。這與私人公司發行的“數字貨幣”有本質區別。

在“數字貨幣”領域,中國走在全球科技金融的前沿。中國人民銀行如果未來發行“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CEP),則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可以助推人民幣的國際化。應當看到,DCEP的國際化是國內貨幣制度向國外的延伸,國內貨幣制度的完善是人民幣和DCEP國際化的基礎和保障。以數字貨幣為主的國際貨幣與金融變局,或將拉開新時代大幕。

記者 石健

中國經營報旗下垂直於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全媒體平臺。已經入駐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百家,網貸之家,新浪財經頭條、網貸天眼、網易、騰訊等媒體平臺。致力於為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和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